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製藥產業發展現況

壹、臺灣製藥業的定義與屬性

臺 灣 早 期 對 製 藥 業 的 定 位 係 依 據 生 產 單 位 是 否 擁 有 藥 品 許 可 證,只要具備相對應的合法藥品許可證,沒有工廠的藥局或藥房也可 以為製藥廠(謝幸燕,1999)。在相關法令的調整後,製藥業的定位 被限縮在產品與工廠設備共同審查的機制下;此意味著製藥業的再界 定係在於生產者是否自行擁有製藥工廠與相關設備,而非僅擁有藥品 生產權(曾瑞鈴,2009)。

製藥業與電子資通訊產業可謂臺灣的明星產業,然而與電子資通 訊產業不同的是,製藥業難以代工的模式存在;相對的,製藥業相當 倚重人才與創新研發,是一種知識密集性的產業(洪仲昱,2008)。

除此之外,製藥業收到嚴格的法令限制,且研發的時間長,投資金額 龐大。製藥業在計畫新藥品的生產,必須歷經新藥探索、臨床前試驗、

臨床三期試驗、查驗登記、以及上市後的監測(何玉婷,2004);這 反映出各藥廠在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冗長流程,讓其在製藥廠業中飽 受競爭壓力。

由於製藥業是資本與知識密集的產業,耗時且不確定性極高,因 此藥廠之間或有合作的機會,Hagedoorn (1996)、Dodgson(1993)、

Hamel ( 1991 ) 的 研 究 皆 發 現 藥 廠 之 間 的 合 作 能 提 高 組 織 學 習 力

(organizational learning),且藥廠結盟的廣度可強化新藥產品的研 發深度與技術複雜度;換言之,一種新藥的製程,往往非來自於單一 藥廠的研發,而是藥廠網絡的成果。另一方面,藥廠網絡的成功也有

帶來負面效果的可能性,網絡內的藥廠可能因為組織學習的生命週期 不同,導致原本的合作關係轉變成競爭關係,而之前相互提供的訊息 與資源,係成為傷害對方的利器。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6)評論臺灣的製藥業因為對內 市場規模小,對外又遭逢市場開拓不易的窘境,造成生產量少、設備 使用率偏低,使單位成本偏高,理應朝向藥廠合作網絡的策略進行新 藥開發。然而因為各藥廠多有本位主義及研發人才延攬不易的現象 , 臺灣製藥業依然多傾向獨立開發、上市;在面對國外製藥業廠商,市 場競爭力的建立還有進步的空間。

貳、臺灣製藥業的發展沿革概況

臺灣製藥業的歷史可從日治時期開始,但此時的製藥業尚未成為 聚落,不具規模(韓純枝,1999),戰後初期的製藥業,因為缺乏妥 善的法規,加上資金與人才的匱乏,製藥廠多以家庭式工業的型態在 運作(楊振財,1993),直到國家資金的投注,臺灣製藥業才開始具 備企 業 規模 的 經營 形 式, 並 開始 導 入正 確的 製 藥觀 念 與做 法 (孫 智 麗,2004)。

1957年,有鑑於藥品品質對人體健康之 重要性,制定了「製藥工 業設廠標準」,將藥廠區分為甲、乙、丙三級,每年一次普查,作為 淘汰不合格藥廠的依據(楊振財,1993)。1962年,政府採取以進口 管制保護國內製藥工業發展的策略,使國際藥廠紛紛來台投資設廠 , 此時在政府的主導下,臺灣藥廠歲分成外資廠、合資廠、及國資廠三 種;在政府積極整頓和外資廠的技術協助下,市場需求大的原料藥開 始自行生產以取代進口(吳明仲,1997)。

1982年,政府公布實施「優良 藥品製造標 準」(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 制度,在此品 質保證的制度下, 嚴格規範了藥廠 所

有運作流程,包括工廠佈置、機器設備、原料採購、檢驗、貯存、生 產流程、品質控制、以及儲運管理措施。其目的係將可能的人為疏失 降至最低,若藥廠未取得GMP的資格,不得再產製任何藥品(楊振財,

1993)。

臺 灣 藥廠 自1990年 起 , 興 起了 併 購 國 外 藥 廠 的風 潮 , 以 取 得 研 發、品管、藥品查驗登記及國際行銷經驗,同時亦有藥廠直接遠赴國 外設廠以利擴展藥品之國際市場,或是以策略聯盟方式,在國外投資 研發機構,引進新藥開發技術(韓純枝,1999)。在面對全球化經濟 , 臺灣藥廠的全球布局策略多以技術合作為主,就大型藥廠而言,合作 的目的主要在於獲取關鍵性製藥技術,而就小型藥廠而言,合作模式 多傾向減少製藥成本問題(蔡銀海、沈進成,2005)。

參、臺灣製藥業目前的問題與挑戰

自從實施GMP制度以來,臺灣製藥業的就處於競爭強度很高的態 勢,尤其是在市場行銷通路層面(陳家祺,2015;邱鴻楨,2013;葉 怡良,2011;李宗燦,2011;李宜真,2011;曾志忠,2010;蔡宏鑫,

2010)。主要原因在於臺灣製藥市場的 供過於求現象,藥廠產品的同 質性過高,相對的價格競爭性大,致使藥廠多以低價競爭策略來維持 市場占有率,造成藥廠獲利率不佳的狀況。

除此之外,臺灣製藥業的另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全民健康保險制 度施行以來,醫療體系對藥品引進的習慣,造成藥廠在生產與行銷上 的挑戰。臺灣藥品的消費結構,係以醫院市場為大宗,全民健保原先 期望利用轉診制度及加重自付額方式,引導小病至診所,使醫療資源 能充分利用,在轉診制度實施失敗後,國內醫療資源集中大型醫院的 現象仍然存在,藥局及診所市場的萎縮也間接衝擊臺灣國資藥廠的市 場佔有率(巫文玲,1999)。另一方面,由於健保給付制度的關係 ,

醫療院所在用藥上往往與藥廠的報價有所落差,藥品的價差同樣也造 成藥廠的挑戰。

據此,臺灣製藥業的挑戰可定位在與客戶(醫療院所)互動關係 的改變上,在藥品給付價格透明化後,沒有藥廠能夠再掌握藥品高價 差的優勢,在藥廠仍需增加銷售業績與維繫藥廠營運的狀況下,藥廠 業務 人 員如 何 善用 業 務工 具 積極 拓 展並 維持 藥 廠的 市 場佔 有 率與 獲 利率,係為藥廠必須深思的課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