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複雜適應系統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複雜適應系統

1984 年在 Gell-Mann 以及眾多著名科學家支持下,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成立,主要針對一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所存在的共同互動與 演化關係進行探討,並於爾後成為 「複雜理論」研究之中樞。「複雜理論」認為,必 須由基本粒子物理學及宇宙學提升至複雜系統領域,不再針對系統中的個體進行 描述,而是強調個體間的互動關係和共同演進歷程。 「複雜系統」主要包含兩大特 色:一、系統中必定存在大量互動的元素;二、系統本身具有突現(emergent) 與型態(pattern)的特質。在複雜系統中,大量元素的互動使系統行為呈現出動 態、非線性的特性,使其組合成份與行為特色看來十分複雜;然而,從另一方面 看來,大量元素的互動結果,集體行為卻又會產生某些特殊型態(pattern)或秩 序(order)(Morel and Ramanujam,1999;Anderson,1999)。許許多多的例子如:

蟻群、生態、胚胎、神經網絡、人體免疫系統、電腦網絡系統、全球經濟系統等,

都是「複雜系統」概念的最佳展現。

而複雜理論也發展出許多普遍為學界接受的重要典範,如:複雜適應系統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自我組織的臨界點(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等,其中複雜適應系統的概念最 廣為組織與管理學者所採用(Anderson,1999;Frank and Fahrbach,1999;Brown and Eisenhardt,1998)。Holland(1994)提出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對於人們認識、理解、控制、和管理複雜系統提供了新的思維。複雜 適應系統包含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在微觀方面,複雜適應系統中的個體(agents) 是具有適應能力且主動的,這些主動的個體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遵循一般的刺 激─反應模式,而所謂適應能力表現在其能夠根據行為的結果修改自身的行為規 則,以便更良好地在環境中求取生存;在宏觀方面,由這些主動的個體所構成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系統,將透過彼此間互動以及和外在環境之互動中發展,產生分化 (dissipative)、突現(emergent)等種種複雜的演化過程。

Anderson(1999)指出,複雜適應系統方法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強調,在任何一個分 析層次,秩序都從低一層次個體之間的互動自然出現(emergent)的特性。複雜適 應系統有四大特性,以下將分別詳述:

一、 具有基模的系統成員(Agents with schemata)。

所謂基模(schema),指的是個人用來對特定概念、個體、事件等有效地編碼和處 理外來資訊的一組動態、認知的知識結構(Harris,1994)。基模是個體的心靈地 圖,使個體得以依循其經驗自我導向,為未來闡釋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不過,基 模雖然可以幫助個體意會這個世界,相對地也可能因為外界資訊威脅到基模的有 效性或者超出基模的視野,因此使個體對這些資訊視而不見。

Anderson(1999)指出,複雜適應系統中成員的行動遵循一組行為規則(基模),不 過並不必然受限於一組固定的規則。根據情境,可以將成員的基模假設為一組或 多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是固定或非固定的,而所有系統內的成員基模可以是相 同或不同的規則。這也是複雜理論觀點下多種不同成員基礎模型(agents-based models)中重要差異點之一。

複雜適應系統與演化但非調適性的系統相較,最大的差異在於複雜適應系統可以 將環境的規律納入基模之中。在有些情況下,這些環境規律可能化成一個以上的 基模,這些基模彼此競爭,最後決定出系統的方向。

二、 自我組織的網絡系統,必須依靠外來輸入的能源而維持(Self-organizing networks sustained by importing energy)。

Prigogine and Stengers(1984)指出,自我組織的行為僅在一個不斷從外界輸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新能源的開放系統下方能產生。Barnard(1938)指出,一個分散式結構只有在所 有成員被誘發持續貢獻能源於其結構中時才能維持。組織中具有影響力者可以藉 新能源的加入來調整組織熱度,這些新能源的來源,可能包括成員、供應商、夥 伴、顧客等。一般而言,當環境愈動盪,組織愈需要更多的能源使系統維持在臨 界點之上,組織方能自我維持。

三、 共同演化至混沌邊緣(Co-evolution to the edge of chaos)。

複雜適應系統假設,系統對環境的適應來自於系統中個別個體適應環境,以獲得 更好報酬的努力。在此觀點下,假設個別系統成員無法得知個別選擇對系統所造 成的結果,因此個體僅能追求個別適應函數(fitness function)的最適化結果,

而無法追求整體系統的最適化。因此,成員所需面對的環境將是持續變異的,因 為個別成員的報酬決定於其他成員的決策;更有甚者,透過此互動調節機制將使 成員得以共同演化,因為成員間的行為分配改變後,跟著影響的成員的適應函 數,而適應函數的改變,又進而影響成員的行為(Anderson,1999)。

而在上述狀況下,系統最終將演化至混沌邊緣。根據 Waldrup(1994)指出,系統 處於混沌邊緣,將正好有足夠的穩定性來維繫生命,也正好有足夠的創造力。

Brown and Eisenhardt(1998)則認為,最有效能的組織將是能演化至遊走於混沌 邊緣策略的組織。

四、 藉由不斷重組來達成系統演化(Recombination and system evolution)。

在複雜適應系統中,系統中的成員和成員的基模都可能因為改變與重組而得到新 穎性(novelty)。Harris(1994)指出,基模有兩種改變:一階改變與二階改變。

一階改變是指當基模整合了新資訊,會進一步擴充和精緻化,並隨著時間的經 過,在遭遇更多相關的資訊時,該基模會變得更抽象、更複雜、更有組織;而二 階改變,指的是當資訊與基模相衝突時,資訊可能因而被忽略,或者個體可能會 有意識地開始修正基模或產生新的基模子系統,亦即基模發生了基本性的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