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方法與工具 方法與工具 方法與工具 方法與工具
3.3.1 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教育學者常用的一種標準方法,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方法,但是為 了方便以後的學弟妹有一個依據的參考,還是將所參考的三本書中的定義與分類 分述如下。
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是科學研究方法中的一種,近代的調
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公共衛生學等各領域的研究方法。到了 1960 年代,實證主義成為教育研究的主流,實證主義的學者主張,要充分了解社會現 象,唯有透過客觀的測量,提出科學的數據,這樣才能夠符合科學的要求(葉重 新,2004)。在教育的領域中,運用調查研究法所進行的研究文獻或專題報告,
為數相當的多。美國兩位學者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 1964 年的四十種教育期刊 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Lazarsfeld & Sieber,1964;郭生玉,
1981)。根據 1972 年英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調查發現,有 60%的社會科學研 究報告採用調查科學法(Marsh,1982)。民國 60 年至 73 年國內的教育博士、碩 士論文有 66.66%採用調查研究法(陳伯璋,1987)。民國 61 年至 73 年我國 66 篇教育專案研究中,採調查研究法的比率更高達 87.88%(林新發,1991)。除了 在學術研究上時常採用調查研究法之外,商業界也經常使用市場調查來蒐集商業 情報,藉以了解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態度與使用情形,以便在商業競爭中提高產品 的市場佔有率。如:美國蓋洛普(Gallup)公司所做的民意調查,在了解受調查 者的意見或態度具有相當高的準確性,因而聞名於世(葉重新,2004)。因此本 研究以調查研究法為準則,研究學生的錯誤類型、教師的訪談記錄與大學教授的 問卷。
在教育上,調查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教育現象的實際情況,以作為研擬教育 計畫、改進教育現況、解決教育問題的依據。分析而言有以下五項:蒐集現況是 十、確立改進標準、研擬教育計畫、決定採行錯失與提供研究依據(林新發,
1991)。王文科(2000)定義調查研究是「研究者採用問卷(questionnaire)、訪 問(interview)或觀察(observation)等技術,從母群體成員中,蒐集所需的資 料,已決定母群體在一個或多個社會學變項或心裡學變項上的現況,或諸變項間 的關係。」;郭生玉(1995)認為調查研究是「根據母群體(population)所選出 來的樣本,從事探求社會學變項與心裡學變項的發生、分配及彼此互相關係的一 種研究法(Kerlinger,1973)。」簡單來說,調查研究就是對母體性質作描述的 一種研究(林重新,2001)。而調查研究的特徵有以下三點(郭生玉,1995):
1. 調查研究通常是以從母體抽取樣本為研究對象,有時也被稱為樣本調查研究
(sample survey research)。
2. 調查研究的變項多為心裡學或社會學的變項,社會學的變項是用來描述各人 所處的社會的特徵,如:性別、年齡、社會、職業、收入、宗教等;而心裡變 項包括個人的態度、行為、信念、動機等。
3. 調查研究可以是簡單的設計或複雜的設計,簡單的設計如屬於描述現況的調 查,而複雜的設計不僅只在描述現況也在探討變項間的關係。
調查研究的種類繁多,依名詞定義的不同,所包含的範圍也略有不同。以下 綜合參考郭生玉(1981)、蔡保田(1987)、林新發(1991)、王文科(2000)、蔡 重新(2004)等學者對調查研究的分類將其綜合整理如下:
˙依描述內容而分:
1. 描述性的調查(descriptive surveys):描述性的調查旨在對現況(status quo)
加以描繪,但並不解釋變項間的關係或因果關係。此類調查多為事實,爭 議較少。
2. 解釋性的調查(explanatory surreys):解釋性的調查是屬於事後回溯研究的 一種。目的在蒐集資料並且解釋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此類調查大抵只能解 釋變項間的關係而非因果。
˙依調查的範圍來區分可分為:
1. 普查(censuses):普查是將母體內的元素都納入為觀察的對象,基於時間、
經濟上考量,普查比較少見,但有時母群體不是很大時,普查是可以進行 的。
2. 樣本調查(sample survey):是從母體中抽出某些樣本作為調查的對象,
˙若以對象的性質可區分為真實事物(tangible)與非真實事物(intangible);態 度、動機與行為發生次數等是屬於非真實事物,而學校大小、桌椅與設備等 則是屬於真實的事物,在教育研究中多數是屬於非真實事物(抽象)的調查。
˙依照研究變項的性質分為:狀況調查(有形的變項)、調查研究(無形的變項); 狀況調查的研究變項如桌椅、教室、電腦與圖書設備等,而例如成績、績效、
態度、意見與工作動機等,則為調查研究。
˙依資料蒐集的方法可分為:
1. 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 survey)
2. 訪問調查(interview survey)
2-1 訪問調查依照人數可區分為:個別訪問、團體訪問。
2-2 訪問調查依詢問的方式可分為:結構性訪問(標準化訪問)、無結構性 訪問、半結構性訪問。
2-2-1 無結構訪問又可分為:重點訪問法、客觀陳述法、深度訪談。
3. 控制觀察(controlled observation)又稱調查表調查:研究者可以使用標準 化測驗來蒐集資料,或者請求學校提供一些學生的基本資料(考試成績、
一般記錄)。
˙依照資料蒐集時間的長短可分為橫斷式調查(cross-section survey)與縱貫式 調查(longitudinal survey)。
縱貫式調查可分為:趨向研究、同一團體研究、小組研究。
˙教育上的調查研究又可依其他標準分為:學校調查、電話調查 學校調查又可分為:綜合調查、教育調查、校舍調查
從上述的整理,可以看出在調查研究方面的分類相當的多,但是調查研究亦 有其優缺點的存在。以下列舉一小部分來說明,以問卷調查法來說,其優點有:
經濟方便,容易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大量的研究資料、具有廣布性,樣本代表性高、
受調查者可自由表達意見,而且沒有及時作答的時間壓力、問卷可不具名,誠實 回答的可能性高與可以對受調查者呈現標準化刺激等;但其缺點有:問卷回收率 低,容易導致調查結果的誤差、若以匿名方式填寫,不易掌控填答者的身份、若 有受調查者不明白的問題,無法當場解說、受調查者對敏感性問題或開放性問 題,填寫意願不高、容易得到表面性資料,不利於深入探討問題的真相與無法了 解未寄回者的態度與意見等等。而在訪問調查亦有其優缺點,優點如:可以使受 訪者暢所欲言,蒐集更深入的調查資料、當面訪問,可以讓受訪者有受人尊重的 感覺、可以從受訪者的心情、言語或行為,觀察其動機、態度與人際關係、彈性 大可以重複訪問與可以了解受訪者內心深層的意念等;但其缺點可能有:訪問的 樣本小,不易向問卷調查採大樣本實施、當面訪問相當花時間、由少數受訪者的 意見,不適合推論到母群體、訪問所得的資料不易整理、訪問所得資料難以量化 與訪問員的能力、價值觀、經驗、宗教信仰等,都可能影響訪問結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調查研究有其好處亦有其壞處,所以在實施調查研究時,
應設定好大致上的重點,以其將誤差減到最小,避免影響眾多研究結果。而在本 研究中,因為大學教授人數較多,所以採取問卷調查,避免因為人數眾多而訪問 不易,但是確實遭遇到問卷回收不易的狀況,所幸最後有達到預定的 1/3 回收率。
因為高中教師人數較少,所以採取一對一的訪問,在訪問時,有時因為老師下一 節有課,受限於時間而不能侃侃而談,所幸在持續老師相約與等待後,可以得到 較為完整的訪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