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變數衡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第二節 變數衡量

一、依變數

本研究的依變數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進入模式。參考 Brouthers &

Brouthers(2000)和 Slangen & Hennart(2008)等學者的分類方式,將進入策略分成 新設和併購兩種模式。設立虛擬變數,將新設模式編碼為 0,併購模式編碼為 1。

二、自變數

A. 地主國學習經驗

企業過去的學習經驗可以讓企業在往後的國際擴張活動中更加順利。過去學 者對於地主國經驗的定義有所不同,有些學者使用企業在的主國的經營時間(單 位:年),如 Delios & Beamish (1999)、Hennart (1991)和 Hennart & Reddy (1997)等,

有些學者則使用企業過去在特定地主國市場設立的子公司數(進入次數)來計算,

如:Barkema et al. (1996)、Barkema & Vermeulen (1998) 和 Sylvie et al.(2006)等,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過去進入市場的模式,如出口、授權等,會影響到企業 對於地主國市場知識的學習,因此使用虛擬變數將過去進入市場的經驗模式作分 類,以探討地主國經驗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Slangen, 2006; Slangen & Hennart, 2008)。而本研究採用 Hennart(1991)學者的理論,以企業在地主國的經營時間(單 位:年)來衡量企業的學習經驗。

本研究採用企業在地主國的經營時間為變數,從東洋新經濟資料庫和全球合 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中擷取企業在 1989 到 1991 年的 924 筆進入資料,並就 各筆資料去找出該企業在此次進入之前在該國設立子公司的年數。由於兩資料庫 的年份記錄包含年份和月分,因此有的歷史進入資料和樣本同年份或者只有相差 幾個月。為了迴避時間點過於相近的問題,與樣本同樣年份(不同月)的資料不 列入計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B. 區域經驗

對於區域的定義,目前尚未有一個清楚的共識。為數眾多的學者使用地理區 域來分類,例如,Arregle et al. (2009)使用聯合國統計部門(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的資料將樣本分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會員國、歐洲、東亞、南亞東南亞 與南美洲等 6 個區域。還有一些學者使用文化來區分,如 Eriksson et al. (2000) 將地理環境分成四大區域:斯堪地那維亞 (Scandinavia)、其餘歐洲部分、美國與 加拿大和世界剩下的部分。本研究採用 Arregle et al.(2009)學者的分類方式,根 據聯合國統計部門的資料將樣本分成六個區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會員國、歐洲、

東亞、東南亞、南美洲和大洋洲,詳細分類狀況如下表四。

表 四 國家區域分類狀況

區域 國家 樣本數

北美自由貿易區會員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317

歐洲 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韓

國、西班牙、英國、愛爾蘭、波蘭

、俄國、丹麥、挪威、奧地利、匈牙利。

271

東亞 香港、中國、韓國。 66

東南亞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菲律賓。 186 南美洲 巴西、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

葡萄牙、智利、厄瓜多爾、。

37

大洋洲 澳洲、紐西蘭。 47

共計 924

子公司個數來源:東洋經濟新報社與 SDC 資料庫 資料來源:Arregle et al.(2009)、聯合國統計部門,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Dikova & Witteloostuijn (2009)研究歐盟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的進入策略,使 用企業進入該區域的次數和在此區域經營事業的時間(年)來計算企業的區域的 經驗。Arregle et al.(2009)也使用企業在該區域經營的年數和進入次數(子公司個 數)來衡量企業的區域經驗。Uhlenbruck (2004)則使用企業在併購中東歐子公司 之前的五年內總營收狀況來衡量企業在中東歐市場子公司的區域經驗。Meyer (2001)採用子公司在中東歐地區的營業額 (turnover)占整個企業營業額的比例來 作為區域經驗的指標。

本研究採用 Dikova & Witteloostuijn (2009)和 Arregle et al.(2009)學者的定義,

使用企業在某個區域設立子公司的年數為指標,並將東洋新經濟資料庫和全球合 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的資料做一整理,整理的方式依循地主國學習經驗的歸 納規則,將同樣年份的子公司資料排除計算。

C. 國際多角化經驗

企業的國際化經驗會影響進入策略的選擇,因為足夠的國際多角化經驗可以 讓企業學會如何克服在國際化過程中可面臨的困難(Harzing, 2002)。過去文獻中,

對於國際化經驗的定義並無定論,有些學者使用海外銷售額占整個公司的銷售額 比例,如Brouthers & Dikova (2010)和Meyer (2001)。也有一些學者使用企業過去 曾經在當地建立子公司的國家數目來當作指標,如Slangen & Hennart (2008)和 Caves & Mehra (2002)等。還有一些學者使用海外的投資個數(Andrew Delios &

Beamish, 1999)或者企業在海外營運的年數(Erramilli, 1991)。

本研究採用Brouthers & Dikova (2010)和Meyer (2001)等學者的計算方式,使 用企業進入某特定市場之前曾經進入的國家數目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多角化經驗。

將東洋經濟新報社和全球合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的樣本,依循前述地主國經 驗和區域經驗的歸納法則,為了避免時間點過於相近造成的樣本偏誤,與樣本同 樣年份的資料不列入計算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D. 文化距離

本研究假設企業的文化距離與目標進入市場的距離越遠時,會提升企業 使用併購策略的機會。同 Barkema et al.(1996),文化距離的衡量方式採用 Kogut and Singh(1988)學者所提出的指標,其基礎的公式入下:

CD = I − I V ⁄ 4

Kogut and Singh 的指標的根源是 Hofstede’s index,在總和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 避程度、個人主義和男性主要價值等四種文化構面並加入變異性的考量之後所得 到的結果。其中,I 代表 a 第 j 個國家的第 i 個文化構面,V 則代表杜 i 個文化構 面的變異數(variance)。此外,u 代表母國,在本研究中為日本,而CD 代表第 j 個國家和日本之間的文化差距。

三、控制變數

A. 產品多角化

產品多角化和企業國際多角化一樣能讓企業累積額外的經驗。企業會運用其 特有的能力進入不同的產品市場,甚至是不同的產業。產品多角化除了可以讓企 業面臨更多種類的需求、對手和夥伴,進而累積更多的市場經驗之外,也有機會 為企業帶來規模經濟和範疇經濟(Barkema & Vermeulen, 1998)。

Hennart & Park(1993)和 Zejan (1990) 使用賀芬德指數(Herfindahl- Hirschman type index)4來衡量企業的產品多角化程度。也有學者使用企業擁有的產業代碼 (code)數量為指標,如 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計算企業擁有的 Kompass UCS codes 數量,Barkema & Vermeulen (1998)使用三碼的 Standaard Bedrijfs

Indeling(SBI)來衡量企業的產品多角化程度並探討其對海外進入策略的影響。

4 賀芬德指數的公式為: DIV = 1 −∑(m )

(∑ m ) ,其中m 代表 企業 i 產品種類 j 的銷售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遵循 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和 Barkema & Vermeulen (1998)的計算方 式,本研究使用企業擁有的產業代碼數量來衡量企業的多角化程度,以東洋經濟 新報社 2000 年的產業代碼分類(業種 code)5為依據,計算企業在進行某一筆特 定的海外投資之前,曾經進入幾種產業。

B. 地主國經濟自由度

經濟自由度對於海外投資有正面的影響(Brenton, Mauro, & Lücke, 1999),因 為當地主國的經濟越自由,廠商需要負擔的風險和成本就越低。Uhlenbruck et al.

(2006)認為政府對於外來投資的限制會影響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意願,在該篇文 獻中,作者使用地主國的經濟自由度來衡量當地政府對於外來投資的限制程度。

Cheng(2006)和Uhlenbruck et al. (2006)皆使用地主國的經濟自由度來衡量當 地市場的交易狀況,並使用由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和華爾街 期刊(Wall Street Journal)共同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標(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本研究則使用由經濟自由網絡(Economic Freedom Network)在2010年發佈的 世界經濟自由年報(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10 Annual Report,

http://www.freetheworld.com/2010/reports/world/EFW2010_BOOK.pdf)為衡量的標

準來計算樣本中地主國的經濟自由度。世界經濟自由年報使用五大項指標來衡量 一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這五項指標包含了:政府的大小:政策支出、稅收和企 業化狀況 (Size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Taxes, and Enterprises)、法律的制度 和財產權的保護(Legal Structure and Security of Property Rights)、貨幣的穩定性 (Access to Sound Money)、國際貿易的自由度(Freedom to Trade Internationally)和 信用、勞工和商業的管制(Regulation of Credit, Labor, and Business)。在五大項目

5 東洋經濟新報社的產業代碼為四碼,並將其樣本根據產業特性分成農林水產業、精密機器、機

械販售等共 68 個產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底下還各有為數不等的子項目。

C. 地主國生活水準

諸多學者認為,地主國的生活水準是當地市場潛力的象徵之一,也會影響企 業的進入策略(Cho & Padmanabhan, 1999; Larimo, 2003)。地主國的生活水準越高,

企業較喜歡使用併購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因為企業在科技上的需要較容易被滿 足,在當地的商業運作彈性也較大(Larimo, 2003)。

過去學者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定義地主國的生活水準。有些學者採用實質國民 生產毛額(GNP)和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 per capital)來衡量(Barkema &

Vermeulen, 1998)。Lu (2002)使用國內生產毛額(GDP),Arregle et al.(2009)使用平 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Delios & Henisz(2000)則使用地主國購買 力調整後(purchasing-power-adjusted)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為指標。

本研究採用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的指標,指標乃依循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經濟展望資料庫(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發佈統計報告。由於本研究的樣本分佈為 1989-1991 年,因此加總此三 年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再做平均之後再取對數,得到本樣本使用的數據。

D. 企業持股比例

企業會想要達到一個最適的股權所有權目標,新設或者併購的策略選擇可以 協助企業達到此目標(Brouthers & Dikova, 2010)。過去有許多學者在研究企業的 進入策略時會將企業的持股比例列入自變數或者控制變數(Barkema &

Vermeulen, 1998; Hennart & Park, 1993)。

Hennart & Park (1993)和Barkema & Vermeulen (1998)使用合資與獨資的方式 來分類企業的股權所有權,並設立虛擬變數。若是企業擁有子公司所有權95%以 上,則設虛擬變數為0,若是企業擁有子公司所有權5%到95%之間,虛擬變數設 為1。Brouthers & Dikova(2010)則直接使用持股比例的狀況當作控制變數指標。

本研究同Brouthers & Dikova(2010)等學者直接使用持股比例為指標,根據東 洋經濟新報社和全球合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的資料來整理樣本的持股比例。

Kogut & Singh 指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