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六節 研究信度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形成前,先巨觀研究者之動機、目的、問題、理念,承接前階段 文獻探討所得內涵,並揣思研究對象與方法、研究工具;待清楚掌握它們之間的 對應關係之後,採用「文本之質性研究」概念來進行正式研究。所設定主要文本 研究對象,包括三大部分:一、Jung 心理類型論述文本;二、藝術創作主體個 案前導研究之訪談文本;三、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之創作敘說文本,主要 資料來源包含學位論文、專書、網誌和訪談。

針對這些文本資料,需靈活使用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並充分融入文本內涵。

目標上,除了要開顯 Jung 對個體心理功能和相應主體性狀態的闡述,也希望建 構新的理論基模,據以觀照藝術創作主體所展現之心理機轉與「主體—客體」心 理動力現象。研究者採用文獻探討、內容分析、理論分析、詮釋學和拓樸心理學 方法,就文本對象進行整理、分析、比對、發現概念,並將發展研究工具來從事 歸納和詮釋,整體研究架構如圖 3-1-1。

圖 3-1-1: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的規劃有三個部分:研究一,以Jung心理類型理論之相關闡述文本 為對象;研究二,以一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之訪談文本為研究對象;研究三,

以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之文本為研究對象。文本取得上,Jung的相關心理 類型論說文本,可從圖書館借取;一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訪談文本,由研究 者與「劉伊歆個案」進行訪談研究而取得;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訪談文本,

則分別從台灣碩博士學位論文網路系統、藝術家個人網路空間尋獲,或由其它出 版管道取得相關紙本專書與其他論述印刷品。其中「Cezanne個案」與「Picassa 個案」之資料來自史作檉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張柏舟個案」之資料來自其個人 部落格資料和訪談資料;「黃心健個案」之資料以自其個人部落格與網站資料來 源為主;「呂坤和個案」之資料來自其本人之博士創作論文《如夢之境山水的建 構—再造太魯閣峽谷的創作研究》;「譚伊舒個案」之資料來自其本人之碩士創作 論文《衝突》;「王挺宇個案」之資料來自其本人之碩士創作論文《賣樂郎中》與 相關作品網站;「賴純純個案」之資料來自林幸妮碩士論文《賴純純藝術創作之 探討—以女性主義的觀點論述》和賴純純工作室網站。

本研究從研究計畫進入正式研究之後,宛如一個力求完滿成形的個體生命,

一步一腳印,但現實中的研究實施或研究結果書寫的過程,都分別是仍然具有開 展性的整體,使得與各研究對象(Jung〈類型總論〉文本和九位藝術創作主體個 案研究)初體驗之中,經常連結到新的理論層面。並且可以預見論文完成之前,

難以單純地將各研究對象逐序成為論文各章節,而一次達成完全封閉穩定的狀 態;不僅要反覆調節各章節所應呈現的內容,還需要考量如何在本質上屬於「歷 時性」的文本書寫中,去兼顧前面所述及的、本質上屬於「貫時性」的研究實況。

如此,這總體過程所涉獵文獻領域更顯越界和龐雜了,但這窘境卻又恰好真實反 應了Jung對「個體化」的觀想—在非完全封閉的方正之間螺旋循環、或進或退。

關於結果的最後呈現上,首先在閱讀的視覺性上,研究者希望能盡量雙向考

量到「作者書寫」與「觀者閱讀」兩方面的流暢性和當下性。其次在內容的內涵 性上,由於研究者在第二章所呈現的文獻探討屬於跨界的大觀瞻,意圖能從人的 內部心理與感官環境認識作為起點,漸進鋪陳與藝術創作個體相關的外部境,除 了個人藝術心理作用現象之外,也著墨心理哲學、主體性脈絡和藝術教育層面,

以賦予藝術創作個體作為一個「人主體」的全貌概廓,也曾就Jung與本研究相關 的重要通概念,作過一些概要介紹;所以,順著文獻探討的脈絡,針對後續研究 的設計與規劃將進而把Jung學說之中與本研究核心要旨緊密相關的、屬於深層細 緻心理學的、又預期能與藝術創作個體有深層心理互相指涉的文獻,另外提列作 研究對象來加以深入探究。關於其他九位創作主體個案的設定,則一方面參考第 二章文獻探討各節所獲心得,一方面參考Jung心理類型中所討論到的人格類型,

首先確認前導研究的藝術作主體個案,再從後續研究循環發展進行的發現中,漸 漸一一確認出其他八位適合的藝術作主體個案圖。

一、Jung 心理類型理論相關文本

《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是當代心理學先驅Jung於1921年完成的前 期代表作,它不但是Jung前期主要思想的整體呈現,也是Jung後期通往集體潛意 識的入口。本書前半部從第一章至第九章主要從世界思想史的角度,從個體心理 出發,勾勒出兩種心理類型—內傾和外傾,四種心理功能—思維、情感、感覺和 直覺—的歷史演變;Jung在這些巨大的心理歷史考古工程中,所涉略的思想範疇 有哲學、美學、文學、文化學、精神病學、神學和宗教等領域,他是如此步步為 營地反思哲學美學與臨床心理實務心得,毫無疑問地,《心理類型》全面而完整 地反應他關於人類意識與個體潛意識的獨特思想。

本研究的首要研究對象文本,即是Jung《心理類型》末尾的兩個篇章:第十 章〈類型總論〉(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Types)和第十一章〈定義〉(Definitions),

前者系統化呈現其心理類型理論總貌,後者則對理論中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和闡 述;它們是Jung關於前面篇章的全面理論總結,不但顯現他對於意識與個體潛意

識的獨特洞察,也展示他為各種個體優勢功能所整理的意識心理系統邏輯。Jung 在〈類型總論〉的闡述中,先區分人與客體的互動態度類型(attiude types) 為內 傾型(introversion)和外傾型(extraversion),它們明顯地影響一般興趣和慾力運動的 趨勢;又把心理功能類型分為四種功能類型—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隨後歸 納描述八大心理功能類型的性格特徵—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

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它們各自在 個體的生活適應或發揮中扮演了各具特色的優勢作用。

更重要的是,Jung在〈類型總論〉也深入涉及了理性與感性構面,以及意識 與潛意識構面的討論分析,這使我們認識到八大類型並非單一獨立存在於個體心 理世界,而是以複雜的動力系統來支持個體生存所需。所以,即使由於其類型本 身的闡述與現實中的主體優勢行為現象有相當可信度,而且以此理論為基礎而發 展的MBIT(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測驗卷,現今仍然廣被採用,研究者 卻為了秉持所立設研究目的「創作者的心理運作機轉」而不想直接解碼Jung理論 來讓藝術創作主體對號入座,使研究導入一個封閉和定型化的解讀;研究者反而 想要解碼Jung理論之後,透過研究來找出他原初建構論的本源—個體之內具有複 雜的動力系統,並藉此使創作主體可能已風格化的外在行為與作品形式還原呈現 其創造的動因與心理動力系統。因此研究者必須深入文本整理其初級概念,然後 進行理論內容的分析、詮釋和綜合歸納,待與其它部分研究交叉核而蒐集到的新 線索與疑問後,會需要新介入必要的相關文獻探究,來補充與支持。

Jung在〈類型總論〉裡有論及意識與潛意識活動,以及優勢心理功能與劣勢 心理功能,這些論述一旦與藝術創作者文本交混互涉之後,更能連成一氣,並且 可得到更實體的心理現象來發展觀察藝術創作者轉型心理狀態的視角。因此,以 Jung文本為研究對象的幾個重要規劃目的是:

第一,對Jung《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 1921)施以內容分析與理論 分析,以了解人格類型背後的優勢心理動力樣貌;應用Jung心理類型學說中的主 體與客體互動型態概念,以全面向性的觀點來定位創作者個體心理環境的多角度

觀測方式。

第二,從Jung重要論述〈超越性功能〉(The Transcendent Function,

1919/1957) 、〈論心理能量〉(On Psychic Energy, 1928)、〈論心理的本質〉(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194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1963)和Jung理論之首要闡釋者Marie-Louise von Franze的力作《榮格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1990),以深入解析Jung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原理;

第三,探討Jung超越性功能理論中非常重要的「轉化」(transformation)觀點 和「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原則,借以同理藝術創作者的轉型與創造心理 動力。

二、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訪談文本

為了解研究問題之一「Jung心理類型理論是否適合解讀藝術創作者的主體性 現象?」因而,本研究在Jung心理類型總論文本研究的同時採行個案研究,希望 與實體創作者實施半結構式正式訪談來取得研究資料。訪談大綱整理自Jung〈類 型總論〉本身綱目所闡述的初級概念,透過訪談施以引導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

訪談目的有:

(一)蒐集個體對Jung心理類型理論架構中各名詞定義所敘述之意見資料。

(二)蒐集個體對藝術表達之自我心理功能運作與動力現象之敘述資料。

(三)蒐集個體對藝術表達之自我心理功能運作動力現象與主體性關係之敘述 資料。

訪談原則是,問題層次有序,先問簡單概念問題,然後順其自然涉及其他較 深入話題。從期望揭示各個心理功能的目標而言,受訪主體最好是敏覺的,能對 自身顯現之多元心理功能、主體與客體、意識和潛意識、理性與感性等等深層的 創作心理現象或行為有所體察,也要能適切表達。此外,深度訪談的意義在於透

訪談原則是,問題層次有序,先問簡單概念問題,然後順其自然涉及其他較 深入話題。從期望揭示各個心理功能的目標而言,受訪主體最好是敏覺的,能對 自身顯現之多元心理功能、主體與客體、意識和潛意識、理性與感性等等深層的 創作心理現象或行為有所體察,也要能適切表達。此外,深度訪談的意義在於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