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行動學習

本節分為行動學習之現況、行動學習之語文教學應用與華語文行動學習教學 之策略三個部分詳細探討。

一、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

根據 Horizon Report 2005 年至 2012 年的研究,行動科技從原本僅提供傳輸 與學習內容的服務已轉變為多元功能的個人化獨立學習工具,使學習者能夠藉 由行動載具即可以達到學習之目的。Klopfer、Squire 與 Jenkins (2002) 提出行 動載具具有便攜性、社會互動、情境感知、連接性與個人化等五個特性,課程 設計者,應匯集這些特性與功能於行動學習內容中,才能有效地運用與發揮行 動學習之特長。這些特性使學習者能夠透過行動科技的輔助達到正式與非正式 學習、個人與社群互動學習、現實生活與虛擬網路世界整合性的學習。

行動學習透過行動載具,在任何時間、任何的地點,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 式,自由取得想要學習的知識或內容(江明涓、劉晃溢,2004)。Trifonova 與 Ronchetti (2003) 認為行動學習即為行動載具與數位學習結合,行動載具具有社 會互動、學習內容的連通性、合作學習等三種功能;行動學習的主要優點是小而 多元的行動設備,透過互聯網能讓學習者與教學者隨時隨地自由的使用其所需之 學習內容與服務 (Trifonova & Ronchetti, 2006)。

Chen 與 Huang (2012) 的研究是以行動學習的情境感知語無所不在的學習,

此兩種特性結合教學策略,進行原住民文化教育的課程實驗,其結果顯示這種教 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Klopfer、Sheldon、Perry 與 Chent (2012) 設計了以提升吸引力與教育性為基礎的遊戲式行動學習,研究結果顯示,加入了 由系要素可以提升學習者在學術內容更多的興趣與專注。Lan、Sung、Tan、Lin 與 Chang (2010) 的研究實驗是將學習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進行傳統的數 學課程,實驗組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數學的學習,其研究發現使用行動學習比傳統 學習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的學會數學的運算,主要是因為運用行動學習的學習

15 Akkerman & Dam, 2009)。Sha、Looi、Chen 與 Zhang (2012),以及 Park、Nam 與 Cha (2012) 研究實驗結果亦顯示出行動學習可以讓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與更有

16

17

其是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時,可以提供更多的聽力與發言機會;其採用 PDA,

將之運用於學生平日熟悉的環境裡,其結果顯示運用了行動學習的實驗組,其學 習成效明顯優於沒有使用行動學習的對照組;行動學習同時也可提供紀錄的功能,

讓學習者能夠反覆撥放自己錄下的對話與句子,進行練習與錯誤導正。

Yang (2012) 調查大學生運用行動載具學習第二語言對其學習態度上有何影 響,實驗後發現,行動學習能讓學生的學習態度變積極,亦增強其學習英語的動 機。Billings 與 Mathison (2012) 運用行動學習的方式,結合博物館與英語科學 課程,此研究結果發現,行動學習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動機與參與感。Liu (2009) 結 合擴增實境與行動學習,開發一套英語的行動學習軟體,實驗結果發現,學習者 運用此種方式學習,除了可以結合真實情境之外,亦可提高學習者的英語聽力和 口語技能。Lan、Sung 與 Chang (2007) 運用行動載具進行合作式的英語閱讀課 程,結果顯示行動學習提高了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的互動與合作,並促進其閱讀 動機。

Chen 與 Chou (2007) 在其研究中,設計了以台北捷運站為主題的情境式華 語課程,配合行動學習輔具進行無所不在的學習,學習者處於真實的情境中,配 合位置感知技術,即能運用隨身攜帶的行動載具和與地點相關的學習語句達到真 實情境下的語言學習模式,測試結束後學習者皆表示樂於運用此種方式學習華語 文。沈中偉(2008)則認為行動學習配合情境感知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理念,利 用行動學習輔具結合衛星定位系統,並配合適切的華語文教學策略,可依據學習 者所在的環境、能力、興趣、語言程度,提供適合於學習者所需的教材,且運用 無線網路,使學習者的學習地點是無所限制的,使華語文的學習能夠走出教室,

讓學習者沉浸於真實情境中,亦增進華語文學習的多元化與活潑性。Wong、Chen 與 Jan (2012) 以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成語的學習,利用手機的拍照功能,拍攝 日常生活有關成與的照片,並以此至照片造一個包含成語的句子,在上傳至 wiki 與同儕討論與分享,此學習活動注重學習者在校園裡面對面的合作學習,其結果

18

Mathison, C.

結合博物館與英語科

19

行動學習的創新與演進,將其運用於語言學習的實用性與便利性亦已獲得證實,

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適切運用良好的教學策略並多元發展,以利於提升學習者 的學習品質與學習成就,實為現今華語文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為後續研究者需 深入思考之處。

三、華語文行動學習之教學策略

由第二語言與華語文學習的文獻可得知,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的設計,是影 響學習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是結合行動學習於華語文學習,故瞭解語言 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行動學習特性之文獻,以利於本研究教學策略的擬定與學 習內容之設計。此處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溝通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行動學 習特色與遊戲式學習特色。

(一)溝通式教學法

根據廖柏森(2009)在其研究中的統整與說明,溝通式教學法主要是培養語 言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指有關語言系統的知識溝通能力,著重於實際語言使 用的社會特性和溝通功能,是將語言的知識與使用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因為在 使用第二語言溝通時,除了依賴語言的結構和規則,還要考慮對談者的身分地位 和場合情境,以及要使用何種語言功能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此教學法是強調語言 溝通技巧的教學方式,為了讓學習者突破僅學會語言之規則,卻無法實際應用的 瓶頸,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止於表達意見或單純的生詞、語法的運用,還包含了 面對不同情境,如何使用適合當下狀況的語言。故在學習活動中,活動的設計是 為了達到語言學習真正的目的-溝通,因此溝通式教學法需符合以下三特性:

1. 訊息互補:溝通的二人其中一方知道訊息,另一方不知道,因此需要溝通。

2. 自由選擇:溝通的人可以選擇說話的內容與表達方式。

3. 回饋:說話者可以從聽話者的回應得知對方是否真正接收到訊息。

(二)任務教學法

根據陳慧媛(2008)的研究,任務教學法是配合教師的課程設計,讓學習者

20

於學習活動時,適時地參與任務內容,其任務活動是教學的主體,語言是任務引 發的,也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語言的使用和學習都是在任務的基礎上進行的,

提供學習者真實自然的語言任務和環境,使之能夠使用語言交談,並且讓學習者 有更多的空間與自由去認識語言。任務型教學是語言課堂的教學策略之一,並不 特別針對單一的語言項目(聽說讀寫)練習,而是提供全面性的學習活動以提升 學習成效。任務教學法分為教育性任務與目標性任務。目標性任務是指在實際情 境中進行的任務活動,此任務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希望學習 者能利用所學的語言,將之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性任務是指透過在課堂 上的練習與模擬真實情境中的對話,這些任務僅只是在課堂中排練,如聽力測驗 或描述圖片等內容,這些任務活動不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是藉由這 些練習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技能。Roig (2012) 提出任務型語言學習之重點,是 要求學習者以目標語言完成有意義的任務;任務型語言學習的特點為互動、以學 習者為中心、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產生流暢的語言對話、實際環境中學習與明確 的學習目標。

(三)行動學習特性

Klopfer、Squire 及 Jenkins (2002) 認為行動裝置具備五項特質:

1. 可攜性:行動載具的體積與重量輕薄而可隨身攜帶。

2. 社會互動性:行動載具透過無線網路,可以擺脫時空之限制,擺脫以往定 點資訊設備無法面對面交流的缺點。

3. 情境感知:行動載具可以處理當下環境中的資訊,並配合使用者的需要而 呈現。

4. 連結性:行動載具可與網路聯結,在任何時間與地點搜尋所需的資訊。

5. 個人化:行動載具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給予適當的輔助或提示,而使用者 可以依照個人的步調進行各項操作。

以上五點行動載具的特性,使之能夠廣泛的被運用至學習活動中。Trifonova

21

與 Ronchetti (2003) 提出行動學習具有以下六點特性:

1. 即時性:當學習者對知識有需求時,得以透過行動載具適時取得。

2. 個人化:學習者可自行選擇所需的學習內容。

3. 自由性:學習者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4. 互動性:可透過行動載具的通訊或網路功能,與教學者或學習者進行溝通 及交流。

5. 情境化:行動載具可隨當時當地之日常環境提供學習內容與資訊。

6. 整合性與多元化:行動載具結合了多元媒體功能,可依照學習內容而提供 所需,並記錄學習狀態。

由以上行動載具與行動學習之特性可瞭解,行動學習讓學習者能跳脫以往之 限制,在其最需要或最適時的情況下進入資訊網路獲取訊息,使學習更多元與彈 性,將以上文獻與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的文獻結合,可以得知,行動學習結合

由以上行動載具與行動學習之特性可瞭解,行動學習讓學習者能跳脫以往之 限制,在其最需要或最適時的情況下進入資訊網路獲取訊息,使學習更多元與彈 性,將以上文獻與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的文獻結合,可以得知,行動學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