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自信理論

一、自信的定義

關於自信的定義,個體之自我信心(Self-confidence)有關於其對自我的權力、判斷、能力 等之自我判定(Brain, 2002)。此外,自信同時反映個人高度的信心,達到某件事情的把握程度,

此外允許個體展現迷人魅力。

Vealey(1988)認為發展自信心模式,研究中提出組織習性和成員的特性係產生自信心的根 基與水準,組織習性包括接受訓練、動機氣候、競爭水準之特定目標,簡單來說就是良好團 隊之組織習性勢必與普通水準之團隊明顯不同。成員特性則是指年齡、人種、性別、態度、

個人價值觀、人格特質等等。這種模式亦會判定自信心之方向,同時影響自信心的程度,並 且直接對成員的認知、行為、情感造成影響,而受影響的情感、行為、認知則會回頭去影響 成員自信心的來源與水準,形成一種循環來影響成員的表現,就連成員的特性都會被影響到。

自信心係個體信任自我,在自我已知者和已能者具備自信,不疑懼曾從事的活動或判定的結 果(張春興,1989)。

20

參考黃崇儒、郭香雲(1999)將九項自信心的來源整理出三種類型:成就、自我調適及氣候,

如圖2-4-1 所示:

圖2-4-1 自信心來源圖

資料來源: 黃崇儒、郭香雲(1999) 、本研究整理 自信的程度與身心狀態有密切關係,McGee and Williams(2000)研究指出年輕者的低自尊 能影響身心健康。此外,自信的程度與組織領導成效也有密切關係,White, De Sanctis, and Crino(1981)認為性別差異在領導的風格上,會受到自信的影響。自信的程度與友儕關係具有 正向關係,Cheng and Furnham(2002)指出人格、同儕關係及自信能有效預測快樂及孤單,結果 還顯示友誼、自信是青少年自我展現且幸福與自信對其孤獨感既有直接效果又具有調節效果。

Pulford and Sohal(2006)認為自信代表更高的責任心和開放度能積極地呈現閱讀和寫作的更高 信心,而協和性和完美主義的三個變項則可預測計算能力的信心。

21

二、自信的衡量

Komarraju and Karau(2005)指出個性和學習風格的相關性,從文獻中檢驗了個體差異方面 之自信和自尊,用於解釋學習風格中的重要性。Lenney(1977)指出,根據績效期望以及對能力 和績效的自我衡量來定義女性的自信比男性低。研究指出在職婦女的持續低自信和以男性為 導向的組織常出現僵化的問題(Hemig & Jardim, 1977; Schein, 1975; Wood, 1975)。Hackett and Betz(1990)認為自信可用自我效能來衡量,係個人對於能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務或問題的信心,

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能力判斷。許多專家學者ㄧ致認為每個人的表現不ㄧ致,認為不 再只是本職訓練的多寡,更重要每個人在工作當中的心理特質(季力康與黃英哲,1994;Kellner, 1989)。自信心將影響個體對於成功的信念(Duda & Nicholls, 1998),Vealey(1986)認為自信心是 指個體對自己所有獲得成功能力的信心及確認程度。在工作情境中則是指特質性自信心,意 即個體對工作技能在競爭情境中,擁有獲得成功的能力或信念確信程度。綜上所述,自信可 用於衡量身心狀態、領導風格、績效評估及性別表現差異衡量等方面。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