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行動研究

在施行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前,教師長久因累積或傳承教學的習慣,或受到課 程及教學的制式管理架構,及依賴各出版教科書套裝課程之因素影響,往往失去 了設計課程的能力與創意。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教師的角色定位已由昔日課程 與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再製者,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課程設計者、發展者、

創新者。教師在新課程的衝擊下要成為專業自主的教師,就需要有敏銳的創意及 足夠的自主性,並將既有的先備知識對應課程改革的訴求要點,作課程設計的配 搭和計畫,考慮社會、學校、班級情境的相互作動,藉由再學習、深內化與調適 心態的過程,將舊有知識轉化至課程、教學情境中,才能符合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教師能作課程設計並回顧教學過程與檢視教學結果,才能勝 任課程改革所賦予之重責大任(郭美女,2004,頁 97)。本節分二點對行動研究 作探討:

一、教師行動研究的功能。

二、教師行動研究的作法。

一、教師行動研究的功能

(一)促進課程與教學專業

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教師的專業性成了一個新的關注議題。九年一貫前,

專業教師,主要是指教師在教材的精熟和教室管理的效率,Goodlad 等人,在《透 視課堂》一書中指述的很生動,指出多維性、同時性、即時性、不可預期性及歷 史性,是評量教師在教室教學的參考指標。多維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常有多種多樣 的情況發生,教師既要教學也要管理、控制、評鑑、收集資料等。同時性是指教 學中許多事情同一時間發生,例如一邊組織討論一邊又要傾聽學生的表達、或糾

正或幫助學生作正確切題的回答,同時必須來回巡視。即時性意指對於課堂中發 生的事情,教師必須馬上做出回應或處理。不可預期性意指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

是教師事先預料不到的,產生的效果也是教師無法預期的。歷史性是指在幾週或 幾個月的學習後,就會在學生中形成一些共同的規範和認識,進而影響班級的運 作及課堂的教學進行與管理。除此之外,正向的積極情感,指出教師除了要完成 教學任務外,更必須培養學生對科目、老師、教室及學習的積極態度和情感,使 學生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林素卿,2007)。

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教師的專業性除了上述的層面外,更不同的是教師的 課程設計、課程帶領、課程與教學評鑑與修正課程與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

學生的角色也有了不同的變化:從教師主導的教學改變成學生自我導向的學習;

從單一感官的刺激改變成多重感官的刺激;從單一生涯的發展改變成多元路徑的 發展;從封閉式媒體的接收改變成開放式多媒體的互動;從獨自學習改變成合作 學習;從訊息的接續體改變成訊息的交流體;從被動的學習改變成互動參與的學 習;從事實的學習改變成探索與探究的學習;從被動的回答改變成主動的回應;

從孤立的狀態改變成與真實世界的脈動。教師的專業性,在過去與現今有截然的 不同,因此教師專業不再是指符合標竿程度的人,而是指在整個教職過程中不斷 更新、省思、更新的態度素養。持續不斷終身學習、孜孜不倦反思精進、保持好 奇開放心態、 多元彈性協調異同、積極熱情親師溝通等等,擅長課程並具優異心 理素質者,成為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教師專業的代稱。教育改革的主力與動力 在「教師」,教育品質的關鍵在「教師」,師資培育是一條漫長的路,師資教育 是漫長的歷程,沒有師資教育及持續的教師專業,任何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哲學、

理念都付諸流水漫談。

(二)促進課程創新與教學省思

面對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核心層面,首先是課程,再來是教師,但教師有無能 力自行設計課程呢?在課程改革的研討中,學界極力倡導「教師即研究者」、「教 師即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者」、「課程發展的協調者」等,鼓勵教

師主動學習、提昇專業的發展。從事教育改革,不論是哪個層級的教育工作者都是 責無旁貸的,九年一貫課程賦予了基層教師教學的專業自主權力,教師是課程的靈 魂,而課程是教學活動的骨肉,但是,統整課程、創新課程的相關資源與教材仍待 補充,研究者即是藝術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順理就當研發適合的課程教材,並運 用於教學,但,即使新課綱賦予教師有足夠的專業自主權,而教師果真有否課程設 計的能力?這是需要教學實務並做教學反省紀錄,才能培養教師專業的。

其二,如何設計課程?據游進年(2007)對課程的論述,他引述Goodlad等(1979)

的觀點,將課程分成理想課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覺知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及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五種型態(游進年,2007,58:4,頁54)。 教 師在做課程計畫自就應當設計理想課程,正式運作課程時自然會碰到未及思慮處,

藝術課程的教授在相當比例上又是隱性知識、頓悟學習法等經驗主義、情感屬性、

探究學習、讀者中心、人文素養的取向,如何設計一個課程而能符合這麼多的獨特 屬性,在最後又能提具課程及教學成果檢視,這又是第二個關於課程設計的疑問?

其三,Marsh(1992)指出(林素卿,2007,頁 55),理想的課程發展情境,應 包括:學校願景與目標的建構、行政團隊課程領導的能力、正向的組織文化與氣 氛、校長與行政團隊課程領導實施方式、校內各項資源的配合、學校提供教師相 關專業的進修活動、教師的意願和個人時間的投入等來配合,諸多的外部因素能 否配搭教師的理念,使得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如企盼成型之,這是研究者第三個 疑問?

林素卿(2008)認為,在任何教育改革當中,都不可忽略教師的反省與探究 能力的培養,這是教師專業的必要條件(林素卿,2008,頁 24)。有反省與探究 的能力的教師對教育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和明智的行動,換言之,教師應善於思考

(thoughtful),具有反省的能力與氣質(dis -position),是會去探究教學實務的 人(Howey,1996;林素卿,2008)。林素卿引用 Yost、Sentner 與 Forlenza-Bailey

(2000)指出,教師的反省包括兩個重要的要素:第一,教師必需以實務經驗作

為他們反省的基礎;第二,有效的途徑就是讓教師在實務經驗中從事行動研究。

經由上述兩項說明,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是有必要、與時俱進的行動。

但行動研究為何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呢?林素卿(2008)引述 McKernan (1991) 談到,行動研究基本理念之一:「經歷真實情境的人,是最好的研究與探索人員」。

教師是站在教室第一現的教育工作者,較能瞭解教育現場的條件、學生的狀況,

以致於要處理教學上所面臨的困難。也就是說,教師才是最瞭解教學困難與需求,

能立刻覺知問體之所在,所以是他自己專業問題的最好探究者。林素卿(2008)

指出,應鼓勵教師從事行動研究,進行自我反省,進而產生自己的知識、建構適 合於自我教室情境的教學理論、改善教學技巧與實務經驗的分享。故,教師從事 行動研究,可以解決自己遭逢的教職困境、或探究教育現場的問題,並提出解決 的可能性,所以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能培養教師的專業與知能發展是無庸置疑的 一種作法。

二、教師行動研究的作法

(一)行動研究的旨徵

然而何謂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者Agyris、Smith 指出行動研究是「一大套複 雜而彼此相關的假設」,基本的形式是「在S 情境中,若要達到 C 結果,便做 A 行動(顧曉雲,2007)。」這是行動研究的粗略概念。而對於教師的行動研究,根 據林素卿(2008)引用甄曉蘭(2003)的論述:在廿世紀初已有相關理念的雛形,

40 年代美國教育學者杜威、社會心理學者 Lewin 等希望教師應用科學及反省的方 法去瞭解教育問題和重要的事件,Lewin 首先提出行動研究這個名稱,因此被視 為是行動研究的肇始。之後到70 年代英國學者 Elliott 等人為推動課程改革,極力 倡導「教師即研究者」運動(teacher as research),隨後盛行於美國和澳洲,並隨 各國陸續展開教育改革而推行至世界各地,成為了當代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方式(林 素卿2008)。若要對行動研究有簡明的認識,林素卿(2008)認為,行動研究具

有的特色為:

1.行動研究是從業者於特定場域中對特殊問題的研究。

2.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專業反省的探究過程。

3.行動研究沒有統一的過程模式。

4.行動研究是詮釋和批判的過程。

5.行動研究是平等參與和合作的過程。

林素卿(2008)引用國外學者包括 McNiff、Lomax 與 Whitehead 等(2001:

23)指出,行動研究的主要特徵,包括有:

1.於教育現況的。

2.詢問特別的問題研究。

3.把「我」放在研究中心的。

4.知其然而立諾投入的。

5.有意圖的行動。

6.系統性的資料。

7.真實的描述。

8.產生加以解釋的。

9.公開成果的(林素卿,2008)。

針對上述的論點,林素卿認同MacMillan(1996)的觀點,從教育情境的角 度來看行動研究,認為行動研究是由教師所主導來研究,著眼於教師所面臨的自 身問題、學校或某一教育場域中的問題而進行的一連串解決方案,著重在態度的 敬業,符合教師專業的精神性指標;並對自身問題或提問,有一真實的看見和面 對,才能有效檢視改進計畫與教學,這是MacMillan 在行動研究對教師所提醒的 觀點,是可參照的,研究者亦認同上述觀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