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郭店儒簡之君臣觀

第一節 郭店儒簡中之「君」

三、 落實仁政

修身為治國之本乃儒家學說的基調,在方法論上,郭店儒簡與孔子的學說稍 有差別,那麼在外王事功的政治上,當如何的表現,才足以是人君典範呢?孔子 認為,是行仁政,將仁政體現在「民信為本」、「富民教民」、「禮樂化民」等面向 上,而郭店儒簡又是如何掌握仁政的要點呢?下文將從「君民同心」、「明道教 民」、「尊賢禪讓」等方面加以討論。

(一) 君民同心

孔子認為,施行仁政,才是符合君道的表現,而要行仁政,首先要取得人民 的信任。郭店儒簡〈緇衣〉中,提到了「君」、「民」及二者間互動的看法,文中 強化了「民」對於「君」在施政上的影響力,曰:

又(有) (國)者章好章亞(惡),以視民 〈厚〉,則民青(情)不

(弋)。……古(故)君民者,章好以視民 (欲),慬(謹)亞(惡)

以渫民淫,則民不 (惑)。……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好則體安 之,君好則民 (欲)之。古(故)心以體法(廢),君以民芒(亡)。《寺

(詩)》員(云):「隹(誰)秉 (國)成,不自為貞,卒 (勞)百眚

(姓)。」《君 (牙)》員(云):「日 (暑)雨,少(小)民隹(惟)

日 (怨);晉冬旨(耆)滄,少(小)民亦隹(惟)日 (怨)。119 認為在國政上必須「章好」、「謹惡」,即明辨善惡,如此是取得人民信任的方法,

符合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 不服。120」回答哀公問政,兩者可以互為註解,如此也說明「民」雖為「被統治

119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緇衣》,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337-343。

120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為政》,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6 月,頁 18。

者」,但政治上亦有其影響力,因為〈緇衣〉認為重視民意的君主,才是理想人 君的典範。接著以「心」、「體」喻「君」、「民」,說明其將君、民視為一個整體,

兩者息息相關、互相依賴。因為心是身體的主宰,正如國君是國家政策的主導者;

心的意念,必須要透過身體的活動,才得以實行,正如國君的德政必須透過人民 的落實,讓人民「有感」,才算是真的實現。前文「二、『心』、『性』、『天』與修 身」的論述中強調了「心」在修養中的影響力及關鍵性,就另一個層面而言,若 將「君」、「民」所構成的社會視為單一個體,國君為「心」,即個體意識的主宰;

人民為「體」,即個體賴以活動的四肢,想要使社會這個整體運行得宜,就必須 讓「心」、「體」都能各自發揮效用,「君」、「民」適得其所,都能彰顯其在社會 上的功用,才能使社會安治。最後文本引用《詩經・小雅・節南山》與《尚書・周 書・君牙》強調治國要合「正道」,否則會使百姓陷入勞苦,百姓生活勞苦,必會 對在上位者心生不滿,而不願意服從,進一步說明「民意」對於政治安定的影響 力。另外〈尊德義〉亦曰:「凡 (動)民必訓(順)民心,民心又(有)恆,

求其羕,童(重)義 (集) (理),言此章也。121」也強調要勞動人民,必 須要順民心,保有民心,國家與君位才能永恆,因此,唯有「君同民心」、「民同 君心」,二者互相認同、信任,社會才能安治。

(二) 明道教民

民意為仁政的基礎,然而若都是民智未開的愚民之意,反而會使國家走向敗 亡,所以人民的「品質」就變得很重要,國君要如何提升人民的素質呢?「教民」

便成為當時儒者們最關心的焦點。122在〈尊德義〉中云:

(尊)(德)義,明 (乎)民侖(倫),可以為君。 忿 ( ),

121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尊德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139。

122 林啟屏〈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君」、「臣」與「民」〉中引用了郭店儒簡、上博簡,加以說明

「教民」為當代思想家們所關心的焦點。可參見《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11 年 6 月,

頁 143-168。

改 (勝),為人上者之 (務)也。善者民必眾,眾未必 (治),

不 (治)不川(順),不川(順)不坪(平)。是以為正(政)者 (教)

道之取先。123

首先論「尊德義」與「明民倫」乃為君之道,可知德治為君道的基礎,而此基礎 則建立在以「民」為本的立場。接著,以「善者民必眾」具體說明國君之德為人 民是否依附的關鍵,而「眾未必 (治)」言眾民之意不一定能使國治,所以為 政者首要的工作便是「教道」,唯有教民正道,提升人民的品質,人民合於「正 道」,國才能治。在〈成之聞之〉說:「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124」說明在 上位者若不依從正道,則難以使人民信服。〈尊德義〉亦曰: 「 (教)其正(政),

不 (教)其人,正(政)弗行矣。」統治者要能妥善管理人民,不能只是教 導人民如何配合「政」令,更重要的是,對人民在「品質」上的要求,人民素質 的良窳才是政事能否推動的關鍵。125,〈尊德義〉又云:

(教)以豊(禮),則民果以巠。 (教)以樂,則民 (淑?) (德)

清 。 (教)以 (辯)兌(說),則民埶 貴以忘。 (教)以 埶(藝),則民埜(野)以靜(爭)。 (教)以只〈支(技)〉,則民少 以 (吝)。 (教)以言,則民 (訏)以 (寡)信。 (教)以 事,則民力 (嗇)以面利。 (教)以懽(權) (謀),則民淫 〈混?〉

123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尊德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108-109。

124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成之聞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85。

125 林啟屏〈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君」、「臣」與「民」〉中引用了郭店儒簡、上博簡,加以說明

「教民」為當代思想家們所關心的焦點。可參見《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11 年 6 月,

頁 161。

遠豊(禮)亡新(親) (仁)。先之以(德),則民進善安(焉)。126 說明了人民的素質,會隨著在上位者所推行的政令而產生變化,如教民「辯說」、

「藝」、「荒」、「言」、「事」、「權謀」等,會使人民胡作非為、相互爭鬥、沉迷玩 樂、不守信用、重視私利、惑亂遠禮……。所以不只是「教民」對於為政者非常 重要,教的具體內容也必須深思,引文中建議以「禮」、「樂」、「德」教民,使人 民懂得禮義、使人心順德無雜質,〈尊德義〉亦云:「君民者,治民復禮,民除害 智。127」「復禮」乃為君的要務,亦印證以「禮」、「樂」教民的重要。另外,在 上面引文中強調了標舉「德」的重要,認為尊德可以使人民以之為榜樣進而向善,

所以可知以「禮」、「樂」教民,並尊「德」,使人民在進德修業上有具體的學習 對象,如此,才是引文中所建議教民的內容。既然確定了內容,推行的方法也很 重要,要怎麼教?〈尊德義〉云:

可 (教)也而不可迪其民,而民不可 (止)也。 (仁)、新(親)

忠、敬壯、 (歸)豊(禮)行矣而亡 ,羕(養)心於子俍(諒),忠 信日益而不自智(知)也。民可 (使)道之,而不可 (使)智(知)

之。民可道也,而不可 (強)也。128

說明人民是可以被引導,但不能被強迫,所謂的引導,包含個人意願的驅使,所 以在被引導的過程中,存有「自願」、「自發」的成分,〈尊德義〉在思想上並不 贊成「禁止」或「強迫」人民做某事的想法,因為在那樣的狀況下,人民多半不 是自發性的,當然也就不是尊重民意、民心的做法。〈成之聞之〉亦曰:「君子之

126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尊德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110。

127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尊德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125。

128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尊德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123。

於 (教)也,其道民也不 (浸),則其 也弗深 (矣)。129」、「是以民可

敬道(導)也,而不可 (弇)也;可 (御)也,而不可 (牽?)也。130」 在上位者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勸導、引導,而不可以強行「牽」迫,否則難以感化 人民,亦是強調「教民」的方法應採取漸進、自發的方式。而在〈尊德義〉的引 文中,又提到什麼才是具有良好品質的人民,作者認為,要能做到「尊仁、親忠、

敬莊、歸禮」的要求,再次印證以「禮」、「樂」教民的目標,在於培養人民具備 良好的道德品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一再提出的「尊德義」、「尊仁」的想法。在《論 語・顏淵》中孔子強調古聖先賢對於人們在進德上的示範,131並以此期勉人君應 以個人之德形成「上行下效」,但是未特別強調「尊德」對於政治上的教化作用。

郭店儒簡中已注意到這件事,應是受到戰國初期正在萌芽的「尚賢」思想之影響。

(三) 尊賢禪讓

在《論語》中論「知」必及「仁」,「仁」、「知」並論的例子至少有七次,因 問的時間與情境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盡相同,但大部分和外王的內涵相關,

偏指政治事件。132在《論語・顏淵》篇中,當樊遲問知時,孔子以「知人」為「知」,

其曰: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 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

129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成之聞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78。

130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成之聞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年 2 月初版,頁 85。

131 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如:季康子患盜,

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又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

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可參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顏淵》,頁 109。

132 陳師麗桂〈先秦儒學的智、聖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收錄於《漢學研究》第 30 卷第 1 期,2012 年 3 月,頁 3。

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

不仁者遠矣。」133

樊遲不明白知人之義,孔子補充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包咸注「知人」

為「識人賢才而舉之」,說明孔子認為識賢舉賢能達到「正群臣」的作用,子夏 亦以舜舉皋陶、湯舉伊尹而不仁者不敢近朝為例釋之。

不管是傳世儒典《禮記・緇衣》或是郭店儒簡中的簡本〈緇衣〉,都談到尊賢 對於為政的重要性,郭店儒簡〈緇衣〉云:

好 (美)女(如)好茲(緇)衣,亞(惡)亞(惡)女(如)亞(惡)

(巷)白(伯),則民(臧) (它?)而 (刑)不屯。《寺(詩)》 員(云):「 (儀) (刑)文王,萬邦乍(作)孚。」子曰:又(有)

(國)者章好章亞(惡),以視民 (厚),則民青(情)不 (弋)。

(國)者章好章亞(惡),以視民 (厚),則民青(情)不 (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