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英語教學

本節將分別從「國小英語教學內涵」與「英語情境教學相關研究」兩部分進 行探討。

一、國小英語教學的內涵

教育部在 2008 年修訂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綱要」是國小實 施英語教學的重要指標,以下就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綱要與國小英 語教學有關的部分,依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實施要點,分別 說明之(教育部,2008):

(一)基本理念

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旨在奠定國人英語溝通能力的基礎、提升英語學習的 動機與興趣、涵詠國際觀、獲致新知,以期未來能增進國人對國際事務的處理 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課程強調營造自然、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培養學 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溝通能力。上課宜採輕鬆活潑、互動的教學模式;教材內 容及活動設計宜生活化、實用化及趣味化;體裁宜多樣化。除強調個別語言成 分之外,更應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透過多元教材與活動練 習,循序漸進,讓學生藉由同儕及師生的互動,多方面接觸英語,並實際運 用,而非由老師單向灌輸文法知識。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且不增加學習負

擔,教材的分量及難易度宜適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吸收能力應勝於教學進度 的考量。

(二)課程目標

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為:

1. 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俾能運用於實際情境中。

2.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俾能自發有效地學習。

3. 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俾能加以比較,並尊重文化差異。

(三)分段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第一階段為國小三到六年級,以聽、說為主,讀、寫 為輔,希望能運用兒童在發音學習方面的優勢,於國小三、四年級的啟蒙階段 強調聽、說的學習,讓兒童藉由豐富的英語聽、說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英語口 語溝通基礎。然而即使是在啟蒙階段,讀、寫活動並未偏廢,而是適時融入課 程,以收聽、說、讀、寫四者相輔相成的效果。

(四)實施要點

1. 教材綱要

英語科課程應符合趣味化、實用化及生活化的原則,並適度納入本土教 材。教材編寫及活動設計亦應多樣化,並融入各種不同的體裁。應培養學生基 本的溝通能力,包括日常交談、社交應對等一般人際溝通的語言能力。

2. 教材編纂原則

國小的英語教材包含平面教材及視聽教材。各種教材的編製以學生的興趣 及需要為依歸,內容應實用、淺顯、生動活潑且有趣。教材宜提供生活化的情 境,並融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能加以編寫。活動的設計宜多元,並強調 溝通式活動,以增進學習語言的興趣並培養基本的溝通能力。每單元的活動宜 環繞主題或溝通功能加以設計,字彙、片語、句型的介紹應採循序漸進,由易 漸難螺旋向上的模式,並適時安排複習單元,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生活

化的主題搭配不同的體裁,提供學生多樣化的語言情境,豐富學習內容、提升 學習的興趣,以增進學習的效果。

3. 教學方法

英語教學要成功,首重在學校及班級如何營造出一個豐富的英語學習環 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以自然的方式學習英語。教學的實施應配合目標進行,

並透過多元化的平面及視聽教材,來訓練學生聽與說的能力。教學時應儘量以 英語進行,以增加學生聽說的機會,並突破由教師作單向知識灌輸的模式,儘 量透過情境化的活動、同儕與師生雙向互動的練習,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

教學應儘量由意義的建構出發,先處理整體的理解與表達,交代情境、目 的、對象後,再進行較局部的語言成分的練習,語言的整體和局部應並重。此 種由上而下的過程可使零碎的語言練習活動,如文法練習或拼讀練習等,較具 意義。聽力教學宜注重語意理解,口說教學也以語意表達為主,並利用圖示、

肢體動作等視覺輔助,增進學生對語意的掌握。教學應強調適時複習,實際應 用,不要求死背強記,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4. 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要根據教學目標並能反應學習成果,建議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模 式。可多採取形成性評量,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評量其個別的進步情形,將 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表現詳加記錄,且將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真程度等同時都 列入評量範圍,作為評量的參考。聽與說的評量儘量以上課的口語練習、角色 扮演、配對、小組互動表現為依據,減少紙筆測驗。

5. 教學資源

英語教學應儘量結合平面教材、各種視聽媒體以及教具,讓學生在聽、

說、讀、寫方面,皆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亦可研發教具及輔助教材,如生 字卡、圖卡、情境圖、圖畫故事、簡易課外閱讀教材、錄影帶及電腦輔助教學 軟體等,並在教學過程中善用菜單、時間表、行程表、地圖、指標、報章雜誌 等各種實際生活資料,俾使教學生動活潑,提高教學成效。

(五)相關討論

綜合上述,九年一貫英語領域課程綱要立意甚佳,希望運用趣味化與生活 化的教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能靈活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但臺灣屬將英語視為 外國語,生活中缺少使用英語情境的 EFL 環境,並非像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將 英語視為生活必備能力的官方語言,英語與母語是同時併用於生活中的 ESL 環 境,所以較不利英語學習,縱使選用內容較生活化、實用化、趣味化的教材,

上課採輕鬆活潑、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覺得英語課很有趣,但學生走出教 室,還是很難找到實際使用英語的地方,導致與英語相關的學習都只發生在教 室裡,因此要達到教育部所設定的目標有其困難度。

身為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需視學生的學習狀況另外補充課程,學生缺乏實 際運用英語的生活環境,我們就找出有機會使用英語的情境,模擬情境設計課 程,讓孩子有在情境中探索與練習的機會,並提供相關的協助,期望他們在熟悉 情境相關的會話後,可以更有信心與勇氣在實際情境中開口說英語,以達到教育 部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俾能運用於實際情境中的第一目標。並期望 學生在鼓起勇氣開口說後,發現英語的用途及樂趣,也期望藉著這些成功用英 語溝通的經驗,而引起學生想表達更多,想探索更多新的情境,進而有主動學 習的動機,而發展出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 方法,俾能自發有效地學習的第二目標。而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也適時融入 臺灣與外國的文化差異,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俾能加以比 較,並尊重文化差異,達成英語課程綱要第三目標。

目標確定後,以下就教材、教法、教學資源、評量分別說明。

1. 教材

教科書市場自由化後,市面上的英語教科書琳瑯滿目,百家爭鳴,英語教師 應根據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能力,選擇最適合他們學習的教材,並依學生學習的情 況,適時設計活潑生動的補充教材或隨時調整教材,用以彌補教科書之不足,以 確實達到英語教育目標(林俊傑,2004;蔡國成,2010;孫清柳,2012)。而英 語資源不足的偏遠地區,因學生程度無法與外界相比,英語教師更應該隨時補充 教材(林俊傑,2004)。雖然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已盡量趣味化、實用化及生 活化,但畢竟是為全臺灣學童而編,不是專為某地區兒童而編,因此在實用化、

生活化及本土化的方面,教師還可以依據任教地區的特色而補充更貼近學生生活 經驗的教材。

研究者認為雖然教材內容看似生活化且有系統,但對實際生活的運用卻是 零散、片段與僵化的,例如點餐的時候就需要同時用到食物、配料、飲料、大 小、錢、與一些社會禮儀的相關英文知識,但學生在三下學數字 1~10,四下學 數字 11、12、15、20、30 和飲料、五下學食物,到了真正需要用英語點餐的時 候,卻無法迅速從腦海裡提取出這些分散在不同時間學習的單字及用法,甚至 還有一些是沒學過的知識,以致過程遭遇困難,無法順利完成點餐,等於否定 多年來的英語學習,因此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其實學生學了不少細部的語言 知識和技能,只是需要一個「情境」來統整學生所學過的零碎知識,故本研究採 用學生生活中較常遇到的情境為教材,讓學生在探索情境的過程中,察覺在實 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有辦法達成溝通的目的,

培養學生自我察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加深對學習的印象及理解。

2. 教法

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優缺點,而有效的教學並不侷限於使用單一的教學 法,教師應該考量學生的學習狀況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法。針對學生因為缺乏練 習的環境,以致英語學習動機低落及無法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溝通的情況,研 究者認為採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解決目前學生英語學習的困難。情境教學是一種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其理念是將學習置於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之中,透過 學習者與情境互動,主動探索,從而更有效率的將習得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 中。

3. 教學資源

只要是教學上能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輔助資源,都可以嘗試結合於教學

只要是教學上能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輔助資源,都可以嘗試結合於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