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評鑑量表之編製

美國於20世紀初開始應用評鑑量表於教師評鑑上,在1941年有俄亥俄教師紀 錄(Ohio Teacher Record),此ㄧ量表是由教師與督學ㄧ起合作,制定量表以改進教 學(引自吳和堂,2007)。以下就教師評鑑量表的編製、類型、優缺及目前已發展 適用於小學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等,依序作ㄧ敘述。

壹、教師評鑑量表的編製及類型

編製教師評鑑量表,首先要蒐集資料建立量表架構,通常都是根據學者的理 論來決定其編製架構,並將量表或分量表加以定義、界定清楚。當量表的架構決 定後,編製者即可進行編題,通常為了將來有刪題的空間,大約要比預定的題數 多編二分之一的題目。之後,進行預試及項目分析,編製者根據項目分析的結果 來進行選題,建立正式的題目。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我們 在評鑑上使用的工具無效,則評鑑出來的結果也將無參考價值,故學者提出在設 計量表上的建議,整理分述如下:

一、Marsh (1984)認為量表宜採多層面進行,其原因為有效的教學本來就不是單 一的面向,且研究顯示多層面的量表比單一層面更具有效度,也可避免單一 總結性量表產生偏差。

二、Davis (1995)指出在設計量表時要留一個空白處讓學生可自由反應其意見。

三、Peterson指出題目不可過多或太複雜,以免導致學生回答起來很沉悶,注意 力下降,易產生月暈效應,減低其信度。

四、多數專家學者贊同教師評鑑量表的項目要具體、明確及具有客觀的標準,避 免產生評鑑的焦點模糊不清或評鑑的主觀判斷現象,因此,ㄧ份評鑑量表應

要包含評鑑規準與評鑑等級兩者,施測後,依一定的計分標準計算各分量表 在各向度或整體的分數,以了解其優劣情形。

國外自1960年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興起後,許多學者、學校都致力於發展各式 的量表,希望能透過公平、客觀的評鑑工具來評鑑教師的教學表現。Braskamp , Brandenbury ,and Ory在1984年也提出學生評鑑工具的三種主要類型(引自蕭秀 萍,2006):

ㄧ、綜合性的量表,這類型的題目都是經研究確認的,與教學上的主要領域 有關的題目。

二、目標導向的量表,這一類型的量表強調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情形,也 就是學生評量他們自己在獲得事實性知識、發展特殊的技巧和能力、對科目內容 的了解…等方面的進步情形。

三、自助餐系統,教師可自行在題庫中選取他們認為與評鑑其課程相關的題 目。

貳、教師評鑑量表的優缺

Doyle(1983)認為評鑑量表的優缺點如下:

ㄧ、優點

(ㄧ)容易表格化,易於進行統計分析,建立常模與儲存。

(二)迅速且便宜地蒐集大量資料。

(三)因量表經過嚴謹的建構歷程,如信度與效度考驗,所以可獲得較 為正確的資料。

(四)要建立等級量表時,已有大量的文獻供參考與利用。

二、缺點

(ㄧ)因已高度建構,因此回答者無法精細與完全表達想法。

(二)因為易於回答,所以回答者不會思考後再回答。

(三)因為用的太廣泛,可能讓回答者覺得無趣。

(四)無法單獨診斷出教師教學的缺點。

此外,陳鴻裕(2004)調查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對級任教師進行評鑑的結果發 現,在真正實施評鑑的過程中,級任教師通常是會離開評鑑會場的,若學生在進 行問卷的填寫時,有教師回班級拿東西會使學生暫時停止作答,東張西望,可知 學生在評鑑教師時,可能會有心理壓力,因此,由學校行政人員或科任教師擔任 評鑑者較佳。評鑑的地點最好是在教室內舉行,於學生填答後統一收回,避免有 家長的意見左右了學生的填答,造成評鑑結果不客觀。

大部分教師較希望評鑑工作一學期一至二次較佳,避免造成過大的壓力,實 施後,評鑑結果不理想的教師可利用寒暑假作調整,避免馬上接觸到學生,產生 尷尬的現象(陳鴻裕,2004)。戴佑全(2000)也認為因目前還未在國小實施「學生評 鑑教師教學」,若馬上就於每學期的期中與期末各實施一次,一學年實施四次的 評鑑,對於工作已相當繁重的國小教師們來說,評鑑的作業恐怕會造成教師的負 擔及引起國小教師們的焦慮,所以一學期實施一次是較適合的。

綜觀而論,評鑑量表應用在教師評鑑或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上將亦趨為重要的 工具之ㄧ。本研究設計之「國小教師教學學生知覺量表」,根據文獻探討結果及 參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立七大評鑑指標包含系統教學、運用教學策略、

有效溝通、實作活動、評量回饋、教室管理及班級氣氛,依據七大指標訂定檢核 重點,期能與小學教師的專業表現標準相互呼應。

参、目前已發展適用於小學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介紹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在高等教育已推行超過四十多年,但在小學教育階段尚處 於研究階段,有關此方面的評鑑量表為數不多,茲介紹如表2-3。

表2-3 小學階段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相關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