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能力分析的探討

能力分析的目的在瞭解某項工作或職業所應具備的技能內涵,以 利從業人員或研究人員能夠具體瞭解該項職業或所需的工作能力。通常 透過各種工作或任務分析過程以瞭解其能力內涵,或分析其所具有的能 力表現。從邏輯推理與發展以得到預測資料的有效性,可以提供往後研 究或再檢視時之參考。

壹、能力分析種類

從 1960 年美國推行的「能力本位師範教育」使許多的學者投入對 能力分析法的研究,以及近年來為使技職教育、職業訓練及工作能夠有 效能的達成,對工作分析、任務分析及職業內涵分析等研究亦逐漸增 加。而以職業分析、工作分析或任務分析等所得之項目,提供能力分析 時做為對應與參照。

為使職業的工作內容易於理解與分析,將其工作區分為四個階層,

分別是,工作(job)、職務(duty)、任務(task)及操作要素(element)或 細任務(sub-task)等。操作是最小的分析單位,指每一細小操作步驟;幾 項操作可以組成一項任務,而任務具有特定的能力表現;幾項任務又可 以組合成一項職務,幾項職務則構成一個工作,工作是一個許多職務的 總合(康自立,1984; 張紹勳,2000; Legere, 1978; Gonczi, Hager &

Oliver, 1990; Chao, 1999; Dean, Zagorac, & Bumbaka, 2000; Chinien, &

Boutin, 2003)。因此發展出許多的能力分析法,一般常見的有下列項目:

一、任務分析法:係依據實際的職業將其工作內容由廣而窄,逐步解析成為 基本的單元,再進一步依合理的排列方式以做為教學之參考使用。任務 分析過程中為了能有效的收集或檢核職業工作能力,常用的方法或途徑 有:

(一)訪談法:訪談實際從事該工作人員,以瞭解其工作內容與 實際需要的工作能力。陳向明(2003)在質的研究 中指出可以透過訪談瞭解受訪者對於生活經歷或

整體事件有比較整體且深入的說明。

(二)觀察法:透過實際參與或從旁邊觀察實際從事該工作或任 務者,以記錄其工作內容與所需要的能力。Mériot (2005) 在對工作及能力描述模型之研究中指出透 過觀察可以清楚瞭解並描述在地的能力,具體評估 工作、就業及活動的變化。

(三)問卷調查法:經由編製問卷針對特定人員進行調查以瞭解 其內涵以做為工作能力之所需。

(四)文件分析法:經由相關文獻做有系統的分析與歸納,求出 所需求的項目。

(五)實際工作分析法:旨在將工作者的實際工作表現作一層次 井然有序的排列。

二、PAQ 法:職位分析問卷(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 PAQ) 是 1974 起 美國華盛頓州針對經濟研究院所列職業進行的工作分析完成的資料 庫,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該職業的工作專家以分析該工作內 容項目,以提供對該職業的工作分析。自1991 年起並進行修正工作內 容調查問卷,透過網際網路運用技術調查問卷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以瞭 解職業的工作內容。對於描述工人行為而言:主要分成為10 個面向 (1) 技能和任務,(2)工作的世界和管理人的內容,(3)認知技能和能力要求,

(4)人們要求,(5)資訊和資料要求,(6)工作結果,(7)實際需求,(8)提升 分析輸入,及在2004 年新增列的(9)管理及(10)工作環境。

三、V-TECS 法:V-TECS 是(The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Consortium of States)的縮寫,於 1973 在美國中南部各州推行,成立研究中心專門研 究發展各州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主要發展是要幫助職業和技術教育的 計畫和評價,並發展其內容與雇主的認定標準。主要目的為(1)發展和研

究工業的職業群,職業專業科目和職業進路。(2)發展評價策略和職業分 析和技能標準的儀器。(3)管理技術委員會為學術性和職業的技能分析和 生效日期。(4)分析有關職業語言藝術,數學和科學的技能。分析內容主 要包括:

(一)職責與任務目錄

(二)工具、設備、和執行輔助條件

(三)執行目標的包括任務的條件、執行和執行的標準

(四)執行步驟

(五)要求的能力

(六)相關學術技能

(七)教育的活動、資源和工作單

(八)測驗項目的相關標準。

本分析法是進行廣泛大量的收集某項工作的資料,運用電腦科技分 析資料以獲得工作內涵,建立能力標準目錄。

四、蝶勘法(DACUM 法):DACUM 是(Developing A Curricum) 的縮寫,是一 群該職業的專家透過座談會及腦力激盪法,進行能力分析的一種方法,

目前國內職業訓練局及職業訓練界,對於各種職業能力項目大部分透過 這種方法發展出職業能力目錄。

主要的運用方式:

(一)成立工作小組:由一位能力分析專家擔任主持人,其餘為 熟悉該職業的專業人士約8-10 人組成。

(二)小組成員聚集一起進行開會座談及分析。

(三)各位成員應用腦力激盪術進行能力分析。

(四)分析出該職業的能力職務項目,進而分析任務內容,再細 分所含的能力細項。

(五)經過大家的討論之後,經組合、刪除和修正過程,以獲得 最後的定論。

五、德爾菲法 (Delphi 法):德爾菲法係以一群專家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次 連續密集的問卷和適當的分析與回饋,來收集專家們對於該能力或事件 的意見與共識,適合於瞭解專家們對該事件或議題共同意見的方法 (Young & Jamieson, 2001;Hsu & Sandford, 2007;Yousu, 2007) 。 Rowe (2007) 亦指出德爾菲法的適當使用與資料的處理,可大大改進獲 得無偏見估計的機會,並且預測專家對事務判斷。其方式主要係透過多 回合的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的應用與歸納,比較各位專家在問卷意見 的回答,以求得對議題或能力項目看法的一致性。

德菲爾法是專家預測的方法,是經由團隊意見整合而提供作決策的方 法。德爾菲法是一種藉由反覆的問卷調查,提供意見與回饋,進行專家 判斷,以達群體對於議題的看法。但也由於專家對於意見的表達分歧,

使得收歛效果不大,必須經過多次調查才能獲得較佳的效果。

近年來德爾菲法雖已經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有其缺 點:為使專家意見一致且具有收斂效果,常需進行多次問卷調查,耗費 時間,且增加成本,反應情形也會逐次降低。而且選取中位數及眾數的 意見資料為專家範圍時,會忽略其他近半數專家的意見 (Linstone &

Turoff., 2002)。

貳、模糊德爾菲法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模糊德爾菲法主要從傳統德爾菲法發展而來,在說明模糊德爾菲法 之前,先就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加以探討,德爾菲法是美國 Rand Corporation 在 1948 年研發出的分析決策法,此種方法是依賴參與者(專 家、學者、意見領袖等)的專業經驗與價值判斷,係屬於直覺預測法 (intuitive forecasting) 的一種。德爾菲法的應用從最早的軍事、科技工業

而擴展到社會科學、教育等領域。嚴格來說,研究或調查時個人主觀的 介入是難以避免,由於德爾菲法能夠有效地包容多元觀點,並且避免預 測的偏頗、減少當面爭議的弊端,及面對面時受到別人對於意見的影 響,以及遠距離異地進行等特點,同時兼具傳統問卷調查與會議的優 點,而成為目前高階決策調查分析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團體決策方法。

(靳炯彬,2004;Brace-Govan, J.et al., 2001; Mahlamaki-Kultanen, 2001;

Stitt-Gohdes, & Crews, 2004;Green, Armstrong, & Graefe, 2007)。

傳統德爾菲法使用中位數及其中 50%之資料分布以綜合各專家意 見,其中隸屬函數不是0 就是 1 的情形,以二值邏輯分析極易忽略其他 50%之重要資訊。反之使用模糊理論中的隸屬函數的觀念整合專家的意 見,除了較能處理人類思維模糊性部分,亦不會損失因歸納意見者主觀 認定的不重要訊息的偏差(吳政達,2008)。為此結合模糊理論產生模 糊德爾菲法,運用模糊理論處理原則,並減少重覆調查耗時費力情形,

及減少專家反應情形逐漸下降之缺點,以使德爾菲法達到其效果。茲就 德爾菲法的特性、實施原則、步驟,以及模糊德爾菲法加以說明:

一、德爾菲法之特性

(一)匿名原則(anonymity):參與者嚴守匿名原則,以個別身分發 表意見,不公開提出各種意見者的身分,以避免權威人士影響 或 操 作 結 果 的 弊 端 , 可 以 減 少 對 意 見 反 應 之 干 擾(Adams, 2001)。此外,參與專家的人數通常不宜太大,一般以在 15 人 至20 人間為宜(Witkin & Altschuld, 1995; Ludwig, 1997)。

(二)複述原則(iteration) :反覆進行數回合之問卷調查,並准許 參與者參酌他人之判斷資料,修正其原有判斷。反覆的調查能 夠使參與專家表達出個人真正或潛在意見 (Altschuld, 2003)。

(三)團體回覆統計(statistical group response) 原則:是判斷的準 則,經有系統的統計分析,使導向於離差之收斂與共識觀點之

建立。並對所有參與者的意見以平均數、中數(median)、離勢 (dispersion) 或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 等作綜合判斷 (McKitrick, 2007)。

(四)專家共識(expert consensus) 原則:經數回合反覆辨證,使評 估趨向聚斂而統一,產生參與專家能共同接受之結果。分析的 結果為相對之權衡尺度而非絕對值之衡量,具前瞻性與預測性。

二、德爾菲法的實施原則

(一)第一回合問卷編製與實施:德爾菲法第一回合問卷可採開放 式或封閉式(結構式)之問卷(吳雅玲,2001)。傳統上採開 放式問卷是為了萃取各位專家的觀點及判斷。然而由於開放式 問卷不易作答,專家需花費大量心思,故亦可根據文獻編製結 構式問卷;並於問卷寄發後一週,研究人員應以電話與專家群 連絡,此乃為了追蹤問卷是否寄到了專家的手中,並確認專家 對研究的了解。並再次強調其參與對本研究的重要性。問卷回 收後,應對問卷結果分析整理、詮釋並分類,再將這些依據編 製成第二次問卷。

(二)第二回合問卷實施:問卷內容是歸納自第一次問卷結果,並 附上第一回合問卷之簡單統計資料,包括各題之次數分配與百 分比。第二次問卷則要求參與研究之專家對第二回合問卷所提 供之各題評比其重要性,可採取三至五等量尺。

(三)第三回合問卷實施:將未達成一致性之結果,給專家做最後

(三)第三回合問卷實施:將未達成一致性之結果,給專家做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