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建構與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建構與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建構與比較. 治 政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Business 大 Models Construction 立 ‧. ‧ 國. 學. and Comparis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管康彥 研究生:黃理箴.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0. v.

(2) 摘要 邁入 21 世紀,許多環境趨勢與變動如全球化浪潮、時基競爭、快速回應的壓力 等,使現代組織面臨另一波的典範轉移。面對如此動盪的環境,近年來一些組織 為了得以快速地感知與因應環境變動,開始由單一組織的營運活動逐漸轉變為 「跨組織」、甚至「跨產業」的連結與互動,透過組織間價值利益交換與共同演 化,產生高度的適應性與多樣性,得以與複雜不確定的動盪環境共存。組織間連 結關係的普遍,使得學術界與實務界開始將關於企業競爭力的探討,由組織內在 能力之強調轉移至與組織生存攸關之外部資源的管理上。而對於企業來說,發展. 政 治 大. 的關鍵就是如何與其他企業相互協調、將資源集中起來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立. ‧ 國. 學. 本研究從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角度出發,試圖剖析一「組 織間連結」群體之現有樣貌與未來可能樣貌。本研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研究進. ‧. 行整理,由系統觀點找出複雜適應系統的組織發展光譜,並提出其中商業生態系. sit. y. Nat. 統(Business Ecosystem)與混序式組織(Chaordic Organization)兩個組織類型. al. er. io. 將座落於此組織發展光譜之兩端,而混序式組織將可視為一複雜適應系統的最終. n. 理想境界,如同相關文獻所述。.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更進一步針對兩種組織類型內涵進行解構,並佐以現行個案:台積電公司 與 Visa 國際組織進行實例驗證,歸納出「生態型」與「混序型」兩種經營模式, 並於共同特徵與對稱差異分析下,得出以下結論與管理意涵: 1)未來動盪環境 之下,組織協議力量(protocol)將取代傳統控制力量,促成網絡內部之複雜與多 樣性;2) 協議力量下,未來組織之創新將發生在價值活動的任何一端,屬「激 發創新」 ;3) 面對動盪環境,組織複雜與適應性的建立,將會是不斷重複且持續 循環的任務與挑戰。. 1.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對象................................................................................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複雜適應系統.................................................................................. 11 第二節 混序式組織...................................................................................... 14 第三節 商業生態系統.................................................................................. 22 第四節 經營模式.......................................................................................... 28 壹、 經營模式定義.............................................................................. 28 貳、 「成功方程式」.............................................................................. 30 第五節 小結.................................................................................................. 34 壹、 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的關係.......................................... 34 貳、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商業生態系統的關係................ 37 第三章 個案描述.................................................................................................. 42 第一節 Visa 組織個案................................................................................. 42 第二節 台積電公司個案.............................................................................. 52 第四章 個案分析.................................................................................................. 60 第一節 複雜適應系統之兩種類型.............................................................. 60 壹、 混序型經營模式.......................................................................... 60 貳、 生態型經營模式.......................................................................... 67 参、 小結.............................................................................................. 73 第二節 複雜適應系統兩種類型之對稱差異分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6 壹、 複雜適應系統之共同特徵.......................................................... 76 貳、 「混序型」與「生態型」之主要特徵差異...................................... 77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9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4) 圖目錄 研究流程........................................................................................................ 10 混序(chaord)之狀態表示圖........................................................................ 15 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 17 子整體之定義................................................................................................ 20 成功方程式.................................................................................................... 31 「整合策略」與「突現策略」............................................................................ 35 系統觀點下之複雜適應系統光譜................................................................ 36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商業生態系統競爭基礎之關係...... 38 Visa 系統運作方式....................................................................................... 48 台積電開放式創新平台.............................................................................. 58 以 Sull 模型引入混序式組織要素示意圖................................................ 61 以 Sull 模型引入商業生態系統要素示意圖............................................ 67 複雜適應系統之兩種類型.......................................................................... 73. 立.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國.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3. i n U. v.

(5) 表目錄 混序(Chaord)之定義整理............................................................................ 16 混序式組織之定義整理................................................................................ 16 商業生態系統的演化四階段........................................................................ 23 商業生態系統角色與策略的分類法............................................................ 26 經營模式定義之整理.................................................................................... 28 找出公司最初成功的根源............................................................................ 32 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之比較............................................................ 34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商業生態系統競爭基礎之關係...... 39 VISA 歷史重要里程碑................................................................................... 44 台積電歷史重要里程碑.............................................................................. 54. 立.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國.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4. i n U. v.

(6)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邁入 21 世紀,許多環境趨勢與變動如全球化浪潮、時基競爭、快速回應的壓力 等,使現代組織面臨另一波的典範轉移。面對如此動盪的環境,許多傳統組織選 擇持續擴展規模,透過專業領域分工與事業多角化以求成長,營運範圍與市場遍 及全球,其影響力甚至超越國家與政府。然而觀察這些組織近幾年之績效表現, 卻發現許多曾經於 1980 年代相當成功之標竿型企業,如:豐田、康柏電腦、麥 當勞等,至今都面臨許多經營上的困境與成長限制,同時也對整體社會與環境造. 政 治 大. 成諸多負面影響與衝擊。根據 Miller and Dess(1996)的說法,在變動且異質性. 立. 的環境下,大型機械式組織因受限的目標與分工的設計,面對外部市場的分裂和. ‧ 國. 學. 內部人力資源的轉型,使得企業原有的競爭優勢(如:規模效益、成本優勢、差異 化優勢…等)逐漸消失;標準化的產品和缺乏彈性的計畫,減緩了企業回應的時間,. ‧. 也抑制了對當今競爭環境做出回應的能力。. sit. y. Nat. n. al. er. io. 而從實務界的觀察中,發現近年來一些組織為了得以快速地感知與因應環境動. i n U. v. 盪,開始選擇將一些製造、技術開發、和服務的功能予以外包,或者授權予合作. Ch. engchi. 夥伴新生產技術甚至協助其提高產品品質等行動,企業間的相互連結關係越形緊 密,能快速地感知環境變化,並透過組織間價值利益交換與共同成長,產生高度 的適應性與多樣性,得以與複雜不確定的動盪環境共存。哈佛商學院的學術研究 單位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在其研究方向中指出:「我 們現在越來越關注企業間緊密連繫的重要性,因為跨企業操作越來越普遍;而實 際上企業也開始透過合作提高其競爭力。」組織間連結關係的普遍,使得學術界 與實務界開始將關於企業競爭力的探討,由組織內在能力之強調轉移至與組織生 存攸關之外部資源的管理上。而對於企業來說,發展的關鍵就是如何與其他企業 相互協調、將資源集中起來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5.

(7) 對於組織間連結關係的探討,Moore(1993)提出「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其將組織間的互動連結現象比喻為自然生態系統,認為企業 應該與“生物有機體參與生物生態系統”一樣,將自己看成是商業生態系統有機 體的一部分。成員彼此之間構成了價值鏈、不同的鏈之間相互交織形成了價值 網,物質、能量、和資訊等通過價值網在系統成員間流動和循環,進行價值與利 益的交換,形成一互賴共生的生態系統。Moore(1993)認為這樣的「複雜系統」能 透過自我組織、突現以及共同演化來幫助組織適應環境。而在 1996 年,Visa 組. 政 治 大 出現代組織面臨大量組織失敗,越來越無法管理好自身事務、以及達成當初設立 立 織之創辦人 Dee Hock 提出「混序式組織」(chaordic organization)之概念,其指. 時的目標,其主要原因便在於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所衍伸之機械式思維與組織架. ‧ 國. 學. 構,促使人們將組織內部業務進行切割,同時也將組織與整體環境進行切割,使. ‧. 組織在高度變動的環境中,形同一巨大機械,持續地運作著卻無法有效達成目. y. Nat. 的,最終對整體社會與環境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害;Hock(1996)認為面對環境的日. er. io. sit. 益複雜變動,組織也應隨著環境進行演化,逐漸形成一複雜且多元的有機體,才 能及時而有效地因應環境的變化,Hock(1996)將此狀態或體系命名為「混序」. al. n. v i n (chaord),而其所創辦的 VISA C組織則被視為是混序式組織的原型與真實個案。 hengchi U 此兩派學說之言論皆強調組織間的合作,透過相互連結與價值分享,能形成一自 我組織、自我適應、共同演化的「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使其在動盪的環境下得以存活與持續發展,然而在當時皆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 近年來管理學界興起關於因應動盪環境課題的探討,其觀念才逐漸為世人所知曉 與接受。而同期許多內涵類似的名詞、概念或理論,如: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Senge, 1990)、網絡式組織(Network Organization; Barley,1992)、酢醬草組織(Shamrock Organization; Handy, 2001)、海星與蜘 蛛中的混血式組織(The Hybrid Organization; Brafman and Beckstrom, 2006) 6.

(8) 等,也皆與兩派學者概念之諸多特徵不謀而合,從中可窺見未來組織之樣貌。. 目前關於對複雜適應系統之相關文獻,以商業生態系統理論之相關探討較為豐 富,並且多從經營模式之角度對商業生態系統進行解構;而對混序式組織之相關 文獻則相對少,主要著重在其系統思考模式、原則建立、以及和其他理論的比較, 對於混序式組織之經營模式著墨不多。唯根據 van Eijnatten 和 Putnik(2004) 的研究指出,混序式組織可能是一個複雜適應系統的最終理想境界,因此本研究 希望由「複雜適應系統」的角度,針對「商業生態系統」和「混序式組織」,進行一個. 政 治 大 並佐以現行個案為實際驗證,試圖剖析組織間網絡連結所產生的複雜適應系統之 立. 從「既有的狀態」乃至於「應有的狀態」的軸線剖析,分析兩者之樣貌與對稱差異,. 第二節. 學. ‧ 國. 特徵與可能的各種型態,進而導出其對 21 世紀組織經營管理之啟示。 研究目的與對象. ‧. 面對 21 世紀動盪的經營環境,組織重要的課題,在於應如何轉變其心智模式與. sit. y. Nat. 企業流程,使組織成為具有彈性、適應、動態能力、並能與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 al. er. io. 共存共榮的複雜適應系統。目前關於對複雜適應系統之相關文獻,以商業生態系. v. n. 統理論之相關探討較為成熟,並且多從經營模式之角度對商業生態系統進行解. Ch. engchi. i n U. 構;而目前對於混序式組織之相關文獻則相對少,且對經營模式著墨不多。唯根 據 van Eijnatten 和 Putnik(2004)的研究指出,混序式組織可能是一個複雜適 應系統的最終理想境界,因此本研究希望針對「商業生態系統」和「混序式組織」, 進行一個從「既有的狀態」乃至於「應有的狀態」的軸線(光譜)剖析,分析兩者之樣 貌與對稱差異,並以真實公司案例進行佐證,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i. 「複雜適應系統」觀點下之現有組織樣貌與未來可能組織樣貌為何? ii. 兩種組織類型之對稱差異?對 21 世紀管理有何啟示? 而本研究將分別選擇 Visa、台積電兩家公司作為個案研究對象,主要原因如下:. 7.

(9) 一、 Visa 組織將作為「混序式組織」的實際案例佐證:Visa 是由其創辦人 Dee Hock 依據其對自然與組織性質之理念所創設出來的獨特組織,目前已成為 世界最大的電子付款系統,年營收超過四兆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組 織,但其運作過程卻全然透明且鮮為人知。Dee Hock 認為,Visa 是其所提 出之「混序式組織」概念的原型,而 Dee Hock 為推廣其理念,也於 1996 年成 立混序聯盟(Chaordic Alliance),致力於協助人類社會組織進行企業再 造,至今已建立約六個遍佈於不同國家、領域與文化的混序式組織,證明該 領域的普遍泛用與實際可行性。由此可知,Visa 與其它六個真實個案的出. 政 治 大 不論在 1.發展歷史、2.營運規模與績效、及 3.資料易取得性上,使 Visa 立. 現與獲致成功,對該領域的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與研究價值,而其中 Visa. 可謂一個相對表現穩定且傑出的個案,因此本研究選擇 Visa 組織作為「混序. ‧ 國. 學. 式組織」的研究對象。. ‧. 二、 台積電公司將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案例佐證:在針對商業生態系. y. Nat. 統進行研究探討時,許多國外及國內之文獻皆會提及台積電公司。台積電公. er. io. sit. 司於 2005 年開始積極發展「開放式創新平台」,力圖打造 IC 設計的生態系 統,目前已由晶圓製造服務商轉型為虛擬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其創新經. al. n. v i n 營模式引領著整個晶圓代工產業的發展。因此有鑑於 1.發展歷史、2.營運 Ch engchi U. 規模與績效、3.相關文獻資料充足、4.台灣當地個案、5.非資訊軟體產業、 與前述個案有所差異,使得台積電公司相當適合做為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對 象,因而本研究選擇台積電公司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對象。. 8.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試圖探討在動盪的環境之下,一複雜適應系統之現有組織樣貌與未來可能 組織樣貌,試圖歸納剖析其共同特徵與對稱差異。由於本研究之主要探討議題部 分在文獻、理論、與研究數量皆不多,因此許多議題仍待探索研究,採用量化方 式較無法掌握了解,因此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加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本 研究將針對「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兩派學說,選擇一個能完整描述兩方 的架構,分別引入兩派學說之元素並以 Visa、台積電兩家公司之案例為驗證, 萃取出複雜適應系統的兩種類型,並進一步比較兩種類型之對稱差異。. 政 治 大 本研究共由五章構成,第一章以研究背景與動機為出發,提出研究目的與對象、 立. ‧ 國. 學. 而後描述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流程;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將針對「混序式組織」、「 商業生態系統」以及「Sull 模型」進行描述;接下來將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 ‧. 先針對「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兩派學說進行分析、比較,以得出複雜適. sit. y. Nat. 應系統之分析光譜,作為複雜適應系統類型之分析架構,將在第二章中進行描. al. er. io. 述;接著針對研究個案進行描述,將列於第三章中;第二階段將對「混序式組織」. v. n. 與「商業生態系統」進行解構,以 Sull 模型為分析架構,分別引入兩派學說之元. Ch. engchi. i n U. 素進行調整、並以實際個案情況作為驗證,以導出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兩 種極端類型;第三階段則接著進行複雜適應系統兩種極端類型之對稱差異分析, 將在第四章中描述。最後,則將由前述之分析過程,提出本研究結論與管理意涵。. 9.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對象. 研究方法與流程. 混序式 組織. ‧ 國. 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建構 :兩種極端類型. n. al. er. io. 複雜適應系統兩種極端類型之. sit. y. ‧. Nat. 混序式 組織 e.g.,Visa. 立. 政 治 大. 學. Sull 模型. 商業生態 系統. 系統觀點下之複雜適應系統光譜. 對稱差異分析. Ch. engchi 結論與建議. 管理意涵. 圖 1. 研究流程. 10. i n U. v. Sull 模型. 商業生態 系統 e.g.,TSMC.

(12)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複雜適應系統. 1984 年在 Gell-Mann 以及眾多著名科學家支持下,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成立,主要針對一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所存在的共同互動與 演化關係進行探討,並於爾後成為 「複雜理論」研究之中樞。「複雜理論」認為,必 須由基本粒子物理學及宇宙學提升至複雜系統領域,不再針對系統中的個體進行 描述,而是強調個體間的互動關係和共同演進歷程。 「複雜系統」主要包含兩大特 色:一、系統中必定存在大量互動的元素;二、系統本身具有突現(emergent). 政 治 大. 與型態(pattern)的特質。在複雜系統中,大量元素的互動使系統行為呈現出動. 立. 態、非線性的特性,使其組合成份與行為特色看來十分複雜;然而,從另一方面. ‧ 國. 學. 看來,大量元素的互動結果,集體行為卻又會產生某些特殊型態(pattern)或秩 序(order)(Morel and Ramanujam,1999;Anderson,1999)。許許多多的例子如:. ‧. 蟻群、生態、胚胎、神經網絡、人體免疫系統、電腦網絡系統、全球經濟系統等,. y. Nat. n. er. io. al. sit. 都是「複雜系統」概念的最佳展現。. i n U. v. 而複雜理論也發展出許多普遍為學界接受的重要典範,如:複雜適應系統. Ch. engchi.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自我組織的臨界點(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等,其中複雜適應系統的概念最 廣為組織與管理學者所採用(Anderson,1999;Frank and Fahrbach,1999;Brown and Eisenhardt,1998)。Holland(1994)提出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對於人們認識、理解、控制、和管理複雜系統提供了新的思維。複雜 適應系統包含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在微觀方面,複雜適應系統中的個體(agents) 是具有適應能力且主動的,這些主動的個體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遵循一般的刺 激─反應模式,而所謂適應能力表現在其能夠根據行為的結果修改自身的行為規 則,以便更良好地在環境中求取生存;在宏觀方面,由這些主動的個體所構成的 11.

(13) 系統,將透過彼此間互動以及和外在環境之互動中發展,產生分化 (dissipative)、突現(emergent)等種種複雜的演化過程。. Anderson(1999)指出,複雜適應系統方法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強調,在任何一個分 析層次,秩序都從低一層次個體之間的互動自然出現(emergent)的特性。複雜適 應系統有四大特性,以下將分別詳述: 一、 具有基模的系統成員(Agents with schemata)。 所謂基模(schema),指的是個人用來對特定概念、個體、事件等有效地編碼和處. 政 治 大 圖,使個體得以依循其經驗自我導向,為未來闡釋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不過,基 立 理外來資訊的一組動態、認知的知識結構(Harris,1994)。基模是個體的心靈地. ‧ 國. 學. 模雖然可以幫助個體意會這個世界,相對地也可能因為外界資訊威脅到基模的有 效性或者超出基模的視野,因此使個體對這些資訊視而不見。. ‧ sit. y. Nat. Anderson(1999)指出,複雜適應系統中成員的行動遵循一組行為規則(基模),不. al. er. io. 過並不必然受限於一組固定的規則。根據情境,可以將成員的基模假設為一組或. v. n. 多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是固定或非固定的,而所有系統內的成員基模可以是相. Ch. engchi. i n U. 同或不同的規則。這也是複雜理論觀點下多種不同成員基礎模型(agents-based models)中重要差異點之一。. 複雜適應系統與演化但非調適性的系統相較,最大的差異在於複雜適應系統可以 將環境的規律納入基模之中。在有些情況下,這些環境規律可能化成一個以上的 基模,這些基模彼此競爭,最後決定出系統的方向。 二、 自我組織的網絡系統,必須依靠外來輸入的能源而維持(Self-organizing networks sustained by importing energy)。 Prigogine and Stengers(1984)指出,自我組織的行為僅在一個不斷從外界輸入 12.

(14) 新能源的開放系統下方能產生。Barnard(1938)指出,一個分散式結構只有在所 有成員被誘發持續貢獻能源於其結構中時才能維持。組織中具有影響力者可以藉 新能源的加入來調整組織熱度,這些新能源的來源,可能包括成員、供應商、夥 伴、顧客等。一般而言,當環境愈動盪,組織愈需要更多的能源使系統維持在臨 界點之上,組織方能自我維持。 三、 共同演化至混沌邊緣(Co-evolution to the edge of chaos)。 複雜適應系統假設,系統對環境的適應來自於系統中個別個體適應環境,以獲得 更好報酬的努力。在此觀點下,假設個別系統成員無法得知個別選擇對系統所造. 政 治 大 而無法追求整體系統的最適化。因此,成員所需面對的環境將是持續變異的,因 立. 成的結果,因此個體僅能追求個別適應函數(fitness function)的最適化結果,. ‧ 國. 學. 為個別成員的報酬決定於其他成員的決策;更有甚者,透過此互動調節機制將使 成員得以共同演化,因為成員間的行為分配改變後,跟著影響的成員的適應函. ‧. 數,而適應函數的改變,又進而影響成員的行為(Anderson,1999)。. sit. y. Nat. al. er. io. 而在上述狀況下,系統最終將演化至混沌邊緣。根據 Waldrup(1994)指出,系統. v. n. 處於混沌邊緣,將正好有足夠的穩定性來維繫生命,也正好有足夠的創造力。. Ch. engchi. i n U. Brown and Eisenhardt(1998)則認為,最有效能的組織將是能演化至遊走於混沌 邊緣策略的組織。 四、 藉由不斷重組來達成系統演化(Recombination and system evolution)。 在複雜適應系統中,系統中的成員和成員的基模都可能因為改變與重組而得到新 穎性(novelty)。Harris(1994)指出,基模有兩種改變:一階改變與二階改變。 一階改變是指當基模整合了新資訊,會進一步擴充和精緻化,並隨著時間的經 過,在遭遇更多相關的資訊時,該基模會變得更抽象、更複雜、更有組織;而二 階改變,指的是當資訊與基模相衝突時,資訊可能因而被忽略,或者個體可能會 有意識地開始修正基模或產生新的基模子系統,亦即基模發生了基本性的改變。 13.

(15) 第二節. 混序式組織. Hock(1996)首度提出混序(Chaord)一詞(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Out of Control and Into Order, 21st Century Learning Initiative),並且也在 1999 年統整其概念出版《亂序》(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一書。Hock(1996)認 為過去的四百年來,人類商業、政治與社會中,盤踞的是階層分明、講求支配─ 控制的工業時代組織,但它們面臨世界各地急速多元化與複雜化的現象,卻益發 顯得應變遲緩。大量的組織失敗加速席捲全球,而這些組織的失敗,並非只是單 純的消失解體,而是呈現更普遍、更可怕的型態─它們越來越不能達成當初設立. 政 治 大 些組織之中的人們也滿懷疏離與沮喪。Hock(1996)針對此現象提出了三個問題: 立 的目的,但卻持續擴張,導致資源遭吞噬,地球遭戕害,人性遭貶抑,而身陷這. ‧ 國. 學. 1.. 為什麼任何地方的機構,不管是政治性、商業性或社會性的,都越來越難管. ‧. 理好自身的事物?. 為什麼到處都看到個人與所屬的機構越來越對立或疏離?. 3.. 為什麼社會與生物圈越來越紊亂?. n. er. io. al. sit. y. Nat. 2.. Ch. engchi. i n U. v. Hock(1996)認為,西方工業革命下所建構的機械性認知模式,使人類善於以分 割、測量、預測與控制來看待事物,此與自然與生命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而在 日益複雜且多元的動盪環境下,支配慾與控制慾最終將引向死亡與毀滅,因此面 對 21 世紀的來臨,必須嚴肅地檢討現有組織結構的基本觀念。Hock(1996)提出「 社會組織應利基於自然之上」的觀念,認為應由子整體(holonic; Koestler, 1967) 的觀點看待組織,亦即將組織視為由許多相互連結的部分所構成之整體,個別部 分因其他的部分而存在,並且組織在此複雜的結構與連結下,將發展出自我組織 能力,進而創造出「秩序」的型態,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有機體一般。Hock(1996) 認為,未來關於 21 世紀的組織議題,自我催化、非線性、自我組織、複雜、適 14.

(16) 應系統之研究將成為顯學,然而目前當代科學家(Santa Fe Institute,1984)所 常用之「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中的「複雜」(complexity)一詞,卻似乎 過於模糊不清而無法確實描述此一狀態。Hock(1996)認為,由於此體系應該是在 混亂與秩序間交接的窄縫中出現(如圖 2 所示),因此其分別借用混亂(chaos)與 秩序(order)的第一個音節,造出了「混序」(chaord)一字,並將己身對自然與組 織性質的理念融入其中,作出如下定義:. 治 政ORDER 大. 立. ‧. ‧ 國. 學 y. Nat. 圖 2. n. al. . er. io. sit. 資料來源:http://www.chaordic.org/ 混序(chaord)之狀態表示圖. Ch. 混序(chaord,1996):. engchi. i n U. v. (1) 任何自我組織、自我管理、非線性、複雜的有機體、組織、社群或系統, 無論係物理、生物或社會行為,均能和諧地結合混亂與秩序兩種特性。 (2) 一個個體,其行為所展現的模式與機率,無法由其構成的部分推斷或解釋。 (3) 任何混亂排序的複合體。 (4) 以演化與自然為基本組織原則的個體。. 15.

(17) 表 1. 混序(Chaord)之定義整理. 提出者. 定義. Dee Hock(1996). 任何自我組織、適應、非線性、複雜的有機體、組織、 或社群,無論係物理、生物或社會行為,均能和諧地結 合混亂與秩序兩種特性。. Chaordic Alliance(1998); Chaordic Commons(2004). 一個個體,其行為所展現的模式與機率,無法由其構成 的部分推斷或解釋。 自然與演化的基本原則。. Fitzgerald and van 「混亂」(chaos)與「秩序」(order)兩個詞的結合詞,意指 Eijnatten(2002) 此兩項在經驗上完全迥異的屬性,得以完全地相互融合 貫穿且無法獨立存在。. 政 治 大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Towards a chaordic enterprise ”, The 立 Learning Organization, Vol.11 No.6, pp.423-424.. 資料來源:van Eijnatten and Putnik(2004),“Chaos, complexity, learning,. ‧ 國. 學. 混序式(Chaordic,2004):. ‧. (1) 任何同時擁有混亂與秩序兩種特性的個體。. sit. Nat. (2) 其行為模式不受混亂亦或秩序任何一狀態之控制。. n. al. 混序式組織(Chaordic Organization): 表 2. Ch. engchi. van Eijnatten and Fitzgerald(1998). van Eijnatten and. Stacey(2002). i n U. v. 混序式組織(Chaordic Organization)之定義整理. 提出者. Fitzgerald(1998). er. io. (3) 介於混亂和秩序之間的狀態。 . y. . 定義 「chaordic system」: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連結協議,使 不同元素之間彼此關聯形成一整體,而其行為同時不 可預測(混亂)又有特定模式(秩序)。在此定義下,幾 乎所有宇宙中的系統皆可視為「混序式」,但我們在此 特別意指那些被設計成得以在動態均衡下自我維持的 系統,亦即千禧科學家所指的「偏離均衡」。 「chaordic enterprise」:一複雜動態、非線性、共同 創意、偏離均衡、能自我維持且自我超越的、我們視 為組織的系統。 一複雜動態的適應系統,由眾多異質的成員或個人所 組成,彼此頻繁地交流互動。 16.

(18) 一複雜、動態的整體系統或組織,其處於複雜、非線 性、動態環境並無法與之分割。. van Eijnatten and Putnik(2004). 資料來源:van Eijnatten and Putnik(2004),“Chaos,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Towards a chaordic enterprise ”,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ol.11 No.6, pp.423-424.. Hock(1996)更在書中提到,建構混序式組織必須透過「六個鏡片」(six lenses), 包含目的(purpose)、原則(principles)、人(participants)、觀念 (organizational concept)、結構(constitution)、與作法(practices),反覆. 政 治 大 人、觀念,然後才談到結構與作法。這並不是一個直線的過程,因為這六個元素 立. 修正出組織之樣貌。亦即混序式組織之設立,始於密集地探索目的、接著是原則、. ‧ 國. 學. 都各自提供一個角度,作為參與者檢測相關環境的一種 「鏡片」,以協助其設立新 組織或者重新設計既有的組織架構。.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http://www.chaordic.org/ 圖 3. 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 17.

(19) 建構一個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組織必須在全體參與者相互信任下攜手投入大量 的時間與努力。為了獲致最大成功,多數團體通常必須耗費一年甚至更多的時 間。在此期間,一群由各方代表所組成的團體(或者稱為草創團隊)必須經常定期 會面並一起攜手努力以度過混序式組織的設計流程。. 以下將分別詳述建構混序式組織之「六個鏡片」的內涵: 1.. 發展一個目的的陳述(Develop a Statement of Purpose): 首先是定義目的,目的必須清晰且為大家所共同認知並深刻堅信。一個有效. 政 治 大 絡願意同心協力去追尋。定義完成後,若能精粹成一個詞彙表達最佳。並每 立 的目的陳述必須清楚且為大家所共同理解、認同,以界定並連結起此社群網. 個人因而都能信心滿滿地說:「如果我們達成這個目的,我的生活就會有意. ‧ 國. 定義出一組原則(Define a Set of Principles):. ‧. 2.. 學. 義。」. y. Nat. 一旦目的定義清楚,就可以繼續進行對原則的探討。原則是一個群體對行為. er. io. sit. 的抱負,是清晰陳述全體所有成員如何為追求目標而努力以赴的聲明。原則 是衡量一切結構、決策行動與成果的準則,所以必須符合崇高的倫理道德標. al. n. v i n 準。混序式組織的目的與原則並非由領導者制定,而是由群體所有成員集思 Ch engchi U. 廣益的結果。如果某些原則有相互衝突之處,應作平衡的考量,不犧牲任何 一方,矛盾與衝突本是混序式組織與生俱來的特性。而目的與原則會凝聚為 牢固的「信念」,以連結起社群網絡,並作為決策及行動的指引方針。 3.. 界定出參與者(Identify All Participants): 在一組「信念」已大致完備後,即可已開始探討有哪些「人」與「組織」參與,才 能在符合原則的情況下達成目的。在深刻的信念指引下,可能會發現應有的 參與者將遠遠超越現有組織的藩籬與成規,由於其需求、利益與觀點都必須 被顧及,因此目前參與組織設立階段的成員,必須盡可能地代表未來潛在成 員的心態來行事,使混序式組織能順利成立,吸引另一批人加入,持續組織 18.

(20) 的演化。 4.. 創造出新的組織概念(Create a New Organizational Concept): 一旦目的、原則與人都已就緒,參與設立階段的成員就必須尋找和發展出一 個組織關係的新概念。組織的概念是指所有成員公認為公平、正義、有效的 結構理念,是對組織所有可能成員的資格、權利、義務所作的具像說明。通 常都會發現,沒有任何一現有的組織型態可以依循原則而達到目的,而必須 構思一種全新的組織概念。. 5.. 撰寫結構(Write a Constitution):. 政 治 大 節。結構是指將目的、原則、人、觀念具體地形諸書面文字,以便能在適當 立. 當組織的概念清楚後,就必須將其轉換為現實而精確的組織結構及營運的細. 的法律管轄下創造一個法律的實體。這是把觀念性的關係─資格、所有權、. ‧ 國. 學. 選舉、部門、管理方法等細節─以文字表達為結構性的細節,也就是群體中. 孕育創新作法(Foster Innovative Practices):. y. Nat. 6.. ‧. 所有參與者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契約。. er. io. sit. 在前面五項工作都完成後,最後的做法將會自然形成,且以相當有效率且有 效果的方式運作。其將能有效地融合競爭與合作兩項特質,產生一個以高度. al. n. v i n 信任為基礎的超越性組織。目的的實現將會超越原本的期望,成為一個能持 Ch engchi U 續學習與演化的自我適應系統。. 1998 年,van Eijnatten 與 Fitzgerald 針對混序式組織議題發表了兩篇文章, 而 van Eijnatten 也與 Putnik 於 2004 年在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上發表 「Chaos,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owards a chaordic enterprise」一文,其認為混序式組織可能是一個複雜適應系統的最終 理想境界,而透過混序式系統思考(chaordic system thinking, ChST)方式可以 重塑一個組織的心智模式,使組織由學習型組織演化成為一自我組織、自我變革 (transformation)的系統,而能在超動盪(hyper-turbulent)環境下生存。 19.

(21) 2008 年,van Eijnatten 與 Mari Kira 發表「Socially Sustainable Work Organization: A Chaordic Systems Approach」一文,探討邁向永續組織的方法, 其比較混序式系統思考(ChST)與開放式系統思考(Open System Thinking, OpST),認為在面對 21 世紀的動盪環境之下,必須從子整體(holonic)的角度思 考,從組織內在的心智模式與外在的結構、行為進行經常性的變革,同時與員工、 合作夥伴、利害關係人、以及自然環境共同成長,不斷演化與繁榮。兩位作者並 進一步提出成為永續組織的四大原則:1.連結原則(Connective Principle);2. 意識原則(Consciousness Principle);3.突現原則(Emergence Principle);4.. 政 治 大 步建立出成員間的關係、共享的信念、進而衍伸出差異與整合、產生突現策略、 立 消散原則(Dissipation Principle),說明一永續組織必須依循此四個原則,逐. 最終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使之消散,重新一個新的循環。.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 Kira, Mari and van Eijnatten, Frans M.(2008),“Socially Sustainable Work Organization: A Chaordic Systems Approach”,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Vol.25 Issue 6,743-756. 圖 4. 子整體之定義 20.

(22) 由上述可以看出,混序式組織是從一個子整體(holonic)的觀點,去看待組織本 身與外部角色和環境的關係(或者可以說沒有內外部之分別)。系統全體成員在共 享的信念與價值觀之下,能自主性的發展與變異,產生系統內部的複雜度與多樣 性,以因應環境的動盪而存活發展。更有甚者,組織之複雜與適應性的建立將不 會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循環,常態性的經歷累積與消散,沒有所謂 的均衡狀態或最佳解,只是不斷的變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23) 第三節. 商業生態系統. Tansley(1935)首度提出「生態系統」之概念,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 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 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Tansley(1935)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holistic)的概念,不能把生物與其特定的自然環境分開,生物和環境形成了一 個自然系統,其有自己的結構,並能維持能量與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使系統處 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環境因素變化,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與恢復的功能,恢 復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政 治 大 Moore(1993)引用生態學中「生態系統」之概念,於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中 立. ‧ 國. 學. 首度提出「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一詞,認為人類社會的組織、運 作和生態學意義上的生態系統極為類似。Moore(1993)描述商業生態系是一種在. ‧. 生產、客戶服務與創新上既競爭又合作的「跨產業」組織群。在他的研究中將商. sit. y. Nat. 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一種含括相互鏈結的組織群的「動態的結構」。商業生態系. al. er. io. 透過自我組織、突現以及共同演化來幫助組織適應環境。Moore(1993)也強調整. v. n. 體觀點(holistic view),以整體中的「系統」為分析單位,探討系統中的物種(廠. Ch. engchi. i n U. 商)與環境、以及系統中不同物種(廠商)間的交互關係(inter-relationship)。. Moore(1993)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路資訊經濟的迅速發展,新技術、管制 放鬆和消費者行為改變不斷地開啟著新的競爭領域,行業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 失,傳統以 「產業」(industry)來描述廠商的關鍵環境並制定競爭策略,已無法準 確描繪出企業所處的動盪環境。其建議,應以 「商業生態系統」來取代「產業」之概 念,因為現今許多經濟活動,都不是在單一產業下進行,而是跨產業的。而 Moore(1993)所指的「商業生態系統」,就是由組織或個人所組成的經濟聯合體, 其成員包括了核心企業、顧客、供應商、主要生產者、競爭者、以及其他的利害 22.

(24) 關係者,包括資金提供者、行業協會、標準制定者、工會、政府單位、以及其他 利益團體等,彼此之間相互連結形成一價值創造與分享的共生體系。. Moore(1993)也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生命週期的概念,站在商業生態系統共同演化 的層面上,將商業生態系統的生命分為四個階段:(1)誕生(birth);(2)擴張 (expansion);(3)領導(leadership)或權威(authority);(4)自我更新或死亡 (self-renewal or death)。在每一個階段中,企業各有不同的競爭以及合作上 的挑戰,並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行動。表 3 中列出 Moore 於 1993 年對於商業生. 治 政 商業生態系統的演化四階段 大. 態系統所處的不同階段中,合作與競爭兩方面的挑戰與做法。 表 3. ‧. 與顧客和供應商一起合 保護此想法,避免那些也可 作,從創新的想法出發並定 能採行類似主張者有機可 義出新的價值主張。 趁。 與供應商和合夥人共同合 擊敗其他相似的主張。主宰 作,將此新主張引進大眾市 關鍵市場區隔以確保領導產 場,並擴大供給量及獲致最 業標準。 大市佔率。. al. er. io. sit. y. Nat. 擴張(Expansion). (Self-renewal). v. 對未來提出一個使人信服 在生態系統中維持強大的議 的願景,鼓舞供應商和顧客 價力,包含對主要顧客與重 與之攜手合作以繼續改善 要供應商。 價值主張。. n. 領導(Leadership). 自我更新. 競爭的挑戰. 學. 誕生(Birth). ‧ 國. 立 合作的挑戰. Ch. engchi. i n U. 與創新者合作,以將新的 維持高進入障礙,避免創新 想 法 引 入 既 有 生 態 系 統 者自行建構其他生態系統。 中。 維持高顧客轉換成本,以爭 取時間將新想法融入既有的 產品和服務中。. 資料來源:James F. Moore,1993,.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93, Vol. 71 Issue 3, p75-86.. 23.

(25) Gossain & Kandiah(1998)引用 Moore 商業生態系統的觀念,點出了資訊科技對 商業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廠商如何運用 Internet 來建構其商業生態系統。兩 位作者認為,由於 Internet 所創造的網路資訊環境,使組織之間得以跨越藩籬 進而產生高度連結性(connectivity),因此企業應善用資訊科技,結合供應商 (suppliers)以及夥伴(partners)建立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共同為顧客創造新的 價值。Gossain & Kandiah(1998)也認為,傳統的價值鏈無法確實描述商業生態 系統,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 傳統價值鏈並未強調企業與其他各角色之間的「共生關係」(symbiotic. 政 治 大 加」上去的,屬線性的概念;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則必須透過企業與顧客、 立 relationship):傳統價值鏈中將每一項價值活動,視為依照順序逐步「附. 供應商、及夥伴之間的高度合作,攜手創造出單憑本身的能力無法創造出. ‧ 國. 學. 來的價值,屬非線性的概念。. ‧. 二、 傳統價值鏈無法描述企業對應各角色之「不固定關係」(fluid. y. Nat. relationship):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與顧客、供應商、及夥伴之關係. er. io. sit. 將更形緊密(但結構鬆散),且不斷變化,這使得客戶、夥伴、與供應商的 角色越來越模糊,這是傳統價值鏈架構下所無法分析描繪的。因此在面臨. al. n. v i n 不固定的關係下,商業生態系統將比傳統的價值鏈分析更能提供一個有效 Ch engchi U 的分析架構。. Iansiti & Levien(2004)在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中發表了”Strategy As Ecology”一文,並於同年出版《The Key Stone Advantage》一書。兩位作者認 為,在了解企業網絡時,生態學上的生態系統會比其他的網絡型態能提供更有效 的類比。就像企業網絡一般,生態系統的特徵是由許許多多鬆散互聯的參與者 (loosely interconnected participants),他們都仰賴彼此,才能夠互相提供 正面影響、確保生存,彼此也具有共同的命運(share a common fate)。假如生 態系統很健全,那麼各個物種就會茁壯興旺;若是生態系統不健全,各個物種就 24.

(26) 會受到極深的傷害。在此同時,也跟企業生態系一般,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全性也 可能會很快地便由盛轉衰。. Iansiti & Levien(2004)也針對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不同角色與應對策略進行描 繪。兩位作者由生態系統的概念延伸,認為網絡中不同的成員會扮演特定的角 色,且各自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而藉由確認出生態系統中各個成員的角色,並 且使得這些角色與生態系統產生關聯,將使商業生態系統概念變得更加具體而確 實。這三個角色分別為「樞紐」(keystone)、「支配者」(dominator)、與「利基者」. 政 治 大. (niche player)。表 4 列舉了商業生態系統中各種不同的角色以及策略作為。. 立. 首先,「樞紐者」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建立平台,提供「利基者」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 國. 學. 為「利基者」創造許多生存空間,並妥善照顧眾多 「利基者」的利益,以維持整個商. ‧. 業生態系統的健康,達成多贏局面。在此狀況下,參與此生態系統的利基廠商得. io. er. 認為,「樞紐策略」將是具有主導地位廠商的最佳策略。. sit. y. Nat. 以蓬勃發展,「物種多樣性」得以維持,因應環境變動的能力也將增強。兩位作者. al. n. v i n 另外,有些具有主導地位的廠商,選擇扮演 「支配者」(dominators)的角色,其主 Ch engchi U 要透過「垂直整合」或「水平整合」之方式,跨足某些「利基者」從事的業務,將其納 入本身的業務範圍,並由公司內部自行創造價值,同時獲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價 值。「支配者」與「樞紐者」很不相同的是,「支配者」通常透過垂直或水平整合方 式,攫取 「利基者」的機會,不留生存空間給「利基者」,而「樞紐者」則進力創造生 存空間給「利基者」。. 25.

(27) 表 4. 商業生態系統角色與策略的分類法. 樞紐. 支配者. 網絡中心業主. 利基者. 定義. 積極地改善生態系 統的健全性,並藉 此對自己的績效有 所貢獻。. 垂直或水平整合, 以管理、控制大部 分網絡。. 不直接掌控網絡, 但是會盡量從中榨 取價值。. 發展出專業能力, 與網絡中其他公司 有所區別。. 跡象. 一般都不會顯現在 它所造成的衝擊 上;佔據的節點很 少。. 大量曝光;佔據大 多數節點。. 很少顯於外;佔據 的節點很少。. 個別公司的曝光很 少,但它們卻佔據 了允許它們生存的 生態系統之大部分 體積。. 價值. 讓網絡進行絕大部 份的價值創造工 作;它會與網絡內 企業分享所創造的 價值。. 自己負責大多數的 價值創造工作。. 它所創造出來的價 治 政 值很少;仰賴網絡 大 其他成員創造價. 共同創造出健全生 態系統的大部分價 值。. 廣泛地與網絡其他 成員分享價值;在 特定區域內,使價 值的分享與攫取達 到平衡。. 為自己攫取最大價 值。. 著重於創造出平台 以及整個網絡分享 問題解決方案。重 大挑戰則是要如何 在攫取與分享價值 之同時,還能夠持 續創造出價值。另 一個挑戰,則是決 定要宰制哪一個領 域。. 主要著重於控制與 擁有,他會定義、 掌握網絡的大部分 行為,並且下達指 令。. al. n. 戰. Ch. sit. io. 與挑. 攫取它們自己所創 造出來的大部分價 值。. y. Nat. 重點. 為自己攫取最大價 值。. ‧. 獲取. 值。. 學. 價值. 立. 基本上,這是個缺 乏一致性的策略。 雖然網絡是業主的 唯一價值來源,但 是它們卻拒絕控制 其網絡;同時,它 們又向網絡榨取大 量價值,這反而讓 它們自己的生存受 到威脅。. engchi. er. 創造. ‧ 國. 策略. i n U. v. 致力於在他們有能 力或得以發展能力 的領域進行專業 化,在此同時,它 們也會運用生態系 統樞紐企業所提供 的服務。. 資料來源:Macro Iansiti & Ray Levien, 2004, The Key Stone Advantage, p.142. Iansiti & Levien(2004)也提到,無論一家公司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角色 或只是專注於窄小的利基,在界定執行策略時,都必須對網絡環境中競爭態勢的 26.

(28) 三項基礎有所了解。第一項基礎是架構,他定義了企業劃定科技、產品與組織之 間疆界的方式;第二項是基礎是整合,它可以有效地界定組織跨越上述疆界時該 如何攜手合作、分享各自的能力與科技元件的方式;第三項基礎則是市場管理, 它會型塑出讓組織得以跨越以上疆界完成交易的方法,並且提供在主導企業網絡 的複雜市場脈動中,有效經營事業的竅門。以下將分別詳述商業生態系統三大競 爭基礎之內涵: 1. 架構(Architecture):企業劃定科技、產品與組織疆界的方式,包含從內在 的心理藍圖到外在的經驗與行動。商業生態系統的具體架構通常以「平台」. 政 治 大 串問題解決方案。平台為構成生態系統基礎之功能的體現,透過共同的介面, 立 形式呈現,亦即讓某生態系統成員可透過許多連結點或介面,所取得的一連. 經過包裝而呈現在生態系統成員的面前。生態系統成員進而利用上述介面,. ‧ 國. 學. 作為開發自身產品的工具組合之用,更將之視為是自己創造價值過程的起. y. Nat. 能與服務」。. ‧. 點。因此,平台就是樞紐企業用以與其身處之生態系統共享價值的「一套功. er. io. sit. 2. 整合(Integration):所謂整合能力,就是指組之廣納不同能力(無論是內生 或外來者)所帶來之影響的本領。此能力會對關鍵企業流程帶來衝擊、促使創. al. n. v i n 新與日常作業有所改變,並且將所有新舊能力加以融合。而組織的整合過程 Ch engchi U 應該與其架構之限制相輔相成,若有核心團隊主其事,那麼跨越幾個緊密鍵 結的介面所進行之設計作業就會獲致最佳成果。 3. 市場管理(Market Operation):多數身處生態系統的企業,都必須仰賴各式 各樣複雜的市場,並將其視為基本的經營必要條件。許多樞紐策略都涉及一. 個(或更多個)以上市場的設計與運作,因此對幾乎所有經營活動(從供應鏈、 配銷、研究發展,乃至於產品設計…等等)來說,市場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一 環,包含在科技應用、流程與機制之完善設計與管理。. 27.

(29) 第四節. 經營模式. 壹、 經營模式定義 自 1990 年代末期網路熱潮以來,「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即成為學術界與 實務界極為熱衷的研究與討論議題。在眾多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於經營模式,有 不同的研究取向與焦點,也因此而有不同的看法。對經營模式的分析多半由其組 成要素開始,而後提出自己的定義。以下依時間順序列出各家學者對經營模式的 定義與組成要素。 表 5. 組成. (2) 對於不同商業參與者潛在利益的描述 (3) 對於營收來源的描述. 定義. 由四大要素及三個連結所組成。. 組成. (1) 核心策略 (2) 策略性資源. ‧. 要素. (3) 顧客介面 (4) 價值網絡. y. Nat. (2000). 立(1) 對於不同商業參與者及其角色的描述 學. Hamel. 政 治 大. 一種產品、服務、以及資訊流的「架構」 (architecture)。. sit. (1998). 定義. ‧ 國. Timmer. 經營模式定義之整理. 要素. io. 描述了交易的內容(content)、結構(structure)、. 組成 要素. (1) 交易的內容(content) (2) 交易的結構(structure) (3) 交易的統治方式(governance). Magretta. 定義. 解釋企業如何運作的故事。. (2002). 組成 要素. (1) 角色 (2) 動機 (3) 情節. 定義. 將科技上的潛力轉換為顧客價值的過程。. Chesbrough &. a l 以及統治方式(governance),這些交易是為了掌握 v i n Ch 產業機會以創造價值而設計的。 engchi U. n. (2001). er. 定義. Amit & Zott. Rosenbloom(2002) 組成 要素. (1) 價值主張 (2) 市場區隔 (3) 價值鏈 28. (4) 成本結構 (5) 價值網絡 (6) 競爭策略.

(30) 主要由七個要素(7W)所構成,透過這些要素,使廠 商能夠提供產品或服務給顧客及最終使用者。. 組成. (1) (2) (3) (4). 要素. Voelpel & Leibold 定義 & Tekie(2004) 組成 要素 Morris &. Johnson &. 說明企業創新策略、結構、經濟性決策變數間的互 動,及如何在特定的市場去建立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要素. (3) 顧客. 定義. 由四大連動要素所構成,彼此存在相當複雜的依存 關係。其定義顧客和公司價值、並描述如何為顧客 和公司地造價值。. 政 治 大 組成立(1) 組織設計 (2) 經濟性. Nat. (2008). (1) 價值主張 (2) 價值網絡的建構 (3) 可行性及財務上的收入. ‧. Chirietensen. 一種特殊的事業觀念,反映在由企業對顧客的核心 價值主張,並建構價值網絡提供價值,能持續地創 新以滿足利害關係人的不同目標。. 學. Allen(2005). (5) Why (6) How (7) How much. 定義. ‧ 國. Schindehutte &. Who What When Where. 組成. (1) 顧客價值主張 (2) 利潤公式. (3) 關鍵資源或資產 (4) 關鍵流程. y. Coles(2003). 定義. sit. Mitchell &. n. al. er. io. 要素. i n U. v.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顏君安(2004)、郭國泰(2008)、林謙(2009)整理. Ch. engchi. 由上述各家對經營模式的定義來看,可以發現各家學者或多或少都有包含到兩個 層面:一個是廠商在價值網絡中與其他夥伴及客戶的關係,另一個則是「價值創 造」及「價值獲取」的方式,此兩層面皆能在某種程度上對複雜適應系統進行相當 描述。然而仔細探查各家學者對經營模式要素的切割與分類方式,可以發現以下 兩點:(1)多數皆將合作夥伴與顧客分割為兩個不同要素;(2)多數皆將組織內部 與外部的資源/流程分割為兩個類別,而此與複雜適應系統是有所衝突的。複雜 適應系統中,關鍵廠商塑造了一個有利的交換環境與機制,使環境內所有相關的 角色間有了巧妙而精緻的相互連結,各自進行價值的創造與獲取。在這樣的有利 29.

(31) 環境下,顧客與合作夥伴的分野逐漸消失、組織內部與外部價值創造的因果關係 也逐漸模糊。因此,似乎需要一個更為簡單卻周延、整合性高的理論架構來針對 複雜適應系統進行分析。. 貳、 「成功方程式」 Donald N.Sull 於 1999 年發表《Why Good Companies Go Bad?》之文章,並於 2003 年出版《成功不墜─最適者再生》(Revival of the Fittest: Why Good Companies Go Bad and How Great Managers Remark Them)一書。根據其研究發. 政 治 大 諾」(managerial commitments)。Sull(2003)認為一家企業之所以表現傑出,是 立 現,許多優良企業之所以走向失敗,關鍵就在於促使公司最初成功的「管理的承. ‧ 國. 學. 因為管理者做出了大膽的承諾(commitments),其承諾一套創新的策略、流程、 資源、關係、與價值;這些承諾結合起來,構成了公司的 「成功方程式」(success. ‧. formula),公司藉此擊敗競爭對手並創造價值。可是歷經時日,公司的成功方程. sit. y. Nat. 式會變得根深蒂固,而當政治、技術、競爭、或市場環境改變時,領導人的因應. al. er. io. 行動被僵化的成功方程式所局限,在面對劇烈變動時依然加速使用過去的作法以. v. n. 為因應,亦即產生了 「行動慣性」(active inertia),最終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失敗。. Ch. engchi. i n U. Sull(2003)將「管理的承諾」(managerial commitments)定義為:創業家或領導人 所採取能約束組織成員在未來履行特定行為的任何行動。而構成承諾的五個要素 分別為:策略架構、資源、流程、關係、價值,以下分別詳述之:. 30.

(32) 資源. 提升競爭力 的特定資產. 架構. 流程. 關係. 集中注意力 的地方. 完成工作 需要做的事. 立. 和外部的個人、 組織間的連結. 政 治 大 價值. 團結並鼓舞員工 的規範. ‧ 國. 學. 資料來源:Donald N.Sull(2009),哪些企業不會倒?(The Upside of Turbulence,. ‧. Seizing Opportunity in an Uncertain World), P.96 成功方程式(強化承諾的五個面向). er. io. sit. y. Nat. 圖 5. 一、 策略架構(strategic frames):策略架構是一套共同心理模型,領導人與. al. n. v i n 員工透過這個心理模型看外在世界,他界定組織營運的範疇、競爭對手與 Ch engchi U 盟友為何、創造價值的模式和攸關成敗的關鍵顧客,是指導組織營運概念 性和方向性的方針。. 二、 資源(resources):資源包括土地、工廠、設備等有形資產及品牌、專利、 技術等無形資產。其中資源必須具備三種特色才稱得上是承諾,分別為: 耐久(durable)、專業化(specialized)、及非流動(illiquid)。 三、 流程(processes):流程係指組織正式與非正式完成事情的步驟。涵蓋組織 內各種周期性的流程,包含生產、物流管理、決策制定、人力資源等。 四、 關係(relationships):關係包括公司外部的個人及組織,如:顧客、股東、 供應商、政府機關及合作夥伴;領導人在公司內部也需建立關係,包括: 31.

(33) 自製或外包的決策、事業單位的劃分等。 五、 價值(values):價值是一套強而有力的規範,以團結並鼓舞組織成員。價 值能夠激勵員工效忠公司,同時強化認同公司理念的顧客忠誠度。. Sull(2003)也提出「承諾生命周期」(life cycle of commitments),認為公司在 創業初期,會對策略、一系列流程、資源、價值、投資人和顧客和合作夥伴的關 係,做出一連串的承諾,並塑造了一個組織的基本性格,Sull(2003)稱此為「界. 政 治 大 導人隨後所做的承諾,其目的多為強化現有組織,因而稱為 「強化承諾」。而當外 立 定承諾」。隨著組織漸漸成熟時,由於過去的「界定承諾」已內化入組織,因此領. 承諾」,以讓組織從根本進行調整以適應環境。. 學. ‧ 國. 在環境變動時,組織若不跟著調整,將與環境脫節,此時領導人必須作出「轉型. ‧. y. Nat. 由 Sull(2003)的觀點出發,「成功方程式」可謂一個兩面刃,透過承諾的五個面. er. io. sit. 向之投入,才能使組織獲致成功;然而成功方程式是有 「有效期限」的,隨著外在 環境的變動,組織必須重新擬訂目標與方向,決定承諾五面向的內涵與行動,並. al. n. v i n 調整組織現有資源與能力以配合之,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與循環。因此組織必 Ch engchi U. 須不斷檢視此承諾的五個面向,找出構成 「成功方程式」的要素,並進一步探討這 些要素為何變成了絆腳石,阻礙了組織去解決真正迫切的問題。Sull(2003)並列 出了五個面向的內涵與討論問題,以幫助組織進行自我檢視(參見表 6)。. 表 6. 找出公司最初成功的根源. 策略架構:公司為什麼一炮而紅? • • • •. 誰是最重要的競爭者? 我們的策略是什麼? 主要市場為何? 行銷通路為何?. • • • • 32. 哪些競爭者可以忽略? 主要顧客是誰? 我們在哪一個產業? 哪些顧客可以忽略?.

(34) 資源:公司有哪些能創造價值的資源? • • •. 在顧客心目中,公司品牌有何意義? 我們依靠哪些技術取勝? 哪些設備幫助我們獲致成功?. 流程:哪些正式與非正式的組織流程,幫助公司打好堅實基礎? • • •. • • •. 新產品開發 製造 主管晉升. • • •. 招募 顧客服務 服務流程. 決策流程 資本預算 供應鏈管理. 關係:哪些內、外部關係是市公司當初成功的關鍵? • •. 配銷商 互補產品或服務提 供者. • •. 供應商 聯盟合夥. • • • •. 立. • • •. 資金提供者 地區社群 員工 標準制定委員會. 政 治 大. 政府機關 外包活動 協力廠商. ‧ 國. ‧. 公司成立宗旨為何? 哪一家公司與我們公司完全不同? 我們公司反對何事? 我們堅持哪些價值,使公司與眾不同?. sit. y. Nat. • • • •. 學. 價值:促成大家想法一致,鼓舞大家創造優異成績的最初共同價值為何?. io. n. al. er. 資料來源:Donald N.Sull(2003),《成功不墜─最適者再生》,P.137. Ch. i n U. v. 由上述可以發現,Sull(2003)所提出的「承諾」與「成功方程式」雖然沒有明確提及. engchi. 其為對經營模式的描述,但其所包含的五項要素卻與既有學者對經營模式的定義 相當吻合,亦即描述網絡定位、以及價值的創造與獲取;並且五項要素的分類方 式簡單而周延,且沒有明顯的顧客/合作夥伴、內/外部之分,整合性相當高,因 此使用來對複雜適應系統進行分析可謂相當合適。. 同時,Sull(2003)的「承諾」與「成功方程式」理論架構,考量到外在環境變動對組 織策略面與經營面的影響,強調組織在面對動盪環境之下,如何進行自我調整與 適應,屬於動態經營觀點。因此基於以上兩項考量,本研究認為 Sull(2003)的「 成功方程式」相當適合作為後續分析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的理論架構。 33.

(35) 第五節. 小結. 壹、 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的關係 綜觀混序式組織(Hock,1996)與商業生態系統(Iansiti & Levien,2004)兩派的理 論與看法,其實兩者皆從系統觀點,認為組織透過相互連結與價值分享,能形成 一自我組織、自我適應、共同演化的複雜適應系統,這樣的狀態能促進組織的複 雜與多樣性,並使其在動盪的環境下得以存活與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兩派學者 其實試圖描繪的是同一種組織樣貌,不過在組織建構方式與系統狀態有所差異:. 表 7. 政 治 大. 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之比較. 立. 混序式組織. 商業生態系統. ‧ 國. 學. 集體協議. 樞紐主導. 系統觀點. 子整體觀(holonic). 整體觀(holistic). 狀態描述. 個體與整體的互動. 個體間的互動. 適應函數. 「整體」及「個別最適化」. 創新策略. 「突現策略」. 關注焦點. 從無到有的組織建構;心智模式. ‧. 主導力量. y. Nat. sit. 「整合策略」. n. er. io. al. 「個別最適化」. Ch. i n U. v. 既存的網絡關係;廠商的正確心. e n g c h i 態與應對策略. 與組織架構的重新塑造. 首先,觀察兩者之組織建構方式,混序式組織是由全體成員所共同創立,而商業 生態系統則是由「樞紐者」擁有環境塑造與關鍵影響力量。而從其主導力量切入, 可以發現混序式組織是透過集體協議(protocol)力量運作,成員在遵守共有的目 標及參與原則之下得以獨立自主運作,目標及參與原則對成員之行動產生某種程 度的影響與規範,而目標與原則卻也會因為成員的共同討論與決定而進行反覆修 正,個體與整體間互為因果;而商業生態系統則是透過 「樞紐者」的主導力量,塑 造一個順暢交換的環境,藉由價值與利益的分享以促成個別「利基者」的行動。 34.

(36) 藉此可以發現,混序式組織是站在子整體(holonic)觀點,認為組織中的成員即 是自主獨立運作的一個整體、同時也是整體系統的一個部分,個體之間的互動會 影響整體系統的發展、整體系統的發展也會影響個體的運作;而商業生態系統則 是站在整體(holistic)觀點,強調個別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因應策略。也因此 混序式組織成員在可共同擬定未來目標與方向下,將可追求「整體」與「個別適應 函數」之最適化,而商業生態系統成員則在無法得知其他成員決策的情況下,將 追求「個別適應函數」之最適化。. 政 治 大. 而在兩方不同的運作機制下,混序式組織將透過共同協議力量對組織方向乃至於. 立. 日常營運進行修正,由外部引入之創新將可能發生在價值活動任何一處,因此創. ‧ 國. 學. 新是來自「突現」策略;而商業生態系統則透過「樞紐者」的資源調度與整合能力, 提供一套「Total Solution」給參與成員進行價值的創造,由外部引入之創新將發. ‧. 生在價值活動前端,因此創新是來自「整合」策略。. n. er. io. al. 「整合策略」與「突現策略」. Ch. 後端:樞紐主導 整 合 策 略. 組織目標. 外部引入 之創新 突 現 策 略. 組織目標. sit. y. Nat 圖 6. engchi. 平台架構. iv n U 前端:成員運作. 產品組合. 日常營運. 外部引入 之創新. 由前至後:成員主導且運作. 平台架構. 產品組合. 35. 外部引入 之創新. 日常營運.

(37) 另外,若從兩者之步驟次序進行分析比較,混序式組織的六大鏡片及商業生態系 統的三大競爭基礎皆有隱含次序的概念,並且從其順序我們可以觀察出其系統主 導力量以及對系統整體狀態描述的差異。混序式組織六大鏡片主張先擬訂目標、 原則,考量有哪些相關的成員後,接著討論新的組織架構;而商業生態系統則主 張,在決定平台(架構)及市場範圍後,接著才思考有哪些外部夥伴的力量可以引 入。由此可以發現,混序式組織是以全體成員的協議(protocol)力量來主導該系 統,而商業生態系統則是以樞紐者的主導力量來影響系統的發展。 由此可以發現,從網絡關係的動態連結與互賴共生的特性,其實混序式組織與商. 政 治 大. 業生態系統是相同的;然而從建構方式與系統觀點切入,則混序式組織和商業生. 立. 態系統將形成強烈對比。. ‧ 國. 學. 因此本研究做出假設,認為在複雜適應系統的架構之下,以系統觀點為軸線,右. ‧. 端為整體觀(holistic),左端為子整體觀(holonic),則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 系統將處於此軸線的兩端,形成對稱差異,進而產生一複雜適應系統之光譜。透. y. Nat. io. sit. 過此一光譜,將可觀察複雜適應系統的不同類型,廠商將因系統觀點與實際作為. n. al. er. 的不同而座落於光譜上的不同位置。. Ch. engchi. i n U. v. 混序式. 商業生. 組織. 態系統. 子整體觀(holonic). • • • • •. 整體觀(holistic). • • • • •. 集體協議 成員間權責平等 個體與整體的互動 「突現」策略 整體最適化 圖 7. 樞紐主導 成員無決策權 個體間的互動 「整合」策略 個體最適化. 系統觀點下之複雜適應系統光譜 36.

(38) 由上述推論與分析,本研究決定將以此 「複雜適應系統之分析光譜」為複雜適應系 統之分析架構,並在此架構之下,進一步對複雜適應系統的兩個極端類型之經營 模式進行分析,最終推導出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樣貌。. 貳、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商業生態系統的關係 Sull 的「成功方程式」是否能作為描述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的有力架構? 本研究將成功方程式的五項要素,與混序式組織以及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個別提出. 政 治 大. 的構面進行分析比較,檢視三者的構面屬性是否相同,以及 「成功方程式」對兩者. 立. 而言是否具備周延互斥性。. ‧ 國. 學. 首先,根據混序式組織的相關文獻,提及建構混序式組織的六大流程,亦即混序. ‧. 的六個鏡片(six lenses),包含目的、原則、人、觀念、結構、及作法,透過一. sit. y. Nat. 個個步驟反覆建立出混序式組織的內涵與特質,因而此六個鏡片可以視為是解構. al. er. io. 混序式組織的六個基本元件;而在商業生態系統相關文獻中,Iansiti & Levien. v. n. 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有三大競爭基礎,分別為架構、整合、及市場管理,透過此三. Ch. engchi. i n U. 個構面的培養與建造,才能創造該系統的生生不息與正向能量循環,因而此三大 競爭基礎可謂商業生態系統之關鍵元件或要素。綜而觀之,我們可以說「混序式 組織的六個鏡片」和「商業生態系統的三大競爭基礎」,皆是對一個組織或系統的 構成要素進行描述。. 進一步,本研究將 Sull(2003)的「成功方程式」五項要素,與「混序式組織的六個 鏡片」和「商業生態系統的三大競爭基礎」進行比較。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希 望針對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兩種類型進行經營模式之分析與整合,以建構 出複雜適應系統之經營模式,因此必須選擇一簡單、周延而能套用於兩者的架構。 37.

(39) 而由下圖整理可以看出,成功方程式的五項要素分別為:價值、架構、資源、關 係、及流程,此五項要素皆可包含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理論中所提及的關 鍵元件,因此 Sull 的「成功方程式」可謂一簡單且具周延互斥性的分析架構,將 可完整針對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進行描述分析。以下將針對「成功方程式 」、「混序式組織」、與「商業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與整合性的描述。. 混序式組織. 立. Six lenses (Hock,1996). 結構. ‧ 國. ‧ sit. y. al. 架構. er. 架構. n 觀念. (Iansiti & Levien, 2004). 價值. io. 人. (Sull,1999;2003). Nat. 原則. 生態式組織. Three foundations for competition. 學. 目標. 治 成功方程式 政 Five categories 大. Ch. 關係. engchi. i n U. v. 整合. 資源 作法 流程. 圖 8. 市場管理.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商業生態系統競爭基礎之關係. 38.

(40) 成功方程式與混序式組織設計流程/商業生態系統競爭基礎之關係. 清晰陳述全體所有成 員如何為追求目標而 努力以赴的行為準則。. 立. 定義企業劃定科技、產 品與組織疆界的方式。 • • •. 目的. 人. n. al. Ch. engchi. 科技整合 能力整合 新知識導入. ‧. io. 觀念的書面化。描述成 員間的權利義務和關 係,並使組織成為一個 法律實體。. 有效地界定組織跨越上 述疆界時該如何攜手合 作,分享各自的能力與 科技元件的方式。 • • •. 觀念. Nat. 所有成員視為公平、正 義、且有效的結構理 念,以依循原則而達成 目的。. 架構. 原則. 政 治 大. 對此社群之創立與持 續發展有攸關影響的 所有相關成員。. 平台、標準 一套功能與服務 自行適應、演化. 學. 關係. 競爭者 策略 主要市場 行銷通路 主要顧客 所在產業 供應商 聯盟合夥 資金提供者 地區社群 員工 標準制定委員會 政府機關…. 商業生態系統競爭基礎 (2004). sit. 架構. • • • • • • • • • • • • •. 一個清晰、為大家所共 同理解的陳述,以界定 並連結起此社群網絡 願意同心協力去追尋。. 公司成立宗旨 和哪家公司完全不同 我們反對何事 獨特的價值理念. ‧ 國. 價值. • • • •. 混序式組織六個鏡片 (1996). y. 成功方程式(1999;2003). 結構. 整合. er. 表 8. i n U. v. 資源. • • •. 品牌價值 關鍵技術 關鍵設備. 流程. • • • • • • • •. 形塑出讓組織得以跨越 新產品開發 作法 製造 以上疆界完成交易的方 招募 法。 晉升 • 價值共享 顧客服務 • 平台資訊交換 決策流程 • 管理規範 資本預算 • 動態定價機制 供應鏈管理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 Donald N.Sull(2003),Dee Hock(1999),Iansiti & Levien(2004)整理. 為達成目的並創造價 值所產生之所有活 動、產品、及服務。. 39. 市場 管理.

數據

圖 5   成功方程式(強化承諾的五個面向)  一、 策略架構(strategic frames):策略架構是一套共同心理模型,領導人與 員工透過這個心理模型看外在世界,他界定組織營運的範疇、競爭對手與 盟友為何、創造價值的模式和攸關成敗的關鍵顧客,是指導組織營運概念 性和方向性的方針。  二、 資源(resources):資源包括土地、工廠、設備等有形資產及品牌、專利、 技術等無形資產。其中資源必須具備三種特色才稱得上是承諾,分別為: 耐久(durable)、專業化(specialized)、及非流動(i
圖 10   台積電開放式創新平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十一、 履約保證金應由廠商以現金、金融機構簽發之本票或支票、保付

三、投資 保障勞工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公會有權與資方談判各項福

結構化程式設計 是設計一個程式的一個技巧,此技巧就

建模時,若我們沒有實際的物理定律、法則可以應用,我們 可以構造一個經驗模型 (empirical model) ,由所有收集到

隨著朝陽建校滿十週年,營建工程系也 10 歲大了,在歷任系主任的帶領下,營建系已經頗 有規模。目前本系仍維持結構工程、大地工程、營建管理三個領域的師資,共有 19

校董會組成的規定 校董會各類成員的人數包括校監 社會人士 營辦機構 其他持份 者 家長、 出任獨立 提名 教師或校 校董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和平集會之權利,應予確認。除依法 律之規定,且為民主社會維護國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