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師互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師互動

教育是教師、學生與家長三方面合作的事業(王淑俐,1995)。在學生學習的過 程中,家長與老師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兩者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加上近 年來家長參與教育的法令陸續公布,更強調親師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促進良好的 親師互動,以提升教育的成效,是現在教育改革的趨勢(張學善,2001)。而親師衝 突的發生,通常是親師互動不良而造成,兩者休戚相關,若互動良好,則會降低 衝突發生的機率;但若互動不良,衝突便可能一觸即發。因此本節即先針對親師 互動做深入的探討,了解親師互動的意義、模式與影響親師互動的因素;而親師 衝突則於第二節再詳加敘述。

壹、親師互動的意義

欲探討親師互動的意義,研究者從人際互動的觀點切入,林欽榮(2002)提 到: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除了取決於個人是否有與對方交往的意願外,也 決定於兩人互動的過程。如果兩人皆有交往的意願,但彼此互動關係不佳,其 關係必難維持;相同道理,如果兩人根本無意願交往,則必不會有互動的過程,

因而彼此關係便無法建立。

所謂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係指人與人相互交往的過程。在與人相 處時,個人會傳達自己的想法、意見或想做的事情等訊息給他人知道,而他人 也會做同樣的動作,此即為互動。如果人與人相處沒有互動,則彼此關係便不 會建立。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與行為的相互影響即為互動。

互動不一定只限於語言上的溝通,各種肢體動作、表情的交流皆為互動;

而互動不完全都是正面的,有時候也有可能是負面的,負面的互動往往是造成 衝突的主要原因。何謂負面的互動?當個人傳達各種訊息給對方時,對方沒有 做出任何反應或做出與個人期望相反的反應,此即為負面的互動。

從以上人際互動的定義來看,親師互動即家長與教師相互交往的過程。也 可以從中了解要有良好的親師關係,除了彼此心中有與對方交往的意願外,還 需依賴良好的親師互動,如果親師互動為負面的,即可能造成親師衝突,因此 親師互動便顯得相當重要。

親師互動是一動態的歷程,家長與教師在教育的議題上,為了達到教育目 標,增進教育的成效,幫助學生成長、發展與進步,則透過不同的方式,如溝 通、協商、合作、聯繫、衝突,提供缺乏的資源與給予支柱等,彼此相互影響,

8

而在互動過程中,親師雙方也都獲得回饋與成長,因此也可以說親師互動是一 種雙向的互惠關係(王泰茂,1998;郭耀隆,1999;蔡曉玲,1999)。

綜合上述,本研究係將親師互動定義為:家長與教師為了孩子的學習與成 長,彼此互相往來,而在往來的過程中,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傳遞自己的想法 與意念,如溝通、協商、合作交流、提供資源、給予支柱與支持,甚至是負面 的衝突、指控、批評等等,形成彼此心靈交流或行為上的交互影響,此動態歷 程即為親師互動。

貳、親師互動的模式

林欽榮(2002)指出人際互動的形成主要決定於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角色以 及權力,也就是說地位、角色、權力會影響人際互動的結果,而造成各種不同 的互動模式。親師互動也採同樣道理,家長與教師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因為自 己在社會中據有的角色地位與握有的權力,而表現出不一樣的互動態度,互動 過程即會因為彼此態度的不同而形成各種不同的互動模式;當然,除了以上三 種因素的影響,還須考量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脈絡、個人的行為基礎,如動 機、情緒、態度、人格、價值觀等等(林欽榮,2002;劉慈惠,2001)。另外,家 長與教師的互動也會依彼此的親密程度、互動頻率而發展出不同的互動模式,

家長與教師有時如教育路上的夥伴關係,相互依存;但有時也像商業行為中的 主顧關係,家長是顧客,教師是製造者或照顧者,家長抱持著「使用者付費」

的想法,認為只要將孩子送到教師手中,教師就必須負起照顧與教養的責任,

如此家長與教師相互對立,互動的親密程度與頻率也就大大不同(蕭玉佳,

2009)。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擬從親師互動中的角色地位、親疏關係與互動頻 率兩個面向來說明親師互動的模式。

一、依據角色地位

本研究綜合各專家學者 (伍鴻麟,2002;李介至,2002;金慶怡,2008;

蔡麗霜,2003;Lupi & Tong, 2001) 的論點及研究,親師互動的模式從角色地 位來看,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一)決策型:

此模式教師是主要決策者,教師如同專家,對於學生的教育及各方面 的發展由教師主導,教師無須向家長解釋或告知任何教學活動,家長的角 色在於被動配合與接受教師指導,家長完全依賴且順從教師的指示,自己 沒有任何意見及想法。

(二)轉化型:

在此模式中教師仍居於決策的地位,但教師會向家長解釋說明教學上

9

的活動,然而同時教師也認為家長可以提供教學上的資源,因此,教師會 對家長進行教育訓練,讓家長也可以分擔部分教育責任,此模式雖然仍是 由教師主導,但親師間有了較多的互動。

(三)參與型:

教師主動提供學生學習的各項資訊,讓家長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 形,教師會適時引導家長進行深入的對話,以及參與學校各項教育活動,

包括設計課程教材,充實課程內容,不僅提供學校缺乏的資源,在親師互 動中,家長與教師也都能獲得成長與學習的機會。

(四)合作型:

教師與家長共同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就教,願 景就是希望為孩子選擇最好的教育方式,親師雙方共同討論、決策各項教 育事務與活動,溝通管道暢通無礙,互相提供支援及資源,促進孩子的學 習與成長,此互動模式中,家長是主動的,且樂於參與各項教育活動。

(五)逃避型:

教師與家長互不干涉,相敬如「冰」,教師在校完成學校的教育活動與 事務,家長確保孩子能準時上學並攜帶正確的教材,彼此互不接觸,彼此 間不會互相交流來自雙方情境的重要訊息,也不會針對孩子本身或有益於 學習的事進行討論或合作,此模式的家長不需要參與學校教育活動,會被 視為干擾。

(六)家長主導型:

此模式中家長為決策者,在決定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提供各 種有益資訊與方案讓家長做為參考依據,最後決策的權力落在家長手上,

教師會配合家長的需求,且服從家長的決定。

二、依據親疏程度與互動頻率

本研究綜合學者(金慶怡,2008;蕭玉佳,2009;Chopra & French,2004)的 研究與論點,依據親師互動的親疏程度與互動頻率,歸納出親師互動模式可 分為以下四種:

(一)親密好友型:

親師間相互欣賞,彼此理念相合,在溝通上默契十足,學校事務上彼 此相互配合支援,互相信任,發展出私人情誼,以朋友之道坦承相待,漸 漸在生活上形成無話不談、相互交心的好友關係。親師間的互動不會太頻 繁,因為彼此互相信任,默契十足,不需形式上的溝通,但每次互動皆會 促進彼此情感交流。

10

(二)有限信任型:

互動頻率並不高,家長對於教師的教學給予信任,彼此很放心對方的 種種做法皆是出於善意,互動過程中大部分是令人愉快的,互動的內容也 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簡單扼要的討論,彼此不會牽涉到私人情感。

(三)相敬如賓型:

親師間極少互動,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有接觸,如家長日、校慶、

親師座談會等等,但不會有深層的對話,彼此見面及溝通易流於形式,彼 此互動上維持著相當的距離,不僭越親師間的分際。

(四)緊張衝突型:

親師間很少面對面溝通,家長單向的以書信或紙條告知教師孩子的狀 況,教師被動的接受,且無法與家長討論;彼此溝通管道不暢通,家長對 老師存在著不信任感,拒絕與教師的所有接觸,關係緊張,種下潛在的衝 突因子。

以上互動模式並非按理想情況排列,每一種特定的模式的呈現都反映出教 師與家長的特質、價值觀、文化背景、學生需求等不同的限制與條件,某一特 定類型在某班級,教師確有實現與發生的可能,但因為教師與家長特質的不同,

在別的班級中就可能激盪出不同的親師互動模式,教師可以針對家長特質、學 生學習的需求、課程活動等來彈性調整親師互動的模式,使親師互動能達到最 大功效,避免衝突的發生(金慶怡,2008;蕭玉佳,2009)。

參、影響親師互動的因素

親師間良性的互動會提升教育成效,但是在教學現場中,因為親師雙方的 立場、觀點和認知的差異等因素,往往在互動過程中會產生障礙,而親師互動 不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也會降低教育功能(王淑俐,2000;黃建清,2005)。因 此,若能了解影響親師互動的因素為何?並進一步加以改善,便有可能促進親 師良好互動。綜合各學者(林淑慧,2003;金慶怡,2008;陳素捷,2001;黃建 清,2004;盧玉琴,2003;謝鴻隆,2003;)的研究,歸納出影響親師互動的因 素,分為以下三種:

一、個人價值觀與認知

教師與家長來自不同的家庭,其生長環境、文化脈絡、社經地位、教育 程度、人格特質、管教方式與經驗、專業皆不相同,因而在互動上會有所影 響。周崇儒(1999)提到雖然教師與家長所努力的目標是相同的,但因為彼此立 場、觀點、認知的不同,教師與家長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充滿許多障礙;教 師、家長本身的態度、表現和教育觀念,會直接對親師互動造成影響(吳金香、

11

陳彥貝,2005)。互動過程中,有些教師對於自己的教育專業非常有自信,因

陳彥貝,2005)。互動過程中,有些教師對於自己的教育專業非常有自信,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