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

Copied!
6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美術教育組.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瓊花教授. 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 解構藝術創作者. Using Jung’s Theory to Interpret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Deconstructing Artistic Creators. 研究生:徐玟玲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2) 謝誌 2008 年遇見 Foucault,從瘋子與正常人的二元性進入考古學,經過精神分析 而走到後現代主義;後來遇見 Jung,又從後現代精神分裂症治療經過精神分析, 進入考古學而走到老莊的二元性。由先師引領,我彷彿回到大學時代,也像個小 孩,與國王皇后一起攜手漫步玫瑰花園,靜候花開時分,畫一團一團的圓。 靜候的過程,恩師陳瓊花教授,從我彆手彆腳寫成的 Foucault 小論開始,百 般容忍我那未受過哲學訓練的我思故我在。Jung 出現時,我的胡思開始想出滿 天星斗,她總是沉穩地指出其中最美的星座,提醒我回家好好地把它從天上畫到 人間來。後來,趙惠玲教授、王淑芬教授、梁桂嘉教授、陳學志教授、陳秋瑾教 授、高榮禧教授在指導時,都竭力傳授聯繫天上人間的好經驗。感恩全部教授的 美意,我開始從漫步等待玫瑰轉為捲起袖子耕耘。很快地,令人振奮的花苗從泥 土裡伸出芽身,由衷深深感恩九位藝術家:劉伊歆、Cezanne 和 Picasso(史作檉 著) 、張柏舟、黃心健、譚伊舒、呂坤和、王挺宇、賴純純(林幸妮著) ,及他們 內在精神的投射,化成畫、化成語言、化成我生命裡的玫瑰。 但,它們有的穿越深邃黑光,有的來自地面風景,有的從退返子宮再歸來, 有的是生命永遠之沉積,以致於描繪玫瑰時,艱難的壓力如同它們重重復重重的 花瓣。研究一度如脫繮野馬,彷彿 Jung 大手撥開一個由意識、個人潛意識、集 體潛意識共構的全象世界,收納著我的藝術家研究、我的生活和工作、我的睡夢。 感謝我諮商工作的督導楊志賢醫師提供了「通道」概念,讓我從心理學家和藝術 家那兒借到能量轉借給諮商個案,而個案又反饋能量,再回到研究來釋放給藝術 家的文本花朵,花朵因而撐開花瓣而浮現內在的心理物。高能量的心理物,經常 先轉化成我的生活小語,也要謝謝好友總會在網路上按「讚」幫忙加油。 畢業論文口試結束後,帶著教授們給出的鼓勵和殷殷期許,回頭再修整一 遍,歷程就像手壓機榨檸檬汁那樣,榨完一遍,撐開轉個 90 度,再用力壓榨一 遍,流出來的就是最內裡的汁液,最後得到的滋味是心滿意足。而手上這杯檸檬 汁,要獻給我的家人,以及像家人一般的童畫教學夥伴;在我神入耕耘玫瑰花的 歷程,他們始終相信我將會帶回心滿意足與他們分享。 最後,謝謝自己努力讓擱置深海的潛艇一步步全然現身,然後腳踏實地。 I.

(3) II.

(4) 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 摘要. 個體主體性之形塑與其心理傾向息息相關,但現有藝術教育就此領域之探討 實屬稀少。研究者首先針對研究題目與研究問題,以跨學科取徑探討與藝術創作 個體有關之心理功能與主體性,包括:個體的形成與自我概念、藝術表達個體之 心理現象、藝術表達個體之主體性、藝術教育中的個體主體性,並以此統整 Jung 學說相應的理論,而成為知識脈絡。 研究實施上,主要探討 Jung 的心理類型學說和超越性功能理論,以及九位 藝術家的創作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並以其相關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發展質 性探究方法。研究過程實際涉獵到的 Jung 學說面向,從優勢心理功能類型的解 構開始,屬其意識性心理學;又從藝術家創作轉型歷程遇見劣勢心理功能和轉化 作用,屬其深層心理學;再來回追緝一種過渡於優勢/劣勢、意識與潛意識、理 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退返與復原,屬其超越性功能心理學。據此,本研究提出新的 理論模式「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七階連續系統」(優勢機轉、調節機轉、適 應機轉、消解機轉、轉變機轉、變形機轉、蛻變機轉) ,使 Jung 的心理類型學說 和超越性功能理論得到全新的整合和詮釋。 當研究者把Jung這些來自對於人的深刻認識,化作觀看藝術家的目光時,看 到美的形式背後所存有的美感心理世界。例如:Cezanne透過與自然的心理距離, 表現超我;Picasso涉入被思維壓抑的情感陰影,表現內在我和自我;張柏舟把自 我投射於自然,表現了內在我也看見客體我;黃心健藉著與幼年記憶的交疊,不 但遇見原型我也用原型我表現客體我和超我;呂坤和移情於自然,同時表現內在 我和客體我;譚伊舒與生活記憶的互滲與拉距,使她同時投射內在我也體驗了客 體我;賴純純從心房與心經的鍛鍊中,回歸內在最原初的我,而走向準備體現大 我之路;王挺宇從現代和後現代主義的交疊之中遭逢陰影,完成一趟自我轉變、 III.

(5) 變形和蛻變的英雄之旅;劉伊歆在現實生活與創作場景的頻繁轉換中,覺察出自 身的感覺我、思維我、直覺我、情感我。 這些許許多多隱晦的「我」,正是人的心理功能所創造的主體性,可被辨識 出來同理之,正如同本研究文獻探討結論提出的主體性探討原則那樣,要辨識代 表藝術創作者的「我」,在於:一、把握個體的實體性和非實體性;二、分辨個 體主體性、集合性主體性和集體性主體性在藝術表達上的差異;三、探究個體多 重主體性的完形心理動力。四、解讀藝術創作主體的自我覺察和藝術形式。本研 究從個體的主體與外部關係、主體性與存有場域、主體性與存有時程、主體心理 運作探討等四個結構向度,發展出十六個架構,再經由八個藝術家個案研究關注 這些架構的心理內容物,一共延展出一百一十九個可以被辨識的「我」。 綜合機械觀和終極觀,研究者嘗試打開一個具體通道來收納 Jung 龐大而抽 象的複雜概念,從「四種心理功能原型」、「八種心理類型」,到「三種優勢心理 機轉」 、「四種劣勢心理功能的積極想像階程」,到「優勢/劣勢心理機轉七階連 續系統」 ;終於一步步印證 Jung 龐大論述的本質,即個體乃透過某一心理通道而 不但立足於生活世界也與自然宇宙保持共振,並展現多重的主體性。又,主體性 之表現取決於優勢功能與全體心理功能的結構關係;而劣勢功能機制形成之主體 性反轉能促進個體多元性發展。 終究,這樣多元的心理世界並非藝術家獨有,它蘊藏在每個人潛在的空間之 中,可待未來被心理學界和藝術教育學界深入研究,成為主體性教育的參考。. 關鍵詞:榮格、心理類型、優勢/劣勢、超越性功能、積極想像、個體化、 心理功能、多元主體性. IV.

(6) Using Jung’s Theory to Interpret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Deconstructing Artistic Creators.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vidual’s subje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psychological tendencies.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art education, few studies exist that focus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subjectivity. Therefore, new inter-discipline research is urgently required. This study firs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topic and research question, various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nd subjectiv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s and the individuals in artistic creation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and self-concept of individuals,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of individuals engaged in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subjectivity of individuals engaged in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viduals in art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ntioned concepts to integrate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o Jungian discourse to form the knowledge context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employs Jung’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types and transcendent function to investigate the crea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in nine artists. It aims to identify corresponding Jungian theorie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texts, beginning with the deconstruction of dominant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nd types, which relates to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then, it observes the process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evolution and the inferior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relates to depth psychology; thus, it identifies a repetition of recess and recovery between the poles of the favoured/inferior, conscious/subconscious, and rational/irrational,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ranscendent function psychology.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proposes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the “7-stage continuous system of favoured/inferior psychological motive mechanisms,” V.

(7) so that Jung’s archetypes and transcendent function theory can undergo a brand new integ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 these Jungian conceptions of man are applied to the artists, a world of aesthetics psychology is revealed behind the appearance of beauty and its form. For instance, Cezanne expresses the transcendent self via hi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om nature; Picasso crosses into the emotional shadow repressed by thinking and expresses the introverted side and the self; Zhang Bo-Zhou projects the self unto nature and expresses the introverted side and reveals the objective self; Huang Xin-Jian encounters the archetypal self by the overlapping of childhood memories, which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self and transcendent self; Lu Kun-He simultaneously expresses the introverted side and the objective self through transference onto nature; Tan Yi-Shu projects the introverted side and experiences the objective self through mutual participation of and competition with memory in life; Lai Chun-Chun returns to the archetypal self within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the Heart Sutra and prepares to realize the totality of the psyche. Wang Ting-Yu encounters shadow in the midst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and completes a heroic journey of self-transformation, metamorphoses and renewal; Liu Yi-Xin identifies the self of sensation, thinking, intuition, and feeling through her experience in the frequent alternations between real life and creative scenes. These various and inconspicuous 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are the subjectivities created by man’s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nd are capable of being identified. Just as literature review in Section 7 of this study has already proposed the principle for exploring subjectivity, the keys to identifying the “I” of artistic creators are: 1. Grasp the reality and non-reality of individuals. 2. Discern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ggregate subjectivity, and collective subjectivity in artistic expression. 3.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process of individual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4. Interpret the self-perception of the art creation subject and the art creation process. VI.

(8) This study has used four structure dimensions to develop 16 structures on subject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subjectivity and existing contexts, subjectivity and existing times, exploration of subject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Concern for the content of these structures leads to 119 identifiable “Is”. At the same time, such psychological world is not exclusive to artists; it also exists in everyone’s subconscious-constructed space, which remains to be explored by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art education, as a reference point in subjectivity education.. Keywords: Jung, psychological types, favoured/inferior, transcendent function, active imagination, psychological fuction, individuation, multiple subjectivity. VII.

(9) VIII.

(10)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4. 一、多元主體性的形成與內部心理功能和外部環境有關……………………..5 二、個體能辨識內在多元主體性是自我覺醒與被認識的起始點……………..6 三、個體主體性與心理功能研究和審美教育息息相關…………………..……7 四、目前藝術教育就個體之主體性與心理功能之研究如鳳毛鱗角………..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13. 一、研究目的…………………………………………………………...….……13 二、研究問題……………………………………………………………...…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14. 一、研究範圍……………………………………………………………………14 二、研究限制……………………………………………………………………15 第四節. 名詞解釋………………………………………………………………..…16. 一、榮格學說………………………………………………………………...…16 二、個體………………………………………………………………….…..…17 三、心理功能………………………………………………………………....…17 四、多元主體性……………………………………………………………..…..18 五、藝術創作者……………………………………………………………....…18 六、拓樸……………………………………………………………………....…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個體主體的形成與自我概念…………………………………...…….……21 一、個體的感官作用、知覺作用和想像作用………………….……………… 22 二、個體的心理結構…………………………………………………….……...26 IX.

(11) 三、個體的自我概念與主體性………………………….…………….………..37 四、Jung 學說中關於主體的個體化歷程…………………………..…………..44 五、小結…………………………………………………………………………53 第二節 藝術表達個體之心理現象………………..……………………..…………55 一、藝術表達的心理結構……………………..….…….………………………56 二、常見的藝術表達心理機制……………………………………………....…59 三、個體美感表達的心理需求………………………………………......……..64 四、Jung 學說中關於藝術表達個體的心理詮釋觀點….……………....……...67 五、小結………………………………………….……………………...………69 第三節 藝術表達個體之主體性 一、個體多元主體性立場及其心理特徵………………………………………70 二、與藝術思潮相應的主體性集體流變………………………………………79 三、Jung 學說中關於藝術表達個體的主體性討論….…………….............…..83 四、小結…………………………………………………………………………86 第四節 藝術教育中的個體主體性..……………………..…………………..…..…88 一、藝術教育思潮中的主體性觀點……………………………..…………..…89 二、藝術教育史上為個體設定的主體立場……………………………………89 三、藝術教育中的個體主體性發展概況………………………………………95 四、Jung 學說中關於主體人格教育的觀點….……………………………......97 五、小結…………………………………………………………………………99 第五節 有關主體性和心理功能之藝術教育學術論文評析..………………....…102 一、搜尋資料整理………………………………………………………….…102 二、資料篩選分析……………………………………………………………108 三、資料深入分析……………………………………………………………117 四、歸納文獻中的各種主體性觀點……………………………..……………128 五、反思文獻整理心得…………………………………………….………….131 第六節 有關藝術創作主體心理之學位論文研究…………………………..……135 X.

(12) 一、自我存在性覺察……………………………………………………….….136 二、自我心理和主體性的關照……………………………………………..…138 三、檢索後現代藝術的關鍵字……………………………………………..…142 四、小結………………………………………………………………………..144 第七節 文獻探討結論……………………..………………………………..……..145 一、當代藝術領域之主體性研究的取向……………………………………..145 二、本研究待深入探討的理念………………………….……………..……..146 三、小結…………………………………….…………….……………..……..1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1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56 一、Jung 心理類型理論相關文本……………………….………..…..…….....157 二、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訪談文本……………………….……..….….....159 三、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文本……………………………...…..….....160 第三節 研究方法…..………………..……………………….………..…..…….....161 一、研究方法採行要旨和目的……..………………….………………..…….162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對應…………………….………..……....…..…….168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對應之示意圖…………………….……………….1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170 二、文本分析工具………………..…………...…………………………….…171 第五節 研究流程…………..……………...…………………………………….…177 一、研究過程…………..………………...………………………………….…177 二、研究流程甘特圖…..……………………...…………………………….…180 三、研究流程架構圖…..……………………...…………………………….…181 第六節 研究信度…….…….………………..…………………………………..…164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65 XI.

(13) 一、Jung理論分析資料處理……………………………………………….….165 二、訪談資料處理………………………………………………………….….165 三、文本資料分析………………………………………………………….….166. 第四章. 研究實施. 第一節 Jung 文本解構研究之實施規劃……………………………………...…..191 一、解構Jung〈類型總論〉原始文本………………………………………….191 二、建構Jung十字心理間距地圖……………………………………………..196 三、形成探究Jung心理類型理論的三個議題………………………………..201 四、小結………………………………………………………………………..202 第二節. 藝術創作主體「劉伊歆個案」前導研究實施…………………………..203. 一、前導研究對象的選取與簡介:劉伊歆…………………………………..203 二、第一次訪談設計………………………………………………………….213 三、第二次訪談設計…………………………………………………………..220 四、小結………………………………………………………………………..226 第三節. 八件創作主體個案研究之實施. 一、反思Jung〈類型總論〉用於創作主體詮釋的侷限…………………….228 二、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樣本選取說明………………………………….229 三、小結………………………………………………………………………..233. 第五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萃取 Jung 心理類型理論的高級概念…………………………………...237. 一、爬梳Jung〈類型總論〉中顯意的初級概念與次級概念……………….237 二、 「劉伊歆個案研究」第一次訪談所得資料處理…………………………238 三、 「劉伊歆個案研究」第一次訪談所得資料與Jung理論檢核研究………..242 四、小結……………………………………………………………………….255 第二節. 探究 Jung 取向優勢/劣勢心理動力系統…………………………….…257. 一、優勢/劣勢心理功能有對偶關係…………………………………………257 XII.

(14) 二、優勢/劣勢心理功能的結構……………………………………………….259 三、Jung的「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67 四、小結……………………………………………………………………….292 第三節. 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之探討與分析……………………………....…295. 一、Cezanne—情感的昇華與超越……………………………………….…..277 二、Picasso—思維的退化與超越…………………………………………….325 三、張柏舟—眼底的自由…………………………………………………….345 四、黃心健—齒輪時光機…………………………………………………….364 五、譚伊舒—瑰麗從暗黑中拔起圓滿……………………………………..…395 六、呂坤和—人文與自然間離的第三種可能………………………….……419 七、王挺宇—繪畫,在媒體曠野中修道…………………………………….447 八、賴純純—色彩.心.辯證之間……………………...………………….…477 九、小結…………………………………………………………………….…509.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18 一、個體主體性形成現象與Jung學說之知識整合..........................................519 二、個體心理功能與主體性現象之因果關係梳理.........................................526 三、Jung研究揭示個體多元主體性之轉換來自心理動力機轉.....................531 四、藝術創作者之心理動力展現多元主體性現象………………………….537 五、Jung研究有助於落實多元藝術教育..........................................................541 第二節 建議……………………………………….……………………………….553 一、教育具有協助個體建構自我概念和發展主體性之義務.……………….554 二、當代藝術教育須在東方的主體性哲學上思變.………………………….556 三、當代藝術教育宜整合二元性以實踐人格整合.………………………….560 四、小結……………………………………………………………………….564. XIII.

(15) 省思 一、與 Jung 和九位藝術家走在一起的心路............................................................566 二、應用 Jung 心理類型學的原則............................................................................568 三、藝術轉化應謹記 Jung 為積極想像原則所作的提示.........................................570 四、心理功能與主體性研究可待與大腦神經研究深入合作..................................571 五、小結…………………………………………………………………………….572. 參考文獻…………..……………………………………………….............……….575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603 附錄二:前導研究訪談大綱之專家效度檢核表…………….…….…..........…….604 附錄三:劉伊歆創作心理功能與動力狀態分析構面與現象訪談結果......…..….609. XIV.

(16) 圖次 圖 2-1-1:主體在自我中之異化圖………………….……………..........……..….….25 圖 2-1-2:Freud 的卵與胎盤地誌………………….………………….......………….29 圖 2-1-3:Freud 心靈結構與地誌…….…………….……………..........………….....30 圖 2-1-4:Jung 人格結構地誌………………….…………………..........………..…..31 圖 2-1-5:三層次腦構造………………….…………………….…..........…………...32 圖 2-1-6:大腦邊緣系統側剖圖………….……….………………….........……..…..33 圖 2-1-7:大腦側立面剖圖 1……..…………….…………………..........…..…..….. 33 圖 2-1-8:大腦側立面剖圖 2………..………….…………………..........…..…..….. 33 圖 2-1-9:大腦兩大半球上視圖………....………….………………..........……..…..35 圖 2-1-9:大腦邊緣系統正立面剖圖………...………….………………….........…..35 圖 2-1-11:左半腦個功能區的不同意義………..………….………..........……..…..36 圖 2-1-12:四個向度心理地圖………………….…………………..........…………..37 圖 2-5-1:2001~2009 年 google 中文學術網站搜尋所得篇數數數據統計圖表…..106 圖 2-5-2:2001~2009 年 google 英文文學術網站搜尋所得篇數數據統計圖表…..106 圖 3-1-1:研究架構圖………………….…………………..…..........……………....155 圖 3-1-2:詮釋方法示意圖…………………..………………….............…………..164 圖 3-1-3:個體心理拓樸…………………..…………………..…..........…………...167 圖 3-3-1: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對象之研究方法示意圖……………....……….…169 圖 3-5-1:流程甘特圖……………………….………………..........…………….….180 圖 3-5-2:研究流程架構圖……………………….………………..........…………..181 圖 3-7-1: 「呈現」與「分析文本」間的互動………………….……..........………..186 圖 4-1-1:研究實施之經驗循環與結果建構之動態過程……….……....……..…..191 圖 4-1-2:十字形心理間距場……….…..…..........……………………..…………..197 圖 4-1-3:十字形心理間距地圖…….……..........…………………………………..199 圖 4-1-4:十字形心理間距場與功能傾向地圖…….……..............................……..200 圖 4-2-1:劉伊歆(2011) 。 《空‧間愛戀》展場一景。………………………………204 XV.

(17) 圖 4-2-2:劉伊歆創作工作室現場一角。………..…………………….……………205 圖 4-2-3:劉伊歆(2010) 。 《工具》 。………….…..…………………………………..206 圖 4-2-4:劉伊歆(2010) 。 《鳥人-1》 。……….….……………………………………207 圖 4-2-5:劉伊歆(2010) 。 《鳥人-2》 。…….……...…………………………………..208 圖 4-2-6:劉伊歆(2010) 。 《剪紙貼縫》 。…………………………………………….209 圖 4-2-7:劉伊歆(2010) 。 《共存體》 。…………...…………………………………..210 圖 4-2-8:劉伊歆(2010) 。 《愛.戀空間》 。………..……………………………… 212 圖 4-2-9:前導研究設計架構圖……………………………………………………216 圖 4-2-10:篩選藝術創作主體多元個案研究對象的四個面向……..………….…205 圖 5-2-1:意識場域的四重結構……………………………………………………262 圖 5-2-2: 「我」三層面心理空間……………………………….……….…………263 圖 5-2-3:外傾思維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71 圖 5-2-4:外傾情感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73 圖 5-2-5:外傾感覺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75 圖 5-2-6:外傾直覺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77 圖 5-2-7:內傾思維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79 圖 5-2-8:內傾情感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81 圖 5-2-9:內傾感覺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83 圖 5-2-10:內傾直覺型十字形心理間距動力地圖…….……..........……………...285 圖 5-3-1: 「時間流裡的他者」的敘說結構。…………………………………… 297 圖 5-3-2:八件藝術創作個案研究樣本的主體性與心理運作研究進路藍圖……299 圖 5-3-1-1:Cezanne 普羅旺斯畫室內一角……………………..………………….301 圖5-3-1-2:普羅旺斯聖維克多山實景……………………….…………………….303 圖5-3-1-3:塞尚(1904-1906) 。 〔聖維克多山〕 。.……………..…………………….304 圖5-3-1-4:塞尚(1904-1906) 。 〔聖維克多山〕 。………….………………………. 304 圖 5-3-1-5:Cezanne 與自然宇宙的交集示意圖……………………….…………..306 圖 5-3-1-6:Cezanne (1900) 。 〔骷顱的金字塔〕……………………………………..309 XVI.

(18) 圖 5-3-1-7:Cezanne (1867) 。 〔耶穌下降地獄〕 。……………………………………309 圖 5-3-2-1:Picasso(1907) 。 〔亞維儂姑娘〕 。…………………………………..…....325 圖 5-3-2-2:Picasso 與宇宙自然的交集示意圖………………………………….…329 圖 5-3-2-3:Picasso(1907) (3-4 月) 。 〔亞維儂姑娘:七人的素描習作〕 。…………..336 圖 5-3-2-4:Picasso(1907) (3 月) 。 〔亞維儂姑娘:向內蹲坐著的女子〕 。………….336 圖 5-3-2-5:Picasso(1907) (5 月) 。 〔亞維儂姑娘:五位裸女的習作〕 。………….…337 圖 5-3-2-6:Picasso(1907) (7 月) 。 〔亞維儂姑娘:習作〕 。…..……………….….…337 圖 5-3-3-1:張柏舟(2011) 。 〔大溪溪口〕 。……………………...………………..….345 圖 5-3-3-2:張柏舟與生活世界的交集示意圖…………….……………………….348 圖 5-3-3-3:張柏舟(2011) 。 〔陸橋下〕 。………………..………………………..…..352 圖 5-3-3-4:張柏舟(2011) 。 〔平溪深山古厝〕 。…………………………………….358 圖 5-3-3-5:張柏舟(1994) 。 〔黃山-1〕 。…………………..…….……………..……359 圖 5-3-3-6:張柏舟(1994) 。 〔黃山-2〕 。………………….………..………….…….359 圖 5-3-4-1:黃心健(2012) 。 〔凝結的光景〕 。………...……………………………...365 圖 5-3-4-2:黃心健與自己的交集示意圖………………..……………………..…..368 圖 5-3-4-3:黃心健的雙眼數位照片……………………..……………………..…..370 圖 5-3-4-4:黃心健的手稿…………………………………………………………..373 圖 5-3-4-5:黃心健(2004) 。 〔記憶的標本〕 。………………..………………………375 圖 5-3-4-6:黃心健(2004) 。 〔曬衣〕 。數位版。………………..………………..……377 圖 5-3-4-7:黃心健(2000) 。 〔遷徙〕 。數位版。…………………..…………………..378 圖 5-3-4-8:黃心健(2004) 。 〔記憶的標本:眼〕局部。……………….………..…….382 圖 5-3-4-9:黃心健(2009) 。 〔停止的聲音〕 。………………………..………………383 圖 5-3-4-10:黃心健(2009) 。 〔停止的聲音〕 (佈展狀態) 。……………………..…..384 圖 5-3-4-11:黃心健(2004) 。 〔數位雕塑介紹:機械圖騰〕 。………….……….……387 圖 5-3-5-1:譚伊舒(2009)。 〔透過去〕局部。………………….…..……………..…..395 圖 5-3-5-2:譚伊舒〔衝突〕創作研究概念圖……………..……………………..…..396 圖 5-3-5-3:譚伊舒與生活世界的交集示意圖……………..…………………..…..398 XVII.

(19) 圖 5-3-5-4:譚伊舒〔衝突〕創作研究作品系列脈絡圖………….………….…..…..403 圖5-3-5-5:譚伊舒(2009)。 〔晃〕 。……………..………………………..…………...405 圖5-3-5-6:譚伊舒(2009)。 〔搖擺〕 。……………..………….……….……………...405 圖5-3-5-7:譚伊舒(2009)。 〔跳洞〕 。………………………………..…………..…..405 圖 5-3-5-8:譚伊舒(2009)。 〔詩篇第一卷~第一卷〕 。……………...……..……..…..405 圖5-3-5-9:譚伊舒(2009)。 〔透過去〕 。…………………………….………………..408 圖5-3-5-10:譚伊舒(2009)。 〔還原〕 。……………………………….…………..…..408 圖5-3-5-11:譚伊舒(2009)。 〔凍〕 。……………………….…………..……………..408 圖5-3-5-12:譚伊舒(2009)。 〔看不見〕 。………………………………………....…..411 圖5-3-5-13:譚伊舒(2009)。 〔Trembling〕 。…………………………….………..…..411 圖5-3-5-14:譚伊舒(2009)。 〔接觸〕 。……………..………………………………....411 圖5-3-5-15:譚伊舒(2009)。 〔花開了〕局部。………….….…………..….……..…..413 圖5-3-5-16:譚伊舒(2009)。 〔侷限〕局部。…………….…….….………….…..…..413 圖5-3-5-17:譚伊舒(2009)。 〔期望〕局部。……………….…….……………...…..413 圖5-3-5-18:譚伊舒(2009)。 〔寄託〕局部。…………………….……………....…..413 圖 5-3-6-1:呂坤和(2009) 。 〔金門青嶼〕 。攝影。………….…………………….…..417 圖 5-3-6-2:呂坤和(2009) 。 〔金門海邊〕 。攝影。………..…………………..…..…..419 圖 5-3-6-3:呂坤和與生活世界的交集示意圖………….……………………….…423 圖 5-3-6-4:呂坤和的主體與客體關係示意圖……………………………………..426 圖 5-3-6-5:呂坤和「如夢之境」峽谷創作研究作品系列脈絡圖………………..…429 圖 5-3-6-6:呂坤和(2009) 。 〔山〕 。彩墨。69×69cm。………..………………..……..430 圖 5-3-6-7:呂坤和(2009) 。 〔手工打造九曲洞〕 。彩墨。69×75cm。………………..430 圖 5-3-6-8:呂坤和(2009) 。 〔一線天/2009 年。彩墨。69×84 cm。…………………..431 圖 5-3-6-9:呂坤和(2009) 。 〔一溪寒水東流去〕 。彩墨。44×70 cm。……………….431 圖 5-3-6-10:呂坤和(2009) 。 〔太魯閣峽谷之旅〕 。彩墨。……………………….….432 圖 5-3-6-11:呂坤和(2009) 。 〔涓涓細流〕 。彩墨。彩墨/68x68 cm。…...………...…432 圖 5-3-6-12:呂坤和(2009) 。 〔銀合歡〕 。…………….………………………..……434 XVIII.

(20) 圖 5-3-6-13:呂坤和(2009) 。 〔狂風驟雨後〕 。……………………………………....435 圖 5-3-6-14:呂坤和(2009) 。 〔天線基地台〕 。………………...…………………....436 圖 5-3-6-15:呂坤和(2009) 。 〔水泥工程〕 。…………….……………….……….....436 圖 5-3-6-16:呂坤和(2009) 。 〔峽谷紅橋彩墨〕 ………..………………….…….….437 圖 5-3-6-17:呂坤和(2009) 。 〔寺廟教堂〕 。……….…..…………………………....437 圖 5-3-6-18:呂坤和(2009) 。 〔單石〕 。……………..………………………………439 圖 5-3-6-19:呂坤和(2009) 。 〔搬離後的故居〕 。…….….………..………………...439 圖 5-3-6-20:呂坤和(2009) 。 〔山的子民〕 。………….……..……………………....440 圖 5-3-6-21:呂坤和(2009) 。 〔彩虹橋〕 。……………..………………………….....440 圖 5-4-7-1:王挺宇(2011) 。 〔勇者的獨白〕 。…………..…………………………...447 圖 5-3-7-2:王挺宇與文化脈絡的交集…………….………………………………451 圖 5-4-7-3:陰影世界示意圖………………………….……………………………456 圖 5-4-7-4:王挺宇(2011) 。 〔攪拌機〕 。……………………...……………………..461 圖 5-4-7-5:王挺宇(2003) 。 〔巴別塔—大崩壞之悅〕 。…………..……….……….461 圖 5-4-7-6:Jung 的陰影世界示意…………………………………..……………...463 圖 5-4-7-7:王挺宇(2005) 。 〔聖‧魔方柱事件〕 。……………….………………....464 圖 5-4-7-8:王挺宇(2009) 。 〔捕魚奇蹟〕 。……………….…………………………466 圖 5-4-7-9:王挺宇(2009) 。 〔雷殞山〕 。……………………..…………………..…466 圖 5-4-7-10:Yerkes Dodson 定律圖…………………….……………….……........472 圖 5-4-7-11:Jung 的陰影世界示意圖-2……….………….……………………..…472 圖 5-3-8-1:賴純純(2008) 。 〔回香〕 。……………….….…..……………..……...….474 圖 5-3-8-2:賴純純與文化脈絡的交集…………………..……………..……….….477 圖 5-3-8-3:賴純純(1997) 。 〔心器〕 。………………………………………………..485 圖 5-3-8-4:賴純純(2000) 。 〔心藥—強力春藥〕 。………………………….……….486 圖 5-3-8-5:賴純純(2000) 。 〔愛麗絲夢遊仙境〕 。………………….…………….…486 圖 5-3-8-6:賴純純(1997) 。 〔輕且重的震憾〕 。………………….………….…........487 圖 5-3-8-7:賴純純(1977) 。 〔無題〕 。………………………………………………..488 XIX.

(21) 圖 5-3-8-8:賴純純(1980) 。 〔無題〕 。…………………………………….…….489 圖 5-3-8-9:賴純純(1983) 。 〔紅、綠、藍〕 。…………………………………..490 圖 5-3-8-10:賴純純(1983) 。 〔黑、白、紅、綠〕 。……………………………..490 圖 5-3-8-11:賴純純(1985) 。 〔所有的可能性包括在可能裡〕 。………………...472 圖 5-3-8-12:賴純純(1986) 。 〔無上無下〕 。…………………………………….492 圖 5-3-8-13:賴純純(1988) 。 〔它和它自己〕 。…………………………………..492 圖 5-2-8-14:賴純純(1993) 。 〔後花園〕 。………………………………………….493 圖 5-3-8-15:賴純純(1994) 。 〔你在哪裡〕 。……………………….…………… 494 圖 5-3-8-16:賴純純(1995) 。 〔心房—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495 圖 5-3-8-17:賴純純(1995) 。 〔心車〕 。………………………………………..…495 圖 5-3-8-18:賴純純(2001)。〔女媧重返仙境-輕且重的震憾〕。……………..496 圖 6-1-1:本研究第二章文獻探討各小節對於個體的認識歷程………………….518 圖 6-1-2:Jung 學說在本研究中與其他各知識背景交集的冰山示意圖……….…523 圖 6-1-3:跨學科主體性探究之知識整合濾鏡運作架構圖....................................524 圖 6-1-4: 「十字形心理間距地圖」十字交集口與「我」三層面心理空間的關係.....530 圖 6-1-5:個體存有之四種普遍性主體型態的心理動力結構圖.............................532 圖 6-1-6:個體四種心理功能與多形主體性之心理地貌.......................................533 圖 6-1-7:「人心理動力冰山」與「優勢/劣勢心理機轉七階連續系統」 示意圖....................................................................................................536 圖 6-1-8:個體主體性與心理功能之跨學科研究進路藍圖………………….……539 圖 6-1-9:個體普遍性主體型態的心理動力結構與人生發展階段關係圖……….552 圖 6-1-1:八件藝術創作個案研究樣本的主體性與心理運作研究進路藍圖….....505 圖 6-2-1:人的二元對立心理環 境…………………………………………………....513. XX.

(22) 表次 表 2-1-1:多重式二元性自我概念的來源和兩極特質…………………….………..42 表 2-2-1:人類需求的八個層次………………….……………….…..........…….…..64 表2-4-1:學習者主體發展多重式二元性概念之概況……………………...……..100 表 2-5-1:Google 學術網站中英文期刊文獻搜尋篇數數據表…………..………...105 表 2-5-2:中英文期刊文獻資訊網站和學位論文資訊網站搜尋篇數表………….106 表 2-5-3:與藝術教育相關之主體性研究相關中英文獻一覽表………………….114 表 2-5-4:與藝術教育相關之心理功能研究相關中英文獻一覽表……………….116 表 2-6-1:主體存有狀態與相應之心理功能觀點分類整理……….….…….……..135 表 2-6-2:台灣地區碩博士論文與藝術風格和藝術心理相關之藝術創作 者個案研究分類篇數分表…………………..………………...…...…..138 表 2-6-3:台灣地區碩博士論文與藝術風格和藝術心理相關之藝術創作 者個案研究分析表………………….………………...............………..139 表 3-3-1︰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對應表…….…………….……..……......….…….16 表 3-4-1:Jung 心理類型主要名詞定義一覽表……………….........……….….…..172 表3-4-2:Jung〈類型總論〉內容分析類目表—心理現象的四個構面……….….....175 表4-1-1:Jung〈類型總論〉內容分析類目表—個體心理現象的五個構面………..195 表 4-2-1:創作主體個案研究第一次訪談設計概念……………………….…..…..214 表 4-2-2:訪談大綱效度檢核專家資料一覽表……………………….……………217 表 4-2-3:訪談大綱效度專家檢核結果……………………….……………………218 表 4-2-4:藝術創作主體個案研究第二次訪談設計概念……………………….…221 表 4-2-5:劉伊歆第二次訪談結果:創作者多元主體性的存有經驗…………….223 表 4-2-6:創作主體之主體性研究構面……………………….……………………224 表 4-3-1:創作主體研究樣本之主體性與心理運作觀察參照表………….………232 表 5-1-1:Jung 心理功能作用分析構面類目表……………………….………..…..238 表 5-1-2:Jung 外傾思維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46 表 5-1-3:Jung 外傾情感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47 XXI.

(23) 表 5-1-4:Jung 外傾感覺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48 表 5-1-5:Jung 外傾直覺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49 表 5-1-6:Jung 內傾思維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50 表 5-1-7:Jung 內傾情感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51 表 5-1-8:Jung 內傾感覺型之心理功能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51 表 5-1-9:Jung 內傾直覺型之心功能力文摘編碼(附註劉伊歆編碼檢核)…….…253 表5-1-10:劉伊歆訪談文本編碼與Jung文本編碼之符合項目檢核結果…………254 表5-1-11:劉伊歆內傾感覺型心理現象的的五個構面……………………….…..255 表 5-1-12:八種優勢心理功能的補償功能性質………………………..………….256 表 5-2-1: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狀態檢核表….…292 表 5-3-1:八件藝術創作個案研究樣本之主體性與心理運作研究進路一覽表....298 表 5-3-1-1:Cezanne 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305 表 5-3-1-2:Cezanne 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狀 態檢核表………………………………………………………………323 表 5-3-2-1:Picasso 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327 表 5-3-2-2:Picasso 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狀 態檢核表…………………………………………………………..…344 表 5-3-3-1:張柏舟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347 表 5-3-3-2:張柏舟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 狀態檢表………………………………………………………..…....364 表 5-3-4-1:黃心健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367 表 5-3-4-2:黃心健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 狀態檢表………………...……………………………………..…….393 表 5-3-5-1:譚伊舒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397 表 5-3-5-2:譚伊舒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 狀態檢核表…………………………………………………….…….418 表 5-3-6-1:呂坤和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422 XXII.

(24) 表 5-3-6-2:呂坤和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狀 態檢核表……………………………………………………………..445 表 5-3-7-1:王挺宇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449 表 5-3-7-2:王挺宇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性狀 態檢核表…………………………………………………………......476 表 5-3-8-1:賴純純之「創作主體性與心理運作」探討結果…..……………..…479 表 5-3-8-2:賴純純的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作之主體 性狀態檢表………………………………………….…………..…...507 表 5-3-9-1:八位藝術創作主體之「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與積極想像工 作之主體性狀態檢核表」並置檢核表………………………...….…509 表 5-3-9-2: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主體與外部關係」研究項目歸納表.…..510 表 5-3-9-3: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主體性與存有場域」研究項目歸納表.…511 表 5-3-9-4: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主體性與存有時程」研究項目歸納表.…512 表 5-3-9-5:八件藝術創作主體個案「主體心理運作探討向度」研究項目歸 納表.…………………………………………………………………...513 表 6-1-1:主體性研究背景知識與關鍵概念…………………………..…….……521 表 6-1-2:本研究知識脈絡…………………………………………………….…..525 表 6-1-3: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主體型態與主體性對照表……………...540. XXIII.

(25) XXIV.

(26) 第一章. 緒論. 前言 「我」的理性和非理性 人的存有(existence),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面對超越性(transcendence)時,會 採取二律背反的基本策略,永遠擺盪於理性「法則和形式秩序」和非理性「混亂 渾沌和無形式」之間,兩難(dilemma)問題也就由此層出不窮﹙萬胥亭,2005:3﹚。 「兩難」,正是研究者大學時期(1980 年代初期)的創作心理寫照。遺憾地, 當時身陷「兩難」深淵而無從覺醒,說不出「我」在做什麼,教授也不理解「我」 在畫什麼。有過平塗加拼貼的畫法,但多數的教授認為那樣無法看見技巧;也有 過野獸派的畫法,但自己理性的那一半靈魂不願狂放。於是,藝術創作對於當時 的我,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何能逃離古典的理性框架,又怎能不落入浪漫 的非理性枷鎖?」 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藝術若是漂流在感性和理性交叉向度之間,其中的感 覺、感受、感情、情感、直覺,是多麼難以分辨和駕馭的層次。 大學畢業後,因著機緣,研究者設置了人本取向的兒童畫室,經過很多年, 覺察到自己的披星戴月其實是潛意識地在尋找自身問題的根源;每一個教學變 革,都是為了趁機在「像與不像」的兩難視野之中重新學習和探索。這種還原再 生的步伐與兒童的創作發展是很相近的:在理性和非理性兩極的分化與交互作用 之中,展開個體化的進程。再經過近十年讀書,不但看見西方哲學美學和心理學 在兩極之間體現著心智與生命,也看見東方儒釋道哲學美學在兩極之間安頓著二 元性的矛盾;原來,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心理激越,以及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漂 流、收斂和釋放,是心靈智慧的關鍵入口。研究者終於放下因不安而自卑自大的 心,委身在每一個呼吸當下的收放之間,接納「我」在各種二元性之間的多元現 象。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一) 主計畫: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多元智能課 肢體覺動、空間、音樂等小組 P.1-P.6 活動組 校隊及學會 各類體藝校隊及學會(拔尖小組) 體藝尖子 活動組 科主任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壯者,職是故也。以繪畫論,則有若國朝之王翬,彼固無藝術上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