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討論

本節將對本研究進行討論,包括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風險 感知之影響、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管教效能之影響、行動科技 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預防行為之影響。

一、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風險感知之影響

(一) 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情形

研究對象在前測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傾向非常同意,以

「網路霸凌與性騷」得分較低。所有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的問卷題目 中,得分最低的兩題皆為在「網路霸凌與性騷」向度中,「孩子使用手 機或平板電腦,容易遭受到網路霸凌」、「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容 易遭受到網路性騷擾」,顯示研究對象對於「網路霸凌與性騷」風險的 警覺性與察覺較行動上網安全、「健康危害」風險低,與英國 2016 年研 究調查發現,僅有三成家長關心學童受到網路霸凌的結果類似(Ofcom,

2016),即使研究對象有意識到「網路霸凌與性騷」是行動科技使用中 的風險之一,但關注程度卻並未如其他風險一般,有些研究對象表示自 己的孩童在此階段不會遭遇「網路霸凌與性騷」,這是「網路霸凌與性 騷」的風險感知較低的原因,教育部 2004 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

成立「性別平等委員會」,2008 年推動防治校園霸凌安全學校計畫,應 該擴大推動至學童的家長,提高家長對霸凌與性騷等相關議題更加關注,

並且擴大提升「網路霸凌與性騷」風險感知。

另外,研究對象在「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應用程式(APP),

會增加個人資料外洩風險」也是題目得分較低的一題,使用行動科技硬 體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有 google play 或 Apple store 等等的網路商店,

下載各種與自己需求相關的應用程式(APP),更何況有很多應用程式不 需要付費,在下載過程當中,非常容易忽略應用程式對使用者權限的要 求,而直接點選下載,而讓自己的個人資料暴露在應用程式之中,這樣

的行為與認知對成年人或家長也很常見,暴露個人資料的風險容易讓人 忽略,未來在學校與家長座談會時,應針對資訊安全、行動上網安全等 等與個人資料保護有關的議題給予親職教育,由學校老師向家長做個人 資料保護方法宣導。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風險感知之成效

在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方面,本研究之「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 共學」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整體的行動科技使用風險感知,另外,「行 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也顯著提升「「網路霸凌與性騷」」、「「健康 危害」」向度的風險感知,尤其是「「健康危害」」向度的風險感知提升 幅度較大,顯示研究對象對學童「「健康危害」」有較大關注程度,提升 得更為明顯。此外,「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研究對象「行動 上網安全」向度有提升然未達顯著差異,顯示「行動上網安全」向度的 風險感知,仍是家長容易忽略的一部分,針對「行動上網安全」相關個 人資料維護與個人資料外洩等等,在課程內容中應該更加強。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管教效能之影響

(一) 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情形

在研究對象針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中,「網路霸凌與性騷」

平均得分最高,「健康危害」次之,行動上網安全最低。在行動上網安 全的管教效能得分最低的題目之一為「我能要求孩子不連結來源不明的 無線網路(Wi-Fi)」,顯示研究對象對於管教學童行動科技網路連結方式 把握程度較低。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公佈統計結果,很 多公共(例如:車站、速食餐廳、)或私人場所(居家環境)都有無線

區域網路,利用行動科技加入開放或封閉加密的無線區域網路,尤其以 學生族群居多,此結果與研究結果相呼應,研究對象對管教學童網路連 結方式把握程度較低。另外,研究對象在「我能要求孩子使用手機或平 板電腦 30 分鐘,要休息 10 分鐘」管教效能也較低,顯示研究對象面臨 管教學童使用行動科技的時間是個難題,有研究對象表示,自己使用行 動科技也很難遵守「使用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的原則。建議研究對象 應該成為學童的楷模,以身作則不隨意連結來路不明網路連線,使用行 動科技時間應該固定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以加強對學童行動上網安全與

「健康危害」之管教效能。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管教效能之成效

在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方面,本研究之「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 共學」未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整體的行動科技使用管教效能。依據 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在提升研究對象管教效能上,可分析研究對象 執行管教行為的原因,針對此原因提供替代方案,也可舉辦行動科技使 用安全工作坊與相關內容親職教育課程,並利用情境模擬、觀察學習、

重要他人支持與壓力調適等等方式來提升家長整體管教效能(李蘭等,

2010)。

三、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預防行為之影響

(一) 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情形

在研究對象針對學童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中,以對學童「健康危 害」預防行為向度平均得分最高,然以自身預防行為向度平均得分最低。

在自身預防行為向度中,得分最低為「我不曾隨意開啟手機或平板電腦

的視訊功能」題目,在行動上網安全預防行為向度中,「我提醒孩子使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通訊軟體,不開啟視訊功能(如 Line)」得分也較低,

顯示研究對象開啟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視訊功能,在面對學童隨意開啟視 訊功能也容易忽略,建議未來親子共學或親職教育課程內容,應更增強 家長關於孩童使用通訊軟體視訊功能的管教行為。家長是學童最佳的學 習對象,面對變化極快的高科技-行動科技設備,家長本身使用的知能也 應持續增強,才能有足夠能力教導學童正確使用行動科技。

(二) 行動科技使用安全親子共學對預防行為之成效

在研究對象行動科技使用預防行為中,研究對象接受親子共學後能 顯著提升自身預防行為,研究對象參與親子共學後,可提升風險感知並 增進家長自身的預防行為,學校未來應可推動親子共學來增進家長行動 科技使用安全的預防行為,進一步增進學童行動科技使用安全。另外,

本研究親子共學對「行動上網安全」、「「網路霸凌與性騷」」、「「健康危 害」」三種向度的預防行為並無顯著提升,根據延伸平行過程模型(Whitte,

1992),本研究的親子共學介入有顯著提升研究對象風險感知、但未顯 著提升研究對象管教效能,因此可能造成預防行為未能顯著改變,建議 日後可再舉辦相關親職教育與社會教育課程,來增進家長對學童行動科 技使用安全的管教效能與預防行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