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方繪畫的啟示

在文檔中 簡嘉助繪畫藝術之研究 (頁 76-85)

第四章 簡嘉助的藝術創作理念

第二節 西方繪畫的啟示

歐洲古典傳統學院派繪畫以安格爾為代表人物,強調傳統的平衡構圖、線條精確技 法等完美的繪畫技巧為主,繪畫主題多聚焦在歷史、神話、宗教上86,認為物體的顏色 是固定不變的,忽略了外光,因此一旦踏出畫室,受光的部分竟比畫面上明亮更多,陰 影也不再是一成不便的灰色或黑色。早在 1860 年代莫內、畢沙羅等人就對學院派產生 懷疑,他們開始走出畫室,直接在外光下描繪大自然,光線和色彩緊緊結合,即使同一 地點在一天之中也瞬息萬變,完全擺脫學院派歌頌神話、歷史劇情或社會悲劇的深沉,

反而選擇貼近市井小民現實生活的題材,1874 年莫內的一幅「日出印象」,開啟了印象 派,旋即影響歐洲大陸及世界各地。日治時期臺灣早期畫家也透過日本畫壇接觸到印象 派,他們不但追求光線也重視戶外寫生。87簡嘉助繪畫養成師承於李石樵、李澤藩、劉 文煒等臺灣前輩藝術家,又深受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留法西畫家安井曾太郎、中西利雄、

小磯良平、風景畫家不破章等影響,使得印象派追尋光與影的蹤跡、燦爛繽紛的色彩表 現,在簡嘉助的作品中處處可見。

一、 莫內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生於巴黎,家中經營雜貨店,5 歲時隨 家人移居諾曼第地區的哈佛爾(La Haver),18 歲時結識海景畫家歐仁·布丹(Eugène Louis Boudin,1824-1898)88,他帶領莫內走向戶外寫生,親近海邊觀察天空雲層的變化,是 影響莫內一生追尋光線補追瞬間視覺印象的關鍵,1861 年間在諾曼第認識了荷蘭風景畫

86法國於十七世紀創立法蘭西學院與雕塑學院,開啟了學校教學方式教授繪畫,西元 1803 年改制為法蘭 西藝術院,設有嚴格的入學考試制度,教學以傳統的平衡構圖、線條精確技法等完美的繪畫技巧為主,

繪畫主題多聚焦在歷史、神話、宗教上,以安格爾為代表人物,學院派以其影響力得以左右官方沙龍的 入學標準。楊培中,《VAN GOGH 不朽的印象派巨擘梵谷》,臺北縣:明天國際,2010.1,頁 31。

87蔣勳,《破解莫內》,臺北市:天下遠見,2013.6,頁 13。

88蔣勳,《破解莫內》,臺北市:天下遠見,2013.6,頁 49-50。

62

家戎金(Johan BartholdJongkind, 1819-1891)89,戎金擅長描繪陽光普照的自然風光,

筆法輕盈柔和,是後來印象派的先驅。他告訴莫內在現場觀察瞬息萬變的戶外自然光線 下的色彩既明亮又飽和,筆觸也隨之出現速度感,90戎金啟發了莫內的眼界。1862 年莫 內前往巴黎並加入葛雷爾(Charles Gleyre,1806-1874)畫室,在那裏結識了志同道合的 巴吉爾(FrédéricBazille,1841-1870)、艾佛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1839-1899)和雷 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他們經常結伴到楓丹白露森林寫生,也成為 後來印象派大將。在 1863 年參觀馬奈(É douardManet,1832-1883)展出的〈草地上的 午餐〉畫後,深受其鮮明的色彩與揮灑筆觸影響,畫了多幅同名為〈草地午餐〉的主題, 間研究英國風景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92與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透納擅長捕捉光的速度感、林布蘭利 用光影的營造來表現畫面上柔和的明暗對比,均對莫內的繪畫產生程度上的影響,1871

63

眼前所見的細節詳實記錄,第一印象可能只存在圖像的片段、朦朧的光彩與色塊等印象,

通常需透過一段時間觀察後,大腦的速度趕上眼睛,才會排除第一印象,取而代之的是 經驗、傳統的感知或想像力反射的總結。面對大自然的光線瞬息萬變捉摸不定,莫內大 量採用輕鬆自在的筆觸,將色彩分割直接塗繪於畫布上並以長形的印記或逗點般的塗點 來表現跳躍的光線;又光線與陰影在物體上所反映的交互作用會造成輪廓線的模糊,因 此採用亮色與暗色併列用以暗示物象的形體與空間關係,此舉完全顛覆了古典學院派繪 畫以輪廓清晰為原則、以光影明暗是依據物體輪廓作秩序安排的傳統。93莫內更認為光 線主宰一切繪畫,物象的色彩是依賴光線反射而成,色彩又隨著光線變化而變化,為了 追尋光線瞬間變化,寫生必須迅速,筆觸因而匆促,構圖嚴謹與否並非重點,1872 年莫 內以哈佛港的日出創作〈印象·日出〉,這幅畫中他使用稀釋的顏料薄塗、筆觸匆促簡略、

薄霧中的船桅與煙囪均模糊不清、運用直線斜線及長印記建構畫面、色彩運用也甚為簡 略,用以記錄哈佛港清晨霧藹瀰漫的海面上旭日東昇的瞬間印象,此畫在 1874 年的新 藝術家畫展中首次亮相後,當然不為保守社會所接受,藝評家們毫不留情的詆毀與訕笑,

並以「印象派」稱呼這群畫家,印象主義於焉誕生。印象派主張擺脫傳統繪畫總圍繞著 神話、歌頌英雄、不斷重續歷史或社會慘痛事件,取而代之走出畫室感受陽光與色彩,

描繪貼近人們生活的現代性主題,其影響力很快地襲捲歐陸、橫越美洲及亞洲。

莫內創作生涯超過六十年,一生中四處旅行尋覓不同的創作對象與靈感,但追尋光 影卻是他終其一生的主題,他掀開了充滿陰鬱的古典西洋繪畫傳統,陽光的躍進使整個 畫面明亮、活潑起來。簡嘉助的繪畫中,對色彩的重新定義便是啟發自莫內,他認為色 彩是繪畫豐富的血肉,偏好使用高明度、高彩度的鮮郁濃厚色彩、追逐光彩絢爛的畫面、

具象寫實的記錄個人感動等均深受印象派的啟發,不論在靜物、人體及人物畫或風景畫 中,他均採寫實的方式記錄眼前的客觀世界,並將畫家心中的領略藉由豪放厚重的筆觸、

強烈鮮明的色彩呈現出來。

93克里斯多福.亨利克,《克勞德.莫內》,TASCHEN,臺北市:臺灣麥克,2011,頁 29-32。

64

二、 竇加

簡嘉助認為繪畫創作上素描是不可或缺的形式要件,可以視為最原本的繪畫形式、

是藝術本質的骨架,素描力不單只意味著對象描寫正確與否,還必須要求嚴格的造型,

並賦予對象充沛的生命力,而色彩則賦予繪畫豐富的血肉,色彩如果依附在結構嚴謹的 骨幹上,作品則愈見珍惜與可貴,因此素描可說是「繪畫創作的原理原則」,古今大師 皆留下不朽的素描作品,印象派大師竇加就是一例,他的繪畫是依據素描草稿完成的,

而素描的傳統可以追溯至佛羅倫斯畫派,94這個傳統是以人物繪畫為主題,吸取古代希 臘羅馬的雕刻手法並應用在繪畫上,因此所有的色調明暗與構圖均依據人體的觀察,竇 加卻是承襲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嚴守素描、線條重於色彩,輪廓清晰色彩柔和細緻,風 格嚴謹而結構堅實,由於他的繪畫源自於素描,常常素描本身就是一件獨立完整的作品,

並非創作前的準備,終其一生也不斷以素描來提升其藝術淬鍊。

愛德加爾.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生於巴黎,家境富裕,在藝術學校曾 追隨安格爾的弟子習畫,早期接受傳統學院派的古典藝術教育,醉心於十五、六世紀義 大利繪畫,十分崇拜當時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竇加在 22 歲時終於透過好友介紹,親自拜訪了已經 76 歲的安格爾,安格 爾建議他多畫線條,之後追隨其的弟子習畫,從最基本的素描訓練開始,這個過程也讓 竇加認識到素描作為繪畫基訓練的重要性。除了承襲傳統學院派畫法,又廣泛的研究及 臨摹古典大師名作,年輕時期崇尚古典歷史題材與肖像畫,早期作品多以肖像畫為主。

1856 年至 1859 年間至義大利遊歷,期間博覽並大量臨摹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美術,返 回故鄉巴黎後,承襲新古典主義畫派,創作仍以肖像畫及歷史畫為主。後來在 1861-1862 年間結識馬奈等印象派畫家之後,竇加開始創作以現代生活為場景的主題,色彩表現上

9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斯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以十五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最繁 榮,並以以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新竹教育大學術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

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keyword/7-1.htm(取得日期 2015/04/10)

65

也更為明亮,並致力成為現代生活中的古典主義畫家。馬奈(É douardManet,1832-1883)

與竇加年齡相近,皆出身在巴黎中產階級之優渥世家,同是接受古典學院繪畫訓練,竇 加早期作品深受文藝復興啟蒙,而馬奈則是十七世紀西班牙巴洛克古典繪畫影響,當時 以 安 格 爾 為 首 的 新 古 典 主 義 與 代 表 浪 漫 主 義 的 德 拉 克 洛 瓦 ( Eugène Delacroix , 1798-1863)、代表寫實主義的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正激辯論戰著,馬 奈厭倦學院派過度主張理想化畫面的傳統,卻也未加入所崇尚的浪滿主義及寫實主義行 列中;他雖贊同印象派光色理論,熱衷於畫面上光線效果及明快的色彩研究,但並未認 同印象派以屈就光色的原則來描繪物象世界,對外光感興趣但並未在戶外完成作品,與 印象派互動頻繁也支持其革新運動,但婉拒參加印象派畫展反而終其一生極力爭取官方 沙龍展的肯定。馬奈是最早突破傳統的棕褐色調,成功地把自然光線引進畫面,使畫面 明亮起來的畫家,95擅長以奔放瀟灑、簡明的筆觸表現,將古典畫作中的元素重新組裝 拼合成現代性主題,大膽顛覆古典傳統以神話為主題的繪畫,強調藝術應該回歸關注現 實生活百態,竇加的美學觀受到馬奈影響後,畫風明顯改變,由於皆是出身巴黎的都市 市民,嚮往工業革命產生的新興城市文明,均以人物畫為長且認為風景畫為附屬畫題,

因此兩人經常有共同的繪畫主題,如舞者、咖啡館、女工、賽馬場…等,但對現代主義 關注的焦點並非完全相同,馬奈記錄著眼前所見的浮華世界,竇加的眼光卻如銳利的觀

因此兩人經常有共同的繪畫主題,如舞者、咖啡館、女工、賽馬場…等,但對現代主義 關注的焦點並非完全相同,馬奈記錄著眼前所見的浮華世界,竇加的眼光卻如銳利的觀

在文檔中 簡嘉助繪畫藝術之研究 (頁 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