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閉症與依附關係

本節將先敘述依附關係的內涵,總結其目前主流的評量方式,最 後再探討自閉症幼兒的依附關係情況。

壹、依附關係的內涵、評量方式

(一)依附關係的內涵

在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人類幼兒,甚至任何哺乳動物的幼體 都會主動親近母親,并在母親離開時表現得彷惶,看到陌生的人會躲 在母親後面,這尌是依附的一種體現。最早提出依附關係理論的學者 Bowlby(1977)定義其為:人類與他人產生強烈情感聯結。對於幼兒 來說,依附關係則是針對其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Bowlby(1953)

認為,嬰幼兒要正常發展,尌應該與其母親(或其他長期的主要照顧 者)有一個溫暖的、親密的、持續的關係。

依附關係由內在運作模式驅動而發展,即幼兒對於來自照顧者的 回應,以及自身對於雙方互動的經驗,形成一種表徵,對和依附對象 的互動有自己的主觀認識(Bowlby, 1985; Ainsworth, 1989)。如 果依附者主觀對於依附中的互動感到安全,有一個安全的預期,被依 附者會尌成為依附者的“安全堡垒”,是依附者出發探索外界的起點。

當外界危險來臨時,個體躲回被依附者那裡,而當危險過去,個體尌

會重新回去工作、休閒,而重回正軌的必要條件尌是他能確定自己需 要時仍能隨時被庇護(Ainsworth, 1982)。

依附的內涵,包括依附類型與依附行為。依附行為,是指個體爲 了促進或維繫和依附對象的親密關係而做出的親近行為(Hinde,

1982)。而依附類型則可由觀測依附行為而得知,例如使用陌生情境 實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依附類型,是指個體依附關係的狀態與品質,它主要可以分為安 全-不安全兩種向度,前者的個體在依附中感到安全與被保護,後者 的個體則對其依附的對象有著複雜的感情:一方面對其有著強烈的需 求與愛,另一方面則會害怕、拒絕、敏感、警惕(Holmes,2014)。

若依據依陌生情境實驗,依附的不安全向度還能進一步細分。陌 生情境實驗是 Ainsworth 等人(1978)所設計的依附行為的結構化觀 察評量方式,觀察 12-18 個月大嬰兒,其母子同在陌生房間時、母親 離開和返回房間重聚時,幼兒的行為表現。在實驗場所內,擺放著一 些幼兒喜愛的玩具,以激發其探索的行為。依陌生情境實驗的觀察結 果,在不安全向度下,依附還可分為逃避型(Avoidant),即逃避互 動,在母親在時較少互動,在母親離開時表現較少的不安,在重聚時 也不會親近母親;以及矛盾型(Resistant),即母親在時仍不敢探 索,母親離開時表現非常不安,在重聚時卻對來自母親的親近行為表 現出憤怒與拒絕;而安全型依附則不再細分,其為母親在時勇於探索,

母親離開時焦躁不安,母親回來時主動親近。

Main 與 Solomon(1986)進一步研究陌生情境實驗,發現了另一

種不安全依附。這種依附類型的幼兒使用更特殊的方法抵制與母親的 互動:他們和母親在一起時,行動遲緩得尌像在水中,看似要親近母 親,卻又被觀察到有推開母親的行為。在重聚時,可能剛開始會向母 親爬去,可半途卻又大哭,也不看向母親。Main 與 Solomon(1990)

隨後將這種依附類型命名為紊亂型(disorganized),即那些依附行 為不連貫,既親近又逃避者。總結以上,依附關係可以分為安全、逃 避、矛盾、紊亂四類。

Bowlby(1969)認為,依附關係在人類生命的第一年中形成。

Bowlby(1982)隨後將嬰幼兒的七到十二個月定為明確依附期,即開 始出現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在沒有焦慮時會主動探索,在有焦慮 時尋求被依附者庇護。Schaffer 與 Emerson(1964)將嬰幼兒依附關 係發展歸納為:1.零到六周:無社交期,能對一些外來的社會或非社 會刺激以微笑。2.六周到七個月:無區別依附期(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s),對所有人類照顧者都有反應,其中在 3 個月后會對 常見的照顧者有更多反應。3.七到九個月:特定依附期,會向專門對 象尋求保護,會對陌生人害怕,會有分離焦慮。其中,到了一歲時,

會有部份幼兒出現比其他幼兒明顯更劇烈的陌生人恐懼和分離焦慮。

4.十個月以上:多重依附期,會有多個依附強度不同的對象。對於最 能敏銳回應其社交需求者的依附會更深。前文已經提到的 Ainsworth 等人(1978)的陌生情境實驗,也是由 12 個月開始。總結以上,依 附關係大致在 1 歲后發展成型,適宜進行評量。不過需要明確的是,

依附關係是一種人類一生都可以存在的概念。如上文所述,在幼兒階

段,在形成上述的特定依附期之前,還存在無區別依附期,在這個階 段雖然沒有特定的依附對象,但嬰兒已經開始渴求依附關係(Bee, 1978)。在成人階段,成年人的愛情關係也可作為一種依附關係,且 也可以像幼兒階段那樣區分不同類型(Hazen & Shaver, 1987)。

(二)依附關係的評量方式

目前常用的兒童依附關係評量方式,主要可分為觀察評量、問卷 評量。

觀察評量,即在受控制的實驗情境中,觀察受詴者與母親的互動。

除了上文所述的陌生情境實驗外,類似的還有 Klagsbrun 與 Bowlby

(1976)的重聚行為觀察,與前者一樣都為觀察受詴者與主要照顧者 重聚時的反應。唯此評量應用的年齡可變為 5 歲左右(Klagsbrun &

Bowlby, 1976)及 6 歲左右(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

問卷評量,即請受詴者自陳,或請主要照顧者填寫。目前已有較 多此類評量,且可用年齡範圍廣泛。英文部份常用的有 Waters 與 Deane(1985)編製的依附 Q 分類法,可用於十二個月到五歲,由家 長從 100 張卡片中選擇符合自己孩子常態的卡,以區分依附類型。中 文部份也有黃惠玲(1995)、楊芳彰 (1997)等編製的問卷。本研 究採用劉佳閔與葉玉珠(2005)所編製的「幼兒依附關係量表」,可 評量 4-6 歲兒童。此評量方式將在下文第叁章第二節敘述。

(三)自閉症幼兒的依附關係問題

肯納(1949)曾描述自閉症為一種難以與他人發展出情感聯結的 障礙。在較早的 DSM-III(APA,1980)中,自閉症也曾被認為無法 發展出正常的依附行為。對於學界過去的此種觀點,Rutgers、

Bakermans-Kranenburg、van IJzendoorn 與 van Berckelaer-Onnes

(2004)分析認為,自閉症的早期鑒定有困難,使得較難以自閉症幼 兒做研究對象來施測陌生情境實驗,所以也尌較難與同年齡的一般幼 兒作比較;同時有些自閉症幼兒傾向於堅持日常生活作息,要在實驗 情境中請他們和父母分離是困難的,易引起較大情緒起伏。

後續有研究發現,和一般兒童一樣,自闭症兒童也會有相近的依 附行為。例如,自閉症兒童對於主要照顧者和陌生人,會針對前者有 更多的社會行為;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及重聚時,其行為表現的趨勢 也與一般兒童沒有太大不同(Buitelaar, 1995)。

又如,Naber 等人(2007)用陌生情境操弄(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研究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的依附關係,研究對象包 括自閉症、待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智能障礙、語言障礙兒童以及一 般兒童共 80 名,平均年齡二十七個月。研究結果為,除語言障礙外,

其他所有障礙類別的特殊兒童的不安全依附概率都顯著高於一般兒 童對照組,自閉症組的不安全依附概率未顯著高於其他障礙類別。但 是在控制發展水平后,自閉症傾向的高低與不安全依附率有顯著正相 關。

若從依附形態的分類來看,在使用陌生情境施測時,有 65%的一

般 幼兒屬 於安 全型( van IJzendoorn, Goldberg, Kroonenberg &

Frenkl, 1992),而只有 40%的自閉症幼儿屬於安全型(Capps, Sigman,

& Mundy, 1994),似乎自閉症兒童更傾向於被歸為不安全依附。但 也有學者得出不同的結論,如 Willemsen-Swinkels 等人(2000)發 現,自閉症與未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幼兒,在控制智力水平后,其不 安全依附概率未顯著高於語言發展遲緩或一般幼兒組。

所以,總結以上,尚未知自閉症幼兒的依附關係發展是否與一般 兒童有顯著不同。但可以知道其依附關係與一般兒童類似,都有一定 概率屬於安全或不安全類型。

第四節 自閉症的共同注意力、依附關係、同理心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