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變項測量

高,再一次與預試結果做對照,皆能得到相似結果,顯示本研究具有不錯的建構 效度。

4. 信 度 檢 測 : 利 用cronbach’s α 的值,來檢查本問卷內容的信度。

cronbach’s α 的值必須>=0.6以上。

結果各分量表之cronbach's α值分別為:「家庭生活經驗」.79、「學校生 活經驗」.66、「文化、休閒活動和生活習慣」.71,均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反應 整體的量表內部一致性頗佳。

二、測驗部份

本研究欲探討外配子女、原、漢學童及相關中介變項,對學業成就之解釋 力,問卷資料的收集工作應在學業成績產生之前。但在本研究執行時,部分學校 之問卷後月考成績因故無法完整收集,乃以研究對象在 「台東縣95學年度國民 小學五年級基本能力檢測」資料庫的2007年1月份後測,國語、數學成績為依變 項做分析,此資料庫是台東縣教育局於95學年度針對全台東縣國小三、五年級全 體學生,所做的標準化學科能力測驗,是近年來少數針對台東縣學童的學習成就 的大樣本普查。此外,另以收集到的問卷後月考成績為教育局學測成績之效標,

以解釋其邏輯合理性。

(一) 項目分析

本研究學測試題經項目分析後,國語科難度P= .70、鑑別度D= .38,數學科 難度P= .71、鑑別度D= .48。依據Aiken(1976)的說法,一般的測驗試題難度應以.20 至.80範圍為選擇標準,本研究學測試題為經補救教學後之後測,多數學生經教 學後已達精熟,故難度P值稍高應屬合理。至於鑑別度指數,依據Ebel(1979)提出 的試題評鑑標準:鑑別度在.40以上之試題為『非常優良』,鑑別度在.30至.39間 之試題為『優良』,因此,本研究之學測試題應具有優良的鑑別度。

(二) 效標效度

本研究以收集到的問卷後月考成績為教育局學測之效標,其相關矩陣如附 表五。其中,學測國語和月考國語之Pearson相關係數為 .56;學測數學和月考數 學之Pearson相關係數為 .63,在α=.01時,相關顯著。故本研究之學測成績應具 有不錯的效標關聯效度。

第五節 變項測量

本研究變項測量以學生所填答為主。各變項測量分述如下:

一、 背景變項

(一) 地區:

本研究樣本取得為台東縣各國小五年級有外籍配偶子女之班級,限於外籍 配偶子女之分布,大部分仍集中於台東市,因此,將台東縣內國民小學依所在地 區位,分為二級,迴歸分析時:台東市區為 0,非台東市區學校為1(見學生問 卷第四、1 題),做虛擬變項。

(二) 族群:

本研究為了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原住民與漢族學童學業成就之差異,依父 母親族群可分為漢族(包含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與外籍三大族群(見問 卷第四、5-6題)父母親遇有異族通婚情形,其子女族別判定之原則為:父母親 任一方為外籍,則其子女歸類為外籍;父母親雙方皆非外籍,而有原住民籍則其 子女歸類為原住民。另外,為了探討整體外籍配偶子女、原住民學童教育之不利 因素,在均數比較分析及百分比交叉分析時,先行比較漢人、原住民族與外籍配 偶子女各族群在背景及中介變項的差異,筆者原打算再將各分族群逐一分析,但 因部分族群樣本過小,只好將樣本數太少的族群合併歸類為其他,因此在個別分 析時,分別為:漢學童包括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學童包括阿美、布農、排 灣、卑南、泰雅、原民其他(含魯凱、達悟、鄒族、平埔、太魯閣等族),外籍 配偶子女包括中國、越南、印尼、菲律賓、外籍其他(含泰國、柬埔寨、日、韓 等)。迴歸分析時,以閩南為對照組,其他各族做虛擬變項,如阿美族為1,其 餘為0,以此類推。

(三) 父母社經地位:

以父母教育程度、職業及全家收入為指標

1、父母教育程度:指學生父親與母親的最高學歷,分為未受正式教育、國

小、國(初)中、高中(職)、大學(專科)、碩士、博士、不知道,並將各級學 校轉換為教育年數來作測量,為連續變項。(見問卷第四、10-11題)。

2、父母親職業:採用黃毅志(2003)所建構之「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 經地位量表」(見附錄二)。此量表測量精細並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分成九大類 職業類別,五等社經地位,能涵蓋台灣地區新興職業與常見的特殊職業(見問卷 第四、12-13題)。為能區分五等社經地位之屬性,給予命名為勞動工人、半技 術工、事務工作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專業人員及主管。在迴歸分析時,

以勞動工人為對照組,其他各類做虛擬變項,如半技術工為1,其餘為0,以此類 推。。

3、全家收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以萬元為單位,屬於連續度變項(見問 卷第四、14題)。

(四) 家庭結構:

指家庭完整性及兄弟姊妹人數。

1、家庭完整性分為:

(1)完整家庭:指學生長期與雙親(父母或繼父母)同住者。

(2)單親家庭:指學生與父母其中一方同住者。

(3)隔代教養:指學生不與父母同住,而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者。

(4)寄親家庭:指學生不與父母或祖父母(含外祖父母)同住,而由其他 親戚代為照顧或教養者。

(5)無親家庭:指學生不與長輩或親友同住者。

在迴歸分析時,以完整家庭為對照組,其餘作虛擬變項,以探討家庭結構 缺陷之影響(見問卷第四、7、9題)。

2、兄弟姊妹人數:依學生所填寫其親生兄弟姊妹人數,可再細分為:

(1)兄人數(2)姊人數(3)弟人數(4)妹人數。

依黃毅志(1995)及張善楠與黃毅志(1999)研究指出,兄弟數比起姊妹數對 於資源的稀釋較嚴重。因此本研究加上受測學生本人將兄弟、姊妹數分開計算,

以比較家庭資源稀釋作用有無性別差異(見問卷第四、8題)。

(五) 性別:

以受訪者的性別作測量,在作迴歸分析時作虛擬變項,以男性為 1,女性為 0

(見學生問卷第四、3 題)。

二、 中介變項

(一) 文化資本:

指學生的形式文化資本、負面文化資本、是否參加才藝班及家中的文化設 備等。

1、形式文化資本:如聽古典音樂、聽英文歌曲等;2、負面文化資本:如 抽煙、喝酒、 嚼檳榔等(見問卷第三、1-20題)。以上依照「經常」、「有時」、

「很少」、「從不」而分別給予 4-1 分。根據所得資料,先以主成分分析抽取 因素(取λ值大於一),再以Oblimin進行斜交旋轉,得到三個因素(參見表3-4-2),

能解釋 56.9%變異:因素一反映在上網咖、嚼檳榔、八家將上,命名為負面文 化;因素二反映在對參觀博物館、展覽、聽音樂、看電影等之喜愛上,命名為精 緻文化;因素三反映在看布袋戲、歌仔戲、廟會活動之喜愛上,命名為鄉土文化。

2、有無參加才藝班:包括電腦班、鋼琴、書法、繪畫及其他。以有參加才 藝班為1,沒有參加為0。(見問卷第一、(三)、1題)。

3、家中文化設備:指學生家中是否有鋼琴、小提琴、古董、藝術品等設施。

將四個項數加總,沒有為0,最高為4。(見問卷第一、(三)、4題)。

(二) 社會資本:

包括家庭內的社會資本(父母的教育參與及教育期望)及家庭外社會資本

(師生關係)

1、家庭內的社會資本

(1)父母教育期望:包括父母親的成績期望與學歷期望(見問卷第一、(二)、

1-4 題)。成績期望以父母親希望子女在班上成績表現優劣代表,數值愈高代表 教育抱負愈高;學歷期望以父母親希望子女達到的學歷轉換成教育年數來作測 量。先以主成分分析抽取因素(取λ值大於一),再以Oblimin進行斜交旋轉,得到 二個因素,能解釋 88.48%變異,因素一命名為「父母學歷期望」,因素二命名為

「父母成績期望」。

(2)父母教育參與:如「教我寫功課」、「與我討論學校的事情」等。依 照「經常」、「有時」、「很少」、「從不」而分別給予 4-1 分。(見問卷第 一、(一)、1-8題)。根據所得資料,先以主成分分析抽取因素(取λ值大於一),

再以Oblimin進行斜交旋轉,得到二個因素(參見表3-4-3),能解釋 62.63%變異:

因素一反映在父母教導子女寫功課、陪讀書與運動上,命名為「教導課業」;因 素二反映在父母教導子女電腦、上網上,命名為「教導電腦」。

2、家庭外社會資本:

如「你現在的級任老師與你相處得很好」等。依照「非常符合」、「符合」、

「還算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而分別給予5-1 分。(見問卷第 二、1-10題)。根據所得資料,先以主成分分析抽取因素(取λ值大於一),再以 Oblimin進行斜交旋轉,得到二個因素(參見表3-4-4),能解釋 66.54%變異:因 素一反映在導師對學生的責備、處罰、嘲笑上,命名為與「與導師負向互動」;

因素二反映在導師對學生學業、生活起居的關心上,命名為與「與導師正向互 動」。

(三) 財務資本:

包括有無接受學科補習、為家裡做工賺錢及家庭的教育設施。以下分別作 說明:(見問卷第一(三)2-6題)

1、學科補習:包括校內課業輔導、校外英語補習、校外(國語、數學等)

補習或請家教等。只要有參加補習為1,沒有參加補習為0。

2、幫忙工作賺錢:以「有幫忙做賺錢的工作」為1,沒有的為0。

3、家庭的教育設施:包括家庭讀書設備及有助於學習的材料。如有無個人 的書房、書桌、電腦及網路等。分別以有為1,沒有為0做測量。

三、 依變項

學業成績:指學生在「台東縣九十五年國小基本能力測驗」2007年1月後測 成績中,國語與數學科標準化測驗的得分。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中文12版軟體對蒐集的樣本資料依圖3-1-1因果模型進行 量化分析,並依此檢證相關的理論假設。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

描述統計(次數分配、雙變項百分比交叉分析、均數比較分析)、變異數分析、卡 方考驗、多元迴歸分析、邏輯迴歸分析等。

首先以次數分配、雙變項百分比交叉分析、均數比較進行基本資料分析,

說明各變數之分配情形及差異,並以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作差異顯著性考驗,

比較地區、族群與學業成績、背景變項、中介變項的關連性,以分析主要變項之 淨影響;隨後以OLS多元迴歸分析(依變項為連續變項)、邏輯迴歸分析(依變 項為類別變項)來探究控制其他變項之後,主要變項之個別影響,並檢證因果關 係模型所涉及之理論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