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

一、 親子互動的意義及教養方式

一個人出生後,第一個面對的環境即是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 互動,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因此關於親子互動的研究不勝枚舉,而 由不少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研究結果,即是親子互動的 觀念及方式隨著時代推移而演變,而這項演變主要表現在親子互動關 係、教養方式、以及父親的參與三方面。

在親子互動關係方面,例如趙梅如等人(2006)認為中國家庭比較 不擅長用言語表達情感,長輩和孩子之間重視孝道和服從。她訪談北 中南地區 880 個家庭的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發現親子互動有「交 心」、「矜持」、「妥協」、「默從」、「偽裝」、「衝突」、「冷 淡」、「防衛」(趙梅如,2006,p.6)。伊慶春(2009)則指出雖然華人 社會傳統上認為孩子無條件的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長幼尊卑的階 級觀念不容動搖,不過隨著社會思想的轉變,目前逐漸認為親子之間 的互動是相對的,開始重視情感表達和物質金錢協助。

其次關於教養方式,周玉慧與吳齊殷(2001)以問卷調查台北市國 一學生家長,結果發現父母的教養方法會影響親子間的感情與孩子的 表現,當爸媽比較常使用正面的鼓勵,而不是嚴厲的指責時,孩子比

21

較能信任父母,負面行為比較少,學業成績也較高。呂翠夏(2009)以 問卷及訪談,調查台南市 57 個家庭的父母(學歷大多在大學程度)、

子女(三到五歲)和學校老師的評價,發現如果爸媽對孩子比較常使用 正面的、鼓勵的表達,則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平和,也比較能調節自 己的情緒反應。

而在父親參與方面,張思嘉(2006)發現這十幾年來家庭成員的互 動有了轉變,雖然傳統的儒家思維,像是「男主外女主內」依舊存在,

但是隨著兩性平等觀念提升,部分爸爸開始幫忙家務和養育孩子,而 夫妻婚姻關係對子女也會產生影響,如果夫妻相處不融洽,則孩子的 負面行為比較嚴重。另外親子互動也不像以往階級觀念這麼明顯了,

以前是孩子必須絕對順從父母,但是現在認為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理 性的溝通,正面引導子女的行為,則孩子各方面表現比較好。

其實隨著時代變遷,爸爸參與子女養育的情形逐漸普遍。黃淑敏 (2010)指出由於兩性平等觀念的提倡,及對於家庭的責任感,在夫妻 關係良好時,爸爸參與家務及子女養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另外孩子的 回應也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親子之間互動的關係是雙向的。而 王叢桂(2000)訪談九位在家務和子女養育參與程度上高的父親(社經 階級包含低到高),發現爸爸會參與家庭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家庭 相當重視,所以願意學習做好父親。

22

總結來說,親子互動的意義及範圍廣泛,舉凡父母與子女間任何 的言行、肢體、表情等各種內外在的互動接包含其中,而隨著時代變 遷,父親及其他家庭成員也逐漸加入養育子女的工作。若是親子互動 情況是正向支持的,則孩子各方面發展較為正面,反之,不當教養方 式則會造成子女行為與情緒的偏差。

二、 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

親子互動也可能受到家庭內其他成員彼此互動關係,或原生家庭 經驗所影響。

林惠雅與周玉慧(2010)以台北地區家裡有 5 到 6 歲孩子的父母為 研究對象,發現目前還是以媽媽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而且婚姻關係 對子女養育會產生影響,當夫妻互動情況良好時,爸爸會比較積極參 與孩子的養育。吳佳玲(2008)的研究也顯示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 者,在親子互動上如果媽媽的年齡、社經地位越低,子女數越多、子 女年紀越小,配偶的協助不高,再加上社會並未提供足夠的支持時,

則媽媽養育孩子的壓力會比較沉重;若是父母能共同負擔養育孩子的 責任,並且主動尋求外界幫忙,則壓力會減輕。

孔祥明(1999)以訪談方式探討北部地區中產階級家庭的婆婆、媳 婦與兒子之間的互動,發現婆媳之間會因為孩子養育、生活習慣及想 法的不同而產生衝突,兒子(丈夫)是婆媳相處的關鍵,如果能盡力協

23

調媽媽與妻子的意見,則能使婆媳有良好的溝通,反之如果逃避則會 惡化婆媳之間的僵局。

歐陽儀與吳麗娟(1998)以問卷調查台北市國中一、二年級學生與 母親,發現如果以往外婆對媽媽的管教越嚴厲,則媽媽對孩子的教養 也會越專制。另外在我國認為爸媽對小孩的管控是關愛的表現,若是 爸媽放任,則孩子會認為爸媽並不在乎自己,但過於嚴格也不適當,

會減少子女與爸媽之間的信任。

總結而言,親子互動受到許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夫妻關係、婆 媳相處、社會文化、教育、經濟條件、主要照顧者受到的支持程度等 等,彼此間環環相扣,因此,若是希望了解主要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 相處情形及原因,則必須多方考量周圍情境因素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 樣貌。

三、 國外親子互動相關研究

親子互動的議題在國外也相當受到重視,許多研究成果呈現孩子 的特質、成就,與父母的社經階級、養育方式息息相關。在整理各相 關文獻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說明:

(一) 不同社經階級的家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也有別 Annette(2002)認為社經地位會對家庭內的互動產生影 響。中產階級家長透過為孩子安排有組織的休閒活動栽培孩子

24

潛能,而且會與子女討論、給予理由說服,孩子也擁有向父母 表達意見的權利;勞工階級家庭則讓孩子自由成長,休閒活動 也由子女自行決定,在對孩子的要求上是給予指令要孩子遵從 而不是說服。

Christian(2004)以德國學齡兒童為研究對象,指出父母對 教育的選擇,對孩子未來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相當重要,他們 發現高社經背景的家長,因為各項資源比較充足,經濟條件也 比較優渥,因此比起低社經背景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比較高 程度的學校,並傳遞在教育和職業方面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觀 念,子女也通常能夠獲得較高的成就;而勞工階級的家長則認 為學校教育並不重要,及早進入勞動市場才是最佳的選擇。兩 代之間在教育和職業的階級方面有複製的現象。

Carol (2007)提及居住於都市的勞工階級家庭不論在年 齡、教育程度、職業、性別、家庭成員等各方面都存在許多不 同,努力適應環境的勞工階級會去尋求各種資源,擁有許多社 會支持和朋友,進而提升文化和經濟能力,他們在勞動市場也 相當具有實力。這些人若是身為母親,在養育子女時會運用策 略、尋找協助,為孩子安排各種訓練與教育,計畫自己和子女 的未來,但可惜這些計畫通常比較偏向含糊、不確定;而中產

25

階級家庭在養育子女方面,相對於勞工階級而言,因為擁有更 充足的經濟實力做為保障,所以居住環境與養育品質也相對穩 定與優渥。

Erin, Elliot & Annette (2003)發現在中產階級家庭裡,家長 和孩子會一同參與學校有組織性的活動,以及各種專業團體,

蒐集相關資訊幫助孩子學習,而且對於學校的態度敬重,但勞 工階級與學校和社會的連結是封閉受限的;中產和勞工兩個階 級彼此少有交集與聯繫;勞工階級遇到問題通常是個人承擔,

他們所屬的勞工階級團體無法提供具體支持,但有養育孩子及 經濟的需求時,大家族中的成員會提供支持。

(二)父母親對職場與家庭的價值觀所衍生的影響

Jeffrey (2005)以在職場的爸爸和媽媽們為研究對象,指出 比較重視工作的人,對職場和家庭生活比較滿意,但個人的壓 力較大;而比較重視家庭的人,對婚姻、家人和生活的滿意較 高,但不利於工作;有工作的爸爸認為自己工作時間長,如果 還要協助家務會覺得壓力比較沉重,而且以工作環境來說,對 男人參與家務協助及養育孩子較不支持。Alberto & Paola(2010) 研究 81 個國家勞工階級的「家庭成員連結」在經濟行為與決 定上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成員連結是指個人所認為的家人的角

26

色,及孩子對家人的愛與尊重。他們發現在家庭成員連結性強 的家庭裡,女性被賦予傳統的妻子及母親角色,必須照顧家庭 及養育子女,希望女性待在家庭而不是外出工作。

(三)低社經階級家庭孩子可能面對及衍生的問題

Carlos & Margarita(2000)檢視在西班牙地區小學生中輟的 問題,發現這些孩子大多來自低社經階級的家庭,最後可能因 為家庭經濟難以負荷、學業成就不佳、人際關係不良種種因素 結合的困境下而放棄,因此認為學校與政策必須針對低社經階 級地位的家庭與孩子提供社會認知、親職技巧與經濟等各方面 的協助。

總結來說,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對孩子同樣是盡所能地付出關 愛,但由於必須面對的現實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中產 階級因為經濟條件與資源豐富,能夠為孩子安排各式活動,透過許多 管道尋求支援;在養育方式偏向民主、說理,給予孩子彈性空間。而 勞工階級父母則是需要為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較缺乏能夠獲 得資源的管道,另外由於時間與心力受限,親子互動偏向權威、命令,

自由時間讓孩子自由成長。但社會以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為主流,因此 勞工階級的家庭在親子互動方面的理念及方式可能受到侷限與否定。

自由時間讓孩子自由成長。但社會以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為主流,因此 勞工階級的家庭在親子互動方面的理念及方式可能受到侷限與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