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境感知行動華語文學習之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情境感知行動華語文學習之成效研究"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碩士論文. 情境感知行動華語文學習之成效研究 The Effects of Context-aware Mobile Learning o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研 究 生:陳靖佳 指導教授:王健華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二年 六 月.

(2) 摘要 本研究結合行動學習的特性,以教學目標與策略為基礎,設計一套學習活動 內容,讓華語文學習者藉由此學習活動,提升其學習動機、成效與滿意度。學習 活動以行動載具為工具,結合全語言學習理論、溝通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與學 習階層理論為教學策略,融入行動學習與遊戲式學習之特性,進行教學實驗,與 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學習動機、成效與滿意度,進行分析比較。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及問卷調查法,對象為台灣某大學所設立之華語中 心的 40 位外籍學習者,分成 20 位實驗組及 20 為對照組。探討學習者透過行動 學習進行教學活動後,對於華語文知識的學習成效之差異。實驗組為闖關任務之 行動學習,對照組為傳統教學之對話演練活動。實驗前兩組皆進行學習成效前測 測驗,實驗結束後再施以學習成效後測測驗、學習動機與滿意度問卷,研究結果 發現:1. 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會提升學習動機。2. 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 習會提高學習成效。 3. 華語文行動學習擁有良好與正面的學習滿意度。 4. 不 同程度的學習動機語學習成效正相關。 5. 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正 相關。 6. 華語程度較低的學習者,其學習成效獲利優於程度較高者。 7. 華語 程度較低的學習者,其學習滿意度優於程度較高者。從研究結果可得知,透過行 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可以強化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且對於學習動機與滿意度趨 於正向,使教學活動更容易進行,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行動學習、華語文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學習滿意度、教學策略. i.

(3) Abstract A mobile activity will b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ith the guidance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This learning activity was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to design the content. The goal was to enhanc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The learning activity was designed with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Hierarchy of Learning that are suitable for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ver the mobile devices. In this study, it used an experiment (using mobile devices) and a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learner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40 learners of a university in Taiwan. They were divided in 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experiment, it had a pretest to evaluate learners’ level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fter the experiment, a posttest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experimental obtain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volume score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the effect of subjects learn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Mobile learning could increase learning motivation. 2. Mobile learning could increase academic achievement. 3. Mobile learning could increase satisfaction. 4. Different levels of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5. Different level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d. 6. Low level of Chinese learners had a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high level. 7. Low level of Chinese learners had a higher satisfaction than high level..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teaching strategy, learning satisfaction. ii.

(4) 目錄 摘要 ........................................................................................................................... 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一、研究範圍 ........................................................................................... 5 二、研究限制 ........................................................................................... 6 第五節名詞解釋 ............................................................................................... 6 一、華語文行動學習 ................................................................................ 6 二、學習動機 ........................................................................................... 7 三、學習成效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華語文為第二語言學習 .................................................................... 8 一、第二語言之學習 ................................................................................ 8 二、華語文學習 ...................................................................................... 11 第二節 行動學習 ......................................................................................... 14 一、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 .................................................................. 14 二、行動學習之語文教學應用 .............................................................. 16 三、華語文行動學習之教學策略 .......................................................... 19 第三節 華語文學習動機與滿意度 .............................................................. 22 一、Keller’s ARCS 學習動機理論 ......................................................... 22 二、學習滿意度之評量 .......................................................................... 23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27 一、研究架構 ......................................................................................... 27 二、研究流程 .........................................................................................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0 一、準實驗設計 ..................................................................................... 30 二、問卷調查法 .....................................................................................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 31 iii.

(5) 一、研究對象 ......................................................................................... 31 二、研究工具 ......................................................................................... 31 第四節 研究實施 ......................................................................................... 36 一、華語文行動學習之教學活動策略與設計 ....................................... 36 二、實施流程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0 一、描述性統計 ..................................................................................... 50 二、獨立樣本 t 檢定............................................................................... 50 三、成對樣本 t 檢定............................................................................... 50 四、單因子變數分析 .............................................................................. 50 五、積差相關 .........................................................................................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51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華語文行動學習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 55 華語文行動學習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 58 華語文行動學習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 ........................................... 59 學習者在華語文行動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 ............................ 62 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 62. 第六節. 不同的華語文程度對華語文行動學習成效與................................ 64 學習滿意度之影響 ..........................................................................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70 參考文獻 ................................................................................................................ 72 附錄 1 華語文行動學習-活動設計內容 ................................................................ 79 附錄 2 前後測試卷 ................................................................................................ 84 附錄 3 行動學習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問卷 ........................................................ 87 附錄 4 傳統學習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問卷 ........................................................ 93. iv.

(6) 表目錄 表1. 第二語言學習之文獻整理表 ....................................................................... 10.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行動學習之文獻統整表 ............................................................................... 15 行動學習於語言教學與應用之文獻整理 .................................................... 18 研究設計模式 .............................................................................................. 30 行動學習動機問卷設計 ............................................................................... 32 學習動機問卷之信度檢驗 ........................................................................... 33. 表7 表8 表9 表 10 表 11. 行動學習滿意度問卷設計 ........................................................................... 33 傳統學習滿意度問卷設計 ........................................................................... 34 問卷與試卷之信度檢驗 ............................................................................... 35 行動學習任務活動說明 ............................................................................... 36 行動學習關卡內容與教學策略………………………………………………37. 表 12 以溝通式教學法為基礎之行動學習活動設計表 ......................................... 39 表 13 行動學習特性與設計內容對照表 ................................................................ 41 表 14 遊戲式學習特性與設計內容對照表 ............................................................ 42 表 15 行動學習組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與統計表 ..................................................... 52 表 16 傳統學習組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與統計表 ..................................................... 52 表 17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動機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3 表 18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原華語程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4 表 19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4 表 20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成效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 55 表 21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動機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5 表 22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動機-注意力面向的 t 檢定...................... 56 表 23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動機-相關面向的 t 檢定 ......................... 56 表 24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動機-建立信心面向的 t 檢定 .................. 56 表 25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動機-獲得滿足面向的 t 檢定 .................. 57 表 26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整體學習動機面向 t 檢定 .............................. 57 表 27 行動學習組前後測驗成績之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表 .................................. 58 表 28 傳統學習組前後測驗成績之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表 .................................. 58 表 29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在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n=40) ...... 59 表 30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滿意度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9 表 31 行動學習組在學習滿意度-學習者介面品質面向的 t 檢定 ......................... 60 表 32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滿意度-內容資訊品質面向的 t 檢定 ...... 60 表 33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滿意度-學習互動面向的 t 檢定 .............. 60 表 34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學習滿意度-服務品質面向的 t 檢定 .............. 61 表 35 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的整體學習滿意度面向 t 檢定 ........................... 61 v.

(7) 表 36 學習動機各面向與學習成效之間的相關係數表 ......................................... 62 表 37 學習動機各面向與學習滿意度各面向之間的相關係數表 .......................... 63 表 38 高分組學習成效的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表 .................................................. 64 表 39 低分組學習成效的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表 .................................................. 64 表 40 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1 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滿意度的描述性統計表 ................................................. 65 表 42 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滿意度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5. vi.

(8) 圖目錄 圖 1 研究範疇定位圖 .............................................................................................. 5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研究範圍圖 ...................................................................................................... 6 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 24 研究架構圖 .................................................................................................... 27 研究流程 ........................................................................................................ 29 行動學習活動之教學策略架構 ..................................................................... 37. 圖 7 行動學習活動設計圖 .................................................................................... 38 圖 8 行動學習活動之學習內容範圍圖 ................................................................. 38 圖 9 以任務教學法為基礎之行動學習活動設計圖 .............................................. 38 圖 10 活動照片-FaceBook 的運用 ......................................................................... 38 圖 11 活動照片-條碼 .............................................................................................. 38 圖 12 活動照片-小組利用行動仔聚進行學習活動................................................ 38 圖 13 活動照片-利用 FaceBook 訊息互相聯絡溝通 ............................................. 44 圖 14 活動照片-利用行動載具的多媒體功能進行對話的錄影 ............................ 44 圖 15 活動照片-影片上傳與討論 .......................................................................... 45 圖 16 活動照片-小組一起利用行動載具進行活動................................................ 45 圖 17 活動照片-上傳至 FaceBook 的小組合照 ..................................................... 46 圖 18 行動學習活動之流程圖 ................................................................................ 46 圖 19 傳統學習活動之流程圖 ................................................................................ 47 圖 20 研究實施流程圖 ............................................................................................ 49.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提供學習者以行動載具進行華語文學習活動,透過事先預設好的 學習關卡,當抵達學習區域時,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得該關卡內華語學 習知識與活動,並融合社群網路平台的使用,藉以讓學習者討論與導正華語文 知識的語意及用法。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主題,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解釋等六節,進行詳細介紹。.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中國大陸商機崛起,帶動了經濟的成長,在全球貿易競爭的狀態下,華 語的學習也變得日趨重要。目前全球各國包含美、法、日、韓、德、英以及其他 國家,已超過三千萬華語學習人口,在不久的將來也會穩定增加,華語學習在全 世界迅速成長發展,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成為目前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 (Graddol, 2004)。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與其他語言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其學習方法是大同小 異且相通的,學習者來台灣學習華語文時,在第一年通常會遇到學習與溝通的困 難 (Chen & Liu, 2008)。在學習外語時,以傳統的學習方式僅獲取知識,而非習 得該語言於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亦無法提升學習動機 (Collins, 2005)。Byon (2007) 在瞭解語言課程之設計、實施及評估後,發現積極學習文化內涵,使學習者更有 興趣學習該語言,因此,語言課程的設計將會影響其學習該語言的動機。綜述以 上研究可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引起其於課堂中與課後自我學習之動機, 繼而影響其學習之成果,將是在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無線網路的普及與速率的提升,讓學習者不再只是坐在課堂中或電 腦前進行學習,行動學習輔具如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日益盛行,行動載具被廣 泛的使用,促成可將學習內容隨身攜帶的行動學習之風氣,亦促使以科技為輔助 1.

(10) 的學習範疇更為廣闊 (Johnson, Adams & Cummins, 2012)。 2009 年開始的 The Horizon Report 研究即預測行動學習為未來數位學習的 重要發展方向 (Johnson, Levine, Smith & Stone, 2009);2011 年 The Horizon Report 研究又指出,到了 2015 年將會有 80%以上的人使用行動載具上網,更重要的是 在 2016 年,行動網路載具於教育上的應用將可能超過一般電腦的使用 (Johnson, Adams, Levine & Haywood, 2011)。根據 Hwang 與 Chang (2011) 的研究指出, 由於行動載具與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使學習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目前越來 越多的學習者皆考慮採用行動學習。使用行動載具於學習環境中,讓學習者能隨 時隨地學習之外,無線網路的輔助下,亦能即時與其他學習者通訊;行動載具同 時也可將不同的媒體結合於一體,使學習更多元 (Holzinger, 2005)。由此可見, 行動載具的使用已為發展之趨勢,而在學習方面的應用也將因其使用率的普遍而 大幅提升。 Sandberg、Maris 與 Geus (2011) 的行動學習研究實驗中,將小學生分為三 組進行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第一組為在英語課堂中教學動物園裡的動物及其 特性;第二組採取在動物園現場使用行動載具教學;第三組除了施行以上兩組的 教學活動外,亦可攜帶行動載具回家使用兩週,進行課後得學習。結果顯示行動 載具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Kukulska-Hulme (2010) 則指出行動學習 可以幫助國際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外,亦可瞭解其所在國家當地的語言及文化。 此外 Alvarez, Alarcon 與 Nussbaum (2011) 以及 Magal-Roy 與 Lopez (2012) 回顧了近年來研究行動學習的文獻,除了探討行動學習的優點外,更歸納出往年 研究的結論,顯示出往年較少探討運用行動學習時學習內容的重要性。由以上可 瞭解,行動學習讓學習者能在最需要或最適時的情況下進入資訊網路獲取訊息, 與跳脫以往的限制使學習更多元並具有彈性,故藉由使用行動載具設計適當的學 習教材,可能會提高學習者之動機,並快速地將所學知識儲存與分享,行動載具 的穩定度與課程設計內是否符合學習者之需求,亦會影響其學習的滿意度,進而 2.

(11) 影響其學習的成效。 行動載具結合華語文學習內容,極為符合當前學習之趨勢與潮流,過去行動 學習的研究較注重於軟體的開發,而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由以上的文獻可知教 學策略與設計是影響其學習效果,是故本研究欲藉由行動載具結合現有的社群平 台,依據研究對象的程度,選用《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單元來設計行動學 習之內容,並以設計後的內容施行於實驗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習者能利用行動載 具進行實際操作、演練與闖關活動,並同時以相同程度與課程進度的學習者為對 照組,以傳統學習活動的演練方式進行,學習者於實驗後,比較與探討行動學習 與傳統學習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其學習動機是否有所差異,其學習成效是否產 生變化,並瞭解行動學習對華語文學習之影響,其學習滿意度如何,.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單元為學習 內容,依照其單元設計教材內容,並於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活動之後,探討 藉由行動載具的輔助,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效與滿意度的影響。本研究目 的如下: 一、探討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二、探討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三、瞭解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之滿意度。 四、分析學習者之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學習成效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發展出以下研究問題如下: 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學習時, 一、是否會影響學習者之學習動機? 二、是否會影響學習者之學習成效? 三、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為何? 四、學習者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是否與其學習成效相關? 五、學習者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是否與其學習滿意度相關? 六、學習者不同的華語文程度,對其學習成效的影響為何? 七、學習者不同的華語文程度,對其學習滿意度的影響為何?. 4.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界定出本研究之範圍,並基於研究對象之程度、 課程與時間等因素考量,使本研究的範圍有所限制,將於本節詳細說明。 一、 研究範圍 華語文學習的範疇廣泛,本研究依研究對象之程度與課程進度,以《實用視 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課為學習內容之設計基礎,如下圖 1。. 華語文學習 《實用視聽華語》 第一冊 第四課. 圖 1 研究範疇定位圖. 本研究以行動載具結合現有的社群平台,將之設計與應用於華語文的學習活 動,探討的對象則為來台灣學習華語的零起點初級外籍人士。,所蒐集的資料以 統計的方式,分析比對傳統學習活動與行動載具輔助下的學習活動,此兩種學習 活動下,對於華語文學習者之動機、成效與滿意度的影響,如圖 2。. 5.

(14) 動機 《實用視聽華語》 成效 第一冊 第四課 滿意度 學習活動. 來台學習 的外籍人士 程度-零起點初級. 圖 2 研究範圍圖. 二、 研究限制 本論文是以行動學習輔助《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單元之教材內容為研 究範圍,非編列於《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單元,將不納入本行動學習的實 驗中。本論文欲瞭解研究者所設計之行動學習的輔助對華語文學習的動機、成效 與滿意度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類型的數位學習環境與行動學習軟 體,亦無法推論至各類學科。此外,本研究對象為至台灣學習華語文之外籍人士, 其結果無法推論至以華語為母語之學習者。. 第五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提及之重要名詞,作以下定義與界定: 一、華語文行動學習 本研究討論之華語文學習是指非使用華語為母語之外籍人士,將華語文作為 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不包含母語為華語文之學習者。本研究之華語文行動學習 的定義即是透過任何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可與無線網路連接之服務、設備與裝 置的行動載具,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DA 等等,可提供學習者數位化的 華語文資訊與學習內容,並協助學習者取得華語文知識,只要符合此定義的學習 活動都屬於華語文行動學習的範疇。. 6.

(15) 二、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能夠引起學習者個人學習意願的學習活動,以及維持其學習活 動,促使該學習活動朝向預設教學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1994)。 McKeachie (1961) 認為,當學習者的動機被提升後,會選擇一個可以達到最大成. 就與滿足的策略進行學習,學習者會依個人主觀的喜好之預期與達成喜好的可能 性相結合,而形成學習動機。本研究所探討的學習動機為引起學習者產生意欲學 習的想法與行為。 三、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經過學習之後,對其所學知識的吸收與內化程度,以及 是否能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Snyder, Raben & Farr, 1980)。本研究探討的學 習成效為學習者經過學習之後,其將所學加以吸收與轉化為個人知識概念的效果 與程度。. 7.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於行動載具輔助華語文學習,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效與滿 意度之影響,同時探討華語文行動學習的學習內容之設計,需要注意的相關因素 之分析與討論。文獻探討部分別針對華語文學習、行動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成 效與學習滿意度等相關範疇進行資料彙整。本章共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為華語 文為第二語言學習,第二節是行動學習,第三節為華語文學習動機與滿意度。. 第一節 華語文為第二語言學習 本研究探討之華語文學習是指非使用華語為母語之學習,茲將本節分為第二 語言之學習與華語文學習兩部分詳細探討。 一、 第二語言之學習 Nyman 與 Kaikkonen (2011) 的研究指出,第二語言學習的目的主要是以文 化與社會為目標,即為學習第二語言是為了能在使用該語言的國家或社會裡,實 際運用該語言,藉以融入當地生活與文化。根據 Collins (2005) 的研究指出學習 者以傳統的方式學習英文僅只學到知識的表面,而非學習到如何實際運用該語言, 是故應以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習者以較貼近實際日常生活的形式來學習語言,將 會使之能靈活運用於生活中。Young 與 Astarita (2013) 的研究提出,語言在真 實情境運用時,學習者會於腦海裡,以自己過去的經驗先組織架構後,再應用於 聽說讀寫,故語言的實際運用會影響該語言用法語及語意的釐清,並有助於語言 的記憶和運用。Young (2013) 在兩所大學施行義大利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實驗觀 察,研究發現義大利語的實際運用與互動式學習,是影響影響學習成效極為重要 的一環。Topping、Dehkinet、Blanch、Corcelles 與 Duran (2013) 的研究中,以 準實驗設計,比較線上情境式的互動學習與傳統式教學在西班牙語的學習上,會 有何差異,其結果顯示運用情境式與互動式學習會比傳統式的教學有更高的學習 成效。線上情境遊戲式的英語學習與線上遊戲所衍生出的遊戲文化如討論社群, 8.

(17) 學習者 可以透過遊戲培養出語言的學習;在遊戲時可以學習與不停練習單字或短語, 在遊戲討論社群上可以與不同國籍的人用英語句子討論與交流,使英語的使用更 加流暢熟練,其研究結果顯示反覆的演練與合作學習可以提升英語的實際使用能 力 (Ryu, 2013)。Chang、Lin 與 Tsai (2013) 之研究將學習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 組,以探討線上社團討論的方式學習英文與傳統教學方式學習對成效與態度上是 否有所差異,其結果顯示,線上社團的討論因多了互動與科技的輔助,故能增強 學習者的態度與提升學習成效。Gan (2013)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在口說方面 最重要的是在真實情境中實際運用,才能真正達到語言溝通的學習目的。由以上 文獻可得知,在情境中與合作互動的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將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 效。 Vurdien (2013) 與 Pyun (2013) 運用部落格進行英語寫作學習,可以在特定 的任務中提高寫作技巧,在部落格上可以分享與討論其寫作的文章,並且其以合 作學習的方式更增強了學習成效,且在任務型的英語教學中,正面的學習態度會 增強其學習動機。Lee 與 Wang (2013) 研究發現運用線上 wiki 學習第二語言, 可以利用其平台的編輯與社群功能進行合作與任務的學習,經過這些學習後,可 以提升其學習英語的成效。由以上文獻得知,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加入任務的教 學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成效。 根據Wu、Lowyck、Sercu 與 Elen (2013) 之研究提出,設計適當的教學策 略,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應與詞彙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其 於學習任務的實驗前,先施以前測瞭解學習者原本的英語詞彙能力,再進行策略 式的任務與合作學習,最後再施行後測,得到的結果顯示,其教學策略會提升英 語詞彙的學習成效。Sabitzer (2013) 的研究結果指出,在電腦輔助下的合作式第 二語言學習,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會影響學習成效的結果,適當的教學策略與內容 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效。Rowe、Silverman 與 Mullan (2013) 運用適當的教學策 9.

(18) 略與互動式的活動設計,可以提升學習第二語言的成效,在學習活動中添加了學 習任務除了提升成效之外,亦可提升學習的注意力與興趣。DeKeyser (2013) 的 研究指出依照學習者的背景與程度,擬定適合其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可以有 效增強學習成效。Chou (2013) 學習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會影響學習成效,故擬 定適合學習者程度與需求的教學策略是極為重要的,良好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提 升學習者的成效。是故,設計適合學習者程度的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能夠符合 其學習需求,並有效提升其學習成效。以上文獻整理如表1。 表1 第二語言學習之文獻整理表 年代. 作者. 內容. 結果. 2013. Vurdien, R.. 2013. Wu, X. Lowyck, J.. 運用部落格進行合作與任務式的 英語寫作學習。 教學策略與合作學習對英語詞彙 學息的影響。. 可提高學習者的 英語寫作技巧。 會提升英語詞彙 學習的成效。. 探討第二語言以任務型教學方 式,學習態度與動機之關係。 探討互動與實際運用在義大利語. 正面的學習態度 和動機有正相關。 互動與實際運用. 學習的重要性。 探討線上情境式互動學習對西班 牙語學習成效的影響。. 在語言學習是重 要。 可以提高學習成 效。. 探討在電腦輔助下的合作式第二 語言學習,對其學習的影響。. 其教材內容的設 計是影響學習成. 探討情境式與遊戲式的學習與遊 戲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效的關鍵。 反覆練習與互相 合作可以增進英 語學習的成效。. 2013. Sercu, L. Elen, J. Pyun, D. O.. 2013. Young, R. F.. 2013. Topping, K. J. Dehkinet, R. Blanch, S. Corcelles, M. Duran, D.. 2013. 2013. Sabitzer, B.. Ryu, D.. (續下頁) 10.

(19) 2013. 2013. 任務式教學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 Rowe, M. L. Silverman, R. D. 響。. 發現任務式教學 會提升學習效. Mullan, B. E.. 果,並提出教學策 略會影響學習成 效。 線上社群的討 論,其互動方式可. Chang, M. M. Lin, M. C.,. 探討線上社群的討論對英語學習 成效與態度的影響。. Tsai, M. J. 2013. Lee, H. C. WANG P.L.. 探討以合作與任務的方式線上學 習第二語言,對其學習成效的影 響。. 2013. Gan, Z.. 探討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探 討在其口說上影響的要素。. 2013. DeKeyser, R.. 探討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的設計. M.. 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Chou, M. S.. 教學策略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 響。. 2013. 以增強學習成效 與態度。 可提升學習成效。. 發現英語口說能 力最重要的關鍵 在於實際情境中 的運用。 學習內容的設計 與教學策略的擬 定是提升學習成 效的重要因素。 教學策略對於第 二語言學習是有 效與重要的。. 由以上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與應用中可知,於傳統的課堂教室中,學習第二 語言將使學生不會有足夠的機會與經驗於現實生活中演練,這種情況於華語文學 習是相同的。新興之行動數位科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華語文教學者必須訂 定華語文教學於數位科技運用的教學結合策略,因此學習華語文應該要使學習內 容更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並更符合當下情境感知的設計,故結合行動學習將能適 當解決這個問題。 二、 華語文學習 華語文學習是將華語文當作第二語言或是外語之學習;而學習的內容舉凡華 語語音的辨識與發音、語法的分析,及語用、語意的闡明,都是華語文學習的範 11.

(20) 圍。其中,拼音方式、聽、說、讀、寫、作的技巧,都是華語文學習的重點。華 語文學習是針對華語非第一母語的人而言,如美國、英國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則 華語即是第二外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各以其印尼文、馬來文、泰文為 第一外語,華語則為他們的第二外語。因此,華語學習就是世界各國非以華語為 母語的第二外語學習((江惜美,2007)。 華語文學習最早可從西元三世紀之前的歷史中考察,當時因地緣的關係,位 於中國周圍之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以上國家為華僑之集散地,亦 因華僑的人口數增加與地緣關係,這些國家開始展開華語文的語言、文化、政治 之學習;十五世紀西方學者為研究中國歷史思想、宗教文化、藝術、哲學等,必 需透過華語獲得知識,因而前往我國進行學習研究,於是有華語文學習的需求; 而西歐、俄國等自十八世紀開始亦展開學習華語文之歷史;在西元1500年,大約 是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即前來中國,以華語做為其記錄東方文化 思想的工具;而後,1625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威妥瑪,與近代高本漢等人,加 以推廣,歐洲在十七世紀開啟學習華語文的大門,二次世界大戰後,華語文成為 世界上學習第二語言的重要科目(葉德明,1999)。美國的華語文學習自十九世 紀開始,而東歐、北歐、澳洲、非洲以及中南美洲國家的華語文學習,則大部分 於二十世紀陸續發展(舒兆民,2002)。 近年隨著中國大陸之經濟崛起與快速發展,其於國際商業舞台的地位日漸提 高,而海外的企業和機構亦大量進駐中國大陸,驅使越來越多外籍人士開始對華 語文產生興趣並展開學習,亦因華語文使用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最多數,而致使 國際上興起了一股華語文學習之熱潮 (Graddol, 2004)。根據賴舒庭(2010)歸納 美國華語文熱潮的促成原因,第一個因素為2006年美國政府提出「國家安全語言 倡議」,提出美國應加強「關鍵語言」 (critical languages) 教育,其中包含培養 華語文的語言人才;第二個因素為美國大學理事會2003年宣布將華語文列入高中 Advanced Placement 課程,也就是大學先修課程,2006年起在全美2千多所高中 12.

(21) 同時開課,並於2007年開始舉行AP華語測驗,對華語文學習熱潮具指標性意義, 宣告華語文教育將更普及化,亦顯示華語文在美國教育界地位提高。 根據Chen、Hsu、Chang、Lin、Chang 與 Sung (2013) 的研究指出,教學策 略會影響華語文學習者的成效,此研究實驗建立了一個網路華語學習平台,將學 習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前先實施前測,以瞭解學習者原本的華語文程度, 對照組進行傳統華語課堂教學,實驗組以網路平台學習,經過三個禮拜的課程後, 實施後測,結果顯示使用網路平台學習的實驗組,其學習成效優於進行傳統課堂 教學的對照組。在 Winke (2013) 的研究實驗中,以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導四個組 別的華語學習者,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教學策略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 並影響其學習成效,故設計適切的教學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Wang, 、Spencer 與 Xing (2009) 的研究實驗是以大學二年級的華語學習為研究 對象,以教學目標來擬定教學策略,以其教學策略進行華語文教學,結果發現學 習者大幅提升了學習動機與對華語文的自信心,由此可見教學策略的重要。Min (2012) 的研究整理了往年華語文教學的研究,發現教學策略是影響華語文學習 成效的關鍵,如何有效將教學策略結合學習者的背景、學習環境語學習態度,將 是重要的課題。由此可知,華語文學習的教學策略將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態度、成效與自信心等等,必須擬定適合學習者背景與程度的教學策略,才能達 到華語文教與學的目標。 由以上文獻可知,華語文學習之起源甚早,如今華語文學習在全世界迅速 成長與發展已超過三千萬華語學習人口,將來也會持續穩定增加。現今因廣大的 需求,致使學習華語文成為一種趨勢,是故如何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設計與 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及學習內容,進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將會是目 前華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13.

(22) 第二節 行動學習 本節分為行動學習之現況、行動學習之語文教學應用與華語文行動學習教學 之策略三個部分詳細探討。 一、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 根據 Horizon Report 2005 年至 2012 年的研究,行動科技從原本僅提供傳輸 與學習內容的服務已轉變為多元功能的個人化獨立學習工具,使學習者能夠藉 由行動載具即可以達到學習之目的。Klopfer、Squire 與 Jenkins (2002) 提出行 動載具具有便攜性、社會互動、情境感知、連接性與個人化等五個特性,課程 設計者,應匯集這些特性與功能於行動學習內容中,才能有效地運用與發揮行 動學習之特長。這些特性使學習者能夠透過行動科技的輔助達到正式與非正式 學習、個人與社群互動學習、現實生活與虛擬網路世界整合性的學習。 行動學習透過行動載具,在任何時間、任何的地點,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 式,自由取得想要學習的知識或內容(江明涓、劉晃溢,2004)。Trifonova 與 Ronchetti (2003) 認為行動學習即為行動載具與數位學習結合,行動載具具有社 會互動、學習內容的連通性、合作學習等三種功能;行動學習的主要優點是小而 多元的行動設備,透過互聯網能讓學習者與教學者隨時隨地自由的使用其所需之 學習內容與服務 (Trifonova & Ronchetti, 2006)。 Chen 與 Huang (2012) 的研究是以行動學習的情境感知語無所不在的學習, 此兩種特性結合教學策略,進行原住民文化教育的課程實驗,其結果顯示這種教 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Klopfer、Sheldon、Perry 與 Chent (2012) 設計了以提升吸引力與教育性為基礎的遊戲式行動學習,研究結果顯示,加入了 由系要素可以提升學習者在學術內容更多的興趣與專注。Lan、Sung、Tan、Lin 與 Chang (2010) 的研究實驗是將學習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進行傳統的數 學課程,實驗組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數學的學習,其研究發現使用行動學習比傳統 學習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的學會數學的運算,主要是因為運用行動學習的學習 14.

(23) 者可以與別人討論與合作。Tan、Lin, 、Chu 和 Liu (2012) 利用了行動學習無 所不在的學習環境特性,以行動學習進行了八週的自然科學課程教學,結果顯示 此種學習方式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在 Gecer 與 Dag (2012) 的研究中亦 顯示,利用行動載具的混合式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認為將會更積極參與課程活 動。 在教育的環境中,結合了遊戲的行動學習,可以提身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 與學習,而在遊戲的娛樂狀態下,亦擁有潛在的教育意義 (Huizenga, Admiraal, Akkerman & Dam, 2009)。Sha、Looi、Chen 與 Zhang (2012),以及 Park、Nam 與 Cha (2012) 研究實驗結果亦顯示出行動學習可以讓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與更有 效的學習之外,也能使其更加身歷其境與得到合作學習的經驗。由以上關於行動 學習應用的文獻可知,有效用地運行動學習的特性,並融入至不同的學科課程中, 可以增加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態度與動機。表2為行動學習文獻之統整。 表2 行動學習之文獻統整表 年代. 作者. 內容. 2012. Chen, C. C. Huang, T. C.. 結合教學策略,進行原住 提高學習成效與意願。 民文化的行動學習。. 2012. Klopfer, E. Sheldon, J. Perry, J. Chent, V. H. H. Tan, T. H.. 設計為了提升吸引力與 提升專注力與興趣。 教育性為基礎的遊戲式 行動學習。. Lin, M. S. Chu, Y. L. Liu, T. Y. Gecer, A. Dag, F. A.. 課程。. Sha, L. Looi, C. K. Chen, W. Zhang, B. H.. 瞭解以自我學習的角度 產生學習興趣並提高學 探討行動學習。 習效率。. 2012. 2012 2012. 結果. 行動學習融入自然科學 提升學習成效。. 行動載具的混合式學習 學習者更加積極參與課 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程。. (續下頁) 15.

(24) 2012. 2010. 2009. Park, S. Y., Nam, M. W. Cha, S. B. Lan, Y. J. Sung, Y. T. Tan, N. C. Lin, C. P. Chang, K. E. Huizenga,J. Admiraal,W. Akkerman,S. Dam,G.. 瞭解行動學習對大學生 合作學習與情境式學習 學習意願的影響。 會提高學習意願。 行動學習融入數學學習. 提高學習成效。. 結合遊戲式的行動學習。 提升學習興趣,學習者會 主動參與學習。. 由以上研究可知,行動學習是數位學習的一種延伸,但行動學習使學習者與 教學者能突破傳統課堂教室與數位學習的限制,在無線網路的環境下運用行動載 具,使學習者能在非電腦資訊設備的環境中,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達到學習與 數位科技結合的效果;行動學習亦因其之便攜性,將數位學習不再侷限於定點的 資訊設備,隨著行動載具的運用而使學習能無所不在,運用此種特性於教學當中, 並結合教學目標,讓學習能以更多元、更融入真實環境的方式進行,將能有效達 到學習目標。 二、行動學習之語文教學應用 Hsu、Hwang 與 Chang (2013) 運用行動學習於英語學習中的閱讀部分,其 將某高中三個班級的學生分成兩個實驗組與一個對照組,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習 成效優於對照組的學習成效。Jeong 與 Hong (2013) 以行動學習的自我導向學習、 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建立了一套行動學習軟體,以訓練英語的閱讀能力,其將學 習者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結合英語 TOEIC 測驗的試題進行實驗測試,結果顯 示運用行動學習訓練英文閱讀能力,是能夠提高學習成效的。 Hwang 與 Chen (2013) 認為行動學習有利於學習者體驗情境式的學習,尤 16.

(25) 其是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時,可以提供更多的聽力與發言機會;其採用 PDA, 將之運用於學生平日熟悉的環境裡,其結果顯示運用了行動學習的實驗組,其學 習成效明顯優於沒有使用行動學習的對照組;行動學習同時也可提供紀錄的功能, 讓學習者能夠反覆撥放自己錄下的對話與句子,進行練習與錯誤導正。 Yang (2012) 調查大學生運用行動載具學習第二語言對其學習態度上有何影 響,實驗後發現,行動學習能讓學生的學習態度變積極,亦增強其學習英語的動 機。Billings 與 Mathison (2012) 運用行動學習的方式,結合博物館與英語科學 課程,此研究結果發現,行動學習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動機與參與感。Liu (2009) 結 合擴增實境與行動學習,開發一套英語的行動學習軟體,實驗結果發現,學習者 運用此種方式學習,除了可以結合真實情境之外,亦可提高學習者的英語聽力和 口語技能。Lan、Sung 與 Chang (2007) 運用行動載具進行合作式的英語閱讀課 程,結果顯示行動學習提高了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的互動與合作,並促進其閱讀 動機。 Chen 與 Chou (2007) 在其研究中,設計了以台北捷運站為主題的情境式華 語課程,配合行動學習輔具進行無所不在的學習,學習者處於真實的情境中,配 合位置感知技術,即能運用隨身攜帶的行動載具和與地點相關的學習語句達到真 實情境下的語言學習模式,測試結束後學習者皆表示樂於運用此種方式學習華語 文。沈中偉(2008)則認為行動學習配合情境感知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理念,利 用行動學習輔具結合衛星定位系統,並配合適切的華語文教學策略,可依據學習 者所在的環境、能力、興趣、語言程度,提供適合於學習者所需的教材,且運用 無線網路,使學習者的學習地點是無所限制的,使華語文的學習能夠走出教室, 讓學習者沉浸於真實情境中,亦增進華語文學習的多元化與活潑性。Wong、Chen 與 Jan (2012) 以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成語的學習,利用手機的拍照功能,拍攝 日常生活有關成與的照片,並以此至照片造一個包含成語的句子,在上傳至 wiki 與同儕討論與分享,此學習活動注重學習者在校園裡面對面的合作學習,其結果 17.

(26) 顯示運用行動學習輔助成語學習的方式,對於學習成效是有幫助的。以上文獻統 整如表 3。 表3 行動學習於語言教學與應用之文獻整理 年代. 作者. 內容. 結果. 2013. Hsu, C. K. Hwang, G. J.. 運用行動學習於英語 閱讀。. 學習成效顯著。. Chang, C. K. Jeong, H. Y. Hong, B. M. Hwang, W. Y. Chen, H. S. L.. 運用行動學習於英語 閱讀。 以 PDA 情境式學習英 語。. 可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Yang, S. H.. 運用行動載具於第二. 使學習態度變積極,更提升其 學習動機。. 2012. Billings, E. Mathison, C.. 語言學習對學習態度 的影響。 結合博物館與英語科 學課程。. 2009. Liu, T. Y.. 可結合真實情境,亦可提高學 習者的英語聽力和口語技能。. 2007. Lan, Y. J. Sung, Y. T.. 結合擴增實境與行動 學習於英語課程中使 用。 運用行動載具進行合 作式英語閱讀。 情境式華語文學習對 學習意願的影響。 情境式華語文行動學 習的優點。. 學習者表示未來仍願意使用 行動載具學習華語。 可讓華語文學習更多原雨增 強其活撥性。. 行動學習輔助華語文 的成語學習。. 可增強其學習成效。. 2013 2013 2012. 2007 2008 2012. Chang, K. E. Chen, C. H. Chou, H. W 沈中偉 Wong, L. H. Chen, W. Jan, M.. 學習成效顯著,並請可以記錄 學習內容與過程。. 可增強學習動機與參與感。. 在學習英語時提高互動與合 作,並促進其閱讀動機。. 根據 2012 年之 Horizon Report 地平線報告的預測,華語文結合行動學習的 趨勢將愈漸成為熱潮,並結合行動科技之特性,將虛擬與真實情境的結合,發展 多元結合之無所不在的學習。行動科技運用於語言學習為當前發展之潮流,面對 18.

(27) 行動學習的創新與演進,將其運用於語言學習的實用性與便利性亦已獲得證實, 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適切運用良好的教學策略並多元發展,以利於提升學習者 的學習品質與學習成就,實為現今華語文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為後續研究者需 深入思考之處。 三、華語文行動學習之教學策略 由第二語言與華語文學習的文獻可得知,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的設計,是影 響學習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是結合行動學習於華語文學習,故瞭解語言 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行動學習特性之文獻,以利於本研究教學策略的擬定與學 習內容之設計。此處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溝通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行動學 習特色與遊戲式學習特色。 (一)溝通式教學法 根據廖柏森(2009)在其研究中的統整與說明,溝通式教學法主要是培養語 言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指有關語言系統的知識溝通能力,著重於實際語言使 用的社會特性和溝通功能,是將語言的知識與使用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因為在 使用第二語言溝通時,除了依賴語言的結構和規則,還要考慮對談者的身分地位 和場合情境,以及要使用何種語言功能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此教學法是強調語言 溝通技巧的教學方式,為了讓學習者突破僅學會語言之規則,卻無法實際應用的 瓶頸,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止於表達意見或單純的生詞、語法的運用,還包含了 面對不同情境,如何使用適合當下狀況的語言。故在學習活動中,活動的設計是 為了達到語言學習真正的目的-溝通,因此溝通式教學法需符合以下三特性: 1. 訊息互補:溝通的二人其中一方知道訊息,另一方不知道,因此需要溝通。 2. 自由選擇:溝通的人可以選擇說話的內容與表達方式。 3. 回饋:說話者可以從聽話者的回應得知對方是否真正接收到訊息。 (二)任務教學法 根據陳慧媛(2008)的研究,任務教學法是配合教師的課程設計,讓學習者 19.

(28) 於學習活動時,適時地參與任務內容,其任務活動是教學的主體,語言是任務引 發的,也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語言的使用和學習都是在任務的基礎上進行的, 提供學習者真實自然的語言任務和環境,使之能夠使用語言交談,並且讓學習者 有更多的空間與自由去認識語言。任務型教學是語言課堂的教學策略之一,並不 特別針對單一的語言項目(聽說讀寫)練習,而是提供全面性的學習活動以提升 學習成效。任務教學法分為教育性任務與目標性任務。目標性任務是指在實際情 境中進行的任務活動,此任務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希望學習 者能利用所學的語言,將之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性任務是指透過在課堂 上的練習與模擬真實情境中的對話,這些任務僅只是在課堂中排練,如聽力測驗 或描述圖片等內容,這些任務活動不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是藉由這 些練習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技能。Roig (2012) 提出任務型語言學習之重點,是 要求學習者以目標語言完成有意義的任務;任務型語言學習的特點為互動、以學 習者為中心、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產生流暢的語言對話、實際環境中學習與明確 的學習目標。 (三)行動學習特性 Klopfer、Squire 及 Jenkins (2002) 認為行動裝置具備五項特質: 1. 可攜性:行動載具的體積與重量輕薄而可隨身攜帶。 2. 社會互動性:行動載具透過無線網路,可以擺脫時空之限制,擺脫以往定 點資訊設備無法面對面交流的缺點。 3. 情境感知:行動載具可以處理當下環境中的資訊,並配合使用者的需要而 呈現。 4. 連結性:行動載具可與網路聯結,在任何時間與地點搜尋所需的資訊。 5. 個人化:行動載具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給予適當的輔助或提示,而使用者 可以依照個人的步調進行各項操作。 以上五點行動載具的特性,使之能夠廣泛的被運用至學習活動中。Trifonova 20.

(29) 與 Ronchetti (2003) 提出行動學習具有以下六點特性: 1. 即時性:當學習者對知識有需求時,得以透過行動載具適時取得。 2. 個人化:學習者可自行選擇所需的學習內容。 3. 自由性:學習者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4. 互動性:可透過行動載具的通訊或網路功能,與教學者或學習者進行溝通 及交流。 5. 情境化:行動載具可隨當時當地之日常環境提供學習內容與資訊。 6. 整合性與多元化:行動載具結合了多元媒體功能,可依照學習內容而提供 所需,並記錄學習狀態。 由以上行動載具與行動學習之特性可瞭解,行動學習讓學習者能跳脫以往之 限制,在其最需要或最適時的情況下進入資訊網路獲取訊息,使學習更多元與彈 性,將以上文獻與行動學習之現況與研究的文獻結合,可以得知,行動學習結合 教學可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並快速地將所學知識儲存與分享,增加其學習之 成效。 (四)遊戲式學習特性 Yang (2012) 提出基於遊戲式學習,應該包含學習要素,如學習目標、學習 效率與學習滿意度;此外其實驗設計將學生隨機分配至實驗組(結合數位遊戲式 的傳統學習)和對照組(僅以傳統課堂學習),結果顯示結合了數位遊戲式學習 可以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學習的課堂氣氛提升,同時亦有效的提高了學習成效。 且由行動學習的現況與研究之文獻可瞭解到,情境遊戲式的行動學習可引起學習 者的興趣,故為了增添行動學習內容設計的趣味性,本研究亦蒐集了數位遊戲式 學習的特性,以期望能在學習內容設計時更具活潑性。根據 Charles、Bustard及 Black (2009) 的研究指出採用數位遊戲式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習者提升其學習動 機與成效,而其亦提出遊戲式學習應包含以下內容: 21.

(30) 1. 結構性:選擇、控制、學習目標與規則。 2. 個人身分:逃避現實、幻想、存在感、角色扮演與身分的識別。 3. 挑戰:能力、競爭、好奇與情境感知性。 4. 反饋:感官信息的取得。 5. 社會互動:合作、人際關係、互動及團隊合作精神。 6. 娛樂:遊戲性與樂趣。 此外 Neville、Shelton 與 McInnis (2009) 表示身歷其境的數位遊戲式學習 結合了情境感知、有說服力的,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行動學習環境,可能會對學 習第二語言有所幫助。遊戲式學習不僅可增加趣味性,亦可提高學習動機與成效, 是故本研究之華語文行動學習之內容應結合行動學習與遊戲式學習之特性,適時 融入教學策略與內容設計之中,將可使學習者擁有更多的機會,提升其對華語文 學習的興趣與成效。. 第三節. 華語文學習動機與滿意度. 一、Keller’s ARCS 學習動機理論 Keller (1983) 以激勵學習動機的設計模式為基礎,整合相關學習動機理論,而 提出ARCS動機理論。ARCS可分為注意力 (attention)、相關 (relevance)、建立信心 (confidence) 及獲得滿足 (satisfaction) 四個要素。注意力為激發好奇心,引起興趣; 相關為滿足需求與目標,而促使積極學習;建立信心為建立成就感;獲得滿足為因 得到成就而得到鼓勵,引發其欲持續學習。Keller (1983) 認為提出學生於學習過程 中的學習結果、努力程度、學習的表現行為、及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如技能、知識、 期望、需求與努力的程度),與學習環境的管理和設計(如教材、動機策略),皆 有密切關係。因此,提出此動機模式供教師針對學生動機需求,設計教學活動的策 略,以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需要考量學生個人的特性及需求,亦需根據學生 的需求來建立能夠引發學習動機的學習目標,再以目標來選擇適合的策略,並隨時 修正評估,以改進教學的品質,更能使學生激發及保持學習動機 (Keller & Koop, 22.

(31) 1987)。. Liu 與 Chu (2010) 的研究,是以ARCS設計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活 動,增添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以建立學習者的信心,使其完成任務時能獲得滿 足。其亦將課程內容緊密地與生活經驗結合,學習可以真正感覺到學習的重要性。 其透過建立一個有幸的學習環境與有趣的學習活動,可以刺激學習者的感官,以 吸引其注意力,誘發其學習的動機。 是故若能先行了解學習動機個別差異,探究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將有助 於瞭解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的學習動 機 問 卷 , 是 以 Keller 學 習 動 機 理 論 中 的 四 個要 素 , 注 意 力 (attention) 、 相 關 (relevance)、建立信心 (confidence) 及獲得滿足 (satisfaction)為面向,設計而成,. 以評估學習者在整體與各面向的華語文學習動機上,有何影響與差異。 二、學習滿意度之評量 (一)數位學習之滿意度評量方法 根據 wang (2003) 及 Chang、Chen 與 Hsu (2011) 的研究,歸納出數位學習 在滿意度評量方面,包含四個構面,依序為學習者介面 (Learner interface)、學習 互動 (Learning community)、內容 (Content) 與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詳細說 明如下: 1. 學習者介面:介於學習者與所使用的資訊設備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學習者 能夠方便且有效率地去操作這個設備,以達到雙向訊息交流的互動,完成 希望藉由此資訊設備輔助之學習。 2. 學習互動:運用資訊設備達到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或學習者與社會環境 之間,互相溝通、合作的目的。 3. 內容:對於數位學習系統提供的內容要符合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有用性與 能夠理解數位學習系統提供的內容所要傳達的意思。 4. 個人化: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是以以學習者為中心,來滿足學習者需求。 23.

(32) (二)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之滿意度評量方法 DeLone 與 McLean (2003) 提出的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其提出六大構 面,依序為系統品質 (System Quality)、資訊品質 (Information Quality)、服務品 質 (Service Quality) 、 使 用 意 願 (Intention to Use) 、 使 用 者 滿 意 度 (User Satisfaction) 與效益 (Net Benefits),如圖 3,此六個構面是為了評估一個系統整 體的實用性,其中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使用意願與效益,均會影響 使用者的滿意度。因本研究是探討學習滿意度,而非探討系統研發與後續使用意 願,故僅將其中三個構面提出,並個別說明如下: 1. 系統品質:在網路的環境之下,測量一個數位系統的使用容易度、可用性、 可靠性、適應性與回應時間(如上傳或下載所花費的時間),這些都是被 看重的素質。 2. 資訊品質:注重於數位系統的內容,如個人化、完整性、相關性與提供的 訊息是否容易理解,這些素質是為了確保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使用此系統, 並且能夠持續一直使用。 3. 服務品質:包含有形性(如設備、環境等)、可靠性與安全性等。. 系統品質 使用意願. 使用 效益. 資訊品質 使用者滿意度 服務品質. 圖 3 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翻譯自“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by, W. H. Delone, E. R. Mclean, 2003,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p. 24. 24.

(33) 根據以上兩種滿意度的評量方式,將之結合與修改為適合本研究評量學習滿 意度的問卷面向。因本研究非研發一個學習系統,故將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中的系統品質修改為介面品質,並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中的學習者介面整合為一構 面,成為學習者介面品質。將數位學習滿意度中的內容與資訊品質整合為一構面, 成為內容資訊品質。本研究之學習滿意度之評量共包含四個面向,依序為學習者 介面品質、內容資訊品質、學習互動與服務品質。. 25.

(34)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由前三節的文獻探討可得知,行動學習應用於第二語言學習上,已有不少研 究顯示,其為一種有效且符合數位學習潮流的教學方式,然而科技僅是學習的一 種輔助工具,重點仍在於學習的過程與如何達到學習的效果及目標。此外,第二 語言的學習是需要經過事先教學策略的擬定,並依其學習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才 能循序漸進地打好語言技能的基礎,繼而以基礎層層累積與整合,最後達到學習 語言的實際運用目的。故本研究依文獻,以溝通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為基礎, 擬定一套學習策略與學習內容,並結合行動學習與遊戲式學習之特性,這些教學 策略與特性的結合,使華語文學習在行動學習的應用上,得以更適切地發展出讓 學習者較容易並樂於學習的內容與方式,亦可使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下體會所學 的華語文知識內容,並使其於活動中與其他學習者合作與競爭,學習如何實際應 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 26.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根據研究目的,並依據文獻探討的基礎,作為本論文研究設計的 理論基礎,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之華語文教材,依照其第四單元設計應 用於行動載具的學習內容,進而使用問卷調查法與實驗進行實證調查。本章共分 為六節;第一節為本研究之架構與流程;第二節研究方法;第三節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研究實施;第五結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研究架構 由文獻探討可知,行動學習應用於華語文學習,其藉以實施的行動載具之特 性、功能與教學策略與內容之設計是影響學習者成效與滿意度的關鍵。本研究架 構之組成,個人變項為學習者原本華語文程度與學習動機,自變項為不同的教學 方法,依變項為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整體架構如圖 6 所示。. 學習成效 教學方法 行動學習組 原華語程度 傳統學習組. 學習動機. 圖4. 研究架構圖. 27. 學習滿意度.

(36)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進行研究背景之探尋,確立研究主題與目的後,繼續進行相關文 獻資料之蒐集與探討,藉以建立研究架構。依照理論基礎與教材內容設計實驗之 教學教材、學習動機問卷、學習滿意度問卷與前、後測試卷,實驗後回收的資料 將進行分析與檢定,最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28.

(37) 確立研究方向與主題 發展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資料蒐集、彙整與討論 建立研究架構 實驗設計 華語文行動學習設計. 問卷與前、後測試卷設計. 專家審查試卷與問卷 預試與分析 修訂試卷與問卷 實驗實施 發放前測試卷 實施行動學習實驗 發放後測試卷與問卷. 資料彙整分析與統計分析 研究發現 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 5 研究流程. 29.

(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探討學習者在華語學習活動中使用行動載具,對各不同層面的影響,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與問卷調查法。 一、準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部份以台灣某一所大學設立的華語中心之學習者為對象,共 40 位, 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為 20 人。實驗組進行行動學習,實施華語文學習活動, 對照組則實施原來的傳統教學練習活動。研究設計模式如表 4 所列。. 表4 研究設計模式 組別. 前測. 實驗方式. 後測. 實驗組. Q1. X1. Q3. 對照組. Q2. X2. Q4. 各組所進行的各項測驗與處理之設計模式說明如下: (一)實驗前,兩組均接受前測(Q1、Q2)。 (二)實驗組接受行動學習活動(X1)、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活動(X2)。 (三)實驗後,兩組均接受後測(Q3、Q4)。 二、問卷調查法 針對已實施華語文行動學習活動的實驗組學習者及施行華語文傳統教學活 動的對照組學習者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取得學習者個人背景、學習動機與 學習滿意度等資料。將蒐集之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並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提出研究 結論與建議。. 30.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便利抽樣,以臺灣某一所大學設立之華語中心的外籍學習者選取 兩個班級為對象,一個班級為實驗組,另一個班級為對照組,各自接受不同的教 學方法,詳細學習內容請參照下一節之研究實施(第 49 頁) 。此兩組對象的華語 程度皆為零起點的初級程度,其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皆為《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 依照其教學進度設計實驗,其進度單元為第四課,學習內容為數字、量詞與「幾」、 「多少」的句法使用。因其為零起點與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故活動說明、問卷 內容與前後測說明皆是以英語呈現。 二、研究工具 為了達到有效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的工具為學習動機問卷、學習滿意度 問卷與學習成效前後測試卷,分述如下: (一)學習動機問卷 學習動機問卷參考 Liu 與 Chu (2010) 的研究,其以 ARCS 設計了學習動 機的問卷,本研究將其問卷修改為適用於本實驗的問卷內容,以英文呈現以利於 外籍學習者閱讀。如表 5 所示,此為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共同使用的學習動 機問卷,共分為四個面向,依序為 A(注意力) 、R(相關) 、C(建立信心)與 S (獲得滿足) ,此學習動機量表同時以李克特五點量表編製而成,總共 19 題,每 一題將會有五個答案提供勾選,勾選「Strongly agree」為五分、 「Agree」為四分、 「Average」為三分、 「Disagree」為兩分、 「Strongly disagree」為一分,以總得分 作為個人學習動機之指標,得分越高者表學習動機越強烈,反之則越弱。此學習 動機之問卷編製完成,請專家核定後,依其之建議進行修改。. 31.

(40) 表5 行動學習動機問卷設計 Learn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A 1 The activity attracts my attention. 2 I can concentrate on the activity. 3 The activity can arouse my curiosity of Chinese knowledge. 4 5 R 1 2 3. The activity in this course is more interesting to me. The activity is novel. 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y is linked to my daily experiences. The activity has been very helpful to me. I could reach my goals easier.. 4 5 C 1 2 3. Use mobile device in the activity is more flexible. The content is boring. The activity meets my expectations. I can build up my confidence through the activity. I am confident that I can accomplish all the activity.. S. 4 5 1 2 3. I am confident that I can apply what I learn from the activity to my daily life. I am afraid of speaking Chinese through the activity.. I am satisfied with my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he activity. I can increase more impressions of the Chinese knowledge. I gain the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the activity.. 4 I enjoy the activity.. 問卷完成初稿編製後,委由指導教授針對問卷的題目內容進行審查、討論, 並反覆確認題目的邏輯性與措詞是否合宜,依據相關建議進行修改而成本研究之 滿意度問卷,共回收 20 份有效問卷。以 SPSS Statistics 20.0 統計軟體進行信度檢 驗,學習成效問卷主面向 Cronbach's α 值為 0.949 為可接受之信度標準, 其信度數據如表 6。. 32.

(41) 表6 學習動機問卷之信度檢驗 項目. 題數. Cronbach Alpha 值. 學習動機問卷. 19 題. .949. 注意力(Q1-Q5) 相關(Q6-Q10) 建立信心(Q11-Q15) 獲得滿足(Q16-Q19). 5題 5題 5題 4題. .845 .745 .706 .984. (二)學習滿意度問卷 學習滿意度問卷參考了 wang (2003) 及 Chang 與 Chen (2011) 的研究將滿 意度分成 Learner interface, Learning community, content, Personalization,亦參考 了 DeLone 與 McLean (2003) 提出的修正版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本研究將此三 個問卷之面向選取適合本實驗之內容,進行編撰與修改。本學習滿意度問卷共有 四個面向,依序為 I(學習者介面品質) 、L(內容資訊品質) 、C(學習互動)與 S(服務品質) ,如表 7 與表 8 所示,各分別為行動學習組與傳統學習組之學習滿 意度問卷的設計內容。 表7 行動學習滿意度問卷設計 Mobile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I. L. 1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is easy to use. 2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is easy to learn. 3 4 5 6 1. The content provided by the mobile device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Wi-Fi Internet is stable. The mobile device makes it easy for me to find the content you need. The mobile device is stable. The activity makes it easy for me to discuss questions with other students.. 2 The activity makes it easy for me to access the shared content from the learning community. 3 The activity makes it easy for me to share what I learn with the learning community. (續下頁) 33.

(42) 4 The activity makes my classmates and I have a good interaction. C 1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up-to-date learning content.. S. 2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content that exactly fits my needs. 3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sufficient content. 4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useful content. 1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secure environments. 2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records what I learn. 3 The mobile device for the learning activity provides testing results promptly 4 I am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activity.. 表 8 傳統學習滿意度問卷設計 Traditional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I. L. 1 The textbook is easy to use. 2 The textbook is easy to learn. 3 4 5 6 1. The conten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class is stable. The textbook makes it easy for you to find the content you need. The textbook is stable. The class makes it easy for you to discuss questions with other students.. 2 The class makes it easy for you to access the shared content from the learning community. 3 The class makes it easy for you to share what you learn with the learning community. 4 The class makes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have a good interaction. C 1 2 3 4 S 1.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up-to-date learning content.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content that exactly fits your needs.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sufficient content.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useful content.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secure environments.. 2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records what you learn. 3 The textbook in the class provides testing results promptly 4 I am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class.. 34.

(43) 問卷完成初稿編製後,敦請指導教授與專業華語教師針對問卷初稿內容、架 構提供相關意見,並依據意見,進行題目修正而成本研究之滿意度問卷。共回收 20 份有效問卷。以 SPSS Statistics 20.0 統計軟體進行信度檢驗,學習滿意度問卷 主面向為 Cronbach's α 值 0.853;各子面向 Cronbach's α 值均達 0.70 以上,為可 接受之信度標準,其詳細數字如表 9 所示。. 表 9 問卷與試卷之信度檢驗 項目. 題數. Cronbach Alpha 值. 行動學習滿意度問卷. 18 題. .853. 學習者介面品質(Q1-Q6). 6題. .736. 內容資訊品質(Q7-Q10) 學習互動(Q11-Q14) 服務品質(Q15-Q18) 傳統學習滿意度問卷. 4題 4題 4題 18 題. .779 .830 .906 .844. 學習者介面品質(Q1-Q6) 內容資訊品質(Q7-Q10) 學習互動(Q11-Q14) 服務品質(Q15-Q18). 6題 4題 4題 4題. .726 .743 .815 .976. (三)學習成效前後測試卷 本研究實驗使用之前後測試卷是依《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的第四課內容編 撰而成,並與專業華語教師討論過後進行修改,成為最後實驗使用的前後測試卷。 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經由傳統教學及行動學習的兩種不同學習方法後,對於該單元 所學內容的成效如何,進而取得其量化資料而發展本測驗。本試卷其是依據學習 者課程進度,與配合該單元之難易程度,編修成效前後測試卷題目,共 26 題, 亦委由指導教授、專業華語教師審查題目內容,以確認題目的邏輯性與措詞之適 切性。本試卷發放於參與實驗之 20 位學生,以 SPSS Statistics 20.0 統計軟體進行 信度檢驗,此試卷 Cronbach's α 值為 0.824,達 Cronbach'sα 值 0.70 以上,為可接 受之信度標準。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Enhanc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with reference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ession

*Teachers need not cover all 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cues in the list. They might like to trim the list to cover only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xpressions. Instead of exposing

 Incorporat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cater for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nd styles?.  Integrating textbook materials with e-learning and authentic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ctivity (主動學習法/電子學習/高階思維活動).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