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碩士論文. 台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rking clas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the family of Taiwan and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 指導教授:賴文鳳 教授 研究生:馬宜君.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 I.

(2) 謝誌 從小,自己就不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不論學業或生活,總在人一 能之幾百之中盡力經營。剛進研究所時,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適應, 相當感謝一路上遇到的師長和同學們非常親切熱心的協助。 直到進入寫論文的階段,不論觀察和後續的轉譯、編碼、撰寫, 所需要進行的工作繁多,已經超過我能解決的範圍,加上當初家裡陸 續發生親人過世及其他必須處理的事務,因此身心狀態一度陷入嚴重 低潮及瓶頸,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 非常感恩我的指導教授賴文鳳老師,即使工作相當忙碌,而且身 體狀況不佳,仍於當年所有的 E-MAIL 往來裡,在心理及行動上不斷給 予溫暖與鼓勵,助我走過低谷;而在論文上,以一貫嚴謹認真的態度 指導並包容我的不足。若少了賴老師的支持,我一定沒有辦法走到今 日,老師的種種付出,點滴在心。 另外,親友的支持,研究對象的協助,及何慧敏老師、李駱遜老 師的指導,還有妍妤、婕芸、香如、湘芸和許多人的幫忙,對我來說, 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持與穩定力量。 論文幾經波折終於完成了,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宜君謹向你 們誠摯地說聲:謝謝!真的謝謝!感恩有你們,才有現在的宜君。 I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進入勞工階級的台灣與越南籍新住民家庭各一個,進行半 年的參與觀察及非正式訪談,嘗試了解親子互動的情況。發現在台灣 方面,媽媽受到先生的支持與協助,加上成長經驗及工作的影響,善 用周遭的人際和物質資源,注重孩子的學業與禮儀,但忽視生活常規。 而對兩個孩子表面相同的規範上,可能因為性別及年齡不同有所差 異,對姊姊嚴厲堅持而對弟弟寬厚縱容,因此形成姊弟分別以欺瞞、 抗拒及撒嬌、逃避的方式回應;在越南部分,家中掌有權力的人是阿 嬤,阿公及爸爸完全支持。但阿嬤對媽媽因為文化及個性衝突而存有 歧視與不滿,因此大幅介入孫子女的養育,教養方式寬嚴並濟,孩子 迎合阿嬤的喜好以避免受罰及滿足需求,對媽媽採取反抗威嚇的態 度,媽媽可能受到家庭及社區人際關係和經濟的影響,雖然會打罵子 女,但若孩子當下的行為順從則停止懲罰,並未堅持及指正孩子的言 行。. 關鍵詞:新住民、勞工階級、親子互動 III.

(4)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oth in Taiwan and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s working class family, this research was proce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formal interview in two families which fit in with the condition above for half a year.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ing: In Taiwan family, mother gets support and help from her husband’s backing, furthermore, she is good at making use of 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terial resources owing to the effect of her own growing experiences and job. Besides, she pays attention on children’s school work and etiquette but ignores their regular manners. Speaking of regular manners, maybe because of her children’s difference on age and sex, she treats elder sister strictly but tolerantly to younger brother. So that elder sister comes into cheating or resisting and younger brother acting like a spoiled child and evading mother. On the other hand, in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woman’s family, grandmother absolutely has power. She discriminates against and dissatisfied her daughter-in-law because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onflict. Grandmother interferes with grandchildren’s rearing by the way of tempers justice with mercy. Children cater to their grandmother’s pleasure for avoiding punishment and fulfilling need. They also intimidate and resisting their mother. Although mother uses beat and scold to restraint children’s bad behavior, she doesn’t persist in he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itude. The reason is probably because of sh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family, community and economy.. Key words:New Immigrant Woman, working clas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6 第三節 研究問題…………………………………………………06 第四節 名詞釋義…………………………………………………06 第五節 研究限制…………………………………………………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跨文化的意涵與台越文化.……………………………09 第二節 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20 第三節 不同社經背景及新住民家庭的親子互動………………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選擇質性研究的原因……………………………………44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48 第四節 建立關係…………………………………………………56 第五節 質性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70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77 第一節 兩個家庭的環境與生活作息…………………………..77 第二節 兩個家庭親子互動情形描述………………………..…88 V.

(6) 第五章 討論………………………………………………………134 第六章 建議……………………………………………162 參考文獻…………………………………………………164. VI.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與自身經驗的關聯. 由於自幼在具有幾種不同種族背景、語言及宗教的家庭環境中成 長 ― 種族背景:爺爺是雲南回族人、奶奶及外公均是閩南人、外婆 有平埔族血統;語言方面:混合了國語、台語、及四川話;宗教方面 則是呈現了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種信仰。 處於如此多元背景的家庭裡,自然而然的使我對於跨文化及少數 族群可能面對的異樣眼光與態度有過親身體驗。例如:在宗教方面, 由於媒體的渲染(911、恐怖攻擊)與複雜的國際情勢,使伊斯蘭教與恐 怖分子在某種程度上被畫上等號,這對於大多數重視和平與協調的伊 斯蘭族群來說有欠公平。而禁食豬肉的教規,使信奉伊斯蘭教的家人 在經常以豬肉做為食物料理一部分的台灣社會裡,當外食之際對店家 要求不可加入任何肉燥、火腿、豬油等食材時,常讓老闆難以配合, 甚至認為我們是在製造麻煩。在語言方面,雖然台灣社會提倡母語運 動已二十餘年,希望能藉由台灣各族群的語言傳承,奠定並保存各不 同族群的文化特色。然而綜觀這項運動的推行成果,目前在各級學校 裡,閩南語的使用頻率似乎仍屬少數,甚至有同學完全不會說,也聽. 1.

(8) 不懂閩南語;至於更屬稀罕的四川話,情況就更不在話下了。 在社會群體當中,一般人由於身處於主流文化裡,常認為一切都 是相同、平等的,而難以體會少數族群因為執着於保有自己的特有文 化,在生活上所受到的限制。 或許正因為我自己的成長環境包含多元文化的體驗,所以對於新 住民母親、家庭及其子女,似乎更有一份同理心,希望盡可能設身處 地嘗試了解他(她)們在不同國度、種族、語言、生活習慣之間所面 對的親子互動情況與影響因素。畢竟每個文化都是不同的,也都值得 重視與肯定。 貳、. 新住民家庭親子互動是需要關注的議題. 由於新住民人數在台灣不斷增加,這些家庭也產生一些值得關注 的議題,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新住民人數日增,政府單位因應跨國婚姻而施行相關措施: 依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新住民主要來自大陸港澳地區及東南亞 國家,而東南亞地區又以越南籍最多,內政部為防止藉假結婚來台從 事不法行動,施行面談制度,外交部也從 94 年起加強外籍配偶境外 訪談,雖然使外籍及大陸港澳配偶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但從統計資料 可以明顯看出,幾年來所累積的新住民女性及其子女人數也已成為不 可忽視的一群。 2.

(9) 表 1-1-1 歷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 外籍與 年(月) 大陸港 別 澳配偶 人數 (人). 按國籍(地區)分(人) 大陸、港澳地區 外國籍 東南 合計 大陸 港 合計 亞 地區 地區 澳. 占總結 婚對數 比率 (﹪). 民國 90 年 民國 91 年 民國 92 年 民國 93 年 民國 94 年 民國 95 年 民國 96 年 民國 97 年 民國 98 年 民國 99 年 民國 100 年 民國 101 年 民國 101 年 1-9 月 民國 102 年 1-9 月 較 101 年同期 增減 (﹪). 按性別分(人) 其他. 男. 女. 總結婚 登記對 數(對). 地區. 46,202. 27.10. 26,797. 26,516. 281. 19,405. 17,512. 1,893. 3,400. 42,802. 170,515. 49,013. 28.39. 28,906. 28,603. 303. 20,107. 18,037. 2,070. 4,366. 44,647. 172,655. 54,634. 31.86. 34,991. 34,685. 306. 19,643. 17,351. 2,292. 6,001. 48,633. 171,483. 31,310. 23.82. 10,972. 10,642. 330. 20,338. 18,103. 2,235. 3,176. 28,134. 131,453. 28,427. 20.14. 14,619. 14,258. 361. 13,808. 11,454. 2,354. 3,139. 25,288. 141,140. 23,930. 16.77. 14,406. 13,964. 442. 9,524. 6,950. 2,574. 3,214. 20,716. 142,669. 24,700. 18.29. 15,146. 14,721. 425. 9,554. 6,952. 2,602. 3,141. 21,559. 135,041. 21,729. 14.03. 12,772. 12,274. 498. 8,957. 6,009. 2,948. 3,516. 18,213. 154,866. 21,914. 18.71. 13,294. 12,796. 498. 8,620. 5,696. 2,924. 3,673. 18,241. 117,099. 21,501. 15.49. 13,332. 12,807. 525. 8,169. 5,212. 2.957. 3,792. 17,709. 138,819. 21,516. 13.01. 13,463. 12,800. 663. 8,053. 4,887. 3,166. 4,090. 17,426. 165,327. 20,600. 14.37. 12,713. 12,034. 679. 7,887. 4,784. 3,103. 4,337. 16,263. 143,384. 15550. 15.71. 9,663. 9,175. 288. 5,887. 3,588. 2,299. 3,237. 12,313. 99,006. 14528. 14.03. 8,741. 8,219. 522. 5,787. 3,496. 2,291. 3,096. 11,432. 103,564. -9,54. -10.42. 6.97. -1.70. -2.56. -0.35. -4.36. -7.16. 4.60. -6.57. -1.68.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資料引自內政部統計通報.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表 1-1-2 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原屬國籍分 年別. 按發生日期統計 合計. 本國籍. 按登記日期統計. 大陸港. 東南亞. 其他. 非本. 粗出. 標準. 澳地區. 籍. 國籍. 國籍. 生率. 化粗. 比率. (%). 出生. 比率. 率. (%). (%). 合計. 本國籍. 大陸港. 其他國. 非本. 澳地區. 籍. 國籍. (%) 民國. 246,758. 10.99. 10.99. 247.530. 216,697. 30,833. 30,833. 1,246. 227,447. 10.08. 10.11. 227.070. 195,722. 30,348. 30,348. 1,337. 9.61. 9.67. 216.419. 187,753. 11,206. 17,460. 1,325. 91 年 民國. 92 年 民國. 217,685. 188,968. 11258. 17276. 183. 13.19. 93 年. 3.

(10) 民國. 206,465. 179,852. 10099. 16337. 177. 12.89. 9.08. 9.18. 205.854. 179,345. 10.022. 16,487. 1,288. 205,720. 181,839. 10471. 13241. 169. 11.61. 9.01. 9.14. 204.414. 180,556. 10,423. 13,480. 1,169. 203,711. 182,922. 10077. 10477. 215. 10.21. 8.89. 9.03. 204.459. 183,509. 10,117. 10788. 1,023. 196,486. 177,567. 9751. 8946. 222. 9.63. 8.54. 8.67. 198.733. 179,647. 9,834. 9,252. 960. 192,133. 175,503. 8906. 7535. 189. 8.66. 8.33. 8.43. 191.310.. 174,678. 8,871. 7,741. 868. 166,473. 151,968. 8185. 6092. 228. 8.71. 7.19. 7.31. 166.886. 152,363. 8,185. 6,338. 870. 198,348. 182,900. 8975. 6228. 245. 7.79. 8.55. 8.72. 196.627. 181,230. 8,937. 6,460. 783. 234,599. 217,331. 10107. 6866. 295. 7.36. 10.08. 10.42. 229.481. 212,186. 10,056. 7,239. 754. 18.28. 18.83. 12.61. 10.24. 20.41. -0.43. 1.53. 1.42. 16.71. 17.08. 12.52. 12.06. -0.29. 94 年 民國. 95 年 民國. 96 年 民國. 97 年 民國. 98 年 民國. 99 年 民國. 100 年 民國. 101 年 較 101 年同期增 減 (﹪ ).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資料引自內政部統計通報.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二、新住民子女的親子互動相關議題值得重視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住民子女漸漸達到就學年齡,需要社會投注 更多的關心,使他們能夠獲得社會大眾進一步的瞭解與重視,擁有平 等相待與彼此學習的成長環境。基於這個理念及研究動機,我在新北 市尋找可能的研究對象,經評估各項情況,覺得最能互相配合的是越 南籍新住民家庭,所以這份研究嘗試以越南籍新住民為對象。 就目前新住民家庭及經濟狀況而言,與台灣一般勞工階級家庭情 況概等,因此若希望對此一社會層級的家庭親子互動議題進行研究, 研究者似乎應該具有類似的家庭背景,可能比較能夠對他們進行深入 探討,就這一點而言,雖然我是生長在軍人家庭,與處在勞工階級家 4.

(11) 庭的研究對象在性質上有段落差,但若以經濟收入來比較,則據半生 戎馬的家父傳述,及我個人以往的生活經驗所知,在我小時候,軍人 的待遇並不高,只有兩萬多,養活五口之家並不容易(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我)。因此當民國八十二年,政策放寬准予軍人服役滿 十年即可申請退休時,國軍各單位人員立刻湧現申報退休潮,轉投入 薪水較高的民間職場,軍人的待遇其實是在這幾年間才有起色。所以 讓我對於目前眾多家庭經濟狀況拮据的勞工家庭狀況比較能感同身 受,再加上個人興趣使然,因此就選擇以勞工階級親子互動為研究方 向,再找尋社經條件相似的台灣勞工階級家庭做研究,以求對台灣社 會勞工階級親子互動有較整體性的瞭解。 參、. 國內相關研究缺乏直接進入家庭中蒐集互動資料. 目前新住民議題研究焦點著重在新住民女性、家庭及子女本身的 教養態度、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語言、閱讀及社會能力、自我概念 等等。 雖然現有的文獻相當豐富多元,但本研究希望更深入瞭解在相似 社經背景下,台灣與越南籍媽媽親子互動及影響因素為何,而且雖然 主要照顧者是母親,但是其他家庭成員或社區的人事物,在接觸過程 中也可能會影響媽媽對子女的教育,因此本研究選擇我所居住社區的 台灣及越南勞工階級各一個家庭,花較長的時間與他們培養良好的信 5.

(12) 任及互動,透過較深刻細微的觀察與訪談,期待對於我所關注的主題 有更深入的認識,並將研究結果提供家長、教師與社會做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了解相似社經背景,但不同族群(台灣、越南籍新住民)家庭的親 子互動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台灣母親與子女的親子互動為何?. 二、. 越南母親與子女的親子互動為何?. 三、. 台灣與越南母親親子互動的異同為何?. 四、. 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親子互動. 親子互動的概念與範圍其實相當廣泛。國科會委託成功大學教育 研究所,由趙梅如(2006)主持之計畫研究小組完成的「親子互動關係 型態量表」指出,親子互動包含「交心」、「矜持」、「妥協」、「默 從」、「偽裝」、「衝突」、「冷淡」、「防衛」八個項目(趙梅如, 2006,p.6)。Chao(1994)認為東西方教養不同,東方強調對長輩的 敬重順從、和諧融洽,對子女教育是以打罵控制為主,但打罵孩子最. 6.

(13) 核心的理念在於關心孩子,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才施行的教育; 但這在西方則被認為是虐待專制。綜合以上所說,本研究所指的親子 互動,著重在進入家庭後所觀察到的台灣與越南籍母親和子女的親子 互動關係,包含母親對子女的照顧、教養,彼此間表達的情感、溝通 等有關的言語和行為,以及子女受到母親及其他環境的影響等等。 二、. 勞工階級. 依職業類型區分,社會上包含資本、中產、及勞工階級三種類型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由於工作內容及屬性的關係,一般而言, 勞工階級家庭大都屬於社會上的中低社經層次。另外根據相關研究顯 示,勞工階級家庭父母與其子女的互動有以下特色,根據 Bernstein 的研究發現,勞工階級家庭所使用的語言類型多屬於「閉塞型符碼」 (restricted codes),語句較短、詞彙種類少、文法簡單(引自陳奎憙, 2001)。Wiley、Rose、Burger 與 Miller(1998)研究,勞工階級幼兒不 擅長透過敘說表達自己。就教養面向來看,Kohn 調查義大利不同社 會階級父母親管教的類型,發現勞工階級父母較強調子女要服從權威 (引自楊賀凱,2009)。Lareau(2003/2010)研究則發現勞工階級父母 與子女的互動,就教養方式而言,偏向成就自然成長(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的方式;就語言互動與運用而言,較強調語言的實 用性,認為語言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因此與兒童互動時多使用較為實 7.

(14) 用性質的詞彙;就日常生活而言,比較偏向讓兒童獨立且自我決定休 閒生活。本研究所謂的「勞工階級」即屬這一類型及層級。. 第五節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有以下兩點: 一、 雖然每周進入家庭,但在研究者未進入家庭的時段,將較 難以蒐集到完整的互動資料。 二、 研究對象可能因為不方便而有所保留。 三、 本研究為質性、個案研究,因此結果不適宜推論。 四、 三角檢證不夠全面,家庭與社區相關成員的資料不足。 五、 未加入正式訪談,以深入了解家庭成員行為背後的觀點。. 8.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相似經濟背景下,越南與台灣母親的親子互動。 由於親子互動的影響因素複雜,可能包含文化、人際、地位、社區等 等。因此本章第一節呈現文化的意涵及台灣與越南文化的比較;第二 節探究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在最後的第 三節,本研究希望藉由研究經濟條件概等,但母親國籍不同的兩個台 灣家庭,以瞭解他們親子互動的情況。 第一節 跨文化的意涵與台越文化 壹、. 文化的定義. Johnson(1997)提到,文化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在物質方 面,文化指的是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用具。不同種族及地方的人,在適 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創造並調整器具以支援日常需要,使生活更加 方便;而在非物質部分,雖然不侷限在眼睛所能看見的事物,卻是和 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是語言、想法、風俗等等,尤其是語言中的 用詞及情感。結合這些元素,就形成我們面對人事物時的言行方式(成 令方等譯,2001) 。. Rogoff(2003)進一步指出,文化是人順應環境而產生的, 人們本身是持續參與所屬的文化並調整,因此所有的言行必須放在他 們的文化脈絡裡才能明白,不能單獨來看,如果脫離就無法了解為什 9.

(16) 麼人們會有某些想法與行動 (李昭明等譯,2008)。 統整上述關於文化的定義與思維,及文化對生活上的重大影響, 讓我了解到若想真正清楚家庭內究竟發生了什麼,就無法只聚焦在母 親,還必須同時觀察、瞭解家庭內來自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生活與工 作型態的成員如何互動,及他們如何與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建立關係, 和這些因素結合的結果,對於母子(母女)之間的親子互動影響如何, 這也是本研究所關心的面向。 一、. 跨文化的意涵 Johnson(1997)提到,跨文化之間各有重視的價值,比較像一. 個光譜,並非全有或全無的截然二分。在嘗試理解他人的文化 時,首先必須暫時放下主觀的價值判斷、放下種族中心主義,以 較開放的心胸,真誠接觸並用心傾聽和自己不同的社群,接觸越 多才能盡量減少刻板印象,瞭解自己的文化只是許多可能當中的 一種,並非不可動搖的唯一真理(成令方等譯,2001)。 由於文化特質各異,可能使相同的行為在不同的地區各有其 不同的解讀,關於這一點,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見解大約可歸類 為以下幾個面向。 (一)就孩子的學習及其影響因素而言,在孩子的學習上, 譚光鼎(1998)指出墨西哥文化要求孩子利用服從及模仿來學習, 10.

(17) 而印地安文化則注重聆聽以及內在,但是這些在當地受肯定的價 值,卻在美國以白人為主流的文化下被解讀為上課不專心,進而 對學生採取不適當的回應,產生負面的結果。至於影響因素方 面,Davis-Kean(2005)指出所謂的家庭社經因素導致家長對子女有 不同的教育期望、信念和教養行為,進而影響學習成就等等,這 是有族群差異的,比較適用於歐洲白人,但對非裔美人來說,雖 然學業受到重視,但更注重的是家庭成員緊密而溫暖的互動。 (二)就教育過程中,師生的觀念而言,傅麗玉(2003)指出, 老師和泰雅族學生在科學和巫術方面的觀念落差大,但老師似乎 較少從跨文化及尊重差異的角度看事情,並引導學生利用適合的 方式學習,反而將他們與自己的不同定義為教育「問題」。 Delpit(1988)在其論述“The Silenced Dialogue"(靜默的對話)中 提到美國白人教師,在教育上未正視黑白種族觀點差異的問題, 老師面對不同族群的學生時,似乎只在表面上顯現出尊重學生的 意見,但聽完後仍然認為這只是學生個人的想法,不能代表「大 多數人」的觀點,使學生覺得想法不受重視,因而無法繼續進行 更深層的、具意義的意見交流。雖然談的是黑白族群的問題,但 對其他處在主流文化的人也是深具省思意義。面對不同種族的觀 點時,不能只是“listen”而沒有真正“hear”,認為所有人的想法都 11.

(18) 應該跟我們一樣,要相信並尊重每個人是他生活領域的專家,才 能互相欣賞與學習。 (三)就親子的教養觀念而言,Chao(1994)指出,東方國 家在人際關係上重視相處之和諧,對長輩必須敬重和順從,而對 於子女教育較常使用打罵、高壓控制,但觀念著重在父母會嚴格 管教你是因為愛你,不過這在西方則被認為是虐待極權。依據西 方研究,這類父母養育的子女,發展比較負面,但在東方則沒有 這樣的情形,子女的表現反而相當優秀。可見文化不同,教養觀 念、行為與未來也有相當大的落差。 以上情況正如同Rogoff(2003)在其“box problem”議題中所指 出的,某些主流社會的人,用狹窄的角度把不同於自己的族群做 不適當的歸類,界線壁壘分明 (李昭明等譯,2008)。 由於各不同文化在世界不斷朝多元方向發展的現今,任何個 別族群的文化,固然有其不可抹煞的優質特色,但也可能有其限 制或不合時代潮流的面向,因此隨著「地球村」的成形,也有愈 來愈多文化與其他文化產生互補效應,進而逐漸形成跨文化融合 型態。例如陸錦英(2001)利用訪談與觀察,研究定居於美國、丈 夫早逝的一位高社經背景的華裔媽媽,發現家中使用的語言是國 語和台語,教養觀念受到儒家與多元文化的影響。在儒家思維 12.

(19) 上,要求孩子敬重長輩、勤快節儉、勇於負責任,要認同台灣; 犯錯時必須道歉和靜坐。但也融入民主方法處理孩子間的手足衝 突;而家裡環境規劃和飲食上,則融合了台灣與美國兩方;在教 育期待上為孩子安排動靜各項才藝,反映了不是一味重視學業的 親子教育型態。張翠娥與鄭美珍(2010)深度訪談四位居住在維也 納的台灣籍家長,結果發現文化和教育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不 同國家對孩子的期許不一樣,歐洲強調對個人的尊重,台灣則重 視團體生活與學業成績。家長支持維也納的觀念,但也希望孩子 能具有彈性,整合兩方語言和文化。 上述的跨文化議題就台灣而言,由於歷史、政治、人口結構 變化、西方文化滲入等因素的交錯影響,使得台灣社會呈現出多 種不同族群群聚的型態。其中,新住民族群即為近年來由於台灣 家庭型態轉變及需求而形成之不容忽視的族群,隨著這個族群的 融入,新住民媽媽們也帶著她們的原屬文化進入台灣家庭。在日 積月累下,她們乃至於她們的子女也陸續遭遇並感受到文化差異 所帶來的衝擊,使得新住民子女由於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在認 知及語言上可能具有溝通障礙,造成這些學生在校學業成就低 落。關於這個問題,黃志翔(2010)指出雙語及跨文化是新住民子 女的優勢,能夠增進刺激;但這些孩子的困難在於學業成績比較 13.

(20) 受挫,老師比較容易放棄他們、成人在教導子女上無能為力,經 濟比較拮据,另外也容易受到汙名化。需要社會多加關心,正面 宣導。 總體來說,「跨文化」的意義與精神應該是提供另一種更寬 廣且更具彈性的角度,讓我們看見自己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 的信念與行為只是其中一種模式,不能當成普世準則,這世界畢 竟是相當廣闊的,尤其在不同族群接觸日益頻繁的現代,我們經 常會面對Rogoff(2003)所謂的“culture shock”。因此當與其他文化 互動時,似乎應暫且放下既定的價值判斷與行為規準,才有可能 真正「跨」出所處的「文化」框架,以開放欣賞的態度,聽見不 一樣的聲音、學習不一樣的事物,讓視野更加多元。 二、. 台灣與越南文化的異同. 賴佳慧(2009)所著的《我的小寶貝:一個越南媽媽的心情故事》 從一位小女孩問媽媽為什麼是越南人卻要嫁來台灣談起,由媽媽對家 鄉人事物的敘述帶讀者回到她的原生國,以及成長與來台背景:家是 以木板及樹葉建成的,爸媽務農,生活環境艱苦。聽說台灣相當富足, 因此憑藉一份渴望讓家裡擺脫貧窮的孝心與決心遠嫁台灣。 但是來到台灣之後,所有事情都需要依賴丈夫,而且人生地不熟 的,孤單與恐懼的心情始終如影隨形。接著在來不及適應環境的情形 14.

(21) 下就懷了孩子,害喜時相當不舒服,雖然想念越南菜,但家,遠隔千 里,為了小寶貝的健康必須勇敢吃下台灣的食物與補藥。媽媽必須從 頭開始學,學著適應台灣的一切,也慢慢看見台灣與越南的異同。 寶貝孩子出生後,新的問題接連而來:家人不信任來自越南的媳 婦,所以不論在寄錢回越南、子女養育、烹飪等方面都有許多意見衝 突,但為了孩子的未來,媽媽還是得努力待下去。之後丈夫幫她報名 識字班,希望她學習台灣的語言文化和各種生活方式,好讓她能融 入。識字班有不少同鄉和經驗相似的朋友,除了學習,互相之間也漸 漸能抒發情感、彼此慰藉,建立濃厚的友情。 識字班讓她能夠調整生活,不過畢竟是從小成長的地方,心裡上 對越南還是有深濃的思念。 終於,嫁到台灣一年後能回越南探親,媽媽卻認為她已經變成台 灣人了。原來是她聽到鄰居生病只有口頭上問候卻沒去探望。不過在 越南,村里有人生病大家都會互相關懷,而住在台灣的人差不多都要 靠自己,因此她覺得每個人都很辛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比起越南也 冷淡不少。 即使在台灣很多年了,但台灣人卻還認為她是越南來的新娘,而 越南話因為時間久了反而有點陌生。但是不論如何,總是努力過生 活。她也漸漸體會到台灣和越南其實都有親密的家人,另外更重要也 15.

(22) 是她希望傳遞給孩子的信念是:要充滿自信承認自己有個越南媽媽, 也了解到只要有愛的地方都是家。 藉著越南媽媽的眼睛,看見一些兩地之間的異同。這個世界是由 不同環境與種族組成的,各有其生活方式與信念價值。我們成長在自 己的文化下,對其他文化當然或多或少存有疑惑與成見,但是藉由願 意接觸的態度與行動,時日一久,或許能逐漸瞭解彼此的差異,進而 尊重與欣賞。 而柯瓊芳與張翰璧(2007)就家庭觀念及親子互動問題,對台灣、 越南及印尼這三個國家做了比較性的研究,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 (一)台灣和越南因為都曾被中國統治過,受到儒家思維的影響,兩 地的文化特質較為近似,使台越文化有比較多的共通性。(二)不一 樣的價值觀會形成不同的言行方式,這些價值觀也會透過婚姻結合成 新的文化。(三)越南家庭中大多以女性擔負養育孩子的重任,在教 養子女方面都要求必須敬愛雙親,而且對待孩子會因為性別而有不 同,要求兒子勇敢負責,要求女兒溫婉顧家,在家庭責任和教養上的 觀念似乎比台灣傳統,所以她們的文化如果能受到重視與學習,將成 為涵容兩地文化的重要媒介。 其實新住民女性會透過婚姻來到台灣,這其中牽涉到複雜的經濟 和性別原因(夏曉鵑,2000)。隨著經濟大幅提升,本國女性受教育的 16.

(23) 機會增加,經濟上獨立自主,兩性平權的觀念也相當普及,使部分女 性對婚姻抱持猶豫甚至否定的態度,這個現象對於社經地位比較低、 觀念也偏向傳統的台灣男性形成困境,讓他們難在台灣找到適合的結 婚對象,但又必須擔負傳宗接代的壓力,因此轉而向經濟狀況較差的 國家找尋另一半。而這些國家的女性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願意遠嫁來 台,跨國婚姻於是產生(夏曉鵑,2000;蕭昭娟,2002)。田晶瑩與王 宏仁(2006)也提到,在台越跨國婚姻裡,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觀念 依然根深柢固,女性被夫家要求順從依賴,以夫為尊。 新住民女性既然是為了改善家中經濟而遠渡重洋嫁來台灣,照理 來說她們為家庭奉獻的精神應該是值得欽佩,但李美賢(2006)的研究 指出越南在不同社經背景的族群間出現價值衝突,居住環境偏遠、社 經地位低,為家庭付出而嫁來台灣的女性,反而被社經地位高的主流 人士認為有辱國族尊嚴,顯示出越南當地階級認同的問題。這種情形 若加上夫家與社會的歧視,將使新住民女性面臨更嚴重的生活適應與 自我認同的困境。 台灣與越南兩地雖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許多不同。像是林開宗 (2006)的指出語言和食物是新住民女性認同與文化的象徵,地位不容 忽視。他認為飲食習慣包含豐富的文化意義,食物代表著認同的重要 意義。另外王志弘、沈孟穎 (2010)指出飲食呈現文化與身分認同的 17.

(24) 精神。例如:回教徒不吃豬肉,而且牲畜宰殺前必須先祭拜;而佛教 信眾大多茹素。對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女性而言,越南的家鄉菜是認同 上的重要指標,雖然一開始時台灣的家庭成員不容易接受,像是魚 露,但是隨著不斷的溝通與嘗試,飲食習慣將可能出現新的融合型 態,也象徵接納與情感的建立。 而張亭婷與張翰璧(2008)發現在家庭中,飲食代表著文化的認 同,新住民的飲食習慣在來台後受到與夫家相處情況的左右。在剛嫁 來台灣時,夫家對於他們的飲食雖然會嘗試,但大多持反感的態度, 因此新住民需要先學習並接受台灣食物,而傳遞夫家烹飪方式的人通 常是婆婆,也顯示了家裡的權力關係。但文中也提及這不表示媽媽只 能單方面被動接受,新住民媽媽隨著在夫家的時間長了,並且建立良 好的情感之後,慢慢能獲得一些主導權,結合兩地飲食的特質,創造 出新風貌,也代表互相的了解與涵容。 三、. 小結. 馮涵棣與梁綺涵(2008)指出新住民女性不認識國字不代表不識 字,不熟悉台灣文化不等於沒有文化,不了解台灣教育不等同沒受過 教育,她們在嫁到台灣前已接受原生國長期的文化薰陶,扮演媒介地 位。跨國婚姻既然已經是時代所趨,而這些女性大多為了改善家計來 到台灣,成為我們的家人,那麼重點似乎在於彼此之間的瞭解及心態 18.

(25) 問題,若能彼此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多元族群與信念共存是正常且 必然的,降低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調整為較開放的心胸,接觸、尊 重,進而欣賞、學習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將能從中擴展視野,看見不 一樣的世界,並隨著時日逐漸培養雙方深厚的情感。. 19.

(26) 第二節 親子互動的意義與越南籍母親對子女教育的期待 壹、 親子互動相關研究 一、 親子互動的意義及教養方式 一個人出生後,第一個面對的環境即是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 互動,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因此關於親子互動的研究不勝枚舉,而 由不少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研究結果,即是親子互動的 觀念及方式隨著時代推移而演變,而這項演變主要表現在親子互動關 係、教養方式、以及父親的參與三方面。 在親子互動關係方面,例如趙梅如等人(2006)認為中國家庭比較 不擅長用言語表達情感,長輩和孩子之間重視孝道和服從。她訪談北 中南地區 880 個家庭的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發現親子互動有「交 心」、「矜持」、「妥協」、「默從」、「偽裝」、「衝突」、「冷 淡」、「防衛」(趙梅如,2006,p.6)。伊慶春(2009)則指出雖然華人 社會傳統上認為孩子無條件的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長幼尊卑的階 級觀念不容動搖,不過隨著社會思想的轉變,目前逐漸認為親子之間 的互動是相對的,開始重視情感表達和物質金錢協助。 其次關於教養方式,周玉慧與吳齊殷(2001)以問卷調查台北市國 一學生家長,結果發現父母的教養方法會影響親子間的感情與孩子的 表現,當爸媽比較常使用正面的鼓勵,而不是嚴厲的指責時,孩子比 20.

(27) 較能信任父母,負面行為比較少,學業成績也較高。呂翠夏(2009)以 問卷及訪談,調查台南市 57 個家庭的父母(學歷大多在大學程度)、 子女(三到五歲)和學校老師的評價,發現如果爸媽對孩子比較常使用 正面的、鼓勵的表達,則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平和,也比較能調節自 己的情緒反應。 而在父親參與方面,張思嘉(2006)發現這十幾年來家庭成員的互 動有了轉變,雖然傳統的儒家思維,像是「男主外女主內」依舊存在, 但是隨著兩性平等觀念提升,部分爸爸開始幫忙家務和養育孩子,而 夫妻婚姻關係對子女也會產生影響,如果夫妻相處不融洽,則孩子的 負面行為比較嚴重。另外親子互動也不像以往階級觀念這麼明顯了, 以前是孩子必須絕對順從父母,但是現在認為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理 性的溝通,正面引導子女的行為,則孩子各方面表現比較好。 其實隨著時代變遷,爸爸參與子女養育的情形逐漸普遍。黃淑敏 (2010)指出由於兩性平等觀念的提倡,及對於家庭的責任感,在夫妻 關係良好時,爸爸參與家務及子女養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另外孩子的 回應也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親子之間互動的關係是雙向的。而 王叢桂(2000)訪談九位在家務和子女養育參與程度上高的父親(社經 階級包含低到高),發現爸爸會參與家庭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家庭 相當重視,所以願意學習做好父親。 21.

(28) 總結來說,親子互動的意義及範圍廣泛,舉凡父母與子女間任何 的言行、肢體、表情等各種內外在的互動接包含其中,而隨著時代變 遷,父親及其他家庭成員也逐漸加入養育子女的工作。若是親子互動 情況是正向支持的,則孩子各方面發展較為正面,反之,不當教養方 式則會造成子女行為與情緒的偏差。 二、 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 親子互動也可能受到家庭內其他成員彼此互動關係,或原生家庭 經驗所影響。 林惠雅與周玉慧(2010)以台北地區家裡有 5 到 6 歲孩子的父母為 研究對象,發現目前還是以媽媽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而且婚姻關係 對子女養育會產生影響,當夫妻互動情況良好時,爸爸會比較積極參 與孩子的養育。吳佳玲(2008)的研究也顯示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 者,在親子互動上如果媽媽的年齡、社經地位越低,子女數越多、子 女年紀越小,配偶的協助不高,再加上社會並未提供足夠的支持時, 則媽媽養育孩子的壓力會比較沉重;若是父母能共同負擔養育孩子的 責任,並且主動尋求外界幫忙,則壓力會減輕。 孔祥明(1999)以訪談方式探討北部地區中產階級家庭的婆婆、媳 婦與兒子之間的互動,發現婆媳之間會因為孩子養育、生活習慣及想 法的不同而產生衝突,兒子(丈夫)是婆媳相處的關鍵,如果能盡力協 22.

(29) 調媽媽與妻子的意見,則能使婆媳有良好的溝通,反之如果逃避則會 惡化婆媳之間的僵局。 歐陽儀與吳麗娟(1998)以問卷調查台北市國中一、二年級學生與 母親,發現如果以往外婆對媽媽的管教越嚴厲,則媽媽對孩子的教養 也會越專制。另外在我國認為爸媽對小孩的管控是關愛的表現,若是 爸媽放任,則孩子會認為爸媽並不在乎自己,但過於嚴格也不適當, 會減少子女與爸媽之間的信任。 總結而言,親子互動受到許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夫妻關係、婆 媳相處、社會文化、教育、經濟條件、主要照顧者受到的支持程度等 等,彼此間環環相扣,因此,若是希望了解主要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 相處情形及原因,則必須多方考量周圍情境因素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 樣貌。 三、 國外親子互動相關研究 親子互動的議題在國外也相當受到重視,許多研究成果呈現孩子 的特質、成就,與父母的社經階級、養育方式息息相關。在整理各相 關文獻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說明: (一) 不同社經階級的家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也有別 Annette(2002)認為社經地位會對家庭內的互動產生影 響。中產階級家長透過為孩子安排有組織的休閒活動栽培孩子 23.

(30) 潛能,而且會與子女討論、給予理由說服,孩子也擁有向父母 表達意見的權利;勞工階級家庭則讓孩子自由成長,休閒活動 也由子女自行決定,在對孩子的要求上是給予指令要孩子遵從 而不是說服。 Christian(2004)以德國學齡兒童為研究對象,指出父母對 教育的選擇,對孩子未來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相當重要,他們 發現高社經背景的家長,因為各項資源比較充足,經濟條件也 比較優渥,因此比起低社經背景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比較高 程度的學校,並傳遞在教育和職業方面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觀 念,子女也通常能夠獲得較高的成就;而勞工階級的家長則認 為學校教育並不重要,及早進入勞動市場才是最佳的選擇。兩 代之間在教育和職業的階級方面有複製的現象。 Carol (2007)提及居住於都市的勞工階級家庭不論在年 齡、教育程度、職業、性別、家庭成員等各方面都存在許多不 同,努力適應環境的勞工階級會去尋求各種資源,擁有許多社 會支持和朋友,進而提升文化和經濟能力,他們在勞動市場也 相當具有實力。這些人若是身為母親,在養育子女時會運用策 略、尋找協助,為孩子安排各種訓練與教育,計畫自己和子女 的未來,但可惜這些計畫通常比較偏向含糊、不確定;而中產 24.

(31) 階級家庭在養育子女方面,相對於勞工階級而言,因為擁有更 充足的經濟實力做為保障,所以居住環境與養育品質也相對穩 定與優渥。 Erin, Elliot & Annette (2003)發現在中產階級家庭裡,家長 和孩子會一同參與學校有組織性的活動,以及各種專業團體, 蒐集相關資訊幫助孩子學習,而且對於學校的態度敬重,但勞 工階級與學校和社會的連結是封閉受限的;中產和勞工兩個階 級彼此少有交集與聯繫;勞工階級遇到問題通常是個人承擔, 他們所屬的勞工階級團體無法提供具體支持,但有養育孩子及 經濟的需求時,大家族中的成員會提供支持。 (二)父母親對職場與家庭的價值觀所衍生的影響 Jeffrey (2005)以在職場的爸爸和媽媽們為研究對象,指出 比較重視工作的人,對職場和家庭生活比較滿意,但個人的壓 力較大;而比較重視家庭的人,對婚姻、家人和生活的滿意較 高,但不利於工作;有工作的爸爸認為自己工作時間長,如果 還要協助家務會覺得壓力比較沉重,而且以工作環境來說,對 男人參與家務協助及養育孩子較不支持。Alberto & Paola(2010) 研究 81 個國家勞工階級的「家庭成員連結」在經濟行為與決 定上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成員連結是指個人所認為的家人的角 25.

(32) 色,及孩子對家人的愛與尊重。他們發現在家庭成員連結性強 的家庭裡,女性被賦予傳統的妻子及母親角色,必須照顧家庭 及養育子女,希望女性待在家庭而不是外出工作。 (三)低社經階級家庭孩子可能面對及衍生的問題 Carlos & Margarita(2000)檢視在西班牙地區小學生中輟的 問題,發現這些孩子大多來自低社經階級的家庭,最後可能因 為家庭經濟難以負荷、學業成就不佳、人際關係不良種種因素 結合的困境下而放棄,因此認為學校與政策必須針對低社經階 級地位的家庭與孩子提供社會認知、親職技巧與經濟等各方面 的協助。 總結來說,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對孩子同樣是盡所能地付出關 愛,但由於必須面對的現實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親子互動方式。中產 階級因為經濟條件與資源豐富,能夠為孩子安排各式活動,透過許多 管道尋求支援;在養育方式偏向民主、說理,給予孩子彈性空間。而 勞工階級父母則是需要為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較缺乏能夠獲 得資源的管道,另外由於時間與心力受限,親子互動偏向權威、命令, 自由時間讓孩子自由成長。但社會以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為主流,因此 勞工階級的家庭在親子互動方面的理念及方式可能受到侷限與否定。 貳、. 越南籍母親對子女的教育與期待 26.

(33) 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與其成長背景有密切關聯,以本 研究的研究對象之一―越南籍母親而言,越南的教育、文化、風俗、 乃至於政治、經濟、制度…等種種因素,都可能對於她的親子教育理 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影響層面在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文獻 後,大致可歸類為以下幾方面做說明: 一、越南的家庭傳統觀念對其一般女子影響深遠 Helle(2006)在對越南家庭的研究中指出,男性對事物的學習 較快,成年後必須領導家族及承擔更多的道德與家族榮耀;而女 性,由於被認為出嫁之後就屬於夫家的人,無法像男性一樣承擔 家族的責任與榮譽,因此由年長的女性教導,學習服從,負有傳 宗接代的任務,從小比較文靜溫和,喜歡從事照顧小寶寶、煮菜 等遊戲。其論述中也提到,一般來說在家庭成員中尤其是母親, 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是重要的,因為長時間與孩子相處,照顧生活 起居,可以提供角色楷模,讓子女學習如何表現良好的道德與文 化。Lisa(2006)也指出居住在越南鄉村的女性,依然守著傳統儒 家精神,觀念上是要在家庭裡做好賢妻良母的角色。 二、越南的親子教育所受的影響 (一)社會主義環境影響其親子教育 Ken MacLean(2008)提到,越南教育在共產及社會主義的掌 27.

(34) 控下,教導歷史、神話傳奇、國家的概念,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國 家的一份子,成為品行優良的越南人。Helle(2006)也指出越南的 孩子六歲進入小學就讀,因為這個年紀被認為是最好形塑的時 機。傳統上期許孩子像白紙一樣,由老師或長輩教導良好的道德 使其社會化。所謂良好的道德,是以孔子的信念為主。希望孩子 遠離邪惡,但近來發現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主動性,隨著與父 母、親戚、手足、朋友的互動,逐漸社會化。 (二)越戰對越南的親子教育影響嚴重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角色不可或缺,Phuong、Kate & Jody(2007)等人探究越南父母的工作、社會情境與照顧孩子的健 康和發展間的關係。訪談居住在胡志明市附近的 147 對父母,發 現 63%的父母認為他們的經濟與工作不佳,因為要照顧孩子; 58%的父母認為孩子身體不好,使自己的工作與經濟受到影響; 而 50%的父母認為協助學齡孩子的教育、家庭作業、參與學校活 動上有障礙。尤其是在越戰後影響更大,因為越戰的關係,損害 了大家庭間互相支持的系統,也使許多人因此失去受教機會,導 致往後選擇工作、改善經濟與教育子女產生相當大的困境。雖然 政府有立了一些相關規定,協助勞工與早期幼兒教育,但似乎仍 有許多層面需要加強。 28.

(35) 三、越南籍母親與其他國籍母親親子教育的比較 Aya Goto 等人(2008)比較日本和越南母親在幼兒養育上的 自信,蒐集了日本及越南各 210 位和 132 位即將為人母的女性資 料,並在孩子出生後六周做追蹤調查。結果發現,48%和 63%的 日本及越南母親對養育幼兒沒有信心,這些母親們認為跟子女在 一起時,較少快樂與放鬆。研究也指出在日本,母親如果沒有工 作、兩胎之間間隔長一點,會覺得有信心;而在越南,母親的教 育程度越高者,養育孩子信心越高。研究認為亞洲的母親即使會 尋求家人的支持、互相討論,但傳統上養育孩子的責任仍落在女 性身上,因此與子女相處時,感受到的壓力較大、較缺乏信心與 快樂。 Joseph & YU(2008)認為東南亞籍的母親,因為語言、文化、 夫家社經背景與情況等因素,可能影響對子女的教育。這份研究 以問卷調查了母親是東南亞籍、居住於北部的三十所國小五六年 級學生 258 位,及 769 位父母都是台灣籍的孩子,用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分析結果,顯示母親是東南亞籍的孩子在學業表現和 師生關係較差,但學習動機與同儕關係沒有不同。 以台灣來說,Wang(2010)以滾雪球方式,訪談十八位越南籍 新住民女性,及九位丈夫,將研究焦點放在越南籍母親如何在台 29.

(36) 灣實踐母職。年幼的孩子對她們來說,是支持她們願意留在台 灣,扮演好母親角色的極大動力。這些母親們是有主動性的,盡 一切努力照顧孩子,滿足子女需求,也會糾正行為,與孩子溝通, 了解學校情況。另外,由於丈夫的社經背景較低,賺的錢有限, 她們也嘗試在台灣工作,將錢留下幫助子女與家裡過更好的日 子、能有餘力補習,增進課業競爭能力,或寄一些回娘家改善原 生家庭的經濟。此外這群新住民媽媽有一些會捍衛權利,告訴孩 子與其他人,他們沒有任何不足,不需要受歧視,並在適當時機 教導子女越南的文化、語言。也有一些母親內化了歧視,認為自 己是使子女降低成就的人。 肆、 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的研究結果讓我了解,越南古代受中國長期統治, 思想行為方面深受儒家哲學與佛教影響,重視倫理、道德與秩序。雖 然近二十多年來,越南的經濟起飛,改善了生活,但是傳統觀念仍舊 維持。在家庭與教育方面,依然以母親為子女的主要照顧者,學校教 導孩子語言、社會主義、歷史、公民道德等思維,重視學業成就。希 望男孩活潑好動,領導家族,承擔的榮耀與責任;要求女孩文靜溫柔, 傳宗接代,照顧家庭與子女。 在這樣的價值中,越南女性似乎屬於較從屬的地位,如果又是隻 30.

(37) 身來到台灣的新住民,情況就更加艱辛了。新住民媽媽們內化了歧 視,但有一些則認為自己沒有任何不足,會努力賺錢、照顧家庭,主 動教育孩子、捍衛權利,試著融合與改善生活。 先前的研究成果讓我對越南的環境、生活、思想與新住民母親 的情況有了初步認識,並結合自己的研究,試著更深入察覺這些面向 與親子互動將會產生甚麼影響與關聯。. 31.

(38) 第三節 不同社經背景及新住民家庭的親子互動 壹、. 不同社經階級家庭的親子互動. 一、. 勞工階級家庭的親子互動. Annette (2003)利用參與觀察和訪談,研究中產與勞工階級養育子 女的方式。發現在勞工階級家庭部分,仍以母親為子女的主要照顧 者;經濟方面收入有限,父母為衣食而努力,無法提供孩子學業指導, 資源用在維持小孩的安全與紀律中,小孩生活自理良好。而當孩子要 求物質時,媽媽會權衡家中情況適度滿足需求;在親子關係上,勞工 階級的成人和孩子之間有清楚的界線,父母下達簡短、明確的命令告 訴孩子應該做甚麼,極少說明理由,認為小孩表現不好就是因為沒有 受罰;閒暇時,勞工階級傾向讓孩子自由的從事遊戲;在與親友的關 係方面,勞工階級會因各家庭成員乃至朋友之間相互協助,使資源運 用更能獲得滿足;從階級面向來看,勞工從小被教導聽從成人的指 示,而學校遵從中產階級價值觀,因此這些孩子與家長對學校制度形 成疏遠與挫敗的感受。勞工階級家長通常無暇顧及孩子在學校的情 況,也使老師認為他們對待孩子教育的態度不夠認真,又常違反教育 信念責打孩子,而家長在權威人士面前也會侷促,少和老師聯絡討論 孩子的情況,認為學業是老師的責任。對學校與老師表面恭敬但有潛 在的敵意,彼此關係緊張(張旭譯,2010)。 32.

(39) 而陳如涵(2011)使用參與觀察與訪談的方法,研究五個台灣勞工 階級的家庭,如何養育及照顧兒童,發現養育的經驗和社經地位有 關。在這樣的家庭中,母親雖然是主要的照顧及教育者,但是處於階 級和性別的弱勢中。父親則是從旁協助,如果與祖父母同住,則祖父 母提供協助的多寡,通常取決於他們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如何而定。而 在平日生活上,以最節省金錢、時間及省事的方式安排休閒;面對孩 子犯錯時,多用處罰及嚇阻,讓孩子服從權威;另外,因為知道自己 的教育程度不足,所以會努力賺錢讓小孩能上補習班、和學校老師維 持良好關係,提升學業成就。陳如涵的研究結果指出在勞工階級的家 庭裡,有著快速、省錢、省事等特性,但也因為權威管教,使孩子與 他人互動時沒有自信。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勞工階級家庭在親子教育方面,可歸類為以 下三種現象:一是家長與學校互動的心理矛盾,此矛盾的形成主要是 因為他們與以中產階級觀念為主流的學校教育理念不同所致,使得勞 工階級家長與學校互動頻率及態度上反應不同;其二是家庭對金錢的 運用是以省錢為原則,但若結合對孩子教育及家庭所能獲得的資源等 因素為考量,則在金錢運用方面又存在一些差異。其三則是家長注重 孩子的服從、禮儀、生活常規等方面的維護,對孩子通常以簡短指令、 體罰為主要的管教方式,較少說理。這些面向也將是我未來進入家庭 33.

(40) 後,在觀察親子互動方面嘗試留意的部分。 二、. 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方式的差異. 不同社經階級家庭的親子互動存在差異,在這一方面國內已有一 些學者提出其研究結果,經分析各相關論述,我將其中論點歸納為以 下三方面來談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的差異。 (一)從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而言: 黃毅志(1997)以問卷調查父母的職業、教育及與子女管教 的關聯。發現中產階級重視孩子的獨立負責,當孩子犯錯時會 先了解為什麼犯錯,並且比較少用懲罰,表現好時則會稱讚孩 子;而勞工階級則重視子女的順從,較常使用體罰,並且以犯 錯做造成的結果而定,即使孩子表現好也較少給予讚美。總結 來說,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管教子女方式的差異在於教育程度 不同,而非職業。 陳富美(2005)以問卷調查台北縣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及 家長,發現父母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較常使用溝通、關懷與積 極回應的方式養育孩子,而子女在生活適應方面也比國小教育 程度父母的孩子來得好。 陳青達與鄭勝耀(2008)以問卷調查雲林縣國小六年級的 學生,發現媽媽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原因可能 34.

(41) 在於媽媽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比較長,對孩子的觀念與行為會產 生重大影響。而父母如果處在低社經階級,則通常必須忙於工 作,對養育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孩子可能也需要協助爸媽, 學業比較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林宗弘(2009)也發現父母的教育 程度與社經地位,和子女的未來成就呈現正相關。 陳建州與劉正(2001)以台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 對象,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越高,則能夠提供孩子更足夠的資 源以幫助學習,另外家庭社經地位所造成的學業成就不同並未 因為學校教育而縮小,反而擴大,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在升入 越高年級時,可能遇到更多的瓶頸對學業成就造成負面影響。 黃芳銘與楊世安(2006)發現家庭的收入及父親的教育程 度會影響家人間的相處與家庭環境,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能夠 提供子女良好的經濟幫助與學習環境,讓孩子發揮所長,獲得 更高的成就,若是父母花更多時間與子女相處,則對孩子行為 的助益更大。 (二)從親子互動情況而言: 戴淑貞、黃琴雅與李曉君(2008)認為親子互動對孩子未來 生活影響重大。他們以問卷調查台南地區的國中生,結果發現 高社經地位家庭的親子關係比中低社經家庭良好,而且父母與 35.

(42) 孩子的相處時間越長,並且使用正向鼓勵的方式養育子女,則 親子之間感情較好,孩子的負面行為問題較少。楊賀凱(2009) 指出父母社經地位高則管教子女時比較強調孩子的獨立與負 責,常用說理與讚許的方式鼓勵小孩表現正向行為;而父母為 勞工階級者,比較強調服從,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常用 體罰來制止。 黃芳銘與楊金寶(2002)研究台北縣國三學生的家庭階級 對偏差行為的影響,發現雖然經濟情況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定程 度的影響,但關鍵點是在親子互動,部分低社經家庭與孩子缺 乏良好的互動,以高壓的方法要求子女,因而導致孩子出現不 良行為。 (三)從社經地位而言: 李敦仁與余民寧(2005)指出父母社經地位影響子女的教 育成就,而且社經地位越高則孩子人數越少,如果子女人數太 多則會減低每個孩子能獲得的資源。陳麗如(2005)指出父母的 社經地位對孩子的學習會產生影響,社經地位越高則孩子能獲 得更充足的資源以幫助學習。但位於低社經階級的家長也可以 用正面的心態與行動養育孩子、尋找資源使情況能獲得改善。 蔡玉欽(2012)指出即使處在低社經階級,但父母若能積極 36.

(43) 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或與相關人士接觸,對子女養育有正面 影響。而父母的個性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中以溫暖 的關懷但伴隨合理的限制對子女養育的幫助最明顯;若是太過 於專制,則孩子會比較退縮;過度放縱則會養成子女不講理的 態度。另外在研究中也提出父母普遍重視孩子的學業,但比較 忽視品格與常規的培養,教育子女上也多用打罵、挖苦或冷漠 這幾個有待調整的錯誤方式。 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與張恬瑜(2011)認為父母社經地 位與孩子的學習表現有關,爸媽的社經地位高,則能提供孩子 豐富的學習環境,使學業成就提高。 總結來說,中產階級擁有較充足的資源,也重視孩子的教育,在 與孩子互動時,重視民主溝通,給予合理限制,孩子因為有這樣的資 源而能獲得較高的成就;而勞工階級的父母則需要為生活奔波,所獲 得的資源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較低,和孩子相處時,較常使用體罰, 注重服從,另外孩子在學業成就上也可能因為升入更高年級,課程變 得困難而遇到挫折。 貳、. 新住民家庭的親子互動. 新住民媽媽來台後,承擔大多數的子女養育與照顧家庭之責。依 夏曉鵑(2002)指出新住民女性來台後不久就生下孩子,而且通常父親 37.

(44) 必須忙於工作,因此孩子出生後通常以母親為主要照顧者,所以母親 對孩子的發展與學習影響相當重大。王宏仁(2001)發現在跨國婚姻 家庭中,家務和照顧孩子責任大多由新住民承擔,而蕭昭娟(2002) 則發現,新住民女性由於感受到自己處於台灣社會中較不利的地位, 使得她們出現特別保護孩子的現象,重視子女的生活及教育,希望子 女不受歧視,未來有較好的發展。另外對新住民母親來說,高傳正 (2004)發現越南籍新住民母親受到成長背景和文化的影響,對孩子的 期盼是做個優秀勤奮的人,日後有穩定的工作,不成為社會的負擔。 由於原生家庭的語言文化不受重視,使新住民媽媽通常難以用母 語表達想法讓小孩了解,又在求好心切下所可能比較常使用打罵使親 子衝突加深(黃森泉、張雯雁,2003)。唐順得(2011)也指出,新住民 家庭經濟和親子互動壓力大、溝通不佳、比較常沿用上一代的集權管 教,造成父母與孩子間的對立。另外吳欣璇與金瑞芝(2011)是以觀察 和訪談的方式,探究華人家庭文化裡的親子互動。他們深入一個嫁入 台灣已經十年的越南籍新住民母親的家庭,收集兩年的資料,發現新 住民媽媽在養育子女上以打罵為主,要求孩子敬重長上、有禮貌、順 從,但需要面對家人互動衝突、台越文化差異、子女質疑媽媽教養的 權力,並且和祖父母關係較親近等問題。在這樣的困難下努力調適及 爭取家人支持。 38.

(45)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身心發展、學習與人格養成受到家庭與 母親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於父親忙於家計的新住民家庭來說更是 如此。黃淑嫆、蔡秋桃和曹惠雅(2011)研究新住民母親對學齡前子女 的教養信念,以立意取樣選取了六位外籍媽媽,各進行兩到三次,每 次三十到六十分鐘的深度訪談。結果發現在教養孩子方面,受到生活 環境、成長背景和文化的影響。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比較嚴厲,期望 子女健康長大、學業和人格有良好發展;爸爸則通常年紀比較大,對 待孩子的態度也偏向溫和。如果在教養的觀念和行為上有衝突,媽媽 必須遵從夫家意見,子女的課業通常由爸爸或其他家人提供指導。 而翁毓秀(2004)發現,新住民在養育子女上可能面臨溝通困難、 指導孩子課業的能力不足、與夫家教養觀念不同,孩子無所適從等問 題。這份研究提到語言不通及文化不同,使新住民母親無法適當協助 子女學業,標準也與夫家不一,但是並未更具體深入說明探究究竟哪 些與夫家不同,又對孩子及親子互動形成哪些影響?這也是本研究希 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 高傳正(2004)使用訪談了解越南籍新住民母親在親子互動上以 民主方式、講道理為主,打罵是不得已下才使用的作為。黃明月、林 宜穎與葉書秀(2008)發現新住民媽媽承擔子女主要養育職責,多使用 高壓處罰的方式教養孩子,但會因為事件的性質和子女的年紀而有不 39.

(46) 同,例如關係到安全和課業的部分,管教態度較強硬;而在常規上面, 對學齡前孩子以哄騙或其他策略引導孩子順從,對學齡子女則以溝 通、自理為主。 在上述這兩篇研究中,呈現不一樣的結果,前者是溝通為主,後 者則是打罵,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研究方式的不同,前者使 用訪談,而後者以某國小為研究場域,邀請新住民母親參加小團體課 程,請她們回憶小時候的成長經驗,她們說通常原生家庭父母是以打 罵為主,接著請媽媽們說出目前遇到的問題,統整出對年紀小的子 女,擔心健康、安全和生活習慣的議題;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則擔憂 其交到壞朋友,在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之前,仍然依循父母以打 罵為主的方法。之後小團體再討論嚴厲的管教方式可能帶來的後果, 例如:因為夫家不贊成打罵小孩,而產生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或是 打罵雖然快速收效,但是會使家人關係不良等等。並提供處罰以外的 教養方法,以改善親子關係。 前兩篇研究獲得值得重視的成果,後者也成功改變了新住民母親 的教養方式,由體罰轉變為民主。對照我的研究主題,希望探究台灣 和越南籍新住民母親的親子互動,這兩篇研究讓我了解新住民母親的 教養方式可能是打罵、溝通並重,但畢竟並未實際進入家庭,在了解 整個家庭的互動脈絡中(例如:婆媳、夫妻、親子互動關係)似乎稍嫌 40.

(47) 不足,看到的單純是母親的這個面向,但是母親會受到原生家庭、文 化及與家庭成員相處等等複雜的因素影響,必須從多方面的觀察中, 才能真正了解全貌。 蘇容瑾(2005)發現,新住民多半認為能夠努力做好母親的職責, 對子女的期望也高,希望藉由夫妻共同擔負養育責任,讓孩子能平安 健康的成長,並在未來擁有比較好的發展。另外在子女教養上,重視 孩子學業和生活常規,而在孩子犯錯時大多使用私下告誡,當遇到問 題時會和子女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 蘇容瑾認為教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並不只是母親一個人 的事,必須夫妻共同承擔,但是研究中並未進入家庭,也未提到為什 麼會造成這些差異,因此我的研究將進一步進入相似社經背景的台灣 與越南家庭,嘗試了解母親的教養行為,及影響因素。 馮涵棣與梁綺涵(2008)則在進入越南籍新住民家庭後,發現媽媽 在與孩子互動時,雖然用的是國語,但是相近的語言所代表的意義可 能不同,其中可能含有越南的文化,透過親子之間緊密的相處過程而 傳給下一代,包含口語或肢體語言。越南似乎也更重視親子雙向情感 的表達,而不是只有單方面給予。 馮涵棣與梁綺涵的研究也提到在台越跨國婚姻中,父親觀念保 守,也存在社會上對於新住民汙名化的刻板印象,但是大多認為自己 41.

(48) 的配偶例外,肯定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在對子女的養育上,當妻子有 意教導孩子越南文化和語言時會干涉,因為認為沒有使用到的機會, 也容易受到異樣眼光。但是新住民媽媽仍然會透過親密的親子互動, 傳遞越南的事物,並且在互動過程及親子教育方面相當重視禮儀與雙 向情感的表達。 這篇研究實際進入家庭,與其家人互動,讓我了解新住民母親在 教養子女之行為上,比台灣勞工家庭之親子互動更重視的面向為何, 例如情感與禮貌,但並未探究父親及其他親人對母親教養子女的影響 如何,成為本研究主題後續研究所必須瞭解的層面及重點。 Wang(2010)訪談高雄地區十八位新住民母親及九位丈夫,發現這 些女性雖然受到汙名化及歧視,但她們的想法與行為卻是積極主動 的。來到台灣人生地不熟,不久後即生養孩子,原因雖然包含順從夫 家傳宗接代的要求,使自己獲得地位,另外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有 安定感,緩解思鄉情愁,並在遇到挫折時能成為支持的力量。而在養 育子女的理念方面,由於台灣家人彼此之間常會相互協助,使得新住 民母親常必須單獨面對、調適、及磨合與台灣家人間的衝突。另外梁 書華(2010)訪談七位新住民母親,了解祖父母的介入對媽媽教養孩子 的影響,發現祖父母會分擔孫子女養育和家庭事務,但當媽媽之觀念 與夫家不同時,則會要求媽媽必須順從夫家的意見,爺爺奶奶也不希 42.

(49) 望母親處罰小孩。整體來說祖父母對孫子女過於溺愛,當孩子犯錯時 會尋求祖父母的保護以避免媽媽的處罰,媽媽面對此情況常是暫時服 從以降低與公婆的對立,但會當他們不在場時責罰孩子。 小結 綜合言之,母親承擔了生育及絕大部分養育子女的工作,對孩子 的身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新住民女性嫁來台灣並且身為母親後, 扮演媒介的角色,融合兩地文化使文化再製,擁有新的意涵;她們在 生養子女上,也會盡一切努力提供最好的環境以教育孩子,並尋求家 庭與社會的協助,滿足子女的需求,在教養下一代與文化傳承的角色 是不可或缺的。同時,新住民女性們認為照顧好孩子和家庭是一種責 任,也能以行動扭轉台灣社會對她們的能力不佳、只愛金錢的偏見。 這些母親們會保護並向孩子與其他人傳遞一種觀念是:我們和台灣人 沒什麼兩樣,外貌相似,對子女及對家庭的付出也同樣用心。雖然夫 家不允許教導越南語及文化,但新住民母親仍會善用時機傳達原生文 化的價值。 這些研究的成果也提供研究者在進入家庭從事研究時,盡量以較 多元、全面的角度,嘗試了解新住民母親如何結合本身的文化、經驗, 與目前面臨的環境因素,例如家庭成員間如何互動,及這些互動產生 影響,並尋求協助與因應方式。 43.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相似社經背景下,台灣與越南籍新住民母親的親 子互動與影響因素。由於本研究希望在自然的情境下,觀察母子間互 動過程,以及了解其他成員如何產生影響。為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 以質性研究法,在情境脈絡中蒐集資料。第一節闡述選擇質性研究的 原因,第二節說明資料蒐集方式,第三節說明如何尋找研究參與者並 簡介研究對象,第四節闡述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進入研究場域、建 立關係及研究者的角色,第五節說明資料的分析、第六節則說明研究 的信度。 第一節 選擇質性研究的原因 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是由於研究者認為它的特性能獲得所要研 究題目的較完整資訊。原因在於黃瑞琴(1991)所建議的,質的研究重 視以下特點,研究者將這些特性做個統整:(一)重視整合和當下的情 境。在觀察中研究者要盡可能把所有事情記錄下來,並將蒐集到的資 訊放在脈絡中來檢視,如果抽離就難以明白行為背後的涵義;(二)自 在而且彈性。真心與人相處才能在某些事情上瞭解人們為什麼會這麼 做、這麼想;(三)研究必須重視研究對象的想法。雖然每個人的成長 背景不同,研究者不可能中立,但應抱持真誠向對方學習的心態進行 研究,盡量避免做價值判斷,才能真正理解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另外 44.

(51) 陳向明(2002)也指出質性研究重視情境、詮釋和研究者與參與者的互 動,在這些因素組合下,才能獲得接近真實而完整的資料。 在新住民家庭裡,家中成員(例如,先生、婆婆等)及鄰居對新 住民媽媽與子女互動方式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介入或參與,因此更需要 透過脈絡性的觀察才能了解。基於以上的原因,本研究直接進入家庭 進行參與觀察。. 45.

(52)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 壹、. 參與觀察.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使用參與觀察。陳向明(2002)提到參與觀察是 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的生活從中做研究,特性上比較開放,能隨著情 境及彼此的需要做調整,雙方必須是朋友關係,讓被研究者能自在地 分享經驗,但研究者又應具有一定的客觀與敏感,才能在參與觀察中 獲得比較貼近真實的資料。 在我的研究中,希望了解台灣與越南籍新住民家庭親子互動的情 況及影響因素,而這些資料必須透過直接、自然的參與,才能獲得較 完整的圖像。因此我試著使用參與觀察法進入兩個家庭,與他們保持 良好的關係,並盡量以較客觀、全面的角度觀察家庭成員的互動,獲 得較接近真實的資料。此外參與觀察必須在觀察中不斷思考,洞察每 個事件背後的意義,也應盡可能不帶太多價值判斷,維繫雙方友好關 係,循序漸進參與被研究者的活動,使內容的呈現兼具真實與情誼。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不同文化母親的親子互動,這包含溝通、 肢體、行為、眼神、回應、環境、其他親友的影響等等,需要經由研 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友好關係,實際進入家庭參與、取得信任後才能 獲得豐厚的脈絡、意義資訊。因此選擇參與觀察法做為主要方法。 貳、. 無結構型訪談 46.

(53) 另外在本研究中也使用無結構型訪談。陳向明(2002)指出無結構 型訪談就是開放型訪談,重點是在了解受訪者自己看待各項事情的角 度,讓受訪者可以自由的暢所欲言,訪談情境隨當時的情況而調整。. 47.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壹、. 尋找研究對象的過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相似社經背景下的台灣與越南籍新住民母親,如 何與子女互動,及其他家庭成員對母親的影響。由於非常重視家庭成 員間相處的情境脈絡,因此在研究者清楚說明研究方式後,同意接受 研究,並可讓研究者每週進入家庭兩三次,每次約半小時到一小時者 方能成為研究參與對象。 綜合上述決定選擇研究對象的標準及研究者所能提供的回饋: 一、. 同意讓研究者每週不定時進入家庭做參與觀察(會事先以電. 話聯絡)。 二、. 母親是子女的主要照顧者(以家庭主婦為優)。. 三、. 子女是正常發展的兒童而非特殊兒,且年齡小於十二歲,以. 就讀幼兒園及國小的孩子為優。 (希望尋找的兩家,所有子女年 齡差距不要過大,大約控制在五歲以內,以免因為年齡差距造成 研究解釋上的誤差) 四、. 由於每週進入兩三次,因為時間和金錢上的限制,所以研究. 對象住家盡量與我距離不要太遠為宜。 五、. 母親需要日常事務上的協助,或其子女在生活與課業上需要. 幫忙時,在適度範圍內,研究者會盡量給予協助。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臺南職 業訓練中心、國立 臺中高級工業職業 學校附設高級工業

先天生理的變因 家庭功能失衡 班級氛圍不佳 社會媒體誤導 價值觀念的偏差 單親家庭增多 欠缺成功經驗 錯誤楷模學習 人格特質所導致 親職教育不彰 學習動機低落

六、

(二) 民國 84 年爰經勞動部(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006 廖威辰 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12 建築舖面 施浚澤 明道學校財團法人明道大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國立秀水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建築舖面 陳武鑫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Keywords: New religious mission, Vietnamese Immigrant, Religious life, Chih Der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Shi

鄭龍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02 工業控制 優勝.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