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設計專利損害賠償之計算

第四節 計算方式之分析與比較

透過上述,本研究相信吾人對於我國與美國,對於侵害設計專利,可能面臨之 損害賠償種類與司法實務概況,皆已有所體認,以下將分別針對不同的計算方式,

於操作上可能造成之問題為批判,並嘗試提出本研究認為未來可行之作法。

第一項 不同計算方式之利弊分析

由上述可知,損害賠償之計算方式包括:①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②侵權人 獲利(全部獲利或因侵害行為所得利益比例)、③合理權利金(侵害前自願性協商或 侵害後之假設性協商)、④專業人員判斷;復由法院依案情,將計算之損害賠償,

酌定為至高三倍之懲罰性損害賠償。

585 See e.g. VirnetX Inc. v. Apple Inc., 925 F.Supp.2d 816 (E.D.Tex., 2013); Jaguar Imports, LLC v. Phoenix Global Ventures, Inc., 2013 WL 3491160 (M.D.Fla., 2013); Deckers Outdoor Corp. v. ShoeScandal.com, LLC, 2013 WL 6185203 (C.D.Cal., 2013); Apple, Inc. v.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2012 WL 2571332 (N.D.Cal., 2012); Safco Products Co. v. Welcom Products, Inc., 799 F.Supp.2d 967 (D.Minn., 2011); Amini Innovation Corp. v. KTY Intern.

Marketing, 768 F.Supp.2d 1049 (C.D.Cal., 2011); Degelman Industries Ltd. v. Pro-Tech Welding and Fabrication, Inc., 2011 WL 6754051 (W.D.N.Y., 2011); DePuy Spine, Inc. v. Medtronic Sofamor Danek, Inc., 567 F.3d 1314 (C.A.Fed., 2009); Yurman Studio, Inc. v. Castaneda, 591 F.Supp.2d 471 (S.D.N.Y., 2008); Mobile Hi-Tech Wheels v. CIA Wheel Group, 514 F.Supp.2d 1172 (C.D.Cal., 2007); Bernhardt L.L.C. v. Collezione Europa USA, Inc., 436 F.Supp.2d 739 (M.D.N.C., 2006); Catalina Lighting, Inc. v. Lamps Plus, Inc., 295 F.3d 1277 (C.A.Fed., 2002); Nike, Inc. v. Wal-Mart Stores, Inc., 138 F.3d 1437 (C.A.Fed., 1998); L.A. Gear, Inc. v. Thom McAn Shoe Co., 988 F.2d 1117 (C.A.Fed., 1993);

Braun Inc. v. Dynamics Corp. of America, 975 F.2d 815 (C.A.Fed., 1992); Trans-World Mfg. Corp. v. Al Nyman & Sons, Inc., 750 F.2d 1552 (C.A.Fed., 1984); Bergstrom v. Sears, Roebuck and Co., 496 F.Supp. 476 (D.Minn., 1980); Schnadig Corp. v. Gaines Mfg. Co., Inc., 620 F.2d 1166 (C.A.6, 1980); Sel-O-Rak Corp. v. Henry Hanger & Display Fixture Corp.

of America, 159 F.Supp. 769 (S.D.Fla., 1958); Laskowitz v. Marie Designer, Inc., 119 F.Supp. 541 (S.D.Cal., 1954);

Young v. Grand Rapids Refrigerator Co., 268 F. 966 (C.C.A.6, 1920); Bush & Lane Piano Co. v. Becker Bros., 234 F. 79 (C.C.A.2, 1916); Untermeyer v. Freund, 58 F. 205 (C.C.A.2, 1893).

586 詳參本研究第四章.第四節.第一項.第二款。

第一款 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

此種計算方式為損害賠償計算之一般原則,其主要目的在於完全填補 權利人之損失,而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之成立要件,皆須證明損失結果與 侵權人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亦即倘若侵權人未為侵害行為,則損失 結果將不會發生587,兩者之不同,在於前者為積極損害,後者為消極損害;

又所謂積極損害,係指權利人既有財產,因侵害行為造成減少,消極損害 則係指權利人可合理預期取得之利益,因侵害行為而受到妨害588

基於專利屬於無體財產權,故與一般有體財產權可能發生之情形不同,

時常無法明確的區別專利權人主張之損失,究竟係損害或利益,主要原因 在於所受損害往往與所失利益緊密相關,且於現行規定架構下,計算損害 賠償時,往往須參酌侵權人實施專利所取得之「非法專利物」之銷售情形,

如侵害行為致專利物滯銷589,而滯銷之結果可能不僅使專利物銷售銳減,

毋寧使已製造之專利物,永無可能進入市場,導致企業最後須將該批貨物 報廢,並認列虧損;例如:與食品外觀相關之設計專利「物」,專利權人 因專利物滯銷過期而必須銷毀,下圖呈現者係「蝦漢堡」之設計專利(詳參 圖三一),專利權人為連鎖速食店業者,其製造相當數量之蝦堡肉餅待銷售,

假設其競爭者仿傚其設計,並製造相同或近似之肉餅,導致其客源減少,

已製造之蝦堡肉餅亦因而過期,此難謂非專利權人因侵害行為所受損害。

本研究認為既謂「專利侵害」,將「專利」與「專利物」合併考量,確有 不妥之處,惟若法規不變,且專利權人以此為主張時,法院似乎仍有必要 予以合併考量,否則專利權人可能將無從獲得適當之補償;當然,立法者 若能夠明辨專利此種無體財產權有其特別之處,不應受傳統財產法思維之 束縛,而另為適當之規定,實為本研究作者所樂見。

587 參照王澤鑑,侵權行為法,頁 190-95,1998 年 12 月;林洲富,前揭註 531,頁 75-76。

588 參照王澤鑑,同上註。

589 參照林洲富,前揭註 531,頁 75-76;陳群顯,前揭註 531,頁 21、31;鍾亦奇,論專利侵權與損害賠償,國

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頁 41-42,2013 年。

(圖三一) 美國設計專利第 D691,777 號

至於,適用此法的首要難處在於專利權人所失利益與侵權人行為間之 因果關係,不易建立;可歸責予己者,如專利權人產品滯銷,可能應歸咎 於其產品品質良莠不齊、行銷手法未為消費者接受、定價過高,亦即此時 即便侵害行為不存在,專利權人仍舊無法取得產品銷售之利潤;除此之外,

尚有其他與侵權人無關,而可能否定因果關係者,如市場上是否存有其他 可供替代之不侵權產品,供消費者選擇,亦或此類產品已供過於求,甚或 單純因經濟不景氣,使消費者除民生必需品外,普遍皆無購買其他產品之 慾望590;縱使,假設專利權人產品滯銷,的確係因侵權人之侵害行為所致,

下一難題在於:如何認定專利權人之成本?換言之,採取此法為損害賠償 計算時,專利權人勢必無所不用其極的隱藏其成本,甚至僅止於直接製造 成本,以提升產品銷售額之利潤比例591

舉例而言,Google 近期開始局部性推出 Google Glass 產品,依本研究 作者進行專利檢索發現,該產品外觀,的確為美國 12 項設計專利所保護592, 而 Google 將該產品之零售價,定為美金 1,500 元,但經由 Teardown.com 的

590 參照陳群顯,前揭註 531,頁 21、31;簡秀如,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之確定,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頁 29,2003 年。

591 See DONALD S.CHISUM, supra note 15, §20.05 Lost Profit; WILLIAM J.MURPHY ET AL,supra note 535, at 275-86.

參照葉雪美,前揭註 535,頁 20-21。

592 依本研究作者於美國專利商標局之資料庫,以「TTL/("WEARABLE DISPLAY DEVICE") AND APT/4 AND AN/(GOOGLE)」作為檢索條件,並逐筆檢視結果後,發現至少有 12 筆設計專利,與 Google Glass 之外觀有關,

分別為 D703,726、D703,724、D697,962、D688,727、D671,589、D665,008、D664,586、D664,184、D662,964、D660,341、

D659,740、D659,739。

技術人員將其拆解,並估算包含零組件、組裝、測試等成本總額後,認定 僅為美金 79.78 元(詳參圖三二)。

(圖三二) Google Glass 製造成本估算593

假設其競爭者 Bingo 公司,為與 Google 競爭,遂製造並於美國全面性 推出穿戴裝置 Bingo Glass,並將售價訂為美金 1,200 元,且該產品與前述 12 項設計專利相似,外觀亦酷似 Google Glass,市場上並無其他具有相似 外觀之產品,暫不論所受損害為何,Google 可否主張其所失利益即為($1,500 - $79.78)乘以預估減少之銷量?

分析此問題之第一步,為透過各種證據,嘗試了解 Google Glass 銷量 減少與 Bingo Glass 之間是否具因果關係;任何理性的判斷者,直覺皆可能 會認為 Google Glass 此類產品,未曾於市場出現,屬於創新設計,Bingo Glass 外觀既酷似 Google Glass,故必然具有因果關係。

然而,進一步推敲,不禁會產生:①此種創新產品,代工製造之廠商 恐尚未熟悉相關技藝,且 Google 為消費性電子裝置之新競爭者,產品良率 有待觀察、②Bingo Glass 係全面性於市場上販售,反觀 Google 採取局部性 行銷,可能造成消費者不願繼續等待、③Google 為研發此穿戴裝置,的確 須聘請相當多的研發人員與工程師,且於研發過程,亦須投入大量資金,

但相較於 Bingo Glass 的美金 1200 元,Google Glass 似乎太貴了、④Bingo

593 See Teardown.com, Google Glass is Finally Here: What is Inside and What Does it Cost?, available at http://www.techinsights.com/teardown.com/google-glass/. Last Visit on May 20th, 2014.

Glass 的防震功能,似乎比 Google Glass 來的靈敏、⑤不管是 Google Glass 或 Bingo Glass,戴了會影響視線範圍,可能不安全,還是暫時先別買好了。

由上述可見,因果關係之建立,看似簡單,其實相當不易,即便採取 本研究先行推定因果關係存在之作法,欲動搖或推翻此關係,並不困難,

僅須藉由若干簡單且基礎之問題,如本研究前揭質疑之品質、行銷策略、

價格、非視覺訴求、市場需求,即可達成;本研究作者亦認同,若不先行 確認因果關係,則可能造成專利權人濫權,惟過度講究因果關係,即可能 致使專利權人無法取得合理之保護,除此之外,因果關係建立之難易度,

隨著所屬技藝領域相關產業,亦有所不同,足見欲適用此方法,得到合理 結果,顯有極大之挑戰。

第二款 侵權人獲利

此種計算方式為專利權人,最常採取之作法,而實務上面臨的第一個 爭議為所稱利益,究應以毛利、稅前淨利或稅後淨利為計算基礎?惟相關 見解皆有其道理及支持者,即便實務見解亦不一而足594,確定計算基礎後,

下一個困難係如何判斷侵權人之全部利益中,因侵害行為所得利益占全部 利益之比例595;值得注意者,此種計算方式於我國,不論係何種專利侵害,

皆得適用596,惟相關規定於美國則有所不同,如前所述597,發明專利權人 於 1946 年以後,已無法以侵權人獲利作為損害賠償之依據,至多僅能作為 法官衡量損害賠償之部分因素,反觀設計專利,因具有特別規定之保障其

594 See DONALD S.CHISUM,supra note 15, §20.05[4] Amount of Profits. 參照葉雪美,前揭註 535,頁 28-35;張林祐 均,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之研究 - 兼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及證據法則之適用,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 研究所,頁 81-90,2006 年;簡秀如,以侵害人所得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時應以「毛利」或「淨利」為準?,

理律雙月刊,101 年 3 月,線上全文於:http://www.leeandli.com/web/bulletin/artical.asp?id=4752。 最後瀏覽日:

2014 年 5 月 21 日。

595 See DONALD S.CHISUM,supra note 15, §20.05[3] Apportionment; Parts and Accessories; Product and Process; Josh Friedman, Apportionment: Shining the Light of Day on Patent Damages, 63 CASE W.RES.L.REV. 147, 155-65 (2012);

Peter D. Haroldson, Catalina Lighting, Inc. v. Lamps Plus, Inc.: Shedding some Light on Recovery when a Design Patent and Utility Patent are Infringed by a Single Act, 5 TUL.J.TECH.&INTELL.PROP. 153, 161 (2003).

596 詳參本研究第四章.第二節.第一項。

597 詳參本研究第四章.第二節.第二項。

仍得以請求侵權人之獲利,且係為其全部獲利,而非僅為因侵害行為所得 利益之比例598

此作法對於專利權人之保護固然充分,但亦將造成專利權人受到過度 補償之不公平結果,及產生相當詭異且不合理之現象599,例如 Pfizer 藥廠 曾暢銷一時的藥物 Viagra,於美國亦受到 16 項設計專利所保護600,對任何 理性判斷者而言,暫不論其是否為該藥物之消費者,應可認同絕大多數之 消費者係基於藥物功能而購買,而非藥物外觀,惟依美國現行規定,假設 任何人製造或販賣,具有與上述 16 項設計專利相似之藥物,即便該藥物之 功能與 Viagra 不同601,Pfizer 皆得據以請求其獲得之全部利益;此種結果 顯非合理,但卻係美國現行規定所允許,從而,近期陸續有若干文獻反思 此特別規定,表示反對意見,並認為應該透過修法加以改善。

明尼蘇達大學的 Thomas Cotter 教授602,藉由 2012 年 Apple v. Samsung 對於數個設計專利與發明專利專利訴訟的判決603,以法律經濟方式分析,

明尼蘇達大學的 Thomas Cotter 教授602,藉由 2012 年 Apple v. Samsung 對於數個設計專利與發明專利專利訴訟的判決603,以法律經濟方式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