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親子互動與親子共學

然而,近年來,因為教育思潮的改變,家長參與教育的方式由消 極至過度關心,讓教師深感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就目前教育現況來 瞭解,親師溝通的管道多以班級親師座談會及親師聯絡簿為主,做為 溝通彼此的想法之橋樑。本研究成立的數學讀書會,藉著郭靜晃(2005) 提出父母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不僅可增加孩子認知能力、自我概念;

也增加父母對孩子的瞭解及對教育感到有興趣及發展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self-efficacy)的看法,進而瞭解家長在家擔任教師教 學的夥伴對子女的教育或學習活動會發生的親子互動狀況。

張佩韻(1999)提出親子關係不僅是親子之間交互影響的關係,更 是一種會隨著家庭生活週期和子女發展階段而持續改變的歷程。既是 相互影響,因此親子關係必須從父母與子女雙方的立場來看待所謂互 動的情形。劉焜輝(1986)即從雙向觀點指出親子關係與態度的特性:

(一)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分為『接納性程度』與『理解性程度』兩 方面,前者意指父母是否傾聽子女意見、承認子女行為,能 否關懷子女,且能鼓勵子女並表示親密的態度。後者則意指 父母是否對子女冷淡、不予理睬,以及是否經常表現出命令、

嘮叨、謾罵、權威、專制與獨斷的態度。

(二)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分為『獨立型程度』與『信賴性程度』兩 方面,前者意指子女是否是依賴父母或者具有自主判斷的態 度;後者則意指子女是否對父母具有信賴與誠實的態度。

親子互動亦即是親子溝通,張秋桂(2004)意指親子溝通為父母與 子女間相互分享情感、意見交流及表達需求的知覺行為。然而,過程 包含了雙方的溝通頻率、內容及互動的結構(Palan, 1998)。朱崑中 (1996)將親子溝通界定為:發生在父母與子女間的所有溝通行為,經 由這些溝通行為交互傳遞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認知、態度、情感與行 為等層面的所有訊息,並將親子連結在一起,是發展維繫親子和諧與 成長的重要因素。吳虹妮(1999)認為,親子溝通不僅是父母與子女思

想、情感、價值觀的交流,更能增進相互的瞭解,創造和諧的關係。

在幼童階段,最為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關懷,因為這階段的幼童是 以父母為中心,以父母為學習的榜樣,雖然有句話說:「身教重於言 教」。但是對幼童來說,「身教、言教一樣重要」。

林妙娟(1998)提到親子互動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 一種人際互動關係,此種人際關係是個體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也可 說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而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有很多,親子雙方 的特質以及當時的環境狀況皆可能是成為親子互動的影響因素(蔡春 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

社會學習理論由Albert Bandura(1925)所提倡,主張個體行為的 養成多數是透過觀察與模仿,而個體主要的模仿對象是父母、同儕、

老師等,也就是理論中所談及的『楷模』。其中最重要的觀察與模仿 的楷模就是來自於家庭中的父母,畢竟孩子在家的時數較長於在校時 數,每換一個學習階段,老師、同儕等成員會有所改變,此時唯一不 變的只有家中的成員,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孩子所習得的行 為都是在與父母的微妙、不自覺的互動過程中漸漸形成的。

親子共學

教育部(1998)公佈了「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其中提到建立「學 習型的家庭」,其目標在於倡導親子共享學習樂趣,增進親子關係。

陳瑞琳(2007)提出學習型家庭既以家庭親子為主體,則親子共學就是 親子教育行動的具體表現。「親子教育」即為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 互動關係之學習,雖然也是父母教導孩子如何學習的一種行為,但主 體對象皆為家庭成員。親子教育不僅是構成學習型家庭的基礎,也是 學習型家庭的縮影。家人共同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分享?學習如 何溝通?學習如何進步?這種「親子共學」正是確立學習型家庭最好 的方式。因此,透過家庭成員的共同行動,更能強化學習的樂趣與效 能。

家長學苑(2007)提出二十一世紀是個科技、經濟、社會變遷非常 快速的時代,每個人都應養成持續的學習態度,否則將被淘汰。所以 在家庭中要引發共同的學習興趣,以接受新的科技,則需透過親子共 學的身教方式來帶動孩子培養學習的態度。

St. Pierre(1995)研究家庭學習方案之成效的研究報告指出,實 施家庭學習的父母或其子女,都在認知與溝通行為上有所改善:(1) 父母更願意把他們學習到的經驗用來教導孩子閱讀行為與態度。(2) 自己能示範良好的閱讀模範。(3)對於影響孩子閱讀的一些行為更敏 感。(4)提供孩子更多閱讀資源。(5)參與學習方案的父母與兒童借書 的次數增加。(6)父母認為孩子閱讀的能力明顯改變。(7)父母認為閱 讀逐漸成為他們家庭生活的一部份。(8)老師與父母更能達成溝通。

(9)父母開始上圖書館,更知道使用社區資源。

家長學苑(2007)指出親子共學是父母與孩子一起觀察、思考、創 造、合作和學習的過程,以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透過親子共學彼 此間更加瞭解,家庭氣氛變得溫馨融洽,更可縮小親子間的代溝並增 加溝通的能力。

黃富順(2003)認為「親子共學」是指父母與子女兩人以上聚在一 起,針對相同主題一起展開學習活動,而達到共同的成長,潛能的開 發。親子在共學的過程中,除了原有的親子關係之外,還多了一層『同 學』的關係,此時,親與子是處於平等的關係,是相互學習的夥伴,

學習的結果使親子這兩位『同學』都獲得成長,此正符合學習型家庭 中「共同成長」的理念。

魏惠娟(1998)提出教育部為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於1998年發表 我國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揭示了十四大具體的行動方案,建立學習 型家庭即為其一。從學習型組織的理念看來,學習型家庭的建立可以 說是藉著家庭成員相互學習,創造知識,使家庭不斷強化、更新與成 長的一種歷程。如同學習型組織一樣,在劇變的環境下,傳統的倫理 價值式微,逐漸動搖家庭組織之際,未來最理想的家庭型態可以說是 學習型家庭。

綜合以上之觀點,本研究中的數學讀書會之課程設計採用了黃富 順(2003)提出的「親子共學」理念,父母與子女針對相同主題一起展 開學習活動,而達到共同的成長,潛能的開發。透過親子共學培養彼 此間的興趣、感情和互相瞭解的氣氛。不僅家庭氣氛因親子共學而變 得溫馨融洽。更可以增加親子接受更多的新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助於學習多元智慧的試探與啟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