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資料分析

在文獻中資訊分享、關係管理和知識創造在價值鏈治理的因素上是非常重要 的,並且也影響著權力不對稱程度。而在這三項管理治理中那些廠商占據重要位 置?而廠商之間的互動關係程度如何?而社會網絡分析正是探討廠商和廠商的互 動關係。本節將介紹社會網絡分析的起源、發展、特性和相關性的重要指標,以 便讀者對於社會網絡分析有進一步的了解。

一、起源、發展與特性

社會網絡就是將人們連接在一起的社會關係網絡(Scott, 2002),簡單地說,

網絡是人或事物之間的某種關係。本研究所使用的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三十年代 發展之初,已有八十年的歷史,它在管理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都已成為 重要的研究領域。

在早期 Georg Simmel(1908)是研究不同型態社會網絡類型(forms)的學 者,但並未提出一套有系統性的實證方法,直到 1930 年代初期,Moreno(1934)

利用較有系統的德國形式社會學派觀點和觀察現象的方式進行考察,發現在選擇 朋友間關係結構,利用問卷、實驗試圖找出關聯。Moreno(1934)將人的心理 層面和結構作連結,稱為社會結構(social configuration),並利用社會圖

(sociogram),以點(node)代表成員以線(ties)代表連接關係呈現社會結構的 屬性,衡量社會壓力和社會凝聚力,此為社會計量學(sociometric)可以說是社 會網絡分析法的開端,在 1940、50 年代,如 Bavelas(1948)、Festiger(1949)

利用數學模式矩陣代數建構團體中的關係架構,Cartwright and Zander(1953)和 Harary and Norman(1953)在團體的動力研究中,運用圖形理論(graph theory)

概念建構社會關係,美國社會學家 Homans 則將此圖形理論概念引進美國社會學,

提出派系(clique)概念。而後 1960、70 年代,White(1963)發展代數運用在

25

實證研究上,跟過去研究數學模式和概念有重大的突破。到了近十年在電腦技術 的發展下,使得可以研究更多更複雜的群體,也可以算出更複雜指標,並且以視 覺化的分析將圖形呈現出來,近年來國內研究也普遍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廠商 之間的關係,如:林彥亨(2007)以廠商所在的網絡位置探討創新的影響,凃吟臻 (2008)以社會網絡觀點研究台灣自行車廠商,余昌展(2009)利用社會網絡關係研 究汽車廠商之間的結構關係,本論文將使用 UCIN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社會網絡分析來研究廠商之間的權力不對稱關係。

廣義來說,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研究網絡關係的工具,透過訪談、問卷,實 際的調查蒐集網絡上的資料,並匯入網絡分析中,計算出各種指標,描繪出各種 圖型形式,運用圖形理論(graph theory),甚至是認知分析(cognitive analysis)

進一步的解釋分析,提供一個理論和數學模式來建構社會關係的假設,從而探討 網絡架構。在社會網絡分析法建立起無法在少數幾個分析單位中發現的現象和描 繪出無法看見的網絡關係脈絡,如訊息網絡、諮詢網絡等,並可以運用所發展的 指標了解社會網絡架構,來幫助個體或者是整體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社會網絡至少包含下列三個構成元素(Wasserman and Faust, 1994)

(1) 結點(node)或行動者(actor)、目標(object),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 分離的。結點是社會網絡分析中任何一個社會單位或實體,可以是個體、

公司或者是一個社會實體,更可以是一個村落、城市、國家等。結點可以 是動態也可以是靜態。

(2) 結點之間的關係(relation)或者說說結點之間存在的關係,結點之間由於 謀種關係,產生了影響彼此的互動,此種關係可以為正式的,如交易契約,

也可以為非正式的,如:長期互動的影響產生的情感關係。關係有很多類 型,可以是朋友關係、上下級關係,城市之間距離的關係等。

(3) 結點間連接的途徑(path)連帶(links)關係,當結點和結點之間要建立

26

關係時,必須透過途徑的連結,直接或間接的建立關係。途徑可以是具有 方向性的聯結,可以是單向也可以是雙向。而社會網絡分析探討的就是彼 此結點之間連帶關係(Borgatti and Everett, 1999)

目前社會網絡分析分由不同角度的觀察分為兩大類,其會影響到社會網絡 分析的方法或解釋:

(1) 社會中心觀點(whole-network(Wellman, 1988)或 socio-centric)

強調網絡中集團裡的成員結構分部,其研究範圍可能為網絡內的某群體、組 織、部門,以避免網絡過度的發散,從特定的集團中了解結構狀況。

(2) 自我中心觀點(ego centric 或 ego-centered)

以成員為中心全為擴展整個網絡,強調成員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 連接狀況,通常可以解釋不同成員或公司的互動情況。

而 Burt(1992)用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來解釋此兩種觀點。在整體 網絡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決定於網路的相對位置而非個人和其成員的相對連接。如 圖 3-4 所示,成員之間都為強連接,而在 BC 之間取走其連接則成為結構洞,A 就成為了重要的連接者,如圖 3-5 所示。Burt(1992)指出結構洞能讓其占據者 獲取更多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機會,從而比網絡其它位置上成員更有競爭 優勢。

圖 3-4 強連接結構洞圖 圖 3-5 弱連接構洞圖

27

觀察 A、B、C 成員之間的連接狀況,屬於個人中心觀點。而觀察整個網路 所存在的機會或整體網絡的鬆散度、緊密成度屬於社會中心觀點。此兩種觀點的 研究並非截然區分,僅以觀察對象或分析角度才會產生區分。

社會網絡分析已運用到各領域之中,且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模式,而產業的關 係也隨著時間在改變,加上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可以讓我們剖析產業的相關情況,

因此值得我們對該研究更深入的了解。

二、基本概念和重要應用指標

社會網絡分析是分析結點和結點之間的關係,在蒐集資料常用矩陣來表示,

而其中關係的強度互動的頻率,彼此之間的緊密程度,本研究主要以廠商之間的 連結進行分析解釋,以下介紹了幾個社會網絡分析概念與指標:

(1) 橋(bridge)

橋指的是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結,如果去掉該連結關係,則結點會成為獨立 的個體。或者說,如果兩個群體之間僅僅通過唯一關係連在一起,則稱此關係為 橋(Granovetter, 1973)。而在大型網絡中,兩個點之間只存在唯一條橋可能性非 常小,Granovetter(1973)提出局部橋(local bridge)的問題,結點的傳播因距 離,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無法產生效果,因此在臨界範圍外不會有溝通效果。n 代 表介於兩點之間的最短途徑的長度,且除了已存在的關係之外 n>2,如圖 3-6,

在圖 3-6 不存在橋,卻包含了多個局部橋,但是 A~B 並不是局部橋,因為它不 滿足局部橋的定義,而在圖中發現 A~G 至少要經過七個途徑,其局部橋的度數 n 為七,在範例中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局部橋在社會網絡中的重要性是在於兩點之 間信息通道,資源交換關係的重要通道。

28

圖 3-6 局部橋

(2) 規模(size)

網絡的聯繫總數,通常以 N 表示,指越多的聯繫代表獲取更多的知識、資 料相較於他人有更多的優勢。

(3) 密度(density)

密度的基本概念表示圖上的結點之間連線數目越多則結構越緊密,仍是衡量 社會結構鬆緊程度,總體來說密度越大,該網絡對其中結點所產生的影響可能越 大。聯繫緊密的網絡不僅為其中個體提供社會資源,同時也成為限制其發展的重 要力量。最大值為 100%,最小為 0%,其密度算法為:所有連結的加總數值在 除以所有可能的聯繫數目,如公式 1,i 與 j 各代表網絡的成員,n 為網絡成員數,

因此得到的密度,即為強度。

(公式 1)

觀察焦點之外的成員緊密度,如此可以了解成員之間的互動是否是彼此交換 訊息或者是透過焦點人物作為中介;(2)社會中心,整個網絡的聯繫程度,分析 彼此的關係是否高度重疊。

29

(4)中心性(centrality)

中心性可以分為局部中心性(local centrality)和總體中心性(global centrality)

兩種觀察角度,局部中心性是觀察和周圍之間的關係,總體中心性觀察的是整體 網絡的衡量。

局部中心性的計算,欲和觀察結點的相連結點數目為衡量方式稱為程度中心 性(degree centrality),此種測量方法是與該結點直接相連的結點,忽略到間接 相連的點。Nieminen(1974)以連接的結點數目為計算方式,運用彼此之間的關 係流動具有方向性,區分出對外連結的對外中心性(out-centrality),對內則為對 內中心性(in-centrality),而當網絡的規模不同時,局部中心性是不可比較的,

因此 Freeman(1979)提出了相對中心性,即所連結的數目除以最大可能的連結 數目。

如果一個結點處於許多網絡路徑上,可以認為此人處於重要位置,透過訊息 傳遞影響到整個群體。因此 Freeman(1979)提出中間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此為局部中心性的變形,結點的中心性意謂著該點在多大程度控制 其它結點的往來,其計算方式:假設點 i 和 j 之間存在的聯結數目用 gij來表示,

而通過 k 結點的聯結數為 gij,gikj/gij為通過 k 結點的比例,將所有通過 k 結點的 比例加總則為總體的中介性。

而當一個結點越是接近其它結點,則該結點的在傳遞信息上更加容易,因此 該點可能居於網絡的中心,此為緊密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Freeman(1979)

等學者利用結點與結點的距離來測量緊密中心性,其衡量結點和其他各點之間的 最短路徑加總最小者則為關係較為緊密。

在總體中心性同樣也可以區分總體程度中心性、總體中間中心性和總體緊密 中心性。計算方式將網絡中最大中心程度 CD(n*)減去每個結點的中心程度 CD(ni) 加總除以網絡組成的最大可能中心程度。以總體程度中心度為例,如公式 2:

30

(公式 2)

(5)網絡限制指標(network constrain index)

Burt(1992)提出的結構洞考慮四個面向:有效規模(effective size);效率

(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等級度(hierarchy),本研究只討論有效規

(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等級度(hierarchy),本研究只討論有效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