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學習經驗、國家文化距離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學習經驗、國家文化距離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企業學習經驗、國家文化距離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 hi. gc 指導教授:陳坤銘 譚丹琪 研究生 蔡映瑄. i n U. v. 博士 博士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2) 致謝詞. 時光太匆匆,在政大這些美麗的日子,即將在這本論文的完成之下畫上一 個句點。遙想當年剛剛考上研究所的時候,那個滿懷不安自己有多麼擔心是不是 有能力可以寫出一篇論文。如今,論文寫完了,我也即將離開,離開政大,離開 學生的身份。. 撰寫論文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十分輕鬆愉悅的過程,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幫. 政 治 大. 助、關心和鼓勵。在這段期間,要最感謝的是我兩位指導教授, 譚丹琪教授和. 立. 陳坤銘教授。譚老師除了給予許多學術上的指導之外,也給了我很多鼓勵和溫. ‧ 國. 學. 暖的關心,讓我有在疲憊和失去信心的時候,可以重新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陳 老師也給予我許多論文撰寫和修改的意見,尤其是我的罩門統計,而且每每寬容. ‧. 的包容我的時而偷懶和時而倦怠的壞毛病。此外,我也要感謝我的諮商師筱婷老. y. Nat. sit. 師。總是不厭其煩的聽著我的叨叨絮絮,帶著我穿過陰暗廊道,看見外面燦爛的. n. al. er. io. 彩虹,那些苦悶和壓力就在不斷傾訴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得化解了。. i n U. v. 當然,除了諸位恩師之外,我最要感謝的就是我親愛的家人:爺爺、爸爸、. Ch. engchi. 媽媽和奇奇,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永遠是我繼續往前進的動力,所有感謝與和溫暖 我點滴在心頭,那些感動無法訴諸文字,只能輕描淡寫的向你們說一聲:「謝謝 你們,我永遠愛你們!」 也謝謝小精靈家族的舅舅、舅媽、阿姨和姨丈們,總 是關心著我,提醒我累了記得要休息。. 我想,我很幸運的,有許多關心我的朋友。其中,要最最最感謝的是我的好 朋友. 日華,總是在我偷懶玩耍的時候督促我要努力,也在我沮喪的時候給了我. 很多關心和支持的力量,更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了我很多意見和想法,這篇 論文的完成, 日華同學功不可沒。當然,還要謝謝我在政大國貿所這一群可愛.

(3) 的同學們,有了大家相伴,寫起論文好像也就不寂寞了呢,而且遇到問題還有靠 山可以靠,真好。此外,還要謝謝 619 家族的好姊妹們和其他好朋友們,靖雯、 鈞豪、家華、Sandra 等貼心的加油打氣和鼓勵。. 最後,謝謝那些關心我,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要感謝的人很多,我無法一 一點名,但是我不要謝天,我要謝謝每一個你們,因為有你們,所以我才能夠完 成這一篇論文。. 立. 政 治 大. 映瑄 2012 冬末.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摘要. 在國際企業管理中,進入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課題,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企業 學習經驗與文化距離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但是過去的學者探討文化和企業學習 經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的影響,多採用分開討論的方式,尚未有學者探討文化對 於企業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關係的影響。本研究認為,文化的距離和企業學習的 成效習習相關,文化可能會弱化企業的學習效果,並進一步的影響到企業學習經 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抉擇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文化距離、企. 政 治 大. 業學習經驗以及企業進入策略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 立. 本研究以東洋新經濟報社的資料為主,並以全球合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 ‧ 國. 學. (SDC Platinum)為輔佐來探討日本企業在全球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時的進入策略 影響因素。實證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也就是說,在其他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企. ‧. 業和目標市場之間的文化距離會反向影響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係。. Ch. engchi. I. i n U. v.

(5) Abstract. Entry strate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e past, most of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distance and learning effect versus entry mode. None of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In this paper, I develop the hypothesis and test whether culture distance weaken the effect leaning experience has on entry mode. In this paper, the entry mode will focus on the choice between greenfield and acquisition.. 立. 政 治 大. I use the data from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 國. 學. Southeast Asia and SDC Platinum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Firms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end to. ‧. prefer entering foreign markets by acquisition and culture distance will weaken the. y. Nat. n. al. er. io. sit. effect leaning experience has on entry mode.. Ch. engchi. II. i n U. v.

(6)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6. 文化距離相關理論 ...................................................................... 18. y. sit. al. er. 研究假設 ................................................................................................. 22. io. 第三章. 企業學習相關理論 ...................................................................... 13. Nat. 第三節. 海外進入模式與策略 .................................................................... 6. ‧. 第二節. ‧ 國. 第一節. 學. 第二章. 政 治 大 研究範圍立 ....................................................................................... 5. v. 企業學習經驗 .............................................................................. 25. 第二節. 文化距離 ..................................................................................... 28. 第三節. 文化距離與企業學習經驗的交互作用 ....................................... 30. 第四章. n.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樣本描述 ..................................................................................... 32. 第二節. 變數衡量 ..................................................................................... 34.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2. 第四節. 實證結果分析 .............................................................................. 43. 第五章. 結論.........................................................................................................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57 III.

(7) 第二章. 研究貢獻 ..................................................................................... 60. 第三章.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61. 參考文獻 .............................................................................................................. 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8) 表目錄 表 一. 新設與併購的優缺點比較 ............................................................... 11. 表 二. 日本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策略分布狀況 ....................................... 32. 表 三. 日本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國家分布狀況 ....................................... 33. 表 四. 國家區域分類狀況 ......................................................................... 35. 表 五. 變數定義與衡量方式統整表(一).................................................... 40. 表 六. 變數定義與衡量方式統整表(二).................................................... 41. 表 七. 敘述性統計統整表 ......................................................................... 45. 表 十. 二元迴歸分析結果(一) ................................................................... 53. 表 十一. 二元迴歸分析結果(二) ................................................................... 54. 表 十二. 二元迴歸分析結果(三) ................................................................... 55. 表 十三. 本研究實證研究結果整理 .............................................................. 56.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八. 學. 表 九. 治 政 Pearson 相關矩陣圖 ....................................................................... 47 大 立 以文化距離大小區分的樣本敘述性統計結果比較表.................... 50. 圖目錄. 圖 一.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架構圖 ................................................................................. 24.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背景. 海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乃是近年來頗為盛行的一種海 外擴張方式。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協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D)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 年世界的海外直接投資累計金額已 高達 17.7 兆。即使受到了 2007 年和 2008 年次級貸款危機的影響,2009 單年的. 政 治 大 (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Survey 2010-2012, WIPS)報告中的結論顯示,海外直 立. 海外投資金額依然高達 1.1 兆美元。根據《2010—2012 年世界投資景氣調查》. ‧ 國. 學. 接投資將會在 2010 年開始復甦,並在 2011 和 2012 年更進一步的成長,跨國公 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 TNCs)對於海外投資環境和海外直接投資的前景相. ‧. 當樂觀。. Nat. sit. y. 企業從事國際化營運日益頻繁,因為企業可能在國內面臨高製造成本和當下. n. al. er. io. 經濟貿易競爭優勢喪失的威脅。在進入海外市場時,企業會選擇適當的進入策略,. i n U. v. 以在海外市場創造最大的價值(Kuo, 2004)。Wind & Perlmutter (1977)認為合適的. Ch. engchi. 進入策略是國際行銷(international marketing)中重要的課題(frontier issue)。在之後 的文獻中,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一間公司在海外的營運是否能夠成功,合適的海外 市場進入策略扮演了關鍵的角色(Anderson & Gatignon, 1986; Hwang, 1990)。 海外投資的模式通常可以「成立方式」和「股權比例」來做區分。以成立方 式可以區分成新設(Greenfield)和併購(Acquisition),而以股權比例來分則可分為 獨資(Wholly-owned subsidiary)和合資(Joint venture)。近年來,企業併購的風氣盛 行,經常成為媒體和輿論的話題。國際併購案像是 google 併購 eBookTechnologies、 浙江吉利汽車併購瑞典汽車品牌「VOLVO」等。在台灣本土也有一些著名的併 購案,像是近來引起諸多討論的潤成投資公司併購南山人壽一案便是一例。除了 1.

(10) 併購,新設也是許多電子大廠在進入中國時選擇的模式,尤其是在台灣,電子企 業因為受到法律的限制,無法參股或者併購中國的企業,便選擇以新設的方式進 入中國。「新設」和「併購」這兩種進入策略各有其優缺點,有些優缺點甚至存 在很大的互補性,因此不僅在學界經常被比較,企業也經常面臨兩種海外投資方 式抉擇的難題,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於企業的進入策略中「新設」和「併購」模式 的抉擇。 現今的國際企業往往擁有豐富的國際化和海外擴張經驗。在這些過去的經驗 中,企業能夠累積一定的知識和適應能力,因為在國際擴張的過程中,企業可以. 政 治 大 利。例如,國際化的經驗可以幫助企業較準確的評估進入市場的風險與報酬;區 立. 透過學習來累積一些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讓企業在目標市場的運作更為順. ‧ 國. 學. 域經驗可以彌補企業對於地主國市場了解不足的困境。不同的海外經驗可為企業 帶來不同的知識,因此本研究從企業地主國經驗、區域經驗和國際多角化經驗等. ‧. 角度來探討,缺乏這些海外經驗是否會影響企業在進入策略上抉擇。. Nat. sit. y. 文化在國際企業管理的領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因為文化的差異會造. n. al. er. io. 成許多企業在管理上產生障礙。企業往往因為對於當地文化與國情的不了解而採. i n U. v. 用了錯誤的策略,最後鎩羽而歸。過去有許多學者認為,目標市場的國家文化距. Ch. engchi. 離越遠,企業為了規避因地主國知識不足所帶來的風險,較傾向以新設的方式來 進入海外市場,以降低文化的衝擊。 上述的學習經驗可以彌補企業對於當地市場的知識缺乏問題。但是近年來, 許多新興國家興起,海外投資的企業和目標市場開始從原本以歐美為主快速的擴 散到亞洲、中美洲等地區。這也代表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所要面臨的市場,其 文化距離所造成的隔閡可能會比過去還要大,甚至會影響到企業學習能力所帶來 的優勢。 過去的學者探討文化和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的影響,多採用分開 2.

(11) 討論的方式,尚未有學者探討文化對於企業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關係的影響。本 研究認為,文化的距離和企業學習的成效習習相關,文化可能會弱化企業的學習 效果,並進一步的影響到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抉擇的影響。在此背景 下,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文化距離、企業學習經驗以及企業進入策略彼此之間的交 互關係。.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企業必須在決定進入海外市場之後,依據企業本身擁有的資源和海外市場的 限制與特性,選擇適當的進入模式。誠如前文所言,企業的學習經驗會影響企業 的進入模式選擇,而企業與地主國的國家文化則有可能會降低學習經驗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希望探討國家文化距離是否會降低企業學習經驗對於進入模 式選擇的影響。在此,「企業學習經驗」將會透過三種方式來衡量,分別為「企 業的地主國經驗」、「企業的區域經驗」以及「企業的國際多角化經驗」。以下將. 政 治 大. 進入模式分成「新設」和「併購」,依序探討三個子問題:. 立. 1. 探討企業學習經驗對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購」選擇的影響;. ‧ 國. 學. 2. 國家文化距離對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購」選擇的影響;. ‧. 3. 國家文化距離對於企業學習經驗與其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購」選擇.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影響。. Ch. engchi. 4. i n U. v.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高所得會員國、生活品質 30 名以上的國家1、DAC 會員國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高度經濟已開發國家和人類 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3-極高等指標中,日本是亞洲唯二符 合以上五個指標的國家。除此之外,日本也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在亞洲甚至 是在全世界的經濟地位中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從 60 年代就開始進行海. 政 治 大. 外投資的活動,在海外投資活動上有悠久的歷史,因此本研究選擇日本企業為研 究的對象。. 立. ‧ 國. 學.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是日本海外投資最為興盛的時期,因此本研究的 研究樣本鎖定在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1989-1991,共三年。本研究欲探討的. ‧. 是文化、企業學習經驗與企業海外進入策略之間的交互關係,因此研究對象是日. sit. y. Nat. 本企業在世界各地新設或者是併購的子公司,樣本涵蓋全球 27 個國家。為了降. io. al. er. 低企業大小與股權比例因素的影響,日本的企業必須符合上市或者上櫃公司的條. v. n. 件,並且對於海外子公司的持有權達 50%以上,才會納入本研究的樣本之中。. 1. Ch. engchi. i n U.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經濟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05 年生活品質指數調查報告指出,日 本排名世界第十七名,為亞洲的第一名。雖該筆資料的時間是 2005 年,不過從其他的資料中可 以瞭解到日本的經濟發展和壯大起源甚早,因此也應適於本研究的樣本。 2 開發協助委員會(Th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DAC)是隸屬於 OECD 的委員會,兩個 亞洲會員為日本和南韓。 3 人類發展指數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所發 佈,在 1990 年的報告中,日本在極高人類發展的名單中排名世界第一名,指數高達 0.996,在男 女分開計算的人類發展指數中也都居冠。 5.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海外進入模式與策略 在國際企業管理的領域中,海外市場的進入策略是關鍵的議題(Cavusgil, Knight, & Riesenberger, 2008)。企業在進行海外擴張時,必須選擇一個最適的進 入策略,這個最適的策略除了必須具備可行性,也要讓企業獲得風險調整後的最 高報酬(Anderson & Gatignon, 1986)。Cavusgil et al.(2008)認為海外進入策略可以 被歸類成三大種:. 政 治 大 出口(exporting)和相對貿易等(countertrade); 立. 1. 以本國為基礎(home-based)的國際貿易活動,如全球資源搜尋(global sourcing)、. ‧ 國. 學. 2. 契約關係(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如授權(licensing)和加盟(franchising)等; 3. 以股權或者所有權為基礎的國際貿易活動,如海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 investment, FDI)或合資企業(collaborative ventures)等。. Nat. sit. y. 較早期的學者,多使用企業的掌控程度來區隔不同的策略,如 Anderson &. n. al. er. io. Gatignon (1986)把進入策略分成高、中、低三種控制程度模式,探討風險和利益. i n U. v. 之間的取捨。高掌控程度的策略可讓企業的獲利能力增加,也能提升其決定權,. Ch. engchi. 但是相對的,企業也必須付出較多的資源,承擔較大的責任和風險。Hill et al. (1990) 認為多數文獻把進入策略分成授權(licensing)、合資(joint venture)和獨資 (wholly owned subsidiary)等三種。而企業在決定其進入策略時應該要考慮控制程 度、資源投入程度和知識擴散風險(knowledge dissemination risk)的程度。 也有學者將進入策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所有權(ownership control)來區分, 分成出口、授權、合資企業和子公司(subsidiary)。另一類則分成整合(獨資子公 司)、合作約定(合資和策略聯盟)和獨立進入(授權和加盟)(Tsai & Cheng, 2002)。 Wei et al. (2005) 則將進入策略根據研究的目標將其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分法 為二元和多元的選擇,如貨物交易(trade)、授權或直接投資(FDI)。另外一種著重 6.

(15) 於二元的選擇,如獨資或合資、新設或併購等(Wei, Liu, & Liu, 2005)。 較近期的研究,對於進入模式最常分類的方式是分成獨或合資和新設或併 購。Dikova & Witteloostuijn (2007)認為跨國企業在做海外投資的時候會面臨至少 兩個策略上的抉擇。第一個是建立模式的選擇(established mode choice),企業必 須決定要以新設還是併購的方式建立海外營運的分支。第二個是進入策略的選擇 (entry mode decision),企業可以決定要以獨資的方式進入市場或是與當地的夥伴 成立合資的子公司。 由於本研究著重在新設與併購兩種選擇的影響因素,因此在接下來的文獻回. 政 治 大. 顧中,將針對該兩種策略做進一步的探討。. 立. 新設模式是指企業在當地市場創業性(start-up)的投資活動,企業會建設自己. ‧ 國. 學. 廠房和設備以及雇用全新的員工。併購是指企業直接向當地已存在的公司購買所. ‧. 有權,讓企業對於這間公司擁有一定程度的決定權和掌控權(Larimo, 2003)。兩. Nat. er. io. sit. 與企業本身的特性和投資目的來選擇最適當的進入策略。. y. 種模式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因此企業面對不同的海外投資情況時,應考量地主國. al. Hennart & Park (1993)在文獻中使用了四個理論來解釋影響新設與併購的抉. n. v i n Ch 擇考量因素,分別為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i Utheory)、企業併購理論(theory e n g c hcos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enrose 的企業成長理論和 Chatterjee 的資本市場缺 失理論,之後也有諸多學者使用這四個理論中的一個或是多個來建立研究架構。. A.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解釋海外進入策略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過去,有許多位 學者使用交易成本理論來檢視企業的進入策略考量(Zhao, Luo, & Suh, 2004)。有 些變數會同時影響企業是否要進入海外市場和選擇以什麼樣的模式進入,如企業 特殊資產(specialized assets)的傳遞,企業擁有的專屬優勢(specific advantages)是 7.

(16) 否可以從企業傳遞到子公司會影響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交易 成本可用來解釋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與使用(Kogut & Singh, 1988)。 Hennart & Park (1993)認為,雖然交易成本理論原本是用來解釋為什麼企業要進行海外投資, 但是可以延伸解釋企業對於新設與併購策略抉擇的考量。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結合交易成本與文化和制度的影響因素來探討企業進入策略的影響因素。 Larimo(2003)則是使用交易成本、文化構面、議價能力和制度構面來探討企業海 外進入策略的選擇。. B. 企業併購理論. 政 治 大. 根據企業併購理論,企業會選擇以併購而非新設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可. 立. 能是因為成本或是策略上的考量。當併購的成本比新設的重置成本(replacement). ‧ 國. 學. 還要低時,對於併購者而言,併購該公司是一筆划算的交易,企業會選擇以併購 的方式進入市場。或者,對於企業而言,該筆併購案可以讓企業在專屬資源的使. ‧. 用上更有效率,而這樣的優勢無法透過新設的策略獲得時,企業也會採用併購的. y. Nat. er. io. sit. 策略(Oster, 1990)。. Hennart & Park (1993)沿用該理論來解釋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如:當企業. al. n. v i n 的母國匯率相對於目標市場較強勢,併購相對新設所需的成本較低,因此企業會 Ch engchi U 傾向採用併購的模式。在策略面上,企業也會為了某些特定的理由,採用併購模 式。例如,新設模式無法讓企業快速的進入市場,所以當目標市場國成長率高或 者市場的特定產業內已存在競爭者時,企業為了加快進入市場的速度,會傾向採 用併購的方式。若是企業採用新設的方式進入產業集中度高的市場,會面臨到很 大的規模障礙(scale barriers),因此企業會傾向使用併購的方式來降低多餘產能所 帶來的困難(Yip, 1982)。. C. 企業成長理論 管理人才是影響企業成長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些管理資源可以透過外部的管 8.

(17) 道獲得,如:從競爭者的公司招募(Rao & Drazin, 2002),但是仍然有許多管理資 源無法由外部獲得,因為溝通協調和決策技巧必須要透過和企業內部夥伴團隊合 作的經驗來培養(Tan, 2009)。 Penrose(1959)認為企業內部招募和培訓的速度有一定的極限。企業人力資源 稟賦會影響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因為企業在海外擴張時可能會面臨人才短缺的 困境,造成新設策略在使用時有所限制 (Hennart & Park, 1993; Penrose, 1959)。 Hennart & Park(1993)認為,當企業面臨人才不足時,會傾向透過併購的方式 來進入市場,因為併購其他子公司時,能夠同時吸收該公司的管理人才,以彌補. 政 治 大. 企業人才短缺的狀況。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以企業併購理論來解釋企業與. 立. 子公司的相對規模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諸位學者認為,當企業要投資一間規模. ‧ 國. 學. 相對較大的公司時,會傾向採用併購的方式,因為併購可以讓企業快速獲得新的 管理資源,以減輕企業管理人才需求的負擔。. ‧. 多國籍企業的內部連結網絡(network)若較弱,企業會傾向使用併購的策略來. y. Nat. io. sit. 進入新市場。當企業與子公司相依關係的需求降低,企業內部培訓的管理人才需. n. al. er. 求就會降低,反而對於子公司階層的管理人才需求會增加,而併購的模式剛好可. Ch. i n U. 以快速的提供子公司階層的管理人才(Tan, 2009)。. engchi. v. D. 資本市場缺失理論 企業追求成本最佳化,因此按照理論,在半強式效率(semi-strong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的資本市場中,資產價格根據所有的公開資訊訂定,新設和併購兩 種策略所需花費的成本應該要相同。企業選擇併購的公司通常能為企業帶來互補 作用以外的額外資源,這些資源對於企業而言可能是多餘的。因此當這些額外資 源造成的營運成本增加越大或者處理這些不被需要的資源的成本過多,企業就會 傾向使用新設來進入海外市場(Chatterjee, 1990)。. 9.

(18) Hennart & Park (1993)沿用此理論來解釋企業財務系統對於進入策略抉擇 的影響。諸位學者認為,當企業的槓桿比率約高,越可能透過併購來進入市場, 反之,透過借款(debt)或者留存收益(retained earnings)的方式來建構新設的子公司 則較便宜。因為當企業新設一間公司時,股東對於新設公司的價值較不能掌握, 因此當企業使用財務資源時,對於其股價可能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在此情況 下,使用新設模式所需的公司財務資源成本較高。 Demirbag et al.(2008)使用市場缺失理論來解釋投資風險對於企業進入開發 中市場的策略選擇的影響。由於良好的國家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連帶降低投. 政 治 大 當地主國的制度較不穩定時,企業也會傾向選擇以新設的模式進入海外市場。此 立. 資者對地主國的預期風險,因此一個國家制度的穩定性會影響進入策略的選擇。. ‧ 國. 業會傾向以新設的方式進入開發中的海外市場。. 學. 外,因為企業會擔心進入開發中市場後會有管理、文化和組織合適性的問題,企. ‧. 由於本研究著重於新設和併購抉擇兩者間的選擇,因此在接下來的篇幅中將著. Nat. er. io. sit. y. 重於兩者的探討與比較。本研究將新設和併購的優缺點比較整理於下表一:. al. v i n Ch 2008)。過去學者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對於進入策略做分類,如使用掌控程度(1986) engchi U n. 海外進入策略在國際企業管理的領域中,是十分重要的議題(Cavusgil et al.,. 和活動的特性(2008)等。較晚期的學者傾向使用新設或併購與獨資或合資來區分 (Dikova & Witteloostuijn, 2007)。. Hennart & Park (1993)使用四種理論來解釋新設或併購影響選擇的考慮因素, 分別為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企業併購理論、Penrose 的企業成長 理論和 Chatterjee 的資本市場缺失理論,這些理論也成為許多學者解釋進入策略 抉擇的理論依據。在交易成本理論方面,Hennart & Park (1993)認為,企業擁有. 10.

(19) 表 一. 新設與併購的優缺點比較. 優點. 缺點. 1. 母企業的組織規範和企業制度移轉 到子企業較無障礙(Brouthers &. 連結(networking)(Dikova &. Brouthers, 2000). Witteloostuijn, 2009). 新 2. 可減緩因文化差異產生的額外管理 成本和員工的文化適應過程. 設. 1. 企業需要較多時間建立當地的關係. 2.. 需花費較長的時間(Larimo, 2003). 3. 可能造成市場產生超額產能(Larimo,. (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2003). 3. 公司的資源移轉到子公司可產生綜 效(synergy)(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Anderson & Gatignon, 1986; Kogut &. 取得互補性資源或者讓企業原有資. Singh, 1988). 源能夠有效率的使用(Hennart & Park,. 購. 1993; Oster, 1990). 3.. 需付出高額的支出來獲得當地的市. ‧. 併. 學. 場資訊和商譽,所費不貲(Larimo, 2003). Nat. 產生併購後管理問題(Brouthers &. io. sit. 4.. y. 3.. Witteloostuijn, 2009; Yip, 1982). Brouthers, 2000). n. al. 5.. Ch. 可能會受到當地市場反壟斷相關法. er. 2.. 1. 因為資訊不對稱而購買到劣質的目 治 政 標物 (Hennart & Park, 1993; Kuo, 2004) & Brouthers, 2000; Tan, 2009) 大 立 (Dikova & 2. 因文化差距所造成的營運障礙 有效率的進入目標市場. 快速提供管理資源和人才(Brouthers. ‧ 國. 1.. i n U. v. 律的限制與制裁(Lerner,2001). engchi. 有的專屬優勢在母子公司之間的傳遞會影響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和 Larimo(2003)結合交易成本理論與其他理論構面來探討企業 進入策略的影響因素,如文化構面、議價能力和制度構面等。根據企業併購理論, 企業會選擇以併購而非新設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可能是因為成本或是策略上的 考量(Oster, 1990)。Hennart & Park (1993)沿用該理論來解釋母國匯率對於進入策 略的影響。此外,為了達成快速的進入市場的目的,企業會傾向採用併購的方式。 為了解決規模障礙,企業也會傾向使用併購的方式來降低多餘產能(Yip, 1982)。 企業成長理論認為,企業在海外擴張時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可能會造成新設策略 在使用時有所限制(Penrose, 1959)。Hennart & Park(1993)認為併購其他子公司時, 11.

(20) 可以彌補企業人才短缺的狀況。溝通協調和決策技巧必須要透過和企業內部夥伴 團隊合作的經驗來培養,因此有些管理資源無法由外部獲得(Tan, 2009)。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認為當企業要投資一間規模相對較大的公司時,為了讓企業可 以快速獲得新的管理資源,會選擇以併購的方式進入。Tan (2009)認為併購的模 式可以快速的提供子公司階層的管理人才。當額外資源造成的成本增加越大時, 企業就會傾向使用新設來進入海外市場(Chatterjee, 1990)。Hennart & Park (1993) 則認為當企業的槓桿比率約高,越可能透過併購來進入市場。而地主國的制度較 不穩定時,企業也會傾向選擇以新設的模式進入海外市場(Demirbag et al., 20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1) 第二節 企業學習相關理論 知識對於一間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企業在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仰 賴各式各樣的知識(Jan Johanson & Vahlne, 1977)。知識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主觀 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另外一種是經驗性 (experience or experimental)的知識, 後者必須要透過親身經歷的過程才能獲得。商業經營者的經驗往往會和某個特殊 的環境相連結,因此經營者所能提供的價值往往必須要在這些特殊的環境下才能 夠顯現(Penrose, 1959)。. 政 治 大 去在這個環境中營運時所累積基本知識,但是進行海外擴張的時候,並沒有任何 立 Johanson & Vahlne(1977) 認為在國內的市場中,企業或者管理者可以仰賴過. ‧ 國. 學. 基礎的經驗或者知識可以依靠,因此必須要在當地市場中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 獲得所需要的知識。這些海外經營的知識又可以分為一般性知識(general. ‧. knowledge)或者市場專屬性知識(market-specific knowledge),前者為不涉及地理. sit. y. Nat. 區域和特定市場,包含顧客共同的特性、產業特性或者生產製造的過程等,後者. al. er. io. 指的是特別專屬某個國家或者市場的知識,如當地的商業環境、文化特性、市場. v. n. 結構系統和客戶和人員的特色等。Eriksson et al.(1997)認為經驗性的市場知識可. Ch. engchi. i n U. 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商業性知識,如客戶、市場和競爭者等相關知識,另外一種 為制度性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指的是在目標市場中有關於政府、市場的 制度架構、道德法規和價值觀等知識。 Davidson (1980)主張,企業較喜歡進入過去曾經進入過的市場,但是當企業 擁有較多的國際化經驗時,對於進入地理距離較相近或者本身較熟悉的市場的需 求會降低,且比較願意進入不確定性較高的市場。當企業的國際化經驗增加時, 其海外擴張的市場選擇也比較能夠反映出全球性經濟的趨勢和機會。此外,有較 多海外經驗的企業在國內通常能夠有較好的制度和規範,這些制度和規範可以被 移轉到海外的子公司(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13.

(22) Forsgren (2002)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經驗學習、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認知風險(perceived)和漸進式行為(incremental behavior)之間的關係。當企業在某 個特定市場從事商業營運行為時,企業就可以在該市場的經營過程中獲得一些內 隱知識,這些內隱知識可以降低企業對於該市場的認知風險,因此能降低企業的 漸進式行為,換句話說,企業會加速在這個市場的投資腳步。Pedersen & Petersen(1998)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證實企業在海外市場投入資源的速度和市場知 識的多寡呈現正向關。過去的經驗能幫助企業發展新的能力,因此會影響企業對. 治 政 大 運的過程學習到一些知識與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可以讓企業在接下來的海外投 立 於下一筆投資活動的評估(Chang, 1995)。Li (1995)發現企業能夠從之前在海外營. 資活動中達到更高的成功率。. ‧ 國. 學. Uppsala 模型的主要假設之一是缺乏國外市場的知識對於企業在海外的營運. ‧. 是主要障礙的來源。若是企業缺乏國際化知識,會造成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的過程. sit. y. Nat. 中面對較高的知覺成本(perceived cost)。學習在目標市場有效率的運作必須透過. io. er. 在當地實際運作的過程累積相關經驗,因此在不熟悉當地的情況下購買一間公司. al. v i n Ch 之間往往存在資訊不對稱和文化融合的問題,因此當企業對於地主國經驗與相關 engchi U n. 可能會引發很高的交易成本(Hennart & Larimo, 1998)。此外,因為在買家和賣家. 知識累積的越少,企業較可能併購到劣質的目標物,且併購後的管理問題可能會 越嚴重(Hennart & Park, 1993)。 國際化經驗可以為企業帶來很多好處。企業具有某特定市場的營運經驗時, 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企業享有規模經濟、學習的利益和風險降低等好處,因此企業 會更願在這個市場進行其他的商業活動(Davidson, 1980)。當企業對於當地市場有 較多經驗的時候,較能夠與當地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也可以降 低公部門的沒收風險(public expropriation hazards) (Delios & Henisz, 2000)。 Hennart & Larimo (1998)則認為,地主國經驗必須要透過在當地實際營運的過程 14.

(23) 中獲得。這些營運的過程可以幫助企業累積相關經驗,讓企業可以在該目標市場 更有效率的運作。因此當企業累積了足夠的地主國經驗時,其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和經營新事業的困境就會減少(Gao, Pan, Lu, & Tao, 2008)。 Anderson & Gatignon (1986)主張要滿足產品客製化的需求,企業必須要擁有 當地市場的知識。雖然企業可以尋求當地人員的協助或者尋找具有當地知識的人 來彌補其不足,但是要和這些人合作、溝通和建立關係,企業除了必須要具有和 這些人員溝通合作的能力之外,也必須要了解能夠從這些人身上得到什麼幫助。 因此,要讓溝通的過程順利運作,企業必須要具有基本的市場知識。. 政 治 大. 區域經驗可幫助企業更準確的預測目標物的價值,也有助於併購之後子公司. 立. 的發展。企業能從區域的營運過程中累積專屬知識,並將這些知識移轉到該區域. ‧ 國. 學. 內其他子公司,幫助提升子公司的競爭力(Uhlenbruck, 2004)。此外,企業內部的 社會連結(social ties)是知識擴散的動力之一。若是企業的子公司較集中分佈在某. ‧. 個特定區域或者彼此之間距離較相近時,較能夠輕易的分享知識和經驗,因為企. Nat. sit. y. 業能夠享有較強的企業內部社會連結{Sorenson, 2003 #48}。Gielens & Dekimpe. n. al. er. io. (2007 )認為區域經驗是企業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中,在某個特定的區域營運過程. i n U. v. 中所累積的經驗,可以協助企業在該區域的運籌和資訊搜尋的活動上享有較大的 優勢。. Ch. engchi. 企業的國際化經驗是指企業在全球的營運經驗,這些經驗不只有限於某個特 定的區域(Li, 1994)。企業若是在有國際運作經驗的情況下在海外創立子公司往往 能夠比在那些沒有經驗情況下所成立的子公司表現來得佳(McDougall & Oviatt, 1996)。Zahra et al.(2000) 認為企業的國際多角化和新成立海外子公司的獲利能力 呈正向關,因為隨著企業進入的市場數目增加,企業在能力與產品的調度上就能 更加靈活。此外,當企業的市場範疇(market scope)較廣泛的時候,其收入會更加 穩定且企業的存活率會增加。國際化經驗無法讓企業累積區域或者單一市場的特 定知識,但是企業進行國際多角化時,會面臨管理多樣化的挑戰,這些挑戰可以 15.

(24) 讓企業之後海外擴張的策略更成熟,對於風險和報酬的評估也能夠更準確(Li, 1994)。Gatignon & Anderson (1988)認為,當企業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時,對於 海外市場的員工較有監控和處理的能力。Eriksson et al.(2000)則認為企業累積一 定的國際多角化經驗後,能發展出一套系列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企業在國際 市場上處理各種不同的營運問題。此外,國際多角化也讓企業能夠用最有效率的 方式得到重要的資源,並且讓企業建立良好的網絡,企業因而可以得到行銷、科 技、文化和競爭等重要的資訊(Zahra et al., 2000)。 Zahra et al.(2000)認為企業的國際多角化程度和其科技學習(technological. 政 治 大 (universal)和內隱性的知識。當企業在不同地理區域和不同文化的市場有過營運 立 learning)的廣度和深度有正向關。國際多角化經驗可以幫助企業累積通用性. ‧ 國. 學. 經驗之後,多樣化的經營環境可以讓企業有更開放且有彈性,也能幫助企業在科 技上的學習。此外,由於在不同國家的商業營運和與客戶交涉的過程可以讓企業. ‧. 在經營的過程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因此可以增加企業科技學習的深度。. Nat. sit. y. 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企業的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之間的關係。Hennart &. n. al. er. io. Park (1993)針對日本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做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若是日本企業在. i n U. v. 目標市場的經驗越多,就越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來進入該市場。因為併購者和被. Ch. engchi. 購者之間可能會產生資訊不對稱和文化融合的問題,因此當企業對於地主國經驗 與相關知識累積的越少,企業較可能併購到劣質的目標物,且併購後的管理問題 可能較大。 Brouthers & Brouthers(2000) 探討機制環境理論(institution context theory)、文 化環境理論(cultural context theory)和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和企業 進入策略選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當企業有較多的國際經驗,會比較喜歡採 用新設的進入模式,因為這樣的企業通常有較成熟的組織和制度,這些制度可以 移轉到海外的子公司,因此新設可以幫助企業在組織規範和企業制度的移轉上更 加順利。Barkema & Vermeulen (1998) 認為企業國際經驗的多角化和產品多角化 16.

(25) 都會影響企業的進入的策略,兩者皆會增加企業以新設的方式進入國外市場的傾 向,因為這些多角化過程提供企業學習的機會,並強化了科技的能力。其實證結 果證實,企業的國際多角化程度的確會增加企業以新設的方式進入國外市場的傾 向。 企業在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仰賴各種不同的知識,這些知識可分成主觀知 識和經驗性知識(Jan Johanson & Vahlne, 1977)。商業經營者所能提供的價值往往 必須要在這些特殊的環境下才能夠顯現(Penrose, 1959)。Davidson (1980)主張這些 海外經驗可以企業降低市場熟悉度的需求,讓企業更願意進入不確定性較高的市. 政 治 大 通常在國內能夠有較好的制度和規範,這些制度和規範可以協助海外子公司的成 立. 場,並且對於全球的經濟趨勢機會更能掌握。此外, 有較多海外經驗的企業在. ‧ 國. 學. 長(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 Forsgren(2002)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經驗學習、內隱知識、認知風險和漸. ‧. 進式行為之間的關係。Pedersen & Petersen(1998)的實證研究結果證實企業在海外. Nat. sit. y. 市場投入資源的速度和市場知識的多寡呈現正向關。過去的經驗能幫助企業發展. n. al. er. io. 新的能力,因此會影響企業對於下一筆投資活動的評估(Chang, 1995),並讓企業. i n U. v. 在接下來的海外投資活動中達到更高的成功率(Li, 1995)。. Ch. engchi. 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企業的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之間的關係,發現企業在目 標市場的經驗越多,就越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來進入該市場(Hennart & Park, 1993),Barkema & Vermeulen (1998)和 Brouthers & Brouthers(2000)則認為當企業 有較多的國際經驗,會比較喜歡採用新設的模式進入海外市場。. 17.

(26) 第三節 文化距離相關理論 文化在國際企業管理的領域裡的角色十分重要,是否能夠妥善處理跨國文化 帶來的影響對於企業而言是重要的比較優勢(Cavusgil et al., 2008)。根據併購理論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Theory),當併購能夠帶來的價值大於其重置成本或者可 以協助企業有效運用其原本的專屬能力,企業會願意採用併購的模式進入該市場 (Oster, 1990)。Bhagat et al.(2002)認為,文化會影響到企業在經營跨國企業時,組 織內部的知識傳遞效率性。Kostova (1999)發現兩國制度的差距和企業與子公司 間的組織策略慣性呈現負向的關係,也就是企業與其海外子公司之間的道德與價. 政 治 大 場時,其策略必須要根據國外的文化進行調整,當文化適應過程(acculturation) 立. 值觀差距越遠,組織策略的慣性就越難成功的傳遞給子公司。企業在進入海外市. ‧ 國. 學. 越困難的時候,企業就越可能會遭遇到失敗(Barkema, Bell, & Pennings, 1996)。 在管理界中,文化距離往往是被用來衡量企業策略、管理、組織和人力資源. ‧. 管理的變數。但是因為文化本身的性質,要將文化概念化成為可衡量的指標並不. y. Nat. sit.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Shenkar, 2001)。過去有一些學者使用心理距離(psychic. n. al. er. io. distance)來代表兩國之間在心理層面上的差異。Johanson & Vahlne (1977)認為,. i n U. v. 心理距離代表了市場中阻礙資訊傳遞所有因素的總和,這些因素可能包含了語言、. Ch. engchi. 教育、商業實務運作、文化和產業發展等。在烏普薩拉大學(University Uppsala) 的研究中, 學者們將企業的海外投資與國家之間的心理距離作一結合。心理距 離會受到文化和語言差異的影響,也代表了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對於國外市場 的不確定性(Kogut & Singh, 1988)。 常見的文化距離衡量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學者霍爾(Edward T. Hall)所提 出的高、低情境文化 (high-and low-context culture)。在低情境文化的國家中,除 了信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之外,商業的基礎較能夠建立在口語契約上。 反之,在高情境文化的市場,則注重專業與績效表現,商業基礎建立在書面合約 和法律的基礎上(Cavusgil et al., 2008)。另外一個重要的分析方法,是霍夫斯塔德 18.

(27) 的國家文化構面(Hofstede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該位學者將國家文化分 成五個構面,分別為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或群體主義(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男性主義或 女性主義(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和長期或短期關係導向(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Hofstede, 2001 #54}。Kogut & Singh (1988)使用 Hofstede 國家文化構面中的四個指標,包含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或群體主 義和男性主義或女性主義,再加入權重和變異數的因素之後成為新的文化距離衡 量指標。過去有許多學者使用該指標來衡量國家的文化距離,如 Barkema et al.. 政 治 大. (1996)、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Larimo (2003)和 Slangen & Hennart (2008) 等。. 立. ‧ 國. 學. Shenkar (2001)認為在海外直接投資的領域中,文化距離主要被用在三方面: 海外投資市場的選擇、進入模式的預測和海外子公司的績效表現。企業的母國和. ‧. 目標市場之間的文化距離是企業決定進入策略的重要考量之一,因為文化距離會. sit. y. Nat. 影響新設和併購後的管理成本(Slangen & Hennart, 2008)。Kogut & Singh (1988). io. al. n. 到兩間企業組織適合度(organizational fit)的影響。. Ch. engchi. er. 認為,文化差異對於企業併購策略的選擇特別重要,因為併購後的管理成本會受. i n U. v. 過去也有很多文獻和實證研究證明企業的國家文化影響和進入策略之間的 關係(Kogut & Singh, 1988),將於接下來的篇幅介紹。 Kogut & Singh (1988)將進入策略分成三種,分別為併購、合資和新設,研究 國家文化距離和風險趨避態度對於企業選擇海外進入策略的影響。其樣本為 228 個在美國投資的企業,研究結果證實國家的文化確實對於進入策略的選擇有所影 響。母國與目標國的文化距離較遠時,企業較喜歡透過合獨資或者新設進入市場, 而若是企業的文化較偏向風險趨避,則較喜歡透過合資或者併購的方式進入市 場。 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研究制度、文化和交易成本對於企業進入模式的 19.

(28) 選擇是否有所影響。研究結果證明模型可以 80%正確的預測企業的進入模式選擇, 該結果也證明制度、文化和交易成本可被用來預測廠商的選擇。在關於文化距離 的假設中,研究者認為當企業進入文化距離較小的國家時,其所面臨的國家風險 較小,因此會比較喜歡採用新設的模式進入市場。根據 136 個進入西歐市場的日 本企業樣本的結果顯示,文化距離對於企業在新設與併購的進入策略選擇上並無 顯著的影響。 Harzing (2002) 在其文獻中探討國際策略對於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其 進入策略以成立方式的方式區分成新設與併購。在此研究中,也對文化距離和企. 政 治 大 月到 1996 年的 3 月間,透過郵寄問卷,調查對象為公司的總經理或者是人資經 立. 業進入模式選擇之間的關係做了統計上的分析。其資料的來源是在 1995 年的 10. ‧ 國. 學. 理,共 287 個樣本。統計結果發現,當母企業與目標市場的文化距離越遠,企業 越喜歡透過新設的方式進入該市場。. ‧. Larimo (2003) 研究北歐的企業 1960 到 1999 間進入世界各國市場所採的進. Nat. sit. y. 入模式。研究認為文化距離越大,企業越不願意透過併購的方式進入該市場,因. n. al. er. io. 為母企業與目標市場的文化離越遠,通常也代表公司文化與管理模式越不相同。. i n U. v. 若是用新設的方式進入市場,企業可以自行雇用人員並移植母公司的文化,反之,. Ch. engchi. 則必須接受已經在存在的企業員工與公司文化,須花費更多資源去克服文化的障 礙。此研究對象包含了 252 筆企業的投資資料,共 3524 個投資個案,實證數據 支持該假設。 Tsai & Cheng (2004)研究台灣廠商進入美國市場,共 105 個可以用樣本,發 現文化距離對於企業進入模式有顯著的影響。在文獻中也解釋,文化差異會使併 購後的管理成本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雙方公司文化有所差距,導致在協調上 發生困難。再加上被併購的公司對於新管理者會產生抵抗的力量,因此會更惡化 併購之後的管理問題。因此母企業與目標市場的文化距離越大,企業會比較願意 採用新設而非併購的方式來進入。 20.

(29) 過去,一些實證研究認為企業較喜歡透過新設的方式進入文化距離較遠的市 場。但在 Hennart (2008)的研究中卻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多國籍企業(MNE)喜歡 透過併購來進入文化距離遠的市場。透過問卷調查法,目標為 171 家德國的多國 籍企業,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多國籍企業較喜歡透過新設的方式進入文化距離較 遠的市場。但是當這些企業的國際經驗較少或者企業想要授予當地的子公司在行 銷上的自主權時,這樣的偏好會降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0) 第三章 研究假設 企業在決定進入海外市場之後,必須依據企業本身擁有的資源和海外市場的 特性與限制,選擇適當的進入模式。Hennart & Park(1993) 認為,交易成本雖然 通常被用來解釋為什麼一間企業要進行海外投資,但也可以延伸此理論來解釋企 業進入策略的選擇。當企業在剛進入一個市場的時候,因為對於目標市場缺乏足 夠的了解,在管理與溝通上需要耗費較多的資源,因此許多企業在初期進入一個 新市場的時候,會傾向選擇採用新設的方式。新設模式可以讓企業快速移植企業 的企業文化以及選擇符合企業文化的員工,降低因缺乏市場經驗所造成的額外管. 治 政 理成本。隨著企業累積了足夠的當地知識與海外經驗之後,企業採用併購模式的 大 立 可能性會開始增加。 ‧ 國. 學. 在過去的文獻中,有許多文獻探討了文化距離對於企業知識移轉造成的障礙,. ‧. 文化距離會造成原本的企業能力使用效率降低,也可能造成海外子公司管理上的. sit. y. Nat. 障礙。因此本研究目的是要探討文化距離是否會弱化企業海外學習經驗對於進入. io. n. al. er. 策略選擇的影響。. i n U. v. 企業在進行擴張的過程中可以累積許多知識,這些知識讓企業能夠將管理與. Ch. engchi. 溝通成本控制在一定的程度,進而影響企業進入策略的選擇。Shaver et al. (1997) 認為企業在地主國的經驗能夠產生資訊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的效果,對於 往後的投資有所助益,企業成功進入該海外市場的機率也會提高。有一些知識必 須要在當地市場的營運經驗中累積,如:如何和當地的上下游廠商或者當地政府 能夠有良好的協商和關係等。因此當企業累積足夠的學習經驗,會更願意透過併 購的模式進入海外市場。 雖然企業的地主國經驗可以讓企業累積當地的市場知識與經驗,但是文化距 離可能會讓企業在學習和經驗累積的過程中遭到阻礙。因此,多數的文獻研究認 為,當企業的母國與地主國的文化距離越遠,企業越可能採用新設的方式進入市 22.

(31) 場,因為併購的策略可能會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企業文 化,容易會產生管理上的困難,使企業成本增加(Kogut & Singh, 1988; Yoshida, 1987),當企業母國和地主國文化的距離擴大,可能會使管理的效率因為文化上 的隔閡而更加的惡化。使用新設的方式進入文化距離大的地主國市場可以讓企業 移植或創造自己企業文化,降低文化距離帶來的衝擊。 此外,缺乏地主國知識或者海外營運經驗的企業,很有可能會因為對於目標 市場的不了解,而買到不好的目標物。如學者 Hennart & Park (1993)認為,若是 企業在地主國的市場經驗越多,就越喜歡透過併購來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在通常. 政 治 大 知識累積的越少,就會就越容易買到「檸檬(lemons)」 。Chen & Hennart(2004)認 立. 在買家和賣家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所以當企業對於地主國的經驗與相關. ‧ 國. 學. 為資訊不對稱和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問題會讓企業在併購其他公司時誤判 其目標物的價值,因此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時可能要花費額外的成本以避免購買. ‧. 到品質不佳的目標物。. Nat. sit. y. 本研究認為,企業能夠透過海外營運的過程累積當地市場的知識和經驗,因. n. al. er. io. 此在進入海外市場時有機會能夠將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此時併購策略所需花. i n U. v. 費的成本就有機會小於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知識與經驗豐富的企業和知識與. Ch. engchi. 經驗貧乏的企業相比,併購和新設策略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可能不相同,企業最後 所做的抉擇也可能不相同。但是這些學習的過程可能會受到文化距離的干擾,造 成企業在知識上的移轉以及企業核心能力的使用。過去的文獻多著重在文化距離 對於進入策略是否會造成影響,本研究則更進一步的探討文化距離如何影響到企 業進入策略的選擇。 為了瞭解文化距離是否會降低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新設與併購策略選擇的影 響,本研究發展出研究架構如下圖一。一開始分別探討企業學習經驗和文化距離 對於企業進入策略選擇的影響,然後加入企業學習經驗與文化距離間的交互作用 影響因素來探討文化距離是否會弱化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新設與併購之間選擇的 23.

(32) 影響。在本研究中,企業的學習經驗以地主國的學習經驗、區域學習經驗以及國 際多角化經驗來衡量,這三種學習經驗都可以讓企業累積管理能力,讓企業能夠 在有成本效率的情況下達成既定的目標。. 圖 一. 本研究架構圖. 國家文化 文化距離. 立. 進入策略 1. 新設(Greenfield) 2. 併購(Acquisition). ‧. ‧ 國. 學. 企業學習經驗 1. 地主國學習經驗 2. 區域學習經驗 3. 國際多角化經驗. 政 治 大. sit. y. Nat. io. n. al. er. 本研究主要探討三個問題:. i n U. v. 1. 企業的地主國學習經驗對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購」選擇的影響;. Ch. engchi. 2. 探討文化距離對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購」選擇的影響; 3. 文化距離是否會降低或增加企業的學習經驗對海外進入模式「新設」或「併 購」的選擇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將進一步的探討企業學習經驗和文化距離將如何影響企 業的進入策略選擇以及企業學習經驗、文化距離和進入策略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 關係。. 24.

(33) 第一節 企業學習經驗 Johanson & Vahlne (1977)認為地主國的市場知識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內隱知 識(tacit knowledge)並不容易在國內的市場營運經驗中得到。因此在進入海外市場 時,企業要從新開始培養適合當地的經營與管理知識。這些知識必須要在當地營 運時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獲得,包含了當地的市場商業環境(business climate)、 文化型態(culture pattern)、市場運作系統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market system)和 企業客戶和人員的特色(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customer firms and the. 治 政 大 率的情況下發展適當的組織能力。 立. personnei)等。當企業對於目標市場的知識了解越豐富,就越有能力可以在有效. ‧ 國. 學. 過去也有諸多學者探討地主國市場經驗對於企業海外營運策略與結果的影 響。Delios & Henisz (2000)認為當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是對於目標市場有較. ‧. 多的地主國經驗,可以降低公部門的沒收風險。當企業對於當地市場有較多的經. sit. y. Nat. 驗,也會較有能力與當地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有能力降低當地. io. er. 政治或者政府部門所帶來的風險。企業的跨國併購可能會受到當地市場反壟斷相. al. v i n Ch 政治關係並能夠降低公部門的沒收風險時,企業採用併購的意願就會提高,因此 engchi U n. 關法律的限制與制裁(Lerner,2001),造成併購的風險提高。但是當企業有良好的. 本研究認為,當企業有較多地主國的市場經驗時,會更願意採用併購的方式進入 該市場。 Hennart & Larimo (1998)認為,學習在目標市場有效率的運作要透過在當地 實際運作的過程累積相關經驗,因此在不熟悉當地的情況下購買一間公司可能會 引發很高的交易成本。Davidson (1980)則主張,企業若是累積了一定的地主國市 場經驗,便可以降低管理上的風險,企業因而在當地有機會可以享有規模經濟, 並且獲得學習效益。當企業累積了足夠的地主國經驗時,就可以降低面臨的不確 定性和經營新事業的困境(Gao et al., 2008)。如此一來,便可以降低需要付出的資 25.

(34) 訊蒐集成本並降低併購後產生管理問題的機率,因此企業會更願意採用併購的方式來進 行海外擴張。. 在 Hennart & Park (1993)針對日本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所做的進入策略研究中, 研究者認為若是日本企業在美國的市場的經驗越多,就越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來 進入美國市場,因為通常在買者和賣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和雙方公司文化融合 的問題。該篇文獻認為當企業對於地主國的經驗與相關知識累積的越少,就會越 擔心「買到劣質品」的和產生併購後的管理問題。其實證研究結果十分顯著,證 明當企業缺少地主國經驗時,會避免使用併購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 政 治 大 的營運更加順利,因為區域經驗可幫助企業更了解當地的狀況因而能更準確的預 立. Uhlenbruck (2004)認為除了地主國經驗,企業的區域經驗也能夠協助其海外. ‧ 國. 學. 測目標物的價值,也有助於子公司在被併購之後的發展。在前文中有提到,併購 的幾個缺點包含了因為資訊不對稱而購買到劣質的目標物(Hennart & Park, 1993;. ‧. Kuo, 2004)和產生併購後管理問題(Brouthers & Brouthers, 2000)。因此本研究認為,. sit. y. Nat. 區域經驗會增加企業選擇併購策略的意願。. n. al. er. io. Li (1994)認為相對於區域經驗,企業的國際化經驗是指企業在全球的營運經. i n U. v. 驗,這些經驗不只有限於某個特定的區域。國際化經驗雖然無法讓企業累積屬於. Ch. engchi. 某個特定區域的知識,但是在企業面臨管理多樣化的挑戰之後可以讓企業海外擴 張的策略更成熟,對於風險和報酬的評估也能夠更準確。Gatignon & Anderson (1988)認為,當企業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時,較有能力監控和處理海外市場的員 工。Eriksson et al.(2000)則認為國際多角化的經驗能夠幫助企業發展出一套系列 知識,以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理各種不同的營運問題。因此這一套系列知識 可以幫助企業處理各種文化衝擊所產生的問題,並且降低併購後的管理成本,因 此本研究主張,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企業會相對的比較願意選擇以併購的方式進 入海外市場。 過去也有許多學者探討企業的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之間的關係,部分文獻發 26.

(35) 現企業在目標市場的經驗越多,就越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來進入該市場,如 Hennart & Park (1993)等學者。根據過去學者所做的實證研究結果,再加上文獻 所提出的學習經驗和進入策略相關理論,本研究對於企業的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 策略選擇的關係做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在其他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對目標市場的學習經驗越多,企業會越 傾向使用併購的策略進入該市場。.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n U. v.

(36) 第二節. 文化距離. 跨文化風險(cross-culture risk)是企業在經營跨國企業時重要的考量因素。當 企業進行海外擴張時,會遇到許多挑戰,如不同文化造成的組織架構差異、合作 模式和績效為基礎的薪酬體系(pay-for-performance system)適用性等。這些挑戰都 會影響到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的知覺成本。根據併購理論,當併購對象的併購 價值大於其重置成本和企業可以有效運用其原本的專屬能力時,企業會願意採用 併購的模式進入該市場(Oster, 1990)。相較於新設模式,企業在採用併購的進入 策略時,所面對到的文化衝擊會較大,因為企業必須要使新併購的公司能夠在不 同文化的管理方式下順利運作。. 立. 政 治 大. 管理者可能會因為企業組織文化不同而協調受困,在管理與協調的過程中耗. ‧ 國. 學. 費大量資源,造成管理的成本上升。而國家文化距離所造成的差異往往會比單純 兩個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還要大,兩間公司在策略抉擇的慣性、問題解決方法和. ‧. 人力資源管理等組織風格可能相差相差甚大(Kogut & Singh, 1988; Ralston,. y. Nat. sit. Gustafson, Mainiero, & Umstot, 1993)。新設模式可確保企業與海外子公司擁有一. n. al. er. io. 樣的組織運作方式,因此當企業想要進入文化距離差距較大的市場時,可能會比 較傾向選擇以新設的方式來進入海外市場。. Ch. engchi. i n U. v. 在文化距離較遠的情況下,若採用併購的模式,企業可能會因為企業本身與 被併購的子公司之間員工價值觀和處事態度不同而造成管理上的困難,使企業成 本上升。反之,若採用新設的方式,企業不需要接受被併購公司原本的員工和組 織架構,可以直接從母國企業移植或者創造自己想要的員工特質和企業文化。 Bhagat et al.(2002)認為,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s)會影響到企業跨國的組 織知識(organizational knowledge)傳遞效率性。Kostova (1999)從制度距離 (institutional distance)的角度來看兩國制度的差距對於企業與子公司之間組織策 略慣性(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practice)傳遞成功與否的影響,發現兩者呈現負向 28.

(37) 的關係,也就是企業與子公司之間的道德與價值觀差距越遠,則組織策略的慣性 就越難成功的傳遞給子公司。這除了會加深因文化差距所造成的營運障礙 (Anderson & Gatignon, 1986; Kogut & Singh, 1988)之外,也會惡外併購後的管理 問題,因此在母企業與子企業的文化距離較遠的情況下,企業會越傾向使用新設 的方式來進入海外市場。 過去有也有許多學者研究國家文化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在 Kogut & Singh(1988)的研究中發現,若是母國與目標市場的文化距離越遠,相較於併購的 策略,企業較喜歡透過新設或合資的方式進入該市場。因為當企業以併購的模式. 政 治 大 的管理成本較高。此外,當母國與目標市場距離越遠,其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的 立 進入文化距離遠的國家時,企業容易遭遇到海外員工管理上的困難,因此併購後. ‧ 國. 學. 差異會越大,若是選擇以併購的方式進入,就必須接受被併購公司原本的員工、 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反之,若是選擇以新設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就有機會可. ‧. 以選擇雇用員工和移植企業的企業文化。因此進入文化距離越遠的海外市場,企. sit. y. Nat. 業越不可能使用併購的策略(Larimo, 2003)。在過去有諸多實證研究結果支持這. al. er. io. 樣的論點(Barkema & Vermeulen, 1998; Kogut & Singh, 1988),因此本研究遵循過. v. n. 去學者的實證研究結果,對文化距離與進入策略選擇的關係做出以下假設:. Ch. engchi. i n U. 假設二:在其他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與目標市場的文化距離越遠,企業會越 傾向使用新設的策略進入該市場。. 29.

(38) 第三節. 文化距離與企業學習經驗的交互作用. 企業可以透過學習的經驗來累積海外營運的知識,因此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 選擇併購模式之間有正向的關係,也就是當企業對於目標市場或者海外學習經驗 越多,會越傾向使用併購的策略。但是本研究認為這樣的正向關係可能會受到其 他因素的影響。 有諸多文獻探討文化距離削弱企業運用其核心能力提升其海外子企業的運 作效率的能力(Madhok, 1997; Tallman, 1992) 。前文中有提到,企業在進入海外 市場時,要重新開始培養專屬於當地的經營與管理知識,包含了當地的文化型態、. 政 治 大. 市場運作系統的結構和企業客戶和人員的特色等(Delios & Henisz, 2000)。但是文. 立. 化距離會造成當地文化與當地人員的特色與母國之間有很大的差異。Hambrick &. ‧ 國. 學. Cannella (1993)認為企業為了解決組織運作的差異和人員價值觀與文化不同所造 成的問題,往往會將被併購子公司原本的管理階層換掉,重新雇用或者從企業總. ‧. 部派遣新的管理人員。在這些人員重置和組織調整的過程中都會耗費許多資源。. y. Nat. sit. 當母國文化與目標國文化的距離越遠可能帶來的問題會越嚴重。即使企業可以透. n. al. er. io. 過學習能力來降低可能引發的額外成本與風險,但是當文化距離越大時,企業採. i n U. v. 用併購的交易成本可能仍然大過於新設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企業已經在. Ch. engchi. 當地累積了一些營運的經驗,可能依然會傾向採用新設的模式進入該市場。企業 國際化的經驗可以為企業累積在各個市場營運的經驗和知識,讓企業能夠擁有全 球性的資源庫(resource pool),因此較能夠處理海外營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 但是 Bhagat et al.(2002)認為,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s)會影響到企業跨國的組織 知識(organizational knowledge)傳遞效率性。若是目標市場的文化距離和企業母國 或者其他子公司的文化差距過大,即使企業有全營運的資源庫,也可能會產生知 識傳遞困難的問題。Davidson (1980) 認為,企業若是累積了一定的地主國市場 經驗,便可以降低管理上的風險。但是當兩國的文化距離差距很大時,跨文化風 險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大過於地主國經驗帶來的優點。 30.

(39) 過去有許多學者在文化距離對於企業學習能力影響的理論做了深入的探討 與研究,而併購者與被併購者之間文化距離差異對績效表現影響的實證結果顯示, 諸多都文獻都認為企業學習經驗的確會受到文化距離的衝擊而降低效率。部分學 者也研究了企業學習經驗、國家文化和併購後子公司績效表現間的關係。研究發 現海外子公司的併購經驗、海外子公司的區域經驗和併購後子公司的發展有正相 關,但是企業和目標國之間的文化距離會負向的影響這些經驗和子公司併購後發 展的關係(Uhlenbruck, 2004)。該研究結果證實,文化距離的確會影響到企業的學 習成效。. 政 治 大 關係作一延伸,探討文化距離、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根據 立 本研究進一步對文化距離、企業學習經驗以及子公司併購後績效表現的交互. ‧ 國. 學. 過去文獻的理論以及實證結果,本研究對於文化距離、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 模式選擇之間的關係提出以下假設:. ‧ sit. y. Nat. 假設三:在其他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和目標市場之間的文化距離會負向的影. io. n. al. er. 響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關係。. Ch. engchi. 31. i n U. v.

(4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樣本描述 本研究以東洋新經濟報社的資料為主,並以全球合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 (SDC Platinum)為輔佐來探討日本企業在全球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時的影響因素。 在東洋新經濟報社的資料庫中原有 18945 筆進入資料,扣除「未上市上櫃的企業」、 「企業海外投資出資比率小於 50%」 、 「進入時間未知」和「非新設或併購」的資 料以後,還剩餘 6914 個可用樣本。. 政 治 大. 由於 80 年代末期是日本海外投資最為興盛的時期,在進入 90 年代之後,日. 立. 本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開始退縮(Emmott, 1989),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樣本鎖定在. ‧ 國. 學.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1989-1991,共三年。在鎖定年份,並加入全球合併收購 及合作創業資料庫的補充樣本之後,樣本數量為 972 筆。由於某些樣本的資料有. ‧. 缺失,如目標市場為台灣的樣本缺乏地主國生活水準的數據,因此在扣除資料不. Nat. sit. y. 全的樣本之後,總樣本數為 924,新設事業樣本數為 673(69%),併購事業樣本數. n. al. er. io. 為 251(31%),涵蓋 508 間日本企業。在過去,有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相較於併. i n U. v. 購策略,日本企業比較喜歡透過新設的方式來進入海外市場,因此本研究的樣本. Ch. engchi. 分佈,新設與併購的比例為 7 比 3 左右,尚屬正常範圍。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家文 化對於企業進入策略的影響以及企業學習效果對於文化影響的弱化效果,在樣本 上並未對國家加以限制,樣本涵蓋全球 26 個國家。 表 二 日本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策略分布狀況 進入年份 1989. 1990. 1991. 總計. 比例. 進入. 新設. 246. 251. 176. 673. 69%. 策略. 併購. 84. 95. 72. 251. 31%. 330. 346. 248. 924. 100%. 總計.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新報社與 SDC 資料庫,本研究整理 32.

(41) 表 三 日本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國家分布狀況 新設. 併購. 總數. 澳洲. 30. 8. 38. 加拿大. 11. 3. 14. 德國. 16. 4. 20. 巴西. 6. 2. 8. 法國. 23. 10. 33. 香港. 37. 4. 41. 比利時. 11. 3. 14. 泰國. 立. 29 46. 馬來西亞. 44. 3. 47. 紐西蘭. 5. 4. 中國. 10. 1. 印尼. 22. 0. 7. 6. 14. 1. v ni. 15. 3. 11. 67. 7. 74. 菲律賓. 9. 5. 14. 西班牙. 10. 7. 17. 英國. 74. 40. 114. 美國. 178. 123. 301. 其他. 28. 5. 33. 總計. 673. 251. 924. 新加坡. al. n. 巴拿馬. io. 韓國. Ch. 8 engchi U. y. sit. Nat. 義大利. ‧. ‧ 國. 10. 學. 36. er. 荷蘭. 政27 治 大2.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新報社與SDC資料庫,本研究整理。. 33. 9 11 22 13.

(42) 第二節 變數衡量 一、依變數 本研究的依變數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進入模式。參考 Brouthers & Brouthers(2000)和 Slangen & Hennart(2008)等學者的分類方式,將進入策略分成 新設和併購兩種模式。設立虛擬變數,將新設模式編碼為 0,併購模式編碼為 1。. 二、自變數 A. 地主國學習經驗. 政 治 大. 企業過去的學習經驗可以讓企業在往後的國際擴張活動中更加順利。過去學. 立. 者對於地主國經驗的定義有所不同,有些學者使用企業在的主國的經營時間(單. ‧ 國. 學. 位:年),如 Delios & Beamish (1999)、Hennart (1991)和 Hennart & Reddy (1997)等, 有些學者則使用企業過去在特定地主國市場設立的子公司數(進入次數)來計算,. ‧. 如:Barkema et al. (1996)、Barkema & Vermeulen (1998) 和 Sylvie et al.(2006)等,. y. Nat. sit.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過去進入市場的模式,如出口、授權等,會影響到企業. n. al. er. io. 對於地主國市場知識的學習,因此使用虛擬變數將過去進入市場的經驗模式作分. i n U. v. 類,以探討地主國經驗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Slangen, 2006; Slangen & Hennart,. Ch. engchi. 2008)。而本研究採用 Hennart(1991)學者的理論,以企業在地主國的經營時間(單 位:年)來衡量企業的學習經驗。 本研究採用企業在地主國的經營時間為變數,從東洋新經濟資料庫和全球合 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中擷取企業在 1989 到 1991 年的 924 筆進入資料,並就 各筆資料去找出該企業在此次進入之前在該國設立子公司的年數。由於兩資料庫 的年份記錄包含年份和月分,因此有的歷史進入資料和樣本同年份或者只有相差 幾個月。為了迴避時間點過於相近的問題,與樣本同樣年份(不同月)的資料不 列入計算。.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Briefing Session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ltimate Way Forward of the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BAF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Event Date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