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親職效能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親職效能將以自我效能的理論基礎,整理說明有關親職效能的理 論意涵以及相關背景 變項研究。

一、親職效能的理論意涵:

21

(一)親職效能的定義:

親職效能源於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中

「自我效能」的概念,對於「自我效能」, Bandura(1994)定義為「個 體對於自己所擁有能力能產生效能的一種信念」,而國內張春興 (1992) 定義為「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 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且高春申則將「自我效能」定義為:是一個與 能力有關的概念,指的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對自己效能感的一種主 體自我判斷,即個體在處理環境事件時,能依其能力,致使成效產生,

作為自我的一方面,它是指個體以自身為對象思維的一種形式,個體對 自己能否在一定層面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 自我把握與感受(Bandura,1986)(引自高春申,2001);國內外學者對 於親職效能的定義歸納如下表(詳如表 2-2-1):

母職,英文為「Motherhood」,中文「職」字的意思代表需要主管 與職務,即指母親對於子女的責任;因此「母職」係指母親對其所具有 的地位或身分表現出之行為模式,即母親對子女應有的職責, 此職責包 含對角色的期待、認知與實際行動,延伸闡述即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透過

「參與」的過程薰陶孩子,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角色; 綜合各學者對 於親職效能的定義解釋,親職效能乃對於父或母是否能勝任或具備親職 能力或信念,以及在扮演親職角色時的自我能力評估 (詳如表 2-2-1),

而本研究將是以母親為對象,採用「母職親職效能」一詞。

22

表 2-2-1 親職效能的定義

研究者整理

由表 2-2-1 可得知,許多研究者對 親職效能之定義略有不同,彙整 親職效能定義:親職效能係父母親一方對於子女教養方面,行為成果與 能力評估之主觀評量 。

(二)親職效能的理論內涵:

親職效能主要是運用 Bandura(1997)社會理論中的自我效能概念,

因此針對自我效能的理論內涵進行說明:

1.自我效能的個體動機來源: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馬惠芬 2003 研究父親參與親職時,知覺在親職角色上 能表現的適當且勝任愉快。

陳富美 2005 父母親自覺自己在親職能力上可以達到預 期的信念。

王筱雲、林淑玲 2007

自我效能感強的父母、會主動尋求使用有 效的子女教養方式,積極參與子女的教 育,並設法協助子女解決問題。

吳培源 2009

女性在執行母職行為時,對自己在親職角 色能力的信念,包括對其親職行為結果的 信心、能達此結果的能力評估。

劉百純、陳若琳 2010

父母親在執行親職工作時,對自己養育幼 兒預期信念及評估自己扮演親職角色的能 力及勝任的程度。

DumKa等人 1996 父母能否成功表現親職角色及發揮功能照 顧孩子的生活並解決問題等能力。

Coleman & Karraker 2000

父母親自覺對於具備親職相關能力的信心 及知覺自己能正向的影響孩子的行為及發 展能力。

2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為個人對自我能力預期的信念,

Bandura(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架構中,有兩個主要因素,即結果 預期(outcom expectation)與效果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結 果預期」是預先經由認知結構評估行為的結果,「效果預期」是衡量 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並依此決定是否執行此行為;據個人在決 定執行某一行為前,會先預估行為的結果,再衡量自己能力是否足以 勝任,以決定是否執行此一行為;因此,自我效能感較強的人,較能 採取主動積極的行為,以達成預期的行為結果(黃凱霖,1995),依據 Bandura 的觀點,自我效能對個人有著積極正向的作用,自我效能感 有助於個人的積極行為,以及個人在面臨挑戰時的持續行動力。

2.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自我效能感的獲得途徑,依學者高春申根據 Bandura 的理論基 礎,認為個體是從活動當中透過四個主要的訊息獲得 ,而影響自我效 能感的形成:

(1)精熟經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是個體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所取得成就層面的感知;即個體對 新挑戰成敗承受程度與感知,取決於過往成敗經驗,如時下所謂「草 莓族」,即過往深受尊親屬呵護成長,未曾有面對壓 力的經驗,致 使日後無法承受或逃避壓力。

(2)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觀察能力及人格特徵與自己相同的他人,於活動中取得成功的 案例,能夠使自己相信,處於類似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成功 的結果,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即藉由對等他人成功案例,催化自 己成功的信念,如模範生選拔活動,主係激勵學生從而效之。

(3)言語勸導(verbal persuasion):

接受別人語言鼓勵認為自己具有執行某一任務的能力,從而相 信自己的效能;即相信他人對自己能力的鼓勵與激勵,如師長對學 生正向鼓勵言詞。

(4)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如面臨生活上的壓力,人們往往會依據自己的血壓、呼吸、心

24

跳等生理反應來判定自我效能,即個體面臨壓力時,自我潛能的激 發,如學生考前的緊張;Bandura 認為具有自我效能較高者碰到困 難的任務,會傾向繼續堅持下去直至成功,而自我效能較低者很快 就放棄了,因此個體藉由自身的成功或失敗經驗,也會增加或降低 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的向度:

國內研究者根據 Bandura 定義了三種不同向度的自我效能感:

(1)程度(level):

又稱難度知覺,指個人面臨情境之困難程度,顯示出不同的自 我效能感;即個人自我效能感,隨面臨情境之困難程度而有所不同。

(2)類化度(generality):

又稱類化程度,指個人面臨情境與過往經驗之類化程度,顯示 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即個人自我效能感,隨面臨情境於過往經驗 中相似程度而有所不同。

(3)強度(strength):

又稱信心程度,指個人面臨情境時的信心程度,顯示出不同的 自我效能感;即個人自我效能感,隨面臨情境時對自我之信心程度 而有所不同。

4.三元交互決定論:

依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所主張的「三元交 互決定論」,將環境因素、行為、個人的主體因素三者間為彼此獨立 且相互關聯的關係 (詳如圖 2-2-1);其中「個人的主體因素」,即行 為主體的生理反應能力、認知能力等身心的機能 (高春申,2001);以 幼兒行為為例,幼兒處身的環境因素,影響其行為模式與生理機能表 現,如於學校時,因有師長要求與同儕影響,幼兒行為較易趨向獨立,

然於隔代家庭時,因受長輩呵護,易產生撒嬌、愛哭等行為,進而影 響學習成效;再如幼兒行為差異,亦將影響其處身環境與學習成效,

較文靜、怯懦幼生,於學習期間易選擇隱藏自己,以免引起師長注意,

較活潑、好動幼生,較易引起師長關注,且易主動互動學習;另個人 成長家庭背景,亦會影響幼生所處環境與行為模式,如富裕與家境困

25

難幼生,其選擇幼兒園選項與行為限制各有不同。

依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所主張的「三元交 互決定論」,是環境因素、行為、個人的主體因素三者之間的相互決 動關係,而「個人主體因素」乃是行為主體的生理反應能力、認知能 力等身心的機能;所謂「交互決定」乃指環境、行為、人三者之間的 因果關係,彼此之間都互為互動與決定關係 (高春申,2001);自我效 能(self-efficacy) 是個體主體因素的核心,除會決定個體的思維、

情感、行動或動機等模式,也決定個體心理功能活動性質及個體面臨 不同情境刺激所產生的身心反應(林慧卿,2006)。

P

B E 圖 2-2-1 三元交互決定論

註:B 代表行為,P 代表人的主體因素,E 代表環境,箭頭代表因果關係的 作用方向(引自高春申,2001)。

5.自我效能感主體作用機制(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1)選擇歷程(selection Proesses):

自我效能感能促使個人創造有利的環境,並有效的控制與運 用;當個人效能感評估自己能力足以應付環境時,便會選擇面對挑 戰,反之,自我效能感評估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則會選擇逃避挑戰。

(2)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es):

自我效能感影響個人行為目標設定;當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

強度越強,則個人會設定較高挑戰性之目標 ;反之,自我效能感越 低,則會懷疑自我能力,影響目標選定。

(3)動機過程(motivational processes):

26

自我效能感會透過因果歸因、結果預期與目標確認三種方式影 響個人動機。

○1 因果歸因:

自我效能感較高者,通常將成功因素歸於自己的能力與努 力,亦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努力不夠;反之,自我效能感較低者,

則將成功因素歸於運氣或他人協助,而將失敗歸因於個人能力有 限。

○2 結果預期:

個人對特定行為產生結果之預期,影響其動機強弱,即個人 對特定行為之結果期待越高,則動機越強;反之,則越弱。

○3 目標確認:

目標越明確,個人行為動機越強, 係因間接受到自我效能感 的影響。

(4)情感歷程(affective processes):

自我效能感影響個人於面臨挫敗情境時,心身感受到壓力和沮 喪程度;自我效能感較高者,面臨困境時,相信自己能夠度過難關,

且不會陷入負面情緒思考模式,亦即能承擔較多壓力與困難;反之,

自我效能感較低者,面臨困境時,無法相信自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 力,執著於負面情緒思考漩渦,且擔憂未知的困難,致影響個人原 有功能。

綜上述,自我效能感較高者,會強化內在動機,認為預期目標與目 標確認,為其積極努力來源;反之,自我效能感較低者,不相信自己具 有成功的能力,其行為動機則易受成功結果低預期性與未知情勢低掌握 性所影響。

二、親職效能相關變項研究:

(一)父母親背景變項:

1.父母親年齡:

國內研究發現,父母親年齡與親職效能有顯著相關,如葉婉真 (2008)研究顯示,母親年齡於 36-42 歲者在親子關係、溝通表達上,

親職效能高於年齡於 31-35 歲者,且潘怡彣(2006)研究顯示,母親在

27

協助子女發展自信程度之親職效能,40 歲母親高於 30 歲以下母親;

協助子女發展自信程度之親職效能,40 歲母親高於 30 歲以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