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覺健康狀態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27-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覺健康狀態

一、自覺健康的定義:

健康是人生一項相當重要的資產,也是國家發展一項關鍵的指標。而自覺 健康狀態係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之評價,自覺健康狀態亦會影響個人從事 健康行為(Pender,Walker,Sechrist,&Marilyn,1990)。黃毓華(1995)對大學生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預測因子之探討,發現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顯著正相關。

二、自覺健康的影響:

健康自覺是指個人綜合其主觀、客觀的健康經驗,對於自己的健康情形做 一個整體性的評估(李淑瓊,1985;Pender,1987;Svedberg、Lichtenstein&Pedersen, 2001)。自覺健康狀況最早是由Mossey和Shapiro提出主觀健康狀況與死亡率之觀 察。1980年代以後被人認為是一種有用的、良好的測量之方法。研究發現自覺 健康的喪失可作為慢性疾病的測量指標(Mossey&Shapiro,1982)。Pender(1987) 指出自覺健康狀態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Palank(1991)亦指出自覺健康 狀況良好或普通者,改變行為的動機較強,而自覺健康極佳或健康差者則較缺 乏改變健康行為的動機。

Pender(1987)指出自覺健康狀態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

Palank(1991)亦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良好或普通者,改變行為的動機較強,而自覺 健康極佳或健康差者則較缺乏改變健康行為的動機。

綜觀以上文獻所述,自覺健康狀態較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亦較好。

另外,Pender (1996)指出應建立適合每個年齡層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推 展正向的健康生活行為。大學時期是個體發展規律運動習慣的重要階段,若能 將此習慣融入個人生活型態,應可增進健康及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

三、自覺健康的面向:

而不同性別、職業和經濟狀況在健康自覺上有顯著差異,自覺狀態愈好者,

整體生活品質愈佳(梁金麗,2001)。健康的狀態關係著生活品質提升,而最佳 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應以健康促進為導向,為達到更健康狀態所努力的積極主 動的行為模式,應以涵蓋壓力處理,維持人際支持、自我實現、適當營養及規 律性的運動(王宗進、陳麗玉,2005)。

了解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一直是許多單位極為關注的議題,而健康促進 更是近幾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所宣揚的觀念,不管是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

都在積極的推廣,臺灣的政府單位,這幾年更是推動健康促進活動不遺餘力,

從健康城市、健康促進醫院以及各級學校推動的健康促進學校等,都是健康促 進政策的主軸,大學學生是未來國家的主要精英,這幾年許多研究針對大學生 族群相關的看法,將運動與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發展人際支持、

營養,而列為影響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六大因素(黃毓華、邱啟潤,1996;

王逸君,2007)。如下表所示:

影響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大原因:

表  4 

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原因

項目 影響面向

原因一 運動

原因二 自我實現

原因三 健康責任

原因四 壓力處理

原因五 發展人際支持

原因六 營養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其實大學教育主要是個人在求學階段中知識、學識以及技能成長黃金時代,

但是生活步調與作息的改變,卻也影響個人健康的轉折點(張伯彰,2007)。根 據陳政友(1998)針對師範大學學生所做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健康年齡是比 實際年齡差,這是值得注意的警訊,另外,在其他年齡群也都有許多的研究探 討與分析,Pender(1996)更指出應該建立各年齡層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而 推展正向的健康行為;他也針對健康概念下一個定義,是先天與後天獲得自我 潛能的實現,藉由實行目標導向行為、勝任的自我照顧及滿意於自己與別人的 關係,為能調整適應外界環境,以維持結構的完整與和諧(林建得、陳德宗、

丁春枝,2002)。 四、小結

由上面文獻探討得知,建立好良好的運動習慣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運 動參與者的自覺健康狀態就可以大大提升。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頁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