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融合教育對集中式特教班的重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融合教育對集中式特教班的重要

融合教育所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程度(陳心怡,2008),而 近年來融合教育也納入校園與特殊教育的評鑑指標當中,顯示融合教育是學 校發展與特殊教育的重要項目之一。不過實施並維持融合教育,光有法令是 不夠的,因此,以下分別敘述國內外學者針對融合教育所提出的指標內容,

以期瞭解後進而能在學校與班上成功落實融合教育。

壹、國外對於融合教育的指標

Kochhar 和 West (1996)整理融合教育之要素,分六個向度敘述如下:

一、 安置方面:

(一) 所有的兒童在學校與班級一起學習並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務。

(二) 承認所有兒童有個別的學習需求。

(三) 身心障礙學生進入社區鄰近的學校就讀。

(四) 安置於適合年齡的班級。

二、 行政方面:

(一) 支持班級上有身心障礙學生的普通班教師。

(二) 學校校長與行政人員要共同管理與支持。

三、 相關服務方面:

(一) 統整專業團隊並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提供教學計畫且積極解決問 題。

(二) 重視身心障礙學生與其父母的想法。

(三) 在普通學校內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所需的計畫與服務。

(四) 專業團隊人員參與與協助使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於班級中。

四、 課程安排方面:

(一) 所有的學生參與學校所有的活動。

(二) 整合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資源。

(三) 普通教師能接受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四) 鼓勵身心障礙學生大量參與班級與學校的活動。

(五) 學生藉由不同的教育目標一起學習。

五、 教師方面:

(一) 當身心障礙學生有特殊需求時,能給予接納的態度與支持。

(二) 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的能力限制。

(三) 對待身心障礙學生保持正向的態度並且與特殊教育教師合作參 與學生的學習。

六、 同儕方面:

(一) 讓所有學生瞭解每個人的不同之處與個人的價值。

(二) 鼓勵及實施活動提升身心障礙學生與非障礙學生的關係與友誼。

而 Smith、Polloway、 Patton 和 Dowdy 在 2001 年提出融合教育的理念 與特質應包括下列十項:1.所有的學生都適合於普通班;2.團隊共同合作且 一起負責,而非只靠教師;3.師生雙方共同學習,一起解決困難,老師並非 單方面等待學生求援;4.學生應異質且常態分組,非能力分組;5.教學不是 以中等程度者為主,應盡量配合各種程度的學生;6.課程內容並非以年級為 主;7.大部分的教學支援在教室內提供;8.由普通教師、特殊教師及相關人 員共同負責班上所有學生之學習;9.多元評量;10.因材施教,學生有其個別 與共同目標,並非要符合共同的及格標準。

Tony 和 Mel(2000)設計一套融合教育指標(Index for Inclusion)

以助學校推動融合教育,在融合教育指標中有三個向度,如下所示:

一、 融合的文化(creating inclusive cultures)

(一) 學校盡量融入社區建立友善的人際網絡,並且師生互重及互助。

(二) 學校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努力降低個別差異以培養融合的價值 觀。

(三) 所有教師共同合作,一起參與學校的發展。

二、 融合的政策(producing inclusive policies)

(一) 學校重視所有學生的學習,且學校政策以所有學生發展為主。

(二) 學校支持特殊教育,使障礙差距降低。

三、 融合的實踐(evolving inclusive practices)

(一) 所有學生參與教室外的活動且相互合作。

(二) 充分運用學校與公共資源。

貳、國內對於融合教育的指標 一、國內專家學者部分

吳淑美(1996)的研究,融合教育的指標及特徵為:(一)每個學生屬於 班上;(二)不是把學生抽離,再給予服務(此為回歸主流模式),而是要把 服務帶進來給學童;(三)每個學童的個別差異應受到相等的尊重;(四)普 通及特殊教師能充分合作;(五)學生和父母完全參與;(六)提供合適的評 量方式。

洪儷瑜(2001)綜合英國與美國對於融合教育操作性的特點,提出融合 教育實施的標準:

(一) 支持性:在普通教育下提供特殊教育服務以及所有的教師必須負起教 育所有學生的責任。

(二) 社區性(或自然性):也稱為統整的社會,意指身心障礙學生就讀社區 內學校。

(三) 包容性:意指不隔離身心障礙學生,給予包容的環境。

(四) 年齡適當性:意指身心障礙學生應與同年齡之同儕一起接受教育。

(五) 異質性(或多元性):意指教育環境應包含各種學生。

吳武典(2005)綜合學者們的看法歸納出融合教育實施特質及指標共四 方面,如下所述:

(一) 物理環境方面:對於特殊需求學生沒有入學限制,其學習及活動的場 所需符合無障礙環境的原則,且提供充份的教學資源以助學習。

(二) 心理環境方面:特殊需求學生是班上的一份子,在班上會受到接納、

得到協助與鼓勵。

(三) 課程教學方面:教師能關心所有學生的學習與參與,考慮所有學生的 需求,不因能力而減少學習機會,提供適當的評量方式,並且學生們

會合作學習。

(四) 支援系統方面:學生與老師能獲得充份的行政支援,所有學生家長都 能參與學校活動,並能與社區結合在一起。

羅清水、林坤燦(2006)建構「關注本位採用模式」推動融合教育有效 的理論模式,根據研究內容所提及融合教育指標可分成下列幾項:

(一) 物理環境方面:學校設施方面應以「零拒絕」、「最少限制環 境」

之需求考量。

(二) 心理環境方面:普及學校師生對身心障礙學生關懷、接納與尊重。

(三) 課程教學方面:因應身心障礙學生個別需求調整課程與教學。

(四) 支援系統方面:學校行政、家長協助與參與並且結合社區資源。

鈕文英(2008)綜合國外實施融合教育的運作過程與策略分析出促進落 實融合教育的八個向度:

(一) 學校需支持融合教育,並將此願景推廣給所有教職員。

(二) 學校須讓所有教職員工參與融合教育的實施過程。

(三) 立法與政策的配合促使融合教育實施的動力。

(四) 師資的訓練是融合教育必經的準備過程。

(五) 學校重視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育教師的合作與學習。

(六) 調整經費的補助以促進融合教育的推行。

(七) 學校必須促進家長的參與和合作。

(八) 學校須定期從過程和成果評鑑融合教育的成效。

二、國內論文研究部分

溫惠君(2001)以智能障礙學生為主探討融合教育程度與成效,並且建立 融合教育指標,包含有物理環境指標、心理環境指標、課程教學指標及支援系 統四項指標。姚佩如(2003)針對瞭解花蓮地區國中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其 問卷的指標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課程與教學策略以及支援系統。陳心怡

(2008)針對花蓮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其問卷的指標有校園環境調 整、學校資源與支援、課程教材調整及學生適應狀況。林子煒(2009)針對花

蓮縣國民中小學教師編製融合教育指標,分別為無障礙與輔助科技、一般師生 接納關懷、課程與教學之調整以及學校資源與支援系統四個層次。

研究者探究上述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融合教育指標的相關文獻後,且綜合溫 惠君(2001)、姚佩如(2003)、陳心怡(2008)、林子煒(2009)等人的研 究資料,歸納出本研究欲探討的特教班融合教育分為物理環境與設備、課程與 教壆、支援系統、與普通同儕的互動及親師溝通等五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