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之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之成效研究"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 鳳 琴. 博士.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 對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之成效研究 Effects of Co-learning about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for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研 究 生 : 賴 敬 中 撰 中 華 民 國 一零六 年 七 月.

(2)

(3) 誌謝 服務於醫院八年,從原來根本不認為自己會繼續念研究所,到臨床 上帶實習生也是另一種老師,覺得自己應該再學些東西,而且希望學點 跟原來工作不太一樣的內容,因緣際會來到了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 育學系,與頂尖優秀的衛生教育師資學習,感謝在學期間系所師長在課 業耐心的指導與提攜,讓學生我獲益良多。 在學期間,我經歷了人生很多重要的時間點,支持我繼續進修的母 親生病、過世,跟我另一半結婚,現在要孕育出新生命,我的論文也是 我的小孩,現在終於要出生了,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敬愛的指 導教授張鳳琴教授,研究過程中,老師非常有耐心的指導,並且一步步 帶著我突破與向前,無論是介入前的研究設計,還是介入本身的教案, 甚至是收案後的統計,老師都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我討論,這份恩情, 永生難忘。另外感謝龍芝寧主任,協助教案與親子共學手冊設計。感謝 林國隆老師,協助與國小校長接洽與介入上課。也感謝其他專家學者參 與研究工作審查,提出寶貴建議,讓整個研究內容可以順利進行。感謝 常常一同開會討論到很晚的雅玲、貞宇,三個不同領域的人湊在一起, 可以產生不同的想法與火花,從兩位身上也讓我學到很多。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求學期間包容我、關心我、支持我,讓我 可以順利完成論文,獲得碩士學位。 賴敬中 謹誌 中華民國一零六年八月. I.

(4) 摘要. 現代人與行動科技緊密無法分離,其中學童更是高度成長使用族群, 家長對於學童行動科技使用的管教常感到困擾。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 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之成效,藉由親子共學學習單,提升 國小學童家長對行動科技使用安全之風險感知與管教效能,進而增加預 防行為。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以 105 學年度下學期台北市與新北市各 一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家長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 103 份(實驗組 69 人,對照組 34 人) ,實驗組家長與學童在家共同完成四次行動科技使用 安全親子共學學習單,對照組家長並未參與。結果顯示行動科技使用安 全親子共學介入可以顯著提升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家長自 身預防行為,然介入未能顯著提升家長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與對學童 的預防行為。建議學校可推動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增進家長對 學童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風險感知、管教效能及預防行為。. 關鍵字:行動科技、親子共學、家長. II.

(5) Abstract. People use mobile devices more frequently, while mobile device use among children is growing rapidly. Parent often express difficult to manage children’s mobile devices us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arent-child co-learning regarding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for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is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n 2017, a total of 103 parents completed the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69 par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4 par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ork with children to complete four-week parent-child co-learning sheets at hom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work with childre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rent-child co-learning regarding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interven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arents’ risk percep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use and self-preventive behaviors. However, the intervention did not increase parents’ self-efficacy and overall prevent behavior of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learning regarding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could be implemented to enhance parents’ mobile technology safety use literacy.. Key words: Mobile technology, co-learning, parent. III.

(6) I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行動科技使用現況……………………………………………..7 第二節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與風險感知相關理論……………………10 第三節 家長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與管教效能………....…13 第四節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管教行為…………………………15 第五節 親子共學相關研究……………………………………………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24 第五節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設計………………………29 第六節 研究步驟………………………………………………………3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5 I.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佈與兩組之比較………………………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前測變項分佈與兩組之比較………………………40 第三節 親子共學課程介入效果評估…………………………………45 第四節 親子共學過程評價……………………………………………66 第五節 討論……………………………………………………………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建議……………………………………………………………71 參考文獻…………………………………………………………………….75 一、 中文文獻…………………………………….……...…………75 二、 英文文獻………………………………………………………77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及教材專家審查名單………………………………….83 附錄二 國小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調查問卷….……………85. II.

(9) 表. 目. 次. 表 3-2-1 研究設計………………………………………………………..….23 表 3-4-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預試問卷信度分析…………………………..25 表 3-4-2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正式問卷信度分析…………………………..26 表 3-5-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綱要…………………………...30 表 3-5-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綱要(續).……………………... 表 3-5-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綱要(續)……………………...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卡方檢定…………………………….39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卡方檢定(續)………………………… 表 4-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分佈與比較……..42 表 4-2-2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分佈與比較……..43 表 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分佈與比較……...44 表 4-3-1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前後測得分情形……..48 表 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分析…………………...51 表 4-3-3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前後測得分情形……..55 表 4-3-3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前後測得分情形(續)…... 表 4-3-4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分析…………….....…..57 表 4-3-5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前後測得分情形……..61 表 4-3-5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前後測得分情形(續)..…. 表 4-3-5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前後測得分情形(續)…... 表 4-3-6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分析……….…………..65 III.

(10) 表 4-4-1 家長自覺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各單元幫助程度………...68. IV.

(11) 圖. 目.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22. V.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從過去用書信,用電話,用電腦,現在用行 動科技與他人聯絡交談,且年齡層愈來愈低,對家長而言,學童使用行 動科技所產生的問題,是對家長管教上所面臨的考驗。.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網際網路對台灣民眾來說,是無法缺少的,一般人日常生活之食、 衣、住、行、育、樂等等,各種類型活動的訊息與實際需求,包括生理 層面與心理層面,皆可由網際網路的媒介來獲得。民眾利用網際網路使 用影音直撥平台、社群軟體、即時通訊。網際網路使用更從桌上型電腦, 延伸到筆記型電腦,現在則是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等等的行動科技,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在「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中表示,曾經上網的受訪者中,最常使用的上網設備是具有行動上網功 能的手機,佔 77.1%超過桌上型電腦的 52.6%,隨著網際網路訊號愈趨 穩定,種類也愈來愈多選擇,有行動上網、無線區域網路、無線上網等 等,調查發現 2016 年使用率均高於 2015 年,民眾對網路訊號穩定滿意 度也逐年增加,顯示可以在更大更機動的情況下使用網路,行動科技已 然是人們生活重心(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a,2016b)。 在人們使用行動科技的廣泛下,年齡層也愈來愈廣泛,從幼兒一直 到老年均是行動科技的使用者,其中兒童是高度成長的使用族群,根據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佈的《2015 年兒童 3C 產品使用與上網行為 大調查》 顯示,超過一半(57.4%)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擁有自己的電腦. 1.

(14) (包括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桌上型電腦);近一半擁有自己的智慧 型手機(47.9%) ,相較於 2013 年成長了 1.6 倍(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 會,2015)。2016 年英國研究顯示,5-15 歲學童擁有智慧型手機比例共 41%,比 2015 年 35%成長許多,8-11 歲及 12-15 歲的年齡層,約 49% 擁有自己的平板電腦(Ofcom, 2016)。根據 EU kids online 統計,9-16 歲學童平均每天花費在網際網路時間約 88 分鐘,49%學童會在自己房間 內使用網路,33%的學童使用智慧手機或行動科技上網(Livingstone, Haddon, Görzig, & Ó lafsson, 2011)。 學童增加行動科技使用的同時,也將自己暴露在更多的風險下,風 險類型包括健康風險、內容風險、接觸風險、行為風險。行動科技造成 的健康風險可分成身體、心理、社會(Elhai, Dvorak, Levine, & Hall, 2017; Kim ,M. S., 2015;Kim ,S. Y.& Koo, 2016;Lee, Chang, Lin, & Cheng, 2014; 江心瑜等,2013)。學童常接觸到的行動科技內容風險,則是在上網內 容中,出現有關暴力、色情等等。在上網過程中,與來路不明的陌生人 接觸,可能有被騷擾、個資外流等的接觸風險。上述的接觸風險,也可 能讓學童有性騷擾、霸凌(或被霸凌)、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風險 (Livingstone et al., 2011)。 對於學童行動科技使用率的增加,年齡層下降,家長也同樣更關心 學童使用行動科技上網的狀況,英國研究顯示,35%受測家長關注學童 在網路上所花費的時間超過看電視所花的時間。比起 2015 年研究調查 結果,更多父母擔心學童上網受到欺負(35%) 。但調查顯示,家長與學 童之間有代溝,造成家長面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時,加以管教上的困難. 2.

(15) 與障礙,其中包含有:家長對於網際網路的了解不足、或學童自我保護 在網際網路上的隱私,造成家長監督的困難(Livingstone et al., 2011)。 家長對學童的管教,年紀愈小管教愈多,隨著年齡增長,管教愈加困難, 但家長比起過去一年更加關心學童上網所接觸的內容,家長對學童手機 使用時間的關注程度也逐年增加(Ofcom, 2016)。 因網路科技日新月異,行動科技近年來發展迅速,讓網際網路與人 們更貼近,學童在學習過程中,使用行動科技的頻率愈來愈高,家長針 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管教更顯重要,但學童們的教育除了學校系統以 外,最佳的環境為家庭,故本研究希望藉由發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親子 共學,提升家長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安全預防行為,進而影響學童,讓 學童在安全的環境下使用行動科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評價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行 動科技使用安全的風險感知、管教效能、預防行為的效果。茲分述如下: 一、 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科技使 用管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之分佈。 二、 探討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 風險感知的影響。 三、 探討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對研究對象學童行動科技 使用管教效能的影響。 四、 探討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 預防行為的影響。. 3.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研究對象的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 科技使用管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之分布為何?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對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風險 感知影響為何? 三、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對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管教 效能的影響為何? 四、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對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預防 行為的影響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科技使用管 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間分布無顯 著差異。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 用風險感知。 三、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 用管教效能。 四、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 用預防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 一、 國小學童家長:本研究之國小學童家長為就讀台北市、新北市某 國小,105 學年度下學期五、六年級學童之家長。. 4.

(17) 二、 行動科技: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攜帶型個人 數位產品裝置,利用無線網路可安裝應用程式擴充軟體功能。 三、 基本資料: 指研究對象之與孩子的關係、就業的狀況、家庭經濟狀況、教育 程度、婚姻狀況、與孩子的相處情形、對孩子行動科技使用瞭解 情形。. (一) 與學童關係:研究對象於問卷所自填之關係,包括父親、 母親、祖父、祖母、其他。. (二) 就業的狀況:在職、待業、家管、退休、無業。 (三) 家長經濟狀況:研究對象於問卷所自填之家庭經濟狀況, 分為低、中低收入,小康、富裕。. (四) 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依研究對象於問卷所自填 之父母親教育程度,分為不識字、國小、國中、高中(職) 、 專科、大學、研究所(碩博士) 。 (五) 婚姻狀況:共同生活、分居、離婚、配偶過世、其他。 (六) 與孩子相處情形:非常不好、不好、普通、好、非常好。 (七) 對孩子使用行動科技瞭解程度:完全不瞭解、瞭解很少、 瞭解大部分、完全瞭解。 四、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 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所發展進行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 子共學手冊共四個單元:單元一:行動上網停看聽-提高網路使用風險感 知。單元二:行動上網反霸凌-網路霸凌/暴力風險。單元三:行動上網. 5.

(18) 拒性騷-網路色情/性騷擾風險防範防範。單元四:行動上網保健室-網路 健康/行為風險防範。介入時間為四週,給予家長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 共學手冊,並在學童接受四個單元每堂課程後,帶回親子共學手冊,期 提升家長風險感知、管教效能與預防行為。 五、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 本研究自擬問卷「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量表的測量結果,行動 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分成三個向度,包含「行動上網安全風險感知」 、 「網 路霸凌與性騷風險感知」、「健康危害風險感知」。測量結果分數愈高, 表示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愈高;反之,則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愈 低。 六、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 本研究自擬問卷「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量表的測量結果,行動 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分成三個向度,包含「行動上網安全管教效能」 、 「網 路霸凌與性騷管教效能」、「健康危害管教效能」。測量分數愈高,表示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愈高,指家長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把握 程度愈高;反之,則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把握程度愈低。 七、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指本研究自擬問卷「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量表的測量結果,行 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分成三個向度,包含「行動上網安全預防行為」 、 「網 路霸凌與性騷預防行為」、「健康危害預防行為」。測量分數愈高,表示 行動科技使用的預防行為頻率愈高;反之,則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頻 率愈低。. 6.

(19)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行動科技使用現況. 一、行動科技使用現況 (一)成人行動科技使用現況 全球行動科技使用人口急遽攀升,國際通信聯盟指出在 7 億人(佔 全球人口的 95%)居住在行動式通信網絡覆蓋的地區。行動寬頻網絡 (3G 或以上)達到全球人口的 84%,LTE 網路在過去三年迅速發展,目前接 近 40 億人(全球人口的 53%) ,提高了網際網路使用的質量。行動網路 在發展中國家,2016 年總戶預計達到 36 億。2015 年底,行動網路價格 則從民眾總收入的 10%降到 5.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17)。美國 Pew Research Center 在 2016 年民眾使用行動科技調查發 現,約 3/4(77%)美國成人有使用智慧型手機,18 到 29 歲的青少年與 成人有超過 92%的智慧型手機擁有率。其中 2015 到 2016 年成長最多的 族群為 50 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四成成人有使用平板電腦; 此外,近八 成青少年有使用手機,四成青少年有使用智慧型手機,比 2011 年使用 智慧型手機比率增加一倍,四分之一青少年有使用平板電腦(Madden, Lenhart, Duggan, Cortesi, & Gasser, 2013)。2016 年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 進會(以下簡稱資策會)公布調查中表示,民眾家中能夠上網的裝備不 再局限於電腦設備,手機、電視、機上盒等,都需要透過網路取得特定 服務,因此民眾在家中安裝網路的行為,已不全然與電腦使用有關(資 策會,2016a) ,家中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已經逐漸取代電腦成為家中上. 7.

(20) 網設備。行動寬頻網路比起固定寬頻網路變得更加普及,較過去也穩定 許多,尤其因電信商競爭,行動網路價格愈來愈平價,加上行動科技日 新月異,使用行動科技上網的人數大大提升,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 訊中心公布的「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曾經上網的 2,819 位受訪者中,最常使用的上網設備是具有行動上網功能的手機的 比例最高,超過桌上型電腦,且女性多於男性。除了行動寬頻網路以外, 另外現在很多公共(例如:車站、速食餐廳、)或私人場所(居家環境) 都有無線區域網路,利用行動科技加入開放或封閉加密的無線區域網路, 同樣可以連上網路盡情暢遊,尤其以學生族群居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 資訊中心,2016a) 。台灣研究顯示,11-15 歲的受測者有 45%的智慧型 手機使用者每天都要使用,另外近三成則是每週使用超過兩天的時間 (Chiu, Chang, Chen, Ko, & Li, 2015) 。根據 2016 年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 所研究公布「台灣 Z 世代之手機娛樂行為解密」調查顯示,20 歲以下 的學生族群,從出生起就在有電腦、網際網路的環境下生長,行動化、 社群化、數位化的生活,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有 3/4 每天滑超過三小 時, 1/3 的人周末假日會在手機上看影音超過 3 小時(資策會,2016a, 2016b)。 (二)學童行動科技使用現況 歐盟針對學童使用網路的調查統計,9-16 歲學童每天上網平均花費 88 分鐘。在丹麥與瑞典,第一次使用網路平均 7 歲,在其他北歐國家則 是 8 歲,在歐洲整體來說則是平均 9 歲第一次使用網路。在歐盟國家中, 有 49%的學童在自己房間中使用網路。33%使用智慧型手機或行動科技. 8.

(21) 上網,在家中使用的人數(87%)大過於在學校中使用的人數(63%) (Livingstone et al., 2011)。英國研究顯示,從 2015 年以來,5-15 歲的 學童使用手機有顯著成長,減少了其他媒體設備(如:遊戲機、DVD 等等)的使用量。學童擁有智慧型手機比例從 2015 年(35%)增加到 2016(41%) ,其中 8-11 歲比例從 2015 年(24%)增加到 2016 年(32%), 12-15 歲比例從 2015 年(69%)增加到 2016 年(79%) ,這兩個年齡區 段均有顯著成長。在平板電腦的使用比例上也類似智慧型手機。2015 年開始,5-15 歲學童對於媒體設備懷念程度,最想要的媒體設備從電視 轉移到了行動電話。尤其從 8-11 歲的年齡層最明顯(95%-96%)。2015 年開始,學童們花在手機或平板的時間也明顯增加,原來在電視可以收 看的節目或電影,逐漸轉移到平板或智慧型手機上。接近 1/5 的學童使 用的是電腦以外的替代型上網設備,因為在 5-15 歲這年齡層的學童不太 可能使用桌上型電腦,故使用替代型上網設備,也就是平板電腦與智慧 型手機的使用率提高。雖然使用率大大提升,但學童對於網路上資訊的 了解並不完全會篩選,約 1/4 的學童認為 Google 搜尋列出的訊息真實度 是可以信任的,但其實中間有些訊息可能是廣告訊息(Ofcom, 2016)。 在教育部委託調查中顯示,台灣學童與青少年 2014 到 2015 年連續 兩年最常上網的地點在家中高達 84.6%,且有無線網路達 83%以上。國 小學童最常使用臉書(67.0%)。國小學童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 2015 年結果高於 2014 年(48.7% v.s. 41.2%) 。隨著年級增加,網路沈迷、成 癮盛行率愈趨嚴重。2015 年較 2014 年沉迷嚴重盛行率略升。2013、2014 年兩年調查結果發現,皆呈成癮程度愈嚴重,身體症狀愈多,面對他人. 9.

(22) 敵意與猜疑心愈重(柯慧貞,董旭英,李俊霆,周廷璽,2015)。. 第二節 一、.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與風險感知相關理論. 行動科技的使用風險. 使用行動科技具有相當程度與種類的風險,當關注程度不足或過度 使用行動科技,在生活獲得便利性之餘,過度或不正確使用的風險行為 卻造成健康或生活的傷害。文獻表示風險可包括內容風險(content risk) , 例如:網路上暴露的暴力、色情訊息等,行為風險(conduct risk)例如: 如網路成癮、賭博、駭客等,接觸風險(contact risk)例如:網路霸凌、 性騷、與陌生網友見面等(Hosub, Young Sang, Sunjae, & Eunsoo, 2013; Livingstone et al., 2011;Vanderhoven, Schellen, & Valcke, 2014) 。民眾使 用行動科技過程中,如果使用行為不安全,就容易暴露在風險下,而造 成傷害與問題。 1. 內容風險(content risk) 內容風險包含有暴力、血腥內容、色情、種族歧視、置入性行銷等 等。(Livingstone et al., 2011) 2. 接觸風險(contact risk) 接觸內容包含有騷擾、跟蹤、性虐待或性剝削、思想輸入、個資濫 用(Livingstone et al., 2011)。 3. 行為風險(conduct risk) 行為風險包括網路成癮、霸凌(被霸凌) 、性騷擾、隱藏的使用者、 賭博、侵權(Livingstone et al., 2011) 。美國研究指出,使用智慧型手機 因過度使用依賴智慧型手機,當個體與智慧型手機脫離時,表現出焦慮、. 10.

(23) 與停藥類似的生理戒斷症狀,憂鬱、焦慮、慢性壓力或低自尊等等的心 理健康問題,都顯示與非正常使用手機有關,有「網路成癮」的症狀(Elhai et al., 2017;Radesky, Miller, Rosenblum, Appugliese, Kaciroti, & Lumeng, 2015;Radesky, Kistin, Zuckerman, Nitzberg, Gross, Kaplan-Sanoff, . . . Silverstein, 2014)。 4. 健康風險(health risk) 有關於身體健康的影響,研究指出行動科技的使用習慣容易造成身 體肌肉骨骼等等相關問題,現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設計螢幕尺寸 日趨擴大,手持姿勢與軀幹頸椎直立角度與身體肌肉骨骼不適有明顯相 關,肩頸疼痛、大拇指與手腕過度重複使用造成的發炎,與行動科技使 用均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性(江心瑜、 劉倩秀、 詹子昀、 林庭安、 林 芸秀、 李宜靜、 . . . 廖韋毓,2013;Kim, 2015;Kim & Koo, 2016; Yoon, Kang, Kim, & Oh, 2015) 。近距離使用螢幕,長時間接觸會引起視力問題, 長時間暴露在螢幕所產生的藍光下,也容易造成眼睛疾病與病變(衛生 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Eto, Tsubota, Tanaka, & Nishiwaki, 2013) 。對 於成人與學童而言,在睡前或床邊使用手機,無論是使用時機,或使用 時間,皆會對睡眠有影響。日本研究指出,青少年則因睡眠時間不規律 及熄燈後接收或發送信件及來電,容易造成發育的問題,日常生活的問 題,包括:思考、感覺、行為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嚴重造成霸凌行為的 形成(包括霸凌者與被霸凌者(Exelmans & Van den Bulck, 2016;Hale & Guan, 2015;Randler, Wolfgang, Matt, Demirhan, Horzum, & Besoluk, 2016)。台灣研究發現,將近 10%的學童超過夜間十點仍使用手機,而. 11.

(24) 幼童與青少年在發育過程中,比起成人對於電磁波的磁場更敏感,易造 成發育不良問題(Chiu et al., 2015) 。數位媒體的使用,學童更會造成發 育上的問題,例如:肥胖、認知發育不良、語言發育不良⋯⋯等(Hill, Ameenuddin, Reid Chassiakos, Cross, Hutchinson, Levine, . . . Swanson, 2016)。在心理層面的健康問題,憂鬱症、焦慮的嚴重程度與手機非正 常使用有高度相關(Elhai et al., 2017) 。從身體與心理健康造成問題外, 擴大影響社會健康,雖然利用行動科技讓人們方便,但卻增加磨擦、猜 忌、社交焦慮(Lee et al., 2014)。行動科技使用是趨勢,但使用過程中 產生的風險同樣與日俱增,如何降低使用風險是在使用行動科技過程中 應該要注意且預防的。 二、. 風險感知相關理論. 使用行動科技帶來便利,但使用者也暴露在相當多的風險下,無論 家長或學童,使用人口日與俱增,預防使用行動科技風險也同等重要, 為了提高使用者面對行動科技使用風險的預防能力,可以以延伸平行過 程模型(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EPPM)來評估使用者對此風 險預防能力的學習狀態,並且藉此給予使用者教育介入,提升使用行動 科技的風險感知與效能,進而達到使用者預防行為意向與行為產生。 延伸平行過程模型(EPPM)是 Witte 在 1998 年提出,以學習理論 為基礎,並以有效的恐懼訴求而達到學習目的改變行為(韓釗、林詩堯, 2014;Askelson, Chi, Momany, Kuthy, Carter, Field, & Damiano, 2014; Popova, 2012) 。國內外研究中,延伸平行過程模式應用在健康風險議題 上,將模式應用於戒菸社會行銷設計上,讓戒菸行銷更符合目標群體的. 12.

(25) 需求,以達到針對提升目標對風險的效能感知(韓釗等,2014)。另外 用於學童齲齒預防(Askelson et al., 2014;Askelson et al., 2015) 、流行性 感冒(Gottberg et al., 2016)、對於伊朗大學生預防 HIV/AIDS 的風險感 知(Esmaeilzadeh, Allahverdipour, Fathi, & Shirzadi, 2015)、改善癌症篩 檢 的 有 效 性 ( Birmingham, Hung, Boonyasiriwat, Kohlmann, Walters, Burt, . . . Kinney, 2015)、公共衛生緊急系統的功效(Barnett, Thompson, Semon, Errett, Harrison, Anderson, . . . Storey, 2014),提升研究參與者或 被調查者對於健康風險的感知與效能,增加預防行為或採取預防措施。. 第三節 一、. 家長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與管教效能.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風險感知. 歐洲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是否會遭遇到風險, 抱有擔心的態度,有 95%的家長面對 9-12 歲的學童上網時,他們不贊 成在網路上給予個人資料,有 85%認為不應該上傳照片、影片、或音樂 給他人,並且認為應該找機會與學童聊聊他們上網所做的事情,77%的 家長會對學童解釋說明網站的優劣,尤其是跟女兒。有 58%的家長會陪 在學童身邊一起上網,監控的方式並不流行,原因是會失去信任感。有 近 1/4 的家長認為學童使用網路在未來六個月內會遭遇到問題,有 1/2 的家長認為他們應該對於學童上網的活動更感興趣更關心(Livingstone et al., 2011) 。 英國研究發現,比起過去有更多家長關心學童上網的時間,但大多 數家長認為自己的學童可以在使用數位媒體螢幕的時間與其他事情取 的很好的平衡。但對於控制學童使用數位媒體螢幕的時間,隨著學童年. 13.

(26) 齡增長愈趨困難。大多數家長認為上網的優點大過於風險,特別是 8-11 歲(68%)與 12-15 歲(70%),但同樣會擔心上網所面臨的風險問題。 5-15 歲學童的家長最關心學童上網時間,但較少家長關心玩遊戲與使用 手機所花費的時間。2016 年 8-11 歲學童的家長比起 2015 年同年齡層的 家長更擔心學童在網路上被欺負(2015 年 28% vs. 2016 年 35%) 。12-15 歲女孩的家長比起男孩更擔心在網際網路上遭遇問題。在 2016 年英國 調查結果顯示,5-15 歲學童的家長比 2015 年更在意上網內容,但也更 相信自己學童在上網的安全性。有七成家長認為,學童比自己更了解網 路。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懂的夠多來處理學童上網遭遇到的風險問題, 且 2/3 的家長認為自己透過學童上網學到新事物。僅少數家長對學童上 網活動感到擔憂,調查顯示,四成家長關注學童上網做什麼的訊息,三 成家長關心他們在網路上所花的時間,三成家長關心學童受到網路霸凌 (Ofcom, 2016)。 各項研究調查顯示,家長對於學童上網行為不排斥,但對面臨風險 仍會感到憂心,並對於如何減低風險仍有相當程度的擔憂。 二、.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管教效能. 延伸平行過程模型訊息處理中,除了風險感知另一個影響訊息處理 的就是效能感知。效能感知又分成自我效能與反應效能,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指人們是否有能力做到訊息所建議的程度,評估自己是 否有信心與把握完成某行為。反應效能(response efficacy)指訊息所提 出改善建議的成效,及建議對於避開威脅有用程度(韓釗等,2014)。. 14.

(27) 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模式視於做為行為改變的介入,行動科 技使用管教效能是家長對於自己能不能產生管教行為的信心,自覺自己 是否有能力可以成功去實踐一項新行為,自覺建立在過去相類似的經驗 或由觀察別的經驗加以判定。管教效能受對行動科技使用的認識瞭解所 影響,當對行動科技瞭解程度愈高,則管教效能也會愈高。有研究指出, 管教效能隨著家長對行動科技的態度,而有所影響,當態度負面,同時 間效能也會較低,面對管教的行為是較沒有把握的(張瑜真、張鳳琴、 李景美、邱瓊慧、龍芝寧、黃佳淳,2016)。故管教效能也是本研究要 探討的項目之一。. 第四節.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管教行為. 一、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管教 家長對學童管教方式可分為溺愛式管教(高回應/低規範 ) 、忽略式 管教(低回應/低規範) 、威權式管教(低回應/高規範) 、民主式紀律(高 回應/高規範) (柯慧貞等,2015) 。與延伸平行過程模式所提到的預防行 為類似,延伸平行模式中提到,當人們具有高感知風險、高感知效能, 會接受訊息建議,改變態度、意圖與行為,形成危險控制過程(danger control process),採取積極的預防行為;家長面對學童管教則採取開明 權威方式。低感知風險、低感知效能,因為對人們而言並未感到威脅, 則根本不會有動機去處理風險訊息;家長管教方式則為忽視冷漠。另外 2011 年歐盟學童網路使用調查(EU Kids Online II:Final report)對家 長網路管教定義,將家長網路管教策略,分成 5 種類型:「網路使用主動 管教」(Active use mediation)、「網路安全主動管教」(Active safety. 15.

(28) mediation) 、 「網路使用監控手段」 (Monitoring mediation) 、 「網路使用技 術性手段」 (Technical mediation)及「網路使用限制性手段」 (Restrictive mediation)(Livingstone et al., 2011)。荷蘭研究分析,父母面對學童使 用網路資源,分成 1.共同使用(co-use)2.主動管教(active mediation) 3.限制管教(restrictive mediation) ,加上安全軟體應用程式,讓「監督」 效果更強(Barkin, Ip, Richardson, Klinepeter, Finch, & Krcmar, 2006; Griffiths, Benrazavi, & Teimouri, 2016;Mendoza, 2009;Mesch, 2003; Nikken, & Jansz, 2014;Peter, 2003)另外有研究提到家長對學童行動科 技使用的管教方式,包括主動型管教(active mediation)、限制型管教 (restrictive mediation)、監督型管教(monitoring)(Livingstone et al., 2011)。 二、 家長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管教的影響因素 家長面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態度,是非常多樣性的。土耳其研究 指出,當家長了解學童使用行動科技上網是為了課業、搜尋資料等等, 家長是積極的看待,認為上網做作業與獲取知識是這個時代生活的必須, 故不管他們在上面所花費的時間。同時,家長也擔憂會有負面影響,包 括色情內容、網路成癮、與不可靠的人交往⋯⋯等(Kabakci, Ferhan Odabasi, & Coklar, 2008)。 研究發現,低收入的父母比起互動性策略(指導性管教),較喜歡 使用權威性策略(限制性管教) (Warren, 2005) 。面對 2 至 11 歲的學童, 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家長使用單一策略,限制性 23%,指導性 11%,無 限制 7%,過半以上使用多重策略(Barkin et al., 2006) 。美國學者指出,. 16.

(29) 家長管教方式對於阻止數位媒體(如:電視)負面影響有顯著的效果, 其中限制性與指導性管教可以提升對負面數位媒體效應的意識(Barkin et al., 2006; Warren, 2005)。家長針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之管教行為,與 家長本身使用行動科技上網的行為,明顯與學童在家使用有高度相關 (Valcke, Bonte, De Wever, & Rots, 2010)。有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對學 童使用網路可能暴露風險愈擔憂,愈容易採取網路使用管教策略。家長 知覺到學童接觸負面網站經驗,則大多採取限制性管教方式。而管教方 式或策略的使用選擇,與家長年齡、家長對網路使用技術、使用信心、 對學童上網關心程度,均有顯著相關(潘映君,2014)。另外有研究發 現,父母大多在上網管教策略上使用限制性管教,但隨著學童年齡增長, 則限制性管教則愈難控制(劉容襄、黃迺毓,2015)。 影響家長對學童使用網路、數位媒體、行動科技管教策略因素相當 多樣性,影響因素也是本研究介入探討的項目之一。. 第五節. 親子共學相關研究. 一、 親子共學研究 親子共學,一詞根據魏惠娟(1999)之研究指出,親子共學是起源 於美國在 1980 所推動的「家庭識字方案」 。方案的實施主要是為社會的 貧窮且低識字者提供服務(連寶貴,2011) 。 「親子共學」與「親子共讀」 目前有一派支持兩種是同一種學習方式,但也有一派認為這兩者不同, 親子共讀應該只是親子共學的一部分,共學內容不只包含讀書內容,國 內目前親子共學相關研究大多與英語教學、外籍配偶與之學童教育相關, 利用親子共學大大提升學習成效,增加學習動機,研究指出,參與親子. 17.

(30) 共學者,學童從做中學,更加提升英語的學習力,父母與學童一同學習, 更增加親子關係(留素芹,2010;連寶貴,2011;趙惠美,2003),實 施親子共學的優點: 1. 父母親比老師更了解他們的兒童。 2. 父母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兒童當下的心情及想法。 3. 父母親比老師更了解自己兒童的需要、興趣,對兒童的語言程度、 做事能力及適合的學習方法比較清楚。 4. 父母知道如何去增進及保持兒童學習的興趣。 5. 一般而言,老師的帶領大部分屬課堂帶領,學童人數較多,而親子 共學則是以一對ㄧ的方式實施,相對的花在ㄧ位兒童的時間較多。 6. 父母可安排語文學習計畫,以配合兒童的作息。 7. 父母通常是最好的傾聽者。 8. 父母親會改變兒童的特有的器度及涵養,此可能是學校教育及老師 所無法取代的(趙惠美, 2003)。 家長是學童求學與生涯過程中,重要的學習目標與對象。行動科技 是目前時代的新事物,除了學童接觸學習以外,家長也是必須面對與接 觸這新時代產物,落實親職教育,讓父母也成為學習目標,再透過家庭 本身是學童的最好環境,進而讓學童安全學習使用行動科技,這正是利 用親子共學介入的目標(留素芹,2010;趙惠美,2003) 。 研究指出,親子學習單為親子共學的介入方式,對於家庭暴力與性 侵害防治宣導整體態度有顯著差異,並認為親子學習單方式達到家庭暴 力與性侵害防治親子共學的目的是有顯著差異,且認為實施宣導從低年. 18.

(31) 級開始效果為佳。但家長對於防治宣導內容的了解則未達顯著差異,親 子學習單設計除了知識的給予,選擇或是非題讓家長與學童共同討論填 答,最後還有意見回饋欄,讓家長表達對介入活動的看法與想法(祁好 君等,2011)。學者認為,過去家長管教理論大多討論主動管教、限制 管教、共同觀察,但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可以讓增進親 子關係,尤其現在使用網際網路、互動性遊戲、行動科技等,家長更是 學童的共同學習者。雙方相互作用更加雙向,並且以學童為中心。參與 式學習鼓勵家長成為聽眾與共同創造者,與學童共同擔任領導者來參與 遊戲、使用手機、社交網路。比起主動管教更加具有互動性。這是除了 主動管教、限制管教、共同觀察三種管教策略以外的第四種,也是一種 學習策略,未來家長與學童更能夠在數位與行動媒體上增進人際關係 (Clark, 2011)。 利用親子共學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適當的知識與認知、態度,提 升家長教導學童的自我效能,讓家長有把握與自信給予學童學習的榜樣。 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親子共學,家長與學童在學習過程在同一個平面上, 以共同學習者角色引導學童共同討論學習的目標及執行。. 19.

(32) 20.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成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設計;第三節研究對 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設計;第 六節研究步驟;第七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張鳳琴、李景美、邱瓊慧、陳炳宏、江振東、苗迺芳及莊 弘毅教授的科技部計畫「學童與家長的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素養、風險 感知、風險行為與影響之追蹤調查及介入」之第二年計畫部分內容。 本研究旨在評估「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北市國小高年級學 童家長之成效」,對台北市與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給予親子共 學課程介入,評估介入後家長對於行動科技的風險感知是否提升,進而 可能影響家長的管教效能,更可能增進對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風險預防 行為。 自變項為對家長的教育介入內容—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包 含了四部分的家長手冊,學童在課堂結束後帶回執行親子共學的親子學 習單,其中四大部分包括了:1.行動上網停看聽;2.行動上網平安行; 3.行動上網小達人;4.行動上網保健室。 控制變項為個人基本資料,包括:與孩子的關係、就業的狀況、家 庭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孩子的相處情形、對孩子行動科 技使用瞭解情形。 依變項分成三部分,分別為一、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包含行動. 21.

(34) 上網安全風險感知、網路霸凌與性騷風險感知、健康危害風險感知,二、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包含行動上網安全管教效能、網路霸凌與性騷 管教效能、健康危害管教效能,三、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包含行動 上網安全預防行為、網路霸凌與性騷預防行為、健康危害預防行為(圖 3-1-1)。.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 親子共學 1.行動上網停看聽 2.行動上網平安行.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3.行動上網小達人 4.行動上網保健室. 基本資料 1. 與孩子關係 2. 就業的狀況 3. 家庭經濟狀況 4. 教育程度. 5. 婚姻狀況 6. 與孩子相處情形 7. 對孩子行動科技使用 瞭解程度. 圖 3-1-1. 研究架構. 22.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選取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 介入時間為一零五學年度第二學期。 本研究在給予國小家長關於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親子共學手冊前, 對家長進行前測,作為評量結果基礎,後測問卷在給予國小家長行動科 技親子共學手冊,並在國小學童上完四週共四堂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 課程,每週ㄧ次帶回親子共學手冊,讓學童與家長共同學習,一週後對 家長進行後測。以了解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之成效。. 表 3-2-1 研究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介入. 後測. 實驗組. O1. X. O2. 對照組. O3. O4. X: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課程 O1:實驗組前測 O2:實驗組後測 O3:對照組前測 O4:對照組後測.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樣本,預計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童、新北市某國小六年 級學童之家長,台北市 4 個班,新北市 5 個班,共 9 個班。將同一組人 進行親子共學的前後測。前測問卷發出共 225 份,回收問卷共 182 份, 問卷回收率(80.88%),後測問卷發出共 224 份,回收問卷共 165 份, 問卷回收率(73.66%) 。本研究收案條件包括:1.家長前後測均填答、2.. 23.

(36) 家長為學童父母親,排除父母親以外的親屬,如:祖父母等、3.家長前 後測填答為同一人,排除如前測填答者為母親(父親)而後測填答者為 父親(母親) 。本研究排除前後測未完整填答 17 份,前後測家長與學童 關係為父母親以外者共 2 人,前後測家長為父親(母親)填答不一致者 共 39 人,另外填答經審核為無效問卷共 21 份,得到前、後測配對有效 問卷 103 份。 另外,本研究依據家長填答後測問卷「是否參與親子共學教材」結 果,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組為家長填答「有參與親子 共學教材」者,計 69 人(66.99%) ;對照組為家長填答「無參與親子共 學教材」者,計 34 人(33.01%) ,分析行動科技親子共學介入後,實驗 組與對照組家長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管教效能、預防風險行為的差 異。.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自填式調查問卷為工具,根據研究目的、參考國內外行動 科技使用安全相關研究知量表與介入課程內容加以修訂編製而成。分別 於研究介入前一周進行前測及課程結束後一周進行後測。正式問卷內容 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基本資料及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之成 效。 一、 擬定問卷初稿 問卷初稿擬定名稱為 「國小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調查問卷」 , 本研究探討內容分成四個部分: (一)基本資料(10 題) 、(二)行動科 技使用風險感知(15 題) 、 (三)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14 題) 、 (四). 24.

(37)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23 題)。 二、 專家審查內容效度 將擬定後問卷,邀請健康促進、資訊教育、衛生教育、大眾傳播相 關領域、醫護、國小等相關領域之專家 11 位(附錄一) ,進行問卷內容 效度評量,針對問卷題目知適切性及周延性給予專業意見,再依據專家 意見及指導教授指導進行問卷修改。 三、 實施問卷預試 本研究問卷初稿經修改後,為了解受測學童家長的填答反應、對問 卷題意與用詞的了解程度,及填答所需時間等狀況,研究者至新北市一 所國小對六年級學童家長共 15 人進行施測。 預試之問卷回收後,採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之信度分析 來檢定問卷之信度,檢定結果指出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科技使 用管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內部一致性介於 0.78 到 0.92 之間, 表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表 3-4-1)。. 表 3-4-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量表. 題數. Cronbach’s α.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 15. 0.88.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 14. 0.92.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23. 0.78. n=15. 25.

(38) 四、 完成正式問卷 經過專家效度審查及預示之受測學童家長填答情形修訂問卷,調整 問卷題向之敘述用語,以符合研究對象之文字閱讀與理解程度。 正式問卷採用內部採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之信度分析來檢 定問卷之信度,檢定結果指出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科技使用管 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內部一致性介於 0.78 到 0.92 之間,表 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表 3-4-2)。. 表 3-4-2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正式問卷信度分析 量表. 題數. Cronbach’s α.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 15. 0.95.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 14. 0.94.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23. 0.94. n=224. (一) 、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分為背景資料、與孩子的相處狀況、對孩子使用行動科技 的了解程度、平均一天使用行動科技時間。 1. 家長背景資料 (1) 與學童的關係:分為「父親」 、 「母親」 、 「祖父」 、 「祖母」 、 「其他」。 (2) 就業狀況:分成「在職」 、「待業」、 「家管」 、「退休」、 「無業」 (3) 家庭經濟狀況: 「低、中低收入」 、「小康、富裕」。 (4) 教育程度: 「不識字」 、 「國小」 、 「國中」 、 「高中(職 )」 、 「專科」 、. 26.

(39) 「大學」、 「研究所(碩博士 )」 。 (5) 婚姻狀況: 「共同生活」 、 「分居」 、 「離婚」 、 「配偶過世」 、 「其他」。 (6) 與孩子相處情形: 「非常不好」 、 「不好」 、 「普通」 、 「好」 、 「非常好」 。 (7) 對孩子使用行動科技瞭解程度: 「完全不瞭解」 、 「瞭解很少」 、 「瞭 解大部分」、 「完全瞭解」 。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成效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成效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行動科 技使用風險感知、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1.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 本量表共 15 題,包括「行動上網安全風險感知」5 題、「網路霸凌 與性騷風險感知」6 題、 「行動上網健康危害風險感知」4 題。採用 Likert 量表,分別為:非常不同意為 1 分、不同意為 2 分、同意為 3 分、非常 同意為 4 分、得分範圍 1~4 分,得分愈高,代表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 風險感知愈高。 (1) 行動上網安全風險感知:分為「暴露個人資料」3 題、「WI-FI 使 用」1 題、「APP 下載」1 題、「點選不明訊息或連結」1 題。 (2) 網路霸凌與性騷風險感知:分為「被陌生人邀約」、「接觸色情暴 力訊息」、「網路霸凌或性騷」2 題、「上網傷害他人觸犯法律」1 題。 (3) 行動上網健康危害風險感知:分為「網路成癮」1 題、 「睡前使用 行動科技影響睡眠品質」1 題、「經常使用行動科技傷害視力」1 題、「邊走路邊使用行動科技易發生交通事故」1 題。. 27.

(40) 2. 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 本量表共 14 題,包括「行動上網管教效能」4 題、「網路霸凌或性 騷管教效能」5 題、 「行動上網健康危害管教效能」5 題。採用 Likert 量 表,計分方式為五分法,分別為:完全沒把握為 1 分,有少許把握為 2 分,有一半把握為 3 分,很有把握為 4 分,完全有把握為 5 分。得分範 圍 1~5 分,得分愈高,代表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愈高。 (1) 行動上網管教效能:分為「暴露個人資料」2 題、 「WI-FI 使用」1 題、『APP 下載』1 題。 (2) 網路霸凌或性騷管教效能:分為「注意孩子使用網路的情形」1 題、「不接受陌生網友邀約」1 題、「安裝過濾程式」1 題、「孩子 遭遇網路霸凌或性騷主動給予協助」2 題。 (3) 行動上網健康危害管教效能:分為「行走或搭乘交通工具不使用 行動科技」1 題、 「使用手機或平板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1 題、 「利 用電信服務或程式來限制使用時間」1 題,「要求不趴著或躺著在 床上、昏暗環境使用」2 題。 3.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本量表共 23 題,包括「行動上網安全預防行為」5 題、「網路霸凌 或性騷預防行為」6 題、「行動上網健康危害預防行為」4 題、「家長自 身行動上網預防行為」7 題。採用 Likert 量表,計分方式為五分法,分 別為:從未為 1 分,很少為 2 分,有時為 3 分,經常為 4 分,總是為 5 分。得分範圍 1~5 分,得分愈高,代表學童家長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 愈高。. 28.

(41) (1) 行動上網安全預防行為:分為「提醒孩子不暴露個人資料」1 題、 「提醒孩子不任意開啟打卡功能」1 題、 「提醒孩子不開啟視訊功能」 1 題、 「不連結來路不明 WI-FI」1 題、 「控管與過濾 APP 下載」1 題。 (2) 網路霸凌或性騷預防行為:分為「不開啟陌生人的郵件與訊息」 1 題、 「提醒孩子網路交友情形」1 題、 「要求不傳送尷尬圖片或影片」 1 題、 「要求不轉寄或張貼霸凌消息」1 題、 「主動關心孩子並一同解 決網路霸凌或性騷問題」1 題、 「陪同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 1 題。 (3) 行動上網健康危害預防行為:分為「提醒孩子不要邊走路邊使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1 題、「留意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時間、 環境、姿勢」3 題。 (4) 家長自身行動上網預防行為:分為「開啟定位功能」1 題、「不 曾開啟視訊功能」1 題、 「連線來路不明 WI-FI」1 題、 「走路或開車 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1 題、 「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每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1 題、 「不曾在昏暗環境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1 題、「不 曾躺著或趴著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1 題。. 第五節.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設計. 本節針對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教育介入課程做說明,以下分 別描述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教材綱要及行動科技使用安全 親子共學課程內容教學內容。 一、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教材綱要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主要由新北市積穗國民中學健康. 29.

(42) 教育龍芝寧老師,與高雄市信義國小資訊科技陳麗如老師針對國小高年 級學童家長所設計之課程。說明如表 3-5-1,研究者負責親子共學手冊、 學童教學觀摩、資料收集及統計分析。. 表 3-5-1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綱要 單. 家長學習目標. 課程內容. 元. 單 元 一 行 動 上 網 停 看 聽. 單 元 二 行 動 上 網 平. 風險 感知. 管教 效能 與預 防行 為. 風險 感知. 親子共學手冊: 1-1 自我檢核(家長與學 行動上網停看聽-提高網路使用風險感知 童)行動科技使用情形。 1. 資訊站:行動上網遭遇風險類型親子活 動(介紹內容風險、接觸風險、行為風 險、健康風險) 1-2 瞭解行動科技使用潛 2. 行動 GO:行動上網我偵查親子活動(家 在風險的類型與其影響。 長與孩童共同填寫自我檢核表&自填風 險評估) 1-3 協助學童認識行動科 3. 資訊站:網路安全技能與規範親子活動 技使用技能與相關安全 (網路安全規範提醒) 規範,並且檢視(家長& 4. 行動 GO:網路安全我最行親子活動(家 學童)是否能做到,以及 長與孩童共同觀看影片:「小心隔牆有 協助學童使用。 耳」、「APP 的誘惑」並填寫自我檢核) 1-4 當學童面對行動科技 5. 行動 GO:網路安全不「卡」關親子活 動(家長與孩童共同觀看影片:「你今 使用健康與安全風險,有 天打卡了嗎?」,看完共同討論並自我 信心以適當管教策略來 檢核) 協助處理與改善。 親子共學手冊: 2-1 認識網路霸凌(暴 力)事件類型及分析對身 行動上網反霸凌-網路霸凌/暴力風險 1. 資訊站:網路暴力防範方法親子活動 心健康的危害。 (簡介網路暴力種類、防範方法) 2. 行動 GO:網路防暴大作戰親子活動 2-2 與學童共同反思與 (家長與孩童一起討論情境題) 釐清網路霸凌(暴力)的 迷思,以提升行動科技使 3. 資訊站:網路霸凌防範方法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一同觀看影片:「小安的 用安全的警覺性。. 30.

(43) 安 行 管教 效能 與預 防行 為. 2-3 與學童共同探討網路 霸凌(暴力)的預防方 法,並檢視(家長&學童) 4. 是否能夠落實執行。 2-4 當學童遭遇網路霸凌. 雙胞胎事件」,並教導孩童應該如何防 範網路霸凌,教導家長如何協助孩童面 對網路霸凌) 行動 GO:遠離霸凌行動家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一同閱讀新聞,並且討論 完成問題解答). (暴力)事件有把握以適 當管教策略處理網路霸 凌(暴力)事件。. 風險 感知 單 元 三 行 動 上 網 小 達 人. 管教 效能 與預 防行 為. 3-1 認識網路性騷擾(色 情訊息暴露 )事件類型 親子共學手冊: 及分析對身心健康的危 行動上網拒性騷-網路色情/性騷擾風險防 範防範 害。 3-2 與學童共同反思與 釐清網路性騷擾(色情訊 1. 息暴露)的迷思,以提升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警 2. 覺性。 3-3 與學童共同探討網路 性騷擾(色情訊息暴露) 3. 的預防方法,檢視(家長 &學童)能夠落實執行。 3-4 當學童遭遇網路性騷 4. 擾(色情訊息暴露)事件 有把握以適當管教策略 處理網路性騷擾(色情訊 息暴露)事件。. 單 元 四 行. 風險. 動. 感知. 上 網. 5.. 資訊站:網路色情防範方法親子活動 (簡介網路色情性騷擾種類、防範方 法) 行動 GO:網路色情我 Say No 親子活 動(孩子勾選面對網路色情自我檢核 表) 行動 GO:網路交友大追擊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一同觀看影片:「別讓滑 鼠蒙蔽了你的眼睛」、「叮咚你好嗎」, 並且共同圈選網路交友安全守則) 資訊站:網路性騷擾防範方法親子活動 (教導面對網路性騷擾的方法與網路 性騷擾相關法規罰則) 行動 GO:網路性騷大追擊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共同完成安全宣言卡,填 寫網路性騷擾的防範方法與行動). 4-1 了解行動科技使用行 親子共學手冊: 為及造成健康風險的類 行動上網保健室-網路健康/行為風險防範 1. 資訊站:使用行動上網的健康危害親子 型。 活動(簡介使用行動科技上網的健康危 害) 4-2 與學童共同反思與分 析行動科技使用行為與 2. 行動 GO:行動上網總體檢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分別檢核列出活動是否 健康風險對身心健康的 符合,並且共同討論造成健康影響) 3. 資訊站:避免行動上網健康風險的防範 危害。. 31.

(44) 保 健 室. 方法親子活動(簡介正確姿勢、適合環 境、使用時間與原則) 行動 GO:行動上網健康遊親子活動 (家長與孩童一同觀看影片:「我們一 家都是低頭族」,看完後討論影片中的 情境與角色面對的健康問題,並一同訂 定行動上網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公約). 4-3 與學童共同探討行為 管教 效能 與預 防行 為. 與健康風險的預防方. 4.. 法,檢視(家長&學童) 能夠落實執行。 4-4 當學童遭遇行為、健 康風險有把握以適當管 教策略處理行為、健康風 險。.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課程內容 本課程共四個單元,配合同計畫中針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 育」課程介入,單元分別為「單元一:行動上網停看聽」 、 「單元二:行 動上網反霸凌」 、 「單元三:行動上網拒性騷」 、 「單元四:行動上網保健 室」。 (一) 行動上網停看聽 先給予家長與學童共同檢視的項目,並且讓家長開始提高風險感知, 透過家長與學童一同觀看影片,引發反思是否有行動科技使用風險,引 導家長教導學童如何面對可能風險與造成影響。 (二) 行動上網反霸凌 以網路暴力與霸凌為主題,請家長與學童一同觀看影片,並且給予 學童與家長面對網路暴力與霸凌所應該的處理方式,且簡易的提出可能 觸犯法律的風險,再強調網路暴力與霸凌的風險。最後以案例讓學童與 家長共同討論。 (三) 行動上網拒性騷. 32.

(45) 以色情訊息暴露與網路性騷擾為主題,請家長與學童一同檢核,並 觀看影片後,共同討論交友守則,再提出觸犯法律的風險,提醒家長與 學童均應注意法律刑責的問題。最後請家長與學童共同完成安全宣言卡, 將雙方討論後的想法完整的呈現。 (四) 行動上網保健室 剛開始直接以行動科技會造成的健康風險問題帶出主題,接著請家 長與學童共同檢核各種情境會造成的問題,再分別寫出應該要注意的部 分以及改善的原則,最後請學童與家長共同完成看完影片後的討論,並 共同訂定行動科技使用公約。. 第六節 一、. 研究步驟. 文獻蒐集. 蒐集彙整國內外有關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與親子共學等相關文獻,透 過文獻了解親子共學對家長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現況,作為擬定研究主 題、課程架構、研究設計、量表擬定和課程研發之參考,並於研究過程 中持續蒐集相關文獻以釐清問題。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之研發. 參考國內外文獻資料及研究目的發展課程,經指導教授指導完成教 案,進行多次專家學者會議,討論教案內容並完成初稿,本課程內容設 計於民國 106 年 1 月完成。 三、. 問卷編制. 依據國內外文獻、研究目的及所發展教案進行問卷設計,並經過多 次專家學者會議於民國 106 年 2 月編擬出問卷初稿。. 33.

(46) 四、. 專家效度審查. 邀請國內共 11 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學校實務工作執行者,進 行問卷初稿之評析與建議,並於民國 106 年 3 月問卷修改完成,並完成 問卷預試。 五、. 問卷預試. 經由立意分配,選擇新北市某所國小於 106 年 4 月進行家長問卷預 試,預試問卷回收後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問卷修改,106 年 4 月完 成正式問卷。 六、. 行政聯繫. 於研究進行前,研究人員先與學校聯絡,確定對象班級後,由研究 團隊訓練之訪員至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學校進行問卷施測。 七、. 前測. 正式問卷於學童「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課程前一週交由學 童,由學童帶回家給家長填寫,並在一週後「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 入」課程當週全數收回。 八、. 執行「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與「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 同步進行介入,開始時間於民國 106 年 4 月中旬,學童在學校上完「行 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課程後,將對應的親子共學手冊內容帶回家, 讓家長與學童一起閱讀,並與學童一起完成手冊內親子活動,學習行動 科技使用安全的方式與概念,並在下次上課繳回學校。 九、. 後測. 34.

(47) 於「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介入時間結束後一週,請學童將 問卷帶回給家長填寫,利用結果分析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的成 效。 十、. 資料整理與分析. 前後測問卷及過程評量問卷完成後,進行資料整理輸入,針對有效 問卷進行分析,受測學生為台北市一所國小五年級學生共 4 個班、新北 市一所國小六年級學生共 5 個班。發出問卷共 225 份,回收問卷人數共 182 份,根據問卷填答情形刪除廢卷。. 第七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本研究採用量性分析進行資料處理,以學童家長自填式問卷為資料 收集方法,於問卷回收後進行編碼、譯碼、資料輸入與統計分析等步驟。 本研究使用 SAS 9.4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採用 α=0.05 為顯著水準來 驗證研究假設,分為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兩個部分。 一、 描述性統計 (一) 次數分配與百分率:針對類別變項之分布情形進行結果描述。 (二) 描述性統計量:對等距資料進行平均數、標準差等結果描述。 二、 推論性統計 (一) 卡方檢定:檢視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基本資料之類別變項是否有 差異。 (二) 獨立樣本 t 檢定:檢視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行動科技使用風險 感知、管教效能、預防行為等距資料得分情形是否有差異。 (三) 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視. 35.

(48)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家長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管教 效能、預防行為的影響。. 36.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成六節,第一節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布與兩組比較。第二 節親子共學課程對家長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的影響。第三節親子共學 課程對家長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的影響。第四節親子共學課程對家長 行動科技使用預防風險行為的影響。第五節親子共學課程過程評價。第 六節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佈與兩組之比較. 本研究對象為實驗組 69 人(66.99%) ,對照組 34 人(33.01%) 。研 究對象基本資料包括:與孩子的關係、就業的狀況、家庭經濟狀況、教 育程度、婚姻狀況、與孩子的相處情形、對孩子行動科技使用瞭解情形,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之分佈與比較如下。 一、. 與孩子的關係. 實驗組為學童之父親 11 人(15.94%) ,母親 58 人(84.06%) ,對照 組為學童之父親 5 人(14.71%),母親 29 人(85.29%) 。經卡方檢定,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與孩子的關係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026,p>.05) (表 4-1-1)。 二、. 就業的狀況. 實驗組在職 44 人(63.77%) ,待業/家管/退休/無業 25 人(36.23%), 對照組在職 25 人(73.53%),待業/家管/退休/無業 9 人(26.47%)。經 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就業的狀況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981, p>.05)(表 4-1-1)。. 37.

(50) 三、. 家庭經濟狀況. 實驗組家中經濟狀況低/中低收入 10 人(14.49%) ,小康/富裕 59 人 (85.51%) ,對照組低/中低收入 5 人(14.71%) ,小康/富裕 29 人(85.29%) 。 經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家庭經濟狀況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008, p>.05)(表 4-1-1)。 四、. 教育程度. 實驗組教育程度不識字/國小/國中 6 人(8.70%) ,高中職/專科/大學 /研究所 63 人(91.30%) ,對照組不識字/國小/國中 2 人(5.88%) ,高中 職/專科/大學/研究所 32 人(94.12%) 。經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 教育程度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25,p>.05)(表 4-1-1)。 五、. 婚姻狀況. 實驗組共同生活 58 人(84.06%) ,分居/離婚/配偶過世/其他 11 人 (15.94%)。對照組共同生活 29 人(85.29%),分居/離婚/配偶過世/其 他 5 人(14.71%) 。經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婚姻狀況變項無顯 著差異(χ²=0.027,p>.05)(表 4-1-1)。 六、. 與孩子相處情形. 實驗組與孩子相處情形非常不好/不好/普通 7 人(10.14%),好/非 常好 62 人(89.86%)。對照組中與孩子相處情形非常不好/不好/普通 4 人(11.76%),好/非常好 30 人(88.24%) 。經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 組在與孩子相處情形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06,p>.05) (表 4-1-1)。 七、. 對孩子行動科技使用瞭解程度. 實 驗 組 對 孩子 行動 科 技 瞭 解程 度完 全 不 瞭 解 /瞭 解很 少 10 人. 38.

(51) (14.56%) ,瞭解大部分/完全瞭解 59 人(85.51%) 。對照組對孩子行動 科技瞭解程度完全不瞭解/瞭解很少 5 人(14.71%) ,瞭解大部分/完全瞭 解 29 人(85.29%) 。經卡方檢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對孩子使用行動科 技設備瞭解程度變項無顯著差異(χ²=0.001,p>.05)(表 4-1-1)。.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卡方檢定 變項名稱. 總數. (n=103) 實驗組. (n=69) 對照組. (n=34). 人數. 百分率. 百分率. 百分率. 人數. 人數. 與孩子關係. 卡方值 0.026. 父親. 16. 15.53. 11. 15.94. 5. 14.71. 母親. 87. 84.47. 58. 84.06. 29. 85.29. 就業的狀況. 0.981. 在職. 69. 66.99. 44. 63.77. 25. 73.53. 待業/家管/退. 34. 33.01. 25. 36.23. 9. 26.47. 休/無業 家庭經濟狀況. 0.001. 低/中低收入. 15. 14.56. 10. 14.49. 5. 14.71. 小康/富裕. 88. 85.44. 59. 85.51. 29. 85.29. 教育程度 不識字/國小/. 0.250 8. 7.77. 6. 8.70. 2. 5.88. 95. 92.23. 63. 91.30. 32. 94.12. 國中/ 高中職/專科/ 大學/研究所 婚姻狀況. 0.027. 共同生活. 87. 84.47. 58. 84.06. 29. 85.29. 分居/離婚/配. 16. 15.53. 11. 15.94. 5. 14.71. 偶過世/其他. 39.

(52)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卡方檢定(續) 變項名稱. 總數. (n=103) 實驗組. (n=69) 對照組. (n=34). 人數. 百分率. 百分率. 百分率. 人數. 人數. 與孩子的相處情形. 卡方值 0.060. 好/非常好. 92. 89.32. 62. 89.96. 30. 88.24. 非常不好/不. 11. 10.68. 7. 10.14. 4. 11.76. 好/普通 對孩子使用行動科技設備瞭解程度 完全不瞭解/. 0.001. 15. 14.56. 10. 14.49. 5. 14.71. 88. 85.44. 59. 85.51. 29. 85.29. 瞭解很少 瞭解大部分/ 完全瞭解. 研究結果經由卡方檢定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基本資料均無顯著 性差異。. 第二節. 研究對象前測變項分布與兩組比較. 本節針對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風險感知、管教效能、預防行為進行 前測分佈分析,包含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風險感知總分及三個向度分佈 情形,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管教效能總分及三個向度分佈情形,行動科 技使用安全的預防行為總分及三個向度分佈情形,實驗組與對照組變項 分佈比較。 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前測分佈與比較. 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包括「行動上網安全」 (5 題) 、 「網路霸凌與 性騷」 (6 題)、 「健康危害」(4 題)等三個向度,共 15 題構成此向度。 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採用 Likert 量表,計分方式為:非常不.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點選路徑 安全性 安全性 安全性 安全性信任網站 信任網站 信任網站網站 信任網站 網站 網站 網站(S).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事實上,彙整金融海嘯前後之成長表現,2003 年至 2007 年全球平均 經濟成長率為 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年至 2014

透過食品與載具的 搭配,我們知道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學校各級人員均 須遵守《香港國安法》及 所有適用於香港的法律 。作為一個良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