• 沒有找到結果。

肢體障礙學生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肢體障礙學生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生活適應是探討障礙學生是否具良好生活品質及校園融合程度的指 標之一,它涵蓋了生活、社會、人際及學校等各領域的適應情形,本節 將探討一般人及肢體障礙者的生活適應相關研究,以及自我概念和生活 適應的關聯性。

壹、 生活適應定義及內涵

「適應」(adjustment)係指個體和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排除 困難,以滿足需求時所表現出各種改變的歷程;Piaget 以「同化」及「調 適」來解釋人類的適應功能(張春興,2006)。簡而言之,適應係指個體能 有效管理外界物理環境與社交環境的能力(Atwater,1987;Bruininks,

1987)。適應行為係指概念、社會及應用三方面的技能,若這些技能被限 制則無法在生活中正常運作,進而造成生活適應的困難(鈕文英,2007)。

25

生活適應(life- adjustment)指個體在生活中和環境的互動關係,是一 動態歷程,而個體需不斷地做出修正,才能達成和諧狀態。吳新華(1996) 所編製之國小兒童生活適應量表,將生活適應分成親和力、社交技巧、

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調適、生活的目標、行為的成熟度、情緒穩定 性、適應感、自我接受度以及心理忍受度。而陳李綢、蔡順良(2009)歸納 國內外學者之研究,歸納生活適應的內涵應包含自我定向、家庭適應、

社會適應、人際關係、學習適應、自我意識、工作適應及自我勝任。

美國智能與發展障礙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AIDD) 定義生活適應包括語言、讀寫、金錢 概念及自我指導等概念性適應行為,人際、自尊、遵守法規及自我保護 等社會性適應行為,以及生活自理、交通能力及職業技能等應用性適應 行為(林巾凱,2003;鈕文英,2007)。

如同自我概念的內涵,生活適應的層面更廣、分類更繁雜,多數學 者將生活適應粗分為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兩大類,個人適應著重於個人 需求的滿足和價值觀的確立,社會適應則更重視人和環境間的和諧關係 (賈馥茗,1968)。也有學者傾向更具體地闡明生活適應的內涵,並給予多 向度的生活適應內涵及分類,研究者整理於表 2-3。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生活適應內涵分類表 年代 學者 生活適應內涵

1982 吳武典、

林繼盛

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努力動機、對校態度、自我能力、

內控信念與人際適應

1996 吳新華 親和力、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調適、生 活的目標、行為成熟度、情緒穩定性、適應感、自我接 受度與心理堅忍度

2009 陳李綢、

蔡順良

自我定向、家庭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關係、學習適應、

自我意識、工作適應與自我勝任

1968 Arkoff 家庭適應、學校適應、學院適應、職業適應與婚姻適應

26

貳、 肢體障礙者之生活適應

肢體障礙者會因肢體問題引發慢性的生理疾病,然後間接影響心理 發展,造成無法融入同儕或自我否定等生活適應上的困難(Wallander &

Varni,1989;王振德,1987;徐享良,2010)。Hodges 和 Keller(1999)對 16 位肢體障礙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生活及學校的適應情形,發 現肢障學生在同儕接受度感受較低,校方對其移行需求、課外活動的安 排以及輔助性服務的提供缺乏,總而言之,肢體障礙影響學生參與活動 及對自我的認同。Wallander & Varni(1989)調查 153 位患有幼年型糖尿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柱裂以及腦性麻痺的孩童,發現他們在外在及內在 問題行為的出現頻率遠高於一般孩童,內在問題行為的嚴重程度又更勝 於外在問題行為。肢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活品質,會依感官知覺限制而 不同,身體限制越少的障礙者越能有高品質的生活,另外社會支持系統、

經濟條件也會是影響生活適應的要素(Wilgosh, Sobsey, & Cey, 2008)。

在學校適應方面,受限於行動上的不便,學校環境及設施須格外注 意,要注意教室、通道、階梯、廁所的規劃,要符合校園無障礙設施標 準,以確保肢障學生在行走及使用校園設施時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學習 上,需各處室提供資訊和支援,提升教師和同儕對肢障學生的了解;安 排學習活動時,不先排除肢體障礙學生的參與機會,給予相同的學習權 益;動態課程應提供個別的指導與協助,增加團體的參與感及隸屬感(彭 志宏,2004)。對許多國中小肢障學生而言,常因體育課課程內容太過劇 烈,或本身身體不便而無法參與,需調整課程形式,進行著重於有助於 復健方面的課程(謝佳男,2001)。

參、 生活適應影響因素

影響個人適應環境的因素眾多,最主要的原因源自於個人人格特質 成長的家庭環境(吳麗卿,2003)。研究者就近年國內外肢體障礙學生之生 活適應研究向度及其影響因素整理如表 2-4。

27

28

肢體障礙青年在生活適應上,男性普遍較女性有更佳的心理素質及 適應能力(陳靜江、紐文英,1999)。而國小肢體障礙男性,雖整體生活適 應得分較女性高,但並無明顯差異,也可能和兩性平權之倡導有直接關 係(倪小平,2003)。高中肢體障礙女性僅在學校適應中的「勤學適應」及

「常規適應」較男生佳,其他學校適應各層面和男性並無顯著差異(林怡 杏,2007)。而國外肢體障礙孩童方面,男性較女性有更多的適應問題 (Wallander & Varni, 1989)。

二、 年級上的差異

許多研究比較不同年級、階段之學生生活適應情形,發現整體生活 適應上,低年級優於高年級學生;推測和甫入學之學生接受較多來自學 校及師長的支持,而高年級學生面臨畢業、升學種種壓力使生活適應受 到影響(王嘉彌,2013;林怡杏,2007;林怡慧,2006;郭芳庭,2010)。

而仍有部分研究顯示,生活適應不受到年級的影響(柳嘉玲,2010)。

肢體障礙學生在生活適應面向上,比一般學生更容易因障礙而受到 阻礙,若未獲得適當的輔導與協助,即使在校年段增加並不會使適應能 力進步。國小肢體障礙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生活適應上並無顯著差異,

推論和此階段學生心理發展均屬同一階段,所以適應情形相同(倪小平,

2003)。

三、 家庭結構上的差異

家庭是一個包含多種層面的複雜系統,對個體的發展的影響是毋庸 置疑的,而整體家庭系統運作良好,對於每位家庭成員都會有良好的發 展與適應(吳麗卿,2003)。因應社會的變遷和個人價值觀的更迭,離婚率 升高造成單親家庭增加,使傳統家庭功能受到考驗,家庭成員的身心發 展也有極大的影響(吳麗卿,2003;郭妙雪、郭玲芳,2008)。研究指出,

父母離異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單親兒童較一般兒童有更多的生活適

29

應問題(Stobla & Amato, 1993)。而家庭結構中的各元素也影響孩子的適應 情形,如主要照顧者性別;在單親家庭中,和父親或母親同住的學生亦 有不同的適應情形(郭妙雪、郭玲芳,2008)。

單親家庭中,家庭教育者少了一位,對於生活適應的教育仍有缺乏,

在國小肢障學生家庭生活及家屬關係適應層面上,雙親家庭優於單親;

在異性生活及兩性交誼層面上,單親優於雙親(倪小平,2003)。Wallander

& Varni(1989)的調查發現,肢障孩童是形成問題行為的高危險群,而社 會支持會是潛在的阻力,家庭給予高度支持的肢障孩童適應能力,顯著 高於低家庭支持的肢障孩童,且同儕的支持也是提升適應能力的關鍵;

相較於性別與年齡,家庭與同儕支持對於生活適應的影響更大。

四、 家長社經地位上的差異

從「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觀點來看,父母是孩子 接觸最早也最久的人,孩子會透過模仿來學習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對 孩子日後的自我概念、人格養成都有極大的影響;高社經地位的父母提 供更有力的教育資源及學習環境,更利於孩子日後的生活和發展(黃建皓,

2011;Bandura,1977)。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在生活適應表現上有 顯著的差異,許多學者皆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比社經地位較低的 學生適應良好,且包含單親家庭之家長社經地位(郭妙雪、郭玲芳,2008;

陳曉蕙,2000)。

陳靜江與紐文英(1999)調查 270 名肢體障礙及感官功能障礙之青年 之心理及生活素質狀態,將近七成受訪者其父母屬低社經地位,且整體 心理及生活素質之量表得分偏低。

30

五、 家長管教方式上的差異

多數研究顯示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皆呈現顯著正相 關,孩子感受父母所使用管教方式越正向,使親子關係越佳、家庭氣氛 和諧,其生活適應也越佳(姚佳君,2011;郭妙雪、郭玲芳,2008)。郭芳 庭(2011)調查臺灣地區之國中生幸福感與生活適應情形,發現管教方式對 生活適應有顯著預測力,父母採民主的管教方式之學生之生活適應力遠 高於權威式及放任式之管教方式。

不同管教方式地國小肢體障礙學生在整體生活適應、家庭生活及學 校生活適應上,開明民主式高於專制權威和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倪小平,

2003)。而家長管教方式同時受到社經地位影響,趙心暐(2005)以臺南市 國中生為對象,調查其父母教養方式和生活適應之關係,發現家長社經 地位較高的國中生,在家長管教方式量表中的得分也較高,顯示社經地 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的正相關。

六、 資源教室服務形式上的差異

資源教室是適合輕度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安置,國民教育階段 的資源教室方案,主要以學生的基本學科的直接補救教學、行為與情緒 輔導、學習策略教學和提供間接諮詢介入等為主,以協助身心障礙學生 適應普通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林素貞,2009)。

肢體障礙學生常給人行動不便的刻板印象,但若提供適切的輔具及 完善的無障礙環境,許多肢障學生可以行動自如。特教助理人員的安排,

可協助肢障學生在校生活自理及學習活動,對於學生本身、教師及家長 都有極大幫助(彭志宏,2004)。學校生活適應良好的學生,通常得到較多

可協助肢障學生在校生活自理及學習活動,對於學生本身、教師及家長 都有極大幫助(彭志宏,2004)。學校生活適應良好的學生,通常得到較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