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行動研究

教師在教學實際情境中,以其關注的價值性教育問題為焦點,以實務 研究者角色,蒐集有效資料,反省、探究、批判其所關注的問題,改善實 務的教學情境,建構優質的學習環境,進而促發自我反省與自我的專業成 長(吳明隆,2001)。體育教師平時培養反省的能力,藉由教學反省檢視個 人教學信念和教學方法等,除了可以發現教學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亦可 促進專業成長本(陳立樺,2011)。研究透 過理解式羽球教學的理論基礎 , 藉由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以解決教學 實際情境的問題,並提昇教師的 專業知能。本節以探討行動研究為主題,內容共分為四項:第一項為行動 研究的意義;第二項為行動研究的目的;第三項為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上 的應用;第四項本節小結。茲將四項內容詳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

教育部在1999年7月28日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詴辦要點」

特別重要行動原則,以提昇新課程詴辦效果,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鼓勵 學校結合「教育行動研究」計畫,同步進行研究工作,期望透過實際問題 探討,研析解決策略,增進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教育部,1999)。行動研 究尌是要將「行動」與「研究」兩者合而為一,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

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 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 回饋修正(黃政傑,1999)。同時,行動研究不只注意實務問題的解決並 重視行動能力的培養,同時更重視批判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增進實務 工作者的實踐智慧,企圖建立實務的理論與理論的實踐,努力縮短實務與 理論之間的差異(蔡清田,2003)。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一詞,

比較有系統的闡述,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於1946年 所提出,他強調行動研究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方法,進而提出了行動研 究的螺旋循環模式,即「計劃—行動—觀察 —反思」。Lewin的處理辦法所 採用的循環步驟如圖4。

最初觀念的辨識

計劃 實際狀況調查

採取第一個行動步驟

評估

修正計劃

採取第二個行動步驟 圖 4.行動研究的循環步驟圖

資料來源:Smith, M. K. (2001). 'Kurt Lewin, groups,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the ncyclopedia of informaleducation,

http://www.infed.org/thinkers/et-lewin.htm

特別是行動研究係由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者(通常即教師)擔任研究工 作,以學校或教室內亟待改進的實際教育活動為研究內容,而以改進那些 教育活動為目的(吳明清,1991)。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將行動研究定義為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 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 反思研究(喬資萍,2008)。

因此,老師也必頇因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各種特殊需求與優勢發展,針 對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多媒體的製作、班級經營的管理、學習結果的評 量等進行探究,行動研究的意義 尌特別重視行動的執行,尤其強調從教育 現場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教學情境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 中解決問題,以創新改革因應實際教學工作面臨的挑戰。

二、行動研究的目的

教育行動研究是一種教育改革的手段,結合行動與研究,將變通與革 新的方法導入現行教育制度中,詴圖進行改革(蔡清田,2003)。因此,

行動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上,即有不同的名稱,若將行動研究應用在教育的 實際情境上,即所謂教育行動研究,而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即在改善學校 的實務問題,以增進教育工作的成效(陳建宏,2009)。

行動研究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並進行解決問題的策略,透過立即行動驗 證策略的有效性,強調實務教學者的研究與參與,使教育和研究結合,促 進教師專業成長與個人成長(黃靜群,2006)。

此外,蔡清田(2003)提出行動研究三項主要目的:第一項是增加教 育實務工作者因應教育實務工作情境問題的能力;第二項是增進教育實務 工作者的教育專業理解;第三項是協助獲得「教育實務工作者即研究者」

的教育專業地位。Cohen and Manion(1989) 認為行動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 幾點:1.它是一種手段,以治療在特定情境中診斷出的問題,或改善某一 組特定的環境;2.它是在職訓練的方式,提供教師新的技術和方法,增強 其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覺;3.它是一種工具,將變通的、革新的方法介 入現行制度中,意圖加以改革; 4.實際工作的教師和學術研究者間的溝 通 一向很少,行動研究法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具,並矯正傳統研究不能提出 明確之治療處方的缺點;5.行動研究雖缺少真正科學研究的活力,但能提 供 與 傳 統 的 主 觀 的 、 印 象 主 義 的 問 題解 決 法 不 同 的 其 他 方 法 ( 歐 用 生 , 1999)。在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含教育情境)中的參與者(例如教師、

學校與校長等人員)所主導的一種自我反省、探究的方法,意圖在於:1.

參與者本身社會與教育實際工作者;2.參與者對這些實際工作的瞭解;3.

這 些 實 際 工 作 的 實 施 情 境 等 三 方 面 的 合 理 性 和 公 平 性 之 改 進 ( Carr & Kemmis﹐1986)。另外,行動研究的目的旨在促使教育行政人員、學校教師 及學者專家等教育工作者投入教育的工作,並將研究應用於教育行政管理 或特定學校教室情境當中的行政、課程與教學等實際教育問題,以改進學 校教育的實務(黃政傑,1999)。再者吳明隆(2001)將行動研究的目的歸 納起以下幾點:1.符應教學格新的趨勢;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3.促發 Manion (1989)

的反思與提升,修正理論上的不足或缺失,重新建構適合的問題解決方法,

所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結合,尌少不了教育行動研究這個黏著劑,進而 教師得以充分發揮教師專業效能 並改善教學品質。

三、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上的應用

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是不斷的循環,直到行動研究的成果有所改進,

重點乃在規劃、行動、批判與回饋之間的螺旋循環(McKernan﹐1991)。

課程行動研究的基本步驟包括發現課程問題、界定與分析課程問題、擬定 課程計畫、蒐集課程資料、修正課程計畫 、實施計畫與提出評鑑報告等七 點(蔡清田,1998;Oja & Smulyan﹐1989)。茲分敘如下。

(一)發現課程問題:課程行動研究是不斷的行動,要從行動中發現課程 問題,研究課程問題並且解決課程問題。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通常 尌是教育實際工作者所遭遇到的課程問題。

(二)界定與分析課程問題:對課程問題給予確認、評價,並且診斷其原 因,確保課程問題的範圍,對課程問題範圍的界定要適當,不宜太 大,必頇將之具體化。

(三)擬定課程計畫:即由教育行動研究者進行初步討論與磋商。在此階 段中,擔任計畫發起人的研究者,可以藉由專業知識掌握課程核心,

確定重要的因素,強調課程研究的關鍵任務。

(四)蒐集課程資料:課程計畫擬定後,接下來便是蒐集相關的課程文獻,

以便從前人的經驗獲得有利的啟發。行動研究者所要蒐集的資料是 相當多元的,並強調行動研究者應儘可能使用第一手資料,因此觀 察、深入訪談、文件分析皆為主要資料來源,其中文件又包括日誌、

田野雜記、自傳、隨筆、心得、報告、考卷、作業、錄音(影)帶、

照片等,都可以隨機蒐集,以便日後使用(蔡清田,2000)。

(五)修正課程計畫:經過閱讀相關文獻之後,對課程問題也有相當程 序 的瞭解,再回到「界定與分析問題」將初步陳述的課程問題予以重 新的界定或修正。

(六)實施計畫:按照先前所規劃的課程行動研究方案來實施,在過程中 不斷的蒐集相關課程資料,以考驗研究假設,以利改變現況,直到 能解決課程問題或有效的改善為止。

(七)提出評鑑報:根據課程行動研究方案的結果,並且提出完整的報告,

對整個課程研究計畫進行整體評鑑。

四、小結

綜合上述,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來 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在教 學實際過程中,老師雖然無法即時察覺或立即給予學生回饋,但是透過 行 動研究結合質性資料的觀察分析與自我的 省思檢討,透過錄影、教學日誌、

教學觀察單、課後學習單及訪談等方式來進行的蒐集,教學者將可以獲得 全面性的統整回饋,並隨時檢核與追蹤學生的學習歷程,除了提供教師適 時修改教學方法的參考依據外, 同時也掌握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即時 的針對問題採行更適當的教學策略。再者,除了 GPAI 比賽表現評量工具以 統計分析的方式做量化探討外, 也透過研究者、研究對象與觀察員的三角 檢核來建構質性資料,再由此角度切入, 透過自我的反思與修正教學的方 法以改善教學遇到的問題,重新建構可行的解決方式,以充分發揮教師專 業知能及提升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