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親子共學相關研究

親子共學,一詞根據魏惠娟(1999)之研究指出,親子共學是起源 於美國在 1980 所推動的「家庭識字方案」。方案的實施主要是為社會的 貧窮且低識字者提供服務(連寶貴,2011)。「親子共學」與「親子共讀」

目前有一派支持兩種是同一種學習方式,但也有一派認為這兩者不同,

親子共讀應該只是親子共學的一部分,共學內容不只包含讀書內容,國 內目前親子共學相關研究大多與英語教學、外籍配偶與之學童教育相關,

利用親子共學大大提升學習成效,增加學習動機,研究指出,參與親子

共學者,學童從做中學,更加提升英語的學習力,父母與學童一同學習,

更增加親子關係(留素芹,2010;連寶貴,2011;趙惠美,2003),實 施親子共學的優點:

1. 父母親比老師更了解他們的兒童。

2. 父母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兒童當下的心情及想法。

3. 父母親比老師更了解自己兒童的需要、興趣,對兒童的語言程度、

做事能力及適合的學習方法比較清楚。

4. 父母知道如何去增進及保持兒童學習的興趣。

5. 一般而言,老師的帶領大部分屬課堂帶領,學童人數較多,而親子 共學則是以一對ㄧ的方式實施,相對的花在ㄧ位兒童的時間較多。

6. 父母可安排語文學習計畫,以配合兒童的作息。

7. 父母通常是最好的傾聽者。

8. 父母親會改變兒童的特有的器度及涵養,此可能是學校教育及老師 所無法取代的(趙惠美, 2003)。

家長是學童求學與生涯過程中,重要的學習目標與對象。行動科技 是目前時代的新事物,除了學童接觸學習以外,家長也是必須面對與接 觸這新時代產物,落實親職教育,讓父母也成為學習目標,再透過家庭 本身是學童的最好環境,進而讓學童安全學習使用行動科技,這正是利 用親子共學介入的目標(留素芹,2010;趙惠美,2003)。

研究指出,親子學習單為親子共學的介入方式,對於家庭暴力與性 侵害防治宣導整體態度有顯著差異,並認為親子學習單方式達到家庭暴 力與性侵害防治親子共學的目的是有顯著差異,且認為實施宣導從低年

級開始效果為佳。但家長對於防治宣導內容的了解則未達顯著差異,親 子學習單設計除了知識的給予,選擇或是非題讓家長與學童共同討論填 答,最後還有意見回饋欄,讓家長表達對介入活動的看法與想法(祁好 君等,2011)。學者認為,過去家長管教理論大多討論主動管教、限制 管教、共同觀察,但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可以讓增進親 子關係,尤其現在使用網際網路、互動性遊戲、行動科技等,家長更是 學童的共同學習者。雙方相互作用更加雙向,並且以學童為中心。參與 式學習鼓勵家長成為聽眾與共同創造者,與學童共同擔任領導者來參與 遊戲、使用手機、社交網路。比起主動管教更加具有互動性。這是除了 主動管教、限制管教、共同觀察三種管教策略以外的第四種,也是一種 學習策略,未來家長與學童更能夠在數位與行動媒體上增進人際關係

(Clark, 2011)。

利用親子共學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適當的知識與認知、態度,提 升家長教導學童的自我效能,讓家長有把握與自信給予學童學習的榜樣。

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親子共學,家長與學童在學習過程在同一個平面上,

以共同學習者角色引導學童共同討論學習的目標及執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