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資優生性別平等教育之需求

郭靜姿、林美和、吳道愉(2007)的研究結果發現,資優女性認為在 個人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有六到七成的人對於自己潛能發展狀況給予極 低的評價(潛能未發揮或僅小部份發揮)。Reis(1987)指出資優女性接 收到較多的來自於父母、教師、同儕與社會之訊息,而這麼多樣的訊息可 能會使資優女性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資優女性大多同時關切工作、家庭 及子女,他們可能會因為要同時兼顧這些角色,而改變自己的生涯期待,

並降低自己的生涯需求。所以協助他們整合這些生命角色,將有助其發揮 潛能。

曾淑容、莊佩珍(1995)訪談發現資優生自陳父母、師長、及主管不 會因性別而有不同期望或領導方式,然而一般社會人士卻會因性別而有不 同對待方式或期望。又在展望未來的職業生涯規畫方面,絕大多數資優女 性以「從事符合個人興趣、具挑戰性的工作為主」。訪談內容顯示資優女 性似乎在生涯發展上較具男性特質,而會在社會文化中因其女性生理角色 有所限制。

是否個人及環境中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影響,限制了資優女性的發展空 間?邱金滿(1997)歸納出資優女性在通往生涯成就的路上,可能會遭遇 的障礙如下:

一、社會障礙:包含社會的壓力、文化的期望、婚姻與職業的兩難。

二、心理障礙:包含負面的自我形象與低度自我抱負,害怕成功與害怕失 敗及歸因方式。Silvernman(1993)亦認為資優生會想像其他人對她有較 多的批評,而這樣的信念會導致資優生發展出負面的自我概念。Willings

(1981)提出資優生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常會遇到下列問題:一、父母的影

響力:資優生父母常將子女視為階級的象徵,一種信譽的招牌。二、非傳 統的生涯抱負與目標。三、強迫性完美主義(compulsive perfections)

與害怕失敗的恐懼危機。四、抉擇困難:多才多藝,興趣廣泛,造成生涯 抉擇的困難。五、社會期望的標籤。

國外學者亦指出許多資優女性自離開學校教育後往往容易消失,甚至 於在進入青春期後遭受性別歧視,或是因為卓越表現而有偏見加諸其身

(Ainsley & Tracy, 2001;Klein & Zehms,1996)。Silverman(2003)

認為這些資優女性消失的原因在於所處社會環境逐漸對於其自信心與企 圖心削弱的結果。

從以上研究發現資優生在傳統性別教育的窠臼中常面臨許多生涯抉 擇之危機,社會障礙與負面的自我概念。在全人教育與多元文化之課程改 革浪潮中,不僅僅是一般生與障礙學生之課程改革,在資優生之輔導亦應 有迫切需求,特別是在性別平等議題上之著墨,因此進而在現有小學階段 課程產生加深加廣之需要與調整,也許能期待資優生將來能平等且勇敢選 擇自己之志趣,悅納自我並充分展現資優天賦。

貳、資優生生涯發展之輔導策略與性別平等教育之關係

邱金滿(1997)與曾淑容、莊佩珍(1995)提出了多種對資優生生涯 發展輔導方式,研究者整理其中與性別平等教育有關之策略如下:

一、心理輔導

在課程內容上,應設計男女合併之課程,影響彼此對異性之態度。同 時自我實現和突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難題應是每位學生皆要面對之課 程內容。可藉由舉辦支持團體與專題討論,提供多元生命角色之價值與衝 突解決辦法,讓學生有勇氣與彈性來解開社會加諸在資優女性上的沉重枷 鎖。同時國外學者研究學術性向資優女性在自我概念與成功規則

(achievement patterns)之關係上發現,資優女性對於學術之自我概念

會影響其學業成就、生涯選擇與測驗表現。

二、生涯輔導(career counseling)

正確生涯觀念應自小學或更早即應開始,至於國高中階段的課程或 輔導宜加強職業類別的認知,提供生涯探索、生涯覺知及生涯準備的機 會。曾淑容、莊佩珍(1995)訪談已就業資優女性,建議其他資優女性在 生涯發展上應及早規劃、從經驗中學習及適應,努力充實自我。傾聽是最 好的輔導方式,而輔導者的專業素養,具有決定性影響

三、角色楷模(role models)與良師典範(mentorship)

吳淑敏(2008)訪談傑出女科學家成功因素,發現重要他人(指導教 授、老師、相互切磋的研究者)的影響,是傑出女性在做人及作學問成功 的重要關鍵。陳昭儀(1997)研究良師引導對國中數理資優班學生的影響,

亦支持良師引導模式為一有價值且可行的方案。

因此,吳淑敏(2008)指出,為人師者應期許自己成為良師典範,協 助學生發展潛能,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學校宜進行性別教育;

生涯探索、生涯規劃等輔導,協助女性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概念與自我效 能,並學習如何做好性別溝通與協調。男性亦需要再教育,學習尊重異性 的生涯發展,以期達到雙贏的局面。

目前社會中仍存在有許多性別刻板印象,資優生性別平等教育應協助 在不利環境中之資優女性能突破籓籬,整合各種角色,發揮其潛能。然而,

這並非是刻意強調父權主義之解構,製造兩性對立,男女本身即存在著生 物性的差異。而是在社會的性別角色建構中,尋找自我發揮的地位。教導 學生了解彼此如何形成價值、態度與行為,並且引導學生破除性別歧視、

偏見與刻板化印象,是重要的原則。

女性主義揚起,在強調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時,同時也是對傳 統男性角色權益的剝奪與某種壓迫。社會期待其應該具備果敢堅忍的男性 特質,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卻也往往忽略其真正的個人興趣與需求。從

另一種角度而言,這不啻是一種對男性之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甚至影響 其生涯取向。

在我國,理工領域的人才多數是男性,男主內女主外等傳統觀念亦讓 我們開始省思:是否這些選擇往理工領域發展的男性皆是擇其所愛?真正 發揮其所長?女主內的生涯發展是否是女性真正優勢能力及志趣所在?

特別是資優生的生涯探索更該是擇其所長與所愛,突破性別限制。

目前國內資優教育為現有體制內課程再加深加廣,並非另外獨立的系 統,故奠基於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國小發展出一套適合資優生之性 別平等教育課程,統整教育資源,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結構中,為最 經濟之方案。學者們亦建議將之融入各領域課程中實施,使性別平等的概 念成為各學習領域之ㄧ環,最能體現性別教育的目標(引自王欣宜,2004;

莊明貞,2003;游美惠,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