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設限與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自我設限的內涵及其分類,並分析其相關研究及與求助行為的相 關情形。

26

壹、自我設限的內涵與類型

自我設限是一種逃避行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因 此,當考前學生擔心成績不好時,為了逃脫別人異樣的眼光,甚至被貼上笨的標 籤,通常會使用此一障眼法的策略,促使自己有比較好的台階下,太多的藉口,

阻礙了學生的學習進路(黃堅厚,1999;Ryska, 2004)。

一、自我設限概念發展

早期心理學家對自我設限行為的概念看法多有不同,但其概念是來自自我防 衛理論開始延續發展,經整理分述如下:

(一)Adler自我防衛的觀點

自我防衛(self-defense)系統的觀點,乃由精神分析學派Sigmund Freud於1894 年最早提出。Freud認為個體潛意識主導所有的自我防衛行為活動的目標,目地在 於消除本我與超我衝突時所帶來的不安焦慮感,藉以減輕心理上的壓力(楊岫穎,

2003)。Adler, A對Frued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個體在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壓力挑 戰和可能所面臨的失敗時,為了維護日漸受到威脅的自尊,所使用的一種自我保 護策略,用它來解釋過去的失敗或是未來失敗的藉口。這些行為雖會為他們帶來 生活上的障礙,卻不失為一種保護色掩護下,使個體在表現不好行為時,能獲得 全方位的安全感(吳永清,2006)。

(二)Jones 與 Berglas 自我保護的觀點

Jones 與 Berglas (1978) 認為,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乃基於個體在面對 威脅情境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感所引貣的一種自然反射現 象。例如一位飽受工作拒絕的人,在當面臨工作機會時,常持反對工作行為,因 為怕再次被拒絕,也怕自己能力不夠之故,此乃一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行為,但卻 失去工作機會。

27

(三)Kolditz 與 Arkin 的自我呈現觀點

Kolditz 與 Arkin (1982) 發現,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便是個體在公開 的情境下,會運用自我設限的個體向別人展現自己的能力與風格,其目的乃在維 護自我的公眾自尊形象並證明自己有能力。例如一位演講者在上台演講時,除了 豐富的人生閱歷、逗趣的內容及優美的聲調外,尚要有乾淨俐落的外觀,串成一 場成功的演說,此乃在維護自我的公眾形象。

(四)Snyder 與 Smith 結合聲稱式設限障礙與行為式設限障礙

Snyder 與 Smith (1982) 結合了Adler, A與 Jones, J 等人的社會心理學,指出 自我設限除了用實際的行為外還會用宣稱性症狀(如憂鬱症、焦慮)之現象作為自 我設限。行為式的自我設限與實際的行為障礙有關,指個體會蓄意或故意以實際 行動增加成功的難度,例如:段考前故意忙於其他活動以致於沒時間念書…等;

而聲稱式的自我設限尌是指故意說出障礙的原因,例如:段考前肚子痛…等。因 此,高自我設限者通常會事先對自己未來可能的失敗找尋合理的藉口。

(五)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

Covington (1992) 認為,學生往往會在眾多的競爭情境下展現越多的能力,

藉以換取更多的自我價值。學生若在學校表現加,尌可以代表自己擁有自我的品 牌,是一個自我形象的一個正面表徵,凸顯自身的價值性。但若是經過多方努力,

依舊無法獲得成功,則學生會大大的降低自我的價值,並在自己有不安或不確定 感時,啟動防衛機制以逃避失敗的嚴重傷害。

綜合上述,自我設限乍看之下似乎與歸因的概念相近。雖然自我設限與歸因 有關,但兩者不盡相同。歸因是個體在事後對自己的成敗做歸因,而自我設限是 事前先採取的策略,因此可說是個體主動塑造歸因於事前( Midgley, Arunkumar,

&Urdan,1996),例如「考詴成績不好是因為不夠用功」是一種歸因,「考詴前

28

故意不用功好讓自己考不好時有藉口」則是一種自我設限。另一方面,歸因是將 失敗歸因於工作難度、運氣等「外在」因素,而自我設限是將失敗歸因於「能力」

以外的任何因素,因此歸因與自我設限在意義上仍有差異。

二、自我設限的分類

Jones 與 Berglas (1978) 是最早研究自我設限的學者,他們認為自我設限貣 因於懷疑自己能力的不確定感以及面對困難情境的不安全感與威脅感所致。Leary 與 Shepped (1986) 的研究認為,自我設限是個體會事先安排環境,為自己的表現 製造實際的障礙,使自己萬一失敗時可以歸因於能力以外的因素,此種行為稱作

「取得式的自我設限行為」(acquired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Baumeister 與 Scher (1988)指出,個體面對考詴之前也會故意放棄嘗詴考好的機會或減少科目練 習的時間,藉由犧牲成功的機會以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歸因,此行為稱為「交易式 的自我擊敗行為」(trade-offs self-defeating behavior)。Aronson、Wilson 與 Akert

(1994)認為,以實際的行動犧牲成功的機會影響太大,在情況允許之下,個體 會採取一些代價不大但仍具有自我保護功能的策略性聲稱,亦即個體表現之前會 先說出與表現有關的藉口,例如:肚子痛、頭痛…等,此稱為「聲稱式的自我設 限行為」(claimed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或稱為「自我報告式的自我設限」

(self-reported handicapping)(Leary & Shepperd, 1986)。

「取得式的自我設限行為」與「交易式的自我擊敗行為」乃是個體事先操控 環境,主動創造難以超越的障礙來縛綁自我的行為表現,例如:考前故意減少努 力的程度或時間、故意不再用心練習、故意放棄考好的機會…等,其保護自我不 受失敗威脅的方式屬於實際行為,因此可統稱為「行為式的自我設限」(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 )(Carver & Scheier, 1996 Kimble, Kimble, & Croy, 1998; Snyder, 1990);而「自我報告式的自我設限」只是保護自我勉於失敗困窘的一種宣稱性藉 口,可併入「聲稱式的自我設限行為」。因此,本研究根據過去研究者的結果加 以統整,將自我設限類型分成聲稱式和行為式兩類型分述如下:

29

(一)聲稱式自我設限行為

聲稱式的自我設限行為是指,個體並未真正採取任何的行動,只是口頭上事 先安排一個假想的情境,製造障礙點,宣稱自己在某方面有缺失,以作為日後萬 一失敗時的藉口(楊岫穎,2003;Snyder & Smith, 1982)。因此,又可區分為「內 在歸因」與「外在歸因」二項。在宣稱的障礙內在歸因方面,指的是個體以自己 的個人能力、傾向、特徵做為未來失敗的藉口,例如:考詴前,宣稱自己前一晚 因沒有睡好,心情緊張,老眼昏花,因此沒能全力地投入考詴,以此作為萬一考 詴的結果真的不理想時的有力藉口;在宣稱的障礙外在歸因方面,指的是個體以 本身以外的原因做為未來失敗的藉口,例如:月考前事先告訴同學英文老師這次 月考題目一定會很難,以此作為事後考詴成績不理想的理由,藉以維護自己的自 尊。

(二)行為式自我設限行為

行為式的自我設限行為是指,個體無法確知自己是否會有好的表現時,會傾 向於事前以實際的行動去安排對自己不利的環境,設置障礙點以防將來萬一失敗 時,可以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以外的其它內在因素,我們又可稱之為行為式障礙內 在歸因(楊岫穎,2003)。例如考詴前故意晚睡,以致成績不理想;球賽前故意 忙碌於其他活動而沒有時間練習,導致慘遭淘汰;或是故意分心做其他娛樂活動 以至於沒時間讀書,造成考詴敗北,以上種種因素以實際的行動事前預測即將到 來的失敗威脅,預先設立自我障礙的防衛行為,使自己真正面臨失敗結果時,可 以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能力以外的任何外在因素。

貳、自我設限與求助行為的相關研究

有許多的研究顯示,求助行為與自我設限行為間有密切關係。舉例說明,侯 玫如(2002)針對國中生進行認知、動機、情感與學習行為的相關研究,變項的 內容包括自我設限、工具性尋求協助、執行性尋求協助、努力等四種行為,研究

30

結果發現,自我設限在逃避表現目標上具有執行性尋求協助的負向效果,意即自 我設限與執行性尋求協助行為間有顯著的負相關存在。楊岫穎 (2003) 亦針對國 中生的環境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自我設限行為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發 現,個人目標導向的人較易出現學業求助行為,自我設限亦較少。黃雅惠(2005)

以高職學生為對象,探討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與自尊及其學業表現的關係情 形發現,自我設限較少的高職學生較常尋求協助,學業表現也較高。

參、本節小結

綜合上述觀點,自我設限以言語的方式宣稱或實際付諸行動以提供藉口,減 少因為失敗造成對個人自尊的損傷,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在量表題目的編 製上,「聲稱式的自我設限」與「行為式的自我設限」兩個概念的分界較為清楚,

題目編製不易混淆,且足以涵蓋自我設限的範疇,提供進一步瞭解國民小學學童 自我設限情況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以「聲稱式的自我設限」與「行為式的自 我設限」兩個概念為自我設限的概念結構編制量表,測量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 我設限的情形。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