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傅柯討論的權力關係不僅僅只是複雜的機制,而是具有生產性,不能單單化 約為一種壓迫關係,他認為規訓並不是一個普遍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或是進程,

而是在不同領域中各種合理性的諸多形式(Foucault,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

而權力運作透過論述的生產,透過論述人取得主體性,這種以知識為主要形式的 權力形式具有經濟效益(王增勇,2005)。首先要討論不同陣營對於「他者」論 述的建構,而同婚議題在不同場域也正在蔓延,網路上的論戰漸漸削弱,但線下 的動員更以政治性的選舉,罷免黃國昌、公投等行動,也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而 性別教育法更是一個爭戰的重要場域。

(一)、「我們」、「他們」的論述

臉書的「檢舉」行為是匿名性的,在婚姻平權議題上,可以明顯區分「我群」、

「他群」的立場,因此在約訪的過程中,一部分的受訪者會以「我們」自稱,而 不是「我」覺得如何,似乎是為他所屬群體發聲,然而,在場受訪的卻只有他一 人。

「我們」通常不太會去亂檢舉,除非他很激進,因為「我們」

覺得一般人其實就都滿理性的,只有少部分的人真的很激進、很

誇張。一般人「我們」感覺是對於法案、或是「我們」同志是不 太了解的,那種還是可以溝通的。但真的會讓「我們」受不了到 要檢舉了,就是會去散佈不符事實的事,甚至就像剛剛說的亂引 用、亂剪接影片,來污衊同志社群,去曲解了整個同婚的意義。(受 訪者 D,研究生,支持同婚)

圖 5-8:受訪者 D 檢舉的貼文。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

對於意見不同的時候,其實大部分時間「我們」是不會檢舉 的,但除非有碰到一些激烈的留言,或是根本內容就是亂寫、亂 講的才會去檢舉,但大部分臉書的回覆都是謝謝你的檢舉。(受訪 者 F,同志,國小老師,支持)

圖 5-9:受訪者 F 的檢舉。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

以「我們」、「他們」稱呼的情況,很清楚表明自己的位置,瞬間會造成對立 感,然而,也因為同婚議題十分敏感,或許這也是受訪者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因為背後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關乎到一群人的權益與權利。另一方面,由酷兒 論述出來的毀家廢婚派,也被挺同婚方貼上反同婚的標籤,甚至被認為是在為同 婚運動「扯後腿」。

我覺得他們可以有不一樣的聲音與意見,但不該這時候出來,

我覺得有點在扯後腿,也不是說他們就是敵人,但面對更大敵人 的時候,不是應該要一起面對嗎?所以我其實不太認同這樣的做 法,但有另一種論述也是好事,至少讓大家知道事情從來就不是

那麼單一,支持跟反對而已。(受訪者 D,研究生,支持)

同婚議題中每個陣營十分混雜且多元,而其中也可以看到就連支持陣營中,

也會有排擠效應,就算面對的是同為同志的毀廢論述的一群,仍會有應該團結一 致的想法出現,但面對主流聲音,毀廢派的觀點仍是被排擠、被邊緣,甚至會被 攻訐,在社團中也會被視為異類。

(二)、線上線下場域的轉移

臉書並不是婚姻平權唯一的爭論場域,同運團體、反同婚團體線上、線下交 火,時序很常是交錯相容的。因此,除了言論自由的討論,使用者在其他場域的 生產性也不容小覷與忽視。

像F 是國小老師的關係,其實在家長面前必須要隱藏自己的身份,臉書上也 不太會表態,但課堂上他還是會與他的學生分享何為婚姻平權議題,社會上又有 哪些聲音,雖然他的學生覺得這一段「很無聊」。不過,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

無形中用他自己的力量影響下一代的孩子,並不是就教導他們何謂對、何謂錯,

然而卻可以讓這些小學生們更早接觸到相關的知識。

其實我在臉書上其實很多文都是公開的,而且我很多好友是 學生家長,所以我不太會在上面洋洋灑灑的評論,會轉貼但就比 較少,主要還是在新聞底下留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有一次還 不小心被學校其他老師發現,被關注了一下。但大部分時間還好,

因為我身旁的朋友大部分還是同志,所以大家也沒有什麼好大驚

小怪的。然後會在課堂上講,是因為我覺得要從小就教育他們這 些觀念,雖然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他們對於同婚、同志的想法,

但這也是我可以做到最基本、最小的一件事。(受訪者 F,國小老 師,支持)

而不管何種立場的陣營,在線下組織的集結與對於知識的培養,也是很重要 的部分,因此主要幾個社群都會有類似知識營的活動,希望藉由啟蒙的方式,讓 知識可以更深入人群。

我之前有參加過伴侶盟的類似讀書會的小組,其實在更早從 性平教材就很關注,所以在小組上課帶討論時,也會去討論到這 一塊,確實他們動員很多人,包含全國學校的家長會。也因為前 一陣子我們比較把焦點放在婚姻平權上,變成其實他們一方面也 處理性平教材的問題,反而被我們這一邊忽視了,我們就越站下 風,因為性平教材確實是他們已經戰了很久的領域了,而且我相 信很多家長應該也不一定都是基督徒,不過他們就是會對教育這 一塊很敏感。(受訪者 E,研究生,支持同婚)

同婚議題不單單只是街頭上抗議、報章雜誌投書報導而已,

因此我們捍家盟其實有舉辦了一個營隊,讓年輕人一起來像是回 顧 2017 年的一些事情,比較是學習並讓大家可以更近一步認識這 議題。(受訪者 I,捍家盟幹部,反對同婚)

而線下除了知識的建構,彼此在教育、政治領域的爭戰,也讓同婚議題複雜 化許多。其中,受訪者H 在訪談中就認為,婚姻平權議題雖然使得很多反同團 體浮出檯面集結,然而早在性別教育法、同志教育議題時,就已將鬧得沸沸揚揚,

甚至教育法才是反同者的「主戰場」。

很多人會覺得「萌萌」他們的論述很不怎樣,確實我在同婚 議題上是有看到這問題,很常會「鬼打牆」、不知所云,但就我的 觀察,我覺得在多元成家法案之後,因為有太多團體就這樣一個 一個冒出來,他們的團結力似乎不夠,還是很鬆散的。不過如果 是在性平教育這塊,他們卻是做得很不錯的,從內容、課綱去討 論一一擊破,他們運用的策略包含去連署,要將性平教育中的同 志教育,改為可以自由參加不得強迫參加等等作為,都會看出他 們是有備而來,是有循序在應對教育部或是支持同志教育的人,

而不是像這次有些亂槍打鳥。(受訪者 H,研究生,支持同婚)

而受訪者B 也認為,同婚可以透過釋憲來取得婚姻合法化的依據,反對方 同樣也可以尋求法律、政治等管道。因此,近年來反對陣營也發起了公投案、投 身政治行列。

我很贊成我們也去提公投,既然你們支持的這群人可以釋憲,

當然我們可以訴諸公投,讓大家來決定也是一種管道,可以讓大 家看到其實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也不只是新聞媒體上就開

心地慶祝釋憲過了這樣子而已,我們反對的立場也該站出來。(受 訪者B,家管,反對同婚)

在同婚議題中,網路的論戰與線下的參與界線越來越模糊,然而相較於網路 動員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同婚運動中仍是以宗教團體、同運團體的勢力為 主,線下有釋憲案、公投案,訴諸政治與法律等管道,將各自陣營的影響力發揮 到最極限,也因為臉書的失能,各個團體線下的影響力更不能被忽視。

從不同的論述與微權力可以看出,同婚議題的眾聲喧嘩。在議題中從來就來 就不只是兩個陣營的叫囂而已,也會有同陣線的內部矛盾、衝突,巴赫金提出的 眾聲喧嘩,強調多元觀點,並跳脫哈伯馬斯公共領域的設想,以落實「公共廣場」

中強調對話而非共識的公共生活(林意仁,2011)。所以,以當前的同婚議題來 看,「共識」在臉書上不可能落實,然而卻是促成更多「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