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價值鏈廠商間權力不對稱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價值鏈廠商間權力不對稱關係"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以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價值鏈廠商間權力不對稱關係. An Us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Exploration of the 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hip among Firms. 研 究 生:方建中. 撰. 指導教授:楊詠凱. 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2) 致謝 回想起兩年前從台北來到高雄大學就讀,帶著既害怕又興奮的心情來到人生 地不熟的地方,如今人生又要邁入新的旅程,縱使在這地方已經產生了不捨的情 感,但必須放下不捨的心情,提起勇氣邁入新的階段。首先,感謝系上的老師在 我的碩士班兩年來的照顧,尤其是指導教授楊詠凱老師,在我撰寫論文期間迷網 的時候,能及時的給我意見,讓我有更多的想法。但讓我學到更多的是在事情上 的處理態度,老師總是提醒我,多往不同的角度去想,會有不同的收穫,這也改 變了我很多性格。再者,還要感謝在碩士班的戰友,阿胖、阿謀、SK、皓謙、 孟岷、宇輝、尚霖、元凱,如果沒有妳們我的碩士班生活也不會這麼的多采多姿 。感謝學長,丁丁、德馨、勇恩、經園、聖權、宗完,也在我課餘的生活裡適時 的給我鼓勵,讓我在墮落的時侯拉我一把。感謝默默在後面支持和幫助我的朋友, 劉哲生大哥、益萍、嫣娜,沒有妳們我想我很難完成我的論文。最後還是要感謝 我最愛的家人,爸爸、媽媽、欣樺、瓊慧,謝謝妳們這兩年的照顧和支持。. 除此之外,在學習操作軟體期間,感謝資管系丁一賢老師,如果沒有老師的 幫忙我想我沒有這麼多的靈感,在口試期間,感謝林彣珊老師,李博志老師,細 心的審閱,並於口試期間,提供寶貴的意見,讓本論文更加完善。最後,回首這 兩年讓我成長了不少,也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祝妳們在未來的旅途也可以一帆 風順,建中感恩於心。. 建中. 謹致於. 楠梓. 高大. 2012.7. i.

(3) 摘要 Gereffi 等人認為在全球價值鏈中廠商的權力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時間, 空間和制度上的改變而有所轉換,Emerson 則認為權力仍是社會關係之間的依賴, 才能影響或控制其它人的行動,強調權力來自於他方的依賴。本研究目的為利用 全球價值鏈結合權力依賴理論探討造成權力不對稱的影響因素,歸納出「物流資 訊分享」 、 「知識分享」以及「知識創造」為三個影響價值鏈廠商獲取權力並造成 廠商間權力不對稱之構面,並比較此三項因素對價值鏈廠商獲取權力和廠商權力 不對稱的影響,用以了解何者對權力獲取和權力不對稱扮演較關鍵角色。 本論文採用訪談與問卷法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中國金屬包裝產業,共針對 75 家中國金屬包裝上下游廠商發出問卷,有效回收樣本為 30 家。在分析方法上 採用社會網絡分析進行各項變數的探討。探討三個因子對中國金屬包裝產業,廠 商獲取權力和廠商權力不對稱的影響,由實證分析結果得知,廠商在價值鏈上獲 取權力物流資訊分享扮演著重要角色;廠商之間權力不對稱的主要原因為知識分 享。. 關鍵字:社會網絡分析、全球價值鏈、權力不對稱、物流資訊分享、知識分享、 知識創造. ii.

(4)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 (Grereffi et al, 2005) and power dependence theory (Emerson, 1962). Gereffi et al. (2005) propose that the power of firms is not unchangeable but evolve along with time, space and institution. Emerson (1962) emphasizes that power comes from others stakeholder’s dependence. It is believed that power, the dependence between social relationships, enables stakeholders to influence or control others’ actions. According to reviewed literature, logistics information shar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may affect firms’ capability to acquire power causing asymmetric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is designed to compare how these three factors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of firms in acquiring 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hip; and also to explore which factor pl a y a n m or e c ri t i c al ro l e i n t he as ym m et ri c p ow e r r el a t i on shi p..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dissertation gathers questionnaires from 30 Chinese metal packaging firm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haring is the key factor for firms acquiring power, and knowledge cre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a n asym metric power re lationship.. Keywords:Social Network Analysis、Global Value Chain、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hip 、 Logistics Information Sharing 、 Knowledge Sharing 、 Knowledge Creation. iii.

(5) 目錄 摘要.................................................................................................................................i 目錄................................................................................................................................ii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組織的權力關係...................................................................................... 5 一、權力依賴理論........................................................................................ 5 二、結構性權力............................................................................................ 6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 8 一、全球商品鏈............................................................................................ 8 二、全球價值鏈概念.................................................................................... 9 三、治理變項................................................................................................ 9 四、治理形式.............................................................................................. 12 第三節 價值鏈管理............................................................................................ 14 一、資訊分享.............................................................................................. 14 二、關係發展與管理.................................................................................. 16 三、知識創造..............................................................................................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1 iv.

(6) 第二節 資料分析................................................................................................ 24 一、起源、發展與特性.............................................................................. 24 二、基本概念和重要應用指標.................................................................. 27 第三節 問卷設計................................................................................................ 30 第四章 實證分析 ....................................................................................................... 33 第一節 產業概況................................................................................................ 33 一、金屬包裝產業發展.............................................................................. 34 二、金屬包裝產業現存問題...................................................................... 34 第二節 社會網絡分析結果................................................................................ 35 一、物流資訊分享網絡.............................................................................. 36 二、知識分享網絡...................................................................................... 40 三、知識創造網.......................................................................................... 43 四、三項因子整體網絡.............................................................................. 46 第三節 MRQAP 迴歸分析 ................................................................................ 50 第五章 研究結論 ....................................................................................................... 5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2 第二節 研究貢獻................................................................................................ 54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 57 附錄 ............................................................................................................................. 64. v.

(7) 表目錄 表 2-1 價值鏈治理形式與其決定性因素..................................................................12 表 3-1 研究變數-物流資訊分享.................................................................................31 表 3-2 研究變數-知識分享.........................................................................................32 表 3-3 研究變數-知識創造.........................................................................................32 表 4-1 物流資訊分享網絡指標..................................................................................37 表 4-2 物流資訊分享權力差距..................................................................................39 表 4-3 知識分享網絡指標..........................................................................................41 表 4-4 知識分享權力差距..........................................................................................42 表 4-5 知識創造網絡指標..........................................................................................44 表 4-6 知識創造權力差距..........................................................................................45 表 4-7 三項因子權力加總網絡指標............................................................................47 表 4-8 三項因子權力差距............................................................................................48 表 4-9 三項因子權力網絡密度....................................................................................50 表 4-10 三項因子權力 MRQAP...................................................................................50 表 4-11 三項因子權力差距 MRQAP...........................................................................51. vi.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4 圖 3-1 金屬包裝產業上下游關係圖..........................................................................22 圖 3-2 金屬包裝產業生產工序流程............................................................................23 圖 3-3 研究模式............................................................................................................23 圖 3-4 強連接結構洞圖..............................................................................................26 圖 3-5 弱連接構洞圖....................................................................................................26 圖 3-6 局部橋..............................................................................................................28 圖 4-1 金屬包裝產業圖..............................................................................................35 圖 4-2 物流資訊分享網絡圖......................................................................................36 圖 4-3 知識分享網絡圖..............................................................................................40 圖 4-4 知識創造網絡圖..............................................................................................43 圖 4-5 三因子網絡圖..................................................................................................47. vii.

(9) 第一章 緒論 過去的研究發現廠商注重於自己的核心能耐,發展差異化的商品,偏重於內 部控制管理,而較少關注廠商之間雙方的關係。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廠商之間為 了因應外部環境快速的變化,廠商之間常常透過結盟方式來交換資源, Gomes-Casseres(1994)指出,廠商之間為了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連結,創造出「集 團對集團」的競爭型態。而「集團」亦指「價值鏈」,Toyota在美國分公司利用 價值鏈上的廠商核心能力,給予廠商產品開發能力,並且讓廠商之間交互分享資 訊以及組織之間的學習,創造出優於其他汽車體系的價值鏈(Dyer, 2000),在 價值鏈的廠商因而獲得更大的報酬和利益。.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以往從商品製造到顧客手中,廠商之間各自為政,浪費無謂的成本在沒有附 加價值的活動上,在全球化的驅動下,轉為廠商之間共同合作、開發,以期能快 速的反應外部環境、降低成本和不確定性,形成共存共榮、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傳統廠商各自為政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涵蓋更廣、上下游關係更深,交易更複雜 的「價值鏈和價值鏈」的競爭已經來臨。 現今廠商之間的關係,絕大部份都以領導廠商為主要的中心廠商,主要原因 是中心廠商有高程度的協調能力和權力可以帶動整條價值鏈的發展和運作,例如 ,強勢的Toyota廠商和弱勢的供應商,以及強勢的OEM/ODM廠商和弱勢的代工 廠,弱勢廠商不得不配合中心廠商的營運決策和研發重點。一旦領導廠商經營決 策正確,可以使價值鏈的價值活動提升,創造更大價值,反之,當領導廠商遭逢 變故,將威脅到價值鏈的復原與繼續經營能力以及可能造成的重大損失。 1.

(10) 由於強勢廠商高程度的協調能力和權力,弱勢廠商不得不依賴強勢廠商的經 營決策,也因為過度的依賴領導產商造成依賴廠商的創新能力和本身的核心能力 無法發揮,反而使價值鏈無法彈性化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為了維持高協調能力和 降低廠商間權力的不對稱所造成的不確定風險,Toyota 公司賦予廠商高度的彈性 空間,互相交流、相互學習,共享資源,讓價值鏈上的廠商獲得更新的技術或市 場,且有能力的提供更廣泛的商品,超越廠商自己本身的疆界和風險的分攤,因 而 Toyota 成功的造就有彈性的價值鏈。 二、研究動機 在價值鏈上不只是領導廠商帶動整個價值鏈的活動,個別廠商應該發揮自己 的核心價值,廠商和廠商之間也應該相互的學習,資訊的分享,以達到整個價值 鏈的資訊透明度,所謂團結力量大,一旦產業上發生變故,便可發揮價值鏈的效 用,以因應外部的衝擊。 領導廠商掌握豐沛的資源、知識、和資訊,再加上價值鏈的交易複雜、交易 的規則化程度和供應商的能力,造成領導廠商和依賴廠商的權力不對稱(Gereffi et al, 2005),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下,知識和能力的改變、或學習會影響到廠 商依賴程度的變化(Hamel, 1991; Yan & Gray, 1994; Inkpen & Beamish, 1997), 因此廠商之間的合作著重於有形資產之外,在無形資產上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 在價值鏈中,資訊分享、組織關係和學習的擴散與否,決定這個價值鏈的競 爭力和創新能力,而產業之間的合作網絡給予技術的傳遞和擴張的管道。不論是 獨立廠商之間的非正式合作關係,或是聯盟廠商正式的合作,價值鏈網絡為其中 重要的因素,廠商間透過網絡架構直接或間接的傳送資訊和互相的學習。網絡整 合了價值鏈的多樣化資訊,藉由提高資訊的傳播和匯集不同的思考邏輯,來維持 創新的環境,以及降低廠商之間的權力不對稱程度。. 2.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加強產業價值鏈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國內外學者也相繼投入研究,但多 數學者都以領導廠商為價值鏈的主要脈絡,也有少部分學者以弱勢廠商角度研究。 而近年來知識經濟的崛起,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結合企業管理也相繼被學者討 論。 在價值鏈上創造價值活動已不是領導廠的責任,也不是弱勢廠商過度依賴強 勢廠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各個廠商都有獨特的核心能力和技術,如能有效的 發揮,影響到價值鏈的廠商,必定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綜效,而廠商之間則需 要利用網絡,溝通,協調,以減少價值鏈上的權力不對稱和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 定因素,也可以使價值鏈更有彈性。 帶動產業價值鏈已不是單獨廠商的責任而是在價值鏈上廠商的共同合作。本 研究嘗試將權力不對稱的因素找出,協助廠商在複雜的價值鏈上管理治理有較適 當的依循,本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造成價值鏈上廠商權力不對稱的因素。 (2) 探討權力不對稱因素如何影響廠商在供應鏈上權力位置。 (3) 探討造成廠商權力不對稱因素各項因素何者影響較大。. 3.

(1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第一階段先透過文獻蒐集,以了解相關研究領域,進一步確立本研究 的主題與相關變數,第二階段進行訪談與發放問卷,第三階段再依問卷回收進行 產業分析,最後並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圖 1-1 所示:. 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 研究主題與相關變數之確立 問卷設計 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組織的權力關係. 一、權力依賴理論 權力來自於依賴,在行銷和組織理論的領域中對買賣雙方關係的權力,都有 所研究(Emerson, 1962; French & Raven, 1959)。學者利用各種不同角度去分析 權力的概念,把權力視為行為過程、策略性手段(Rubin and Brown,1975)或是 在結構性下潛在的事實(Emerson, 1962; French & Raven, 1959)。 本研究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為基礎,以 Emerson(1962)的權力依賴理論來分 析廠商之間的交換關係。說明權力不是一種單向關係,而必須要有雙方之間的互 動,才會產生權力的作用,權力是相對關係而不是一種絕對關係,要有特定的情 況下影響到對方,權力才會顯得有義意。在過去的研究把權力當作個人或者是一 個團體的屬性,但 Emerson(1962)認為這種權力的概念仍有所缺失,權力仍是 社會關係的屬性而不是個別行動者的屬性,是社會關係之間的依賴,才能影響或 控制其它人的行動,因此 Emerson(1962)強調權力來自於他方的依賴。 權力依賴理論基本的分析單位是以交換關係為基礎,依賴對方所提供的報酬, 此報酬並非只是金錢上的,也有可能是知識流、資訊流或物流,該報酬有可能無 法從其它交換關係所獲得。而影響該權力大小有兩個主要面向,一是資源是否有 其價值,第二是價值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根據上述論述,權力的定義如下。在交換關係下,行動者 A 和行動者 B, 分別依賴對方所提供的價值,當 A 提供給 B 的價值程度越高,且 B 無法從其他 替代關係中獲得同等的價值結果,則 B 對 A 的依賴程度越高,B 對 A 產生依賴 也是 A 對 B 的權力來源(Emerson, 1962; Molm, 1987)。而在權力依賴裡論中, 5.

(14) 所謂的替代方案,是「潛在性」的結構關系,來自於其他交換網絡中的關係。 二、結構性權力 結構性的權力是在網絡中交換關係下所產生的潛在權力(Molm,1990) 。而在 結構權力下有兩個重要的面向:平均權力和權力不平衡。 平均權力係指兩個行動者相互依賴程度。其定義為,A 對 B 依賴程度和 B 對 A 的依賴程度加總平均(Emersion,1972; Lawer & Bacharach,1987; Molm,1990; Casciaro & Piskorski,2005 ) 。平均權力代表的是雙方關係的緊密程度。如果 A 和 B 相互不依賴,則此組平均權力低;如果 A 和 B 相互依賴程度高,則此組平均 權力高,其關係密切。 而權力不平衡係指雙方行動者相互依賴的不對稱程度。其定義為,A 對 B 的 依賴程度和 B 對 A 的依賴程度的差異 (Emersion,1972; Lawer & Bacharach,1987; Molm,1990; Casciaro & Piskorski,2005 ) 。如果 A 對 B 的依賴程度和 B 對 A 的依 賴程度是相等的,則該組權力平衡;如果 A 或 B 其依賴程度大於一方,則該組 權力不平衡,其中握有權力優勢。 廠商雙方權力平衡是維持長期關係的因素之一。若雙方的其中一方利用夥伴 對它的依賴,對夥伴壓榨,那麼對彼此關係將很難維持。對稱的結構會基於信任 而培養出長期夥伴關係,而不對稱的關係則較不穩定且較多衝突。Bowersox and Closs(1996)認為相互的依賴會使得夥伴之間願意彼此涉入、分享資訊、並且參 與彼此之間的營運規劃。Kumar et al.(1995)經研究發現,依賴的不對稱會增加 衝突的程度並降低信任與承諾;Ford and Thomas(1995)也指出在關係中握有權 力一方,溝通多半是由主宰方傳遞給依賴方,而缺乏雙向的溝通也會使得雙方的 回應造成阻礙,這意味著權力不對稱將使溝通產生阻礙並使得衝突難以解決,進 而對價值鏈管理會有負面影響。因此,當組織間存在權力的對稱,也就意味著彼 此擁有對稱的依賴結構,將可促進組織溝通與協調的程度,進而提昇價值鏈管理. 6.

(15) 的運作。 而在人際關係或者是組織之間,都會產生所謂的依賴性和權力不對稱。Toyota 利用廠商的依賴性,給予弱勢廠商資訊流、知識流等,而小型公司的資源有限, 但靠著廠商之間的合作學習降低其權力不對稱,減少不確定性,而創造出具有彈 性、創新、快速反應的價值鏈。不管是強勢廠商或是弱勢廠商在權力不對稱的情 況下如何降低其不確定性,減少依賴程度,創造較有彈性的價值鏈這也是本研究 所要探討的議題。. 7.

(16)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 一、全球商品鏈 Gereffi 與 Korzeniewicz 在 1994 年所出版的《Commodity Chain and Global Capitalism》一書,主要討論價值商品鏈全球化與社會經濟與區域發展理論。基 本上,「全球商品鏈」主要概念是指,特定商品從最初原物料投入到最終端一系 列的生產活動與貿易間的組織網絡,其整個網絡包括原物料供應網絡、生產網絡、 出口網絡和零售商網絡等,呈現了全球跨界分工的現象,而商品鏈是由領導廠商 所驅動,其領導廠商最主要握有協調和掌握生產過程的能力。其中有三個基本元 素:(1)投入-產出(input- output)結構,(2)領域性:在經濟生產中全球的領域性分 工,其代表在經濟活動中有賴於廠商與地域性在商品鏈中的動態位置,(3)組織 治理結構,決定生產資源在商品鏈中的分配與流動的權力。 此外,Gary Gereffi(1994)將商品供應鏈區分為「生產者驅動的全球商品」 (producer-driven commodity chains)及「買方所驅動全球供應鏈」 (buyer-driven commodity chains) ,前者主要的是以大型廠商在網絡裡扮演向前向後整合和協調 的核心趨動者,主要涵蓋多層次的生產和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系統,例如資訊 電子業,汽車業,航太等工業。後者則主要以勞力密集,在各個不同出口導向國 家建立分散的生產網絡,例如成衣業,玩具業,鞋子業等。 雖然全球商品價值鏈從產業之全球擴展的角度對於網絡發展有一定的運用 價值,但有不少學者認為全球商品鏈的架構過於簡化,著重於商品本身的跨界生 產,無法突顯企業無法從中創造價值和權力的重要性,面對這些批評,Gereffi (2005)等人進一步提出「全球價值鏈」。. 8.

(17) 二、全球價值鏈概念 繼全球商品鏈(GCC)類型和概念後,由 Gary Gereffi (2005)等人再提 出了「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概念,在後續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也 採用了不同名稱,如生產網路、企業網路、價值網路和投入產出分析等。不管是 採用何種名稱,全球價值鏈所關注的焦點為「組織規模、地理位置、商品從生產 到終端、交貨到服務,其中也包含了設計、行銷,分配等一系列活動。」這一系 列的活動因全球化的影響而分散到不同的地域或公司,因而全球價值鏈的治理, 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刺激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 Sturgreon(2008)等人對於美國和日本汽車產業的研究中,分析產業整合的 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國家層級、企業層面的能力,權力之間的關係,而其中企業 層面能力和權力之間關係的治理,成為整合價值鏈的運作核心,其運作的機制與 形式因而受到廣泛的討論。 三、治理變項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全球價值鏈治理最要以產業提升和整合,來應變內外部 環境的變化。有別於全球商品鏈理論,將全球生產分工組織從原先靜態的空間關 係,轉為治理的動態模式,將整合治理的機制簡化為生產者與買方兩端的驅動力 量,也有學者指出全球商品鏈架構下的「權力」概念過於簡化,僅強調大國際買 主及大型跨國公司製造商的角色(楊友仁&夏鑄九,2004)。而全球價值鏈治理 更加重視產業的網路構成,如何影響其治理。 交易成本理論主要整合機制為「尋價」 ,亦透過市場機制,但在現實社會中, 交易成本並非廠商互動的唯一考量因素,學習能力、資訊傳遞,研發合作所形成 的互相信任等更多的因素存在互動之中。過去研究無法將此類產業或公司的治理 形式歸化為網絡形式。網絡形式揭漏治理的複雜度,顯示出更多的潛在行動者。. 9.

(18) 為了對網絡有更細的分類,許多學者藉由實證經驗來區別,概念化不同的網絡型 態。 Humphrey and Schmitz (2002)也根據廠商依附買家的程度,將雙方關係定 義為幾種等級。在基本假設上存有合作關係,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卻附屬於買方, 因此多屬於「受制/俘虜型」(captive) 網絡。受制型的網絡,小型廠商無自主 能力,而是透過明確的規劃產品及製程,跟隨大型廠商以進行生產活動,大型廠 商有極大的權力。 Humphrey and Schmitz 更進一步討論網絡的升級型態,認為 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升級分為以下四類:1. 過程升級 (process upgrading) 2.產 品升級 (product upgrading)3.功能升級 (function upgrading) 4.部門升級 (inter-sectorial upgrading)。 Sturgeon(2002)對美國電子產業的研究,以產品及製程的標準化程度,分 辨出三種供應形態及供應商在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 1.商品型供應商(commodity supplier):透過市場距離,提供標準化的產品。 2.受制型供應商(captive supplier):利用自動化生產裝置生產非標準化產品以回 應買方需求。 3.統包型供應商(turn-key suppler) :利用高彈性的生產線提升生產力,製造客制 化商品。. 從上述研究發現幾點在企業網絡治理型態,可以為價值鏈定義出重要的治理 項目,包括在大型廠商或領導廠商對依附買家的管理和需求形式,產品上的要求 和製程的標準化程度,以及如何改變價值鏈的型態,其對價值鏈上的治理都有所 影響。在這些研究中,都以供應商為被動的一方,缺乏對供應商的關注和供應商 能力,視領導廠商的權力為改變網絡型態的主要因素。有鑑於此,Gereffi等人 (2005)將全球價值鏈治理要素做更詳細的區分,基本上可界定出三個價值鏈治. 10.

(19) 理的影響變數:. 1. 交易的複雜度: 資訊和知識轉移去維持交易流程特別是產品和流程規範,亦指價值鏈上廠商 的決策,導致分工、交易的複雜程度,可分為產品製程和管理層面來說明。以產 品製程來說,當產品製程技術較為複雜或客製化時,廠商會趨於內製,以避免廠 商之間生產資訊上的不對稱,導致生產作業上的不確定性,造成風險和成本上升。 而就管理層面來說,領導廠的管理策略也會影響分工,例如:領導廠在實施 Just-In-Time 模式時,需要的是及時,和靈活供應的回應,因此也會趨向生產內 化,使得交易的不確定性降低。換言之,當交易複雜性越高,會使交易不確定性 越大。 2. 交易符碼化/可規則化程度: 資訊和信息可以編碼的程度,使得信息知識有效地傳輸,指的是在產品製程 中,或者是不同階段的開發技術資訊,是否可以明確的記下來以便傳達,而非口 語上或工作習慣所沿襲下來的流程。在製程分工上,部分技術使用頻率高較為普 遍,能夠明確的表達易於符碼化,技術因而方便流傳,容易外包給供應商。而技 術較為複雜,或存有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難以被符碼化,也降低了 外包的可能性。因此較能符碼化的技術和製程,其生產容易被外包,反之技術複 雜,存有內隱知識,廠商之間會維持較密切的關係。 3. 供應商能力 原物料、零部件廠商或潛在供應商對交易需求和供應的回應能力,也會影響 到價值鏈。當商品製程技術低,廠商之間可以輕易的找到替代者,反之當技術層 面高,廠商之間依賴程度高。而供應商有足夠的能力回應需求時,其受制於固定 廠商的情況也相對降低,也不會輕易的被其他廠商所取代。因此當供應商能力較 強時,便能有較大的自主能力,當市場變動時也可以降低不確定性,相反地,當. 11.

(20) 供應商的能力較弱時會受限於部分廠商,也有可能隨時被替換。. 四、治理形式 由以上三項變數並非獨立存在而是持續變動互相的影響,隨這時間與空間而 改變,Gereffi 等人衡量此三項變項之程度高低(表 2-1),將全球價值鏈治理分成 五種治理型式。 表 2-1 價值鏈治理形式與其決定性因素 治理模式 市場型 (Market) 模組型 (Modular) 關係型 (Relational) 受制型 (Captive) 層級型 (Hierarchy). 交易複雜度. 交易符碼化程度. 供應商能力. 明確協商與權 力不對稱程度. 低. 高. 高. 低. 高. 高. 高. 高. 低. 高. 高. 高. 低. 高. 低. 低. 高. 資料來源:Gereffi et al.(2005). 在全球商品鏈裡,所探討的兩極化市場,更進一步探討出網絡關係進行分類, 將價值鏈治理分為市場(Market)、模組(Modular)、關係(Relational)、受制(captive) 以及層級(Hierarchy),這五項治理模式是按協商及權力不對稱的程度由低到高的 連續帶。此五種治理形式各有其特徵:. 1. 市場型(Market):產品規模相對簡單,交易複雜度低,產品技術和製程容易 規則化,供應商有足夠的能力回應市場上的需求,通常是一個標準化的商品, 12.

(21) 且在供應商買賣雙方之間的生產方式和價格,其流動資訊相對透明,呈現出 市場型的網絡治理型態,在彼此廠商之間較無互相牽制的可能性。 2. 模組型(Modular):商品較為複雜,交易複雜度提高,相對產品技術和製程方 面規則化有所降低,供應商有能力去提供模組商品,通常具備市場之彈性、 取得低成本的投入,透過簡化零件差 異、 產品及製程等步驟,將步驟模組 化,使得網絡型態因領導廠的需求必須經由特定模組供應商提供的網絡治理 型態。但此網絡並不像市場型以價格為主要交換依據,相對於價格資訊,跨 組織之間的關係連結更為重要。 3. 關係型(Relational):交易複雜,產品和製程上也不容易規則化,但供應商能 力高,通常廠商之間會交換隱性知識,此網絡呈現出關係型治理的模式。這 種治理模式,大多奠基於聲譽、家族、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等而彼此相互連結 依賴,此網絡類型依賴程度高,使得要尋找新的廠商也相對困難。 4. 受制型(captive):產品複雜度高,在產品和製程方面容易訂定,但供應商 的能力低,因此供應商能力不足,在面對複雜的商品形式時,必須依賴廠商 規劃,產生領導廠的控制,因此價值鏈的治理趨向受制型網絡。而受制廠商 大部分僅能生產簡單的零部配件或者高度依賴領導廠商提供的互補活動,又 因必須依賴領導廠商,使得受制型廠商面對很高的轉換成本因而被限制。 5. 層級型(Hierarchy):產品複雜,交易不易規則化,供應商也沒有足夠的能力, 領導廠商會趨向於內部製造,此時會出現科層式的治理型態。而在複雜的網 絡下為了有效的控管,會使得科層型網絡被驅動。. 上述所說的五種治理型態,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空間和制度上的 改變而有所轉換,依協同程度和權力不對稱程度由高而低排序。整體而言,全球 價值鏈提供了動態實用架構,透過此三項變數比較來揭示權力不對稱和協同的明 確程度,但在這些全球價值鏈治理形態中,尚未明確提出廠商之間在管理意涵上. 13.

(22) 其權力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因素,及其不對稱中風險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再運用全 球價值鏈的分析架構時,仍需考量權力的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因素。. 第三節 價值鏈管理 近年來,價值鏈管理已成為重要課題,從過去廠商個別競爭的時代轉變為上 下游廠商之間關係更深,作業複雜度越高的「價值鏈對價值鏈競爭的時代」。除 了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效率外,如何加強在遠方各地的供應商、委外生產廠商、物 流業者以及各個客戶的協同合作,以簡化價值鏈上的複雜度,並強化由採購、製 造、庫存、銷售,配銷等,已成為各個企業最大的挑戰。 價值鏈管理已不再只是支援企業完成交易的流程,許多企業已將供應鏈管理 視為競爭策略的核心項目,企業更加強與價值鏈上夥伴廠商的協同合作,除了妥 善建立管理機制以外也對價值鏈夥伴納入資訊系統的連線,提升對價值鏈的透明 度,以減少對外的不確定性,且即時處理價值鏈異常狀況,並快速回應外部的變 動。有效率的價值鏈需要相互分享風險及報酬,故以長期來說,風險、報酬之分 享及合作,在價值鏈成員之間是很重要的(Cooper et al. 1997)。 一、資訊分享 由於網際網路以及傳達技術的開發,資訊分享可以讓廠商之間快速有效的傳 達資訊,而資訊的交流的成本越來越低、資訊分享運用於價值鏈上的研究探討, 近幾年更是層出不窮。Lee et al.(1997)指出在價值鏈中,資訊的不對稱會導致 極大的無效率,包括過量的存貨、生產線上的規劃、物流上的無效率、售後服務 品質和無謂的成本浪費等。亦即資訊分享可以減少廠商之間的複雜度,也可能因 為資訊的錯誤造成廠商之間在價值鏈上的活動更為複雜。本研究以 Rai, Patnayakuni, and Seth(2006)等學者對供應鏈整合的概念,把資訊分享分為三個 主要項目:物流,資訊流及金錢流。. 14.

(23) 「物流」 (physical flow)廠商利用供應鏈觀點,管理產品上的庫存和生產、 原物料的採購和流動等。Andrew(1995)定義物流是指整體群組的服務,關於 來源原料到消費間的產品與資訊有效地移動,其包含採購、生產規劃、庫存控制、 物料處理、倉儲、運輸、配送、訂單處理及顧客服務等。在物流整合過程中,原 物料或零組件的來源可能來自當地生產,海外生產或者是國內外的採購,對於原 物料的生產、採購、運輸及庫存的安排,須視市場的需求變化改變,其目的減少 生產、採購、庫存上的成本,並能快速的反應市場上的變動。從廠商接單、採購、 生產到交貨等一系列創造價值活動中,廠商之間利用資訊上的連接,以達到快速 的回應及降低市場上的不確定性。例如:採購流程方面,廠商利用物流上的整合 管理和資訊分享已達到採購成本的降低,也可以提升流程上的品質,如交貨的保 證期、是否準確運到目的地及數量上的精準等。 「資訊流」 (information flow )是指廠商分享內部資訊,如經營方向、營運 作業和目標計畫等策略給予價值鏈中的夥伴廠商。 Seidmann 和 Sundarajan 指 出,「營運資訊的共享」可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和跨組織的專業知識,。而「存 貨資訊的共享」,則可降低供應鏈上總庫存成本和供過於求的情況。透過廠商不 斷調整及分配的資源,可以協調彼此的生產流程和交貨期,以提高彼此的營運效 率。 「策略計劃的資訊」若能與供應鏈成員分享,會產生更大的策略價值。最後, 「策略執行資訊共享」可以更加了解執行策略成效及其衡量績效指標。資訊的分 享可以創造出價值,也可以增加供應鏈上的透明度,以減少不確定風險的發生, 以因應外在的變化。 「金錢流」 (financial flow)指在供應鏈的合作夥伴在財務上共享資訊。透過 金錢流動整合,以減少帳款結算的相關費用,縮短發票和收款循環作業時間,加 快帳款作業及改善財務資訊的決策;提升供應鏈合作夥伴交易時帳款資訊的了解, 消除延宕的事件發生。金錢流的整合可以使供應鏈上的廠商,作業更加快數,以 利於日後交易的進行,也可以減少廠商之間金錢的流動所產生的不確定性。. 15.

(24) 本研究將以「物流」為資訊分享主軸,物流可分為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兩大 方向,內部以企業內部相關的物流功能整合,而外部整合則是企業上下游公司的 合作,以降低相關物流成本。Bowesox and Closs(1996)指出物流整合觀念,廠 商尋求有效地物流活動以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必須和顧客與廠商之間合作,共 同創造利益。經濟部也提及物流共同化觀念,透過資源共生共用理念,將企業有 限的資源發揮到最大效益,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企業生產力。 二、關係發展與管理. Lee and Kim(1999)認為,夥伴關係是指組織和組織之間彼此參與共 同目標和決策,分攤風險及分享利益的一種合作關係。Bleeke, Joel and Ernst(1991) 則認為,夥伴關係是相互依賴,透過共同努力可以完成由各公司所無法完成的目 標。因此由上述學者所敘述的夥伴關係形成,基本上的動機是為了取得市場上的 優勢,以及降低組織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和權力不對稱。 在組織之間存在著內隱知識,而這類知識是難以明文化,甚至需要長時間的 開會討論,訂定出一個流程,其中的意義是「交換活動」及「生產活動」以及在 交換和生產活動中各種互動的關係型態(Grandori, 2001)。而所必然涉及的是組 織的資訊流動溝通,因為內隱知識是難以引進、維持及運用,更是競爭優勢的主 要來源(Demsetz, 1988; Grant, 1996)。 而並非所有的內隱知識都可以規則化(codified)轉為資訊記錄下來,就如 Polanyi(1962)所著對於內隱知識就像騎腳踏車、純手工的雕刻,永遠無法清楚說 明其過程,也難以去規則化。但這種內隱知識在管理的意涵上是無效率的,對於 這種內隱知識要產出一定的價值至少要滿足可以「清楚明白的闡述」的前提 (Hankanson, 2007),例如,科學管理之父 Fredrick W. Taylor 將過去技術的作業 流程,透過專業化的分工,一個個分解為標準化、規則化的流程,使得過去無法 大量生產的商品大量生產。. 16.

(25) 在一個價值鏈中存在內隱知識,而這些內隱知識是難以觀察,就算不是刻意 隱藏,在組織間還是難以被理解,再則內隱知識,對於相同的知識,給予不同人 解讀所詮釋的內涵也有可能有所不同,亦即,不同的認知定義域(domain)、知識 範圍(rang)與兩者之間的映像(mapping),會導致認知距離(cognitive distance) (Nooteboom, 2000)。Ring and Van de Ven(1994)指出合作性跨組織關係的發 展程序是循環而非連續,而是由反覆地協商、承諾及執行階段所構成。價值鏈可 以透過組織之間成員之間交換文件、報告與面對面的會議討論來溝通訊息(Van de Ven, 1976) ,以提升生產流程規則化,還有降低認知距離的落差和生產上的不 確定性。而本研究依過去文獻有效的夥伴關係管理要素分為兩部份「知識分享」 與「衝突管理」。. (1) 知識分享 知識的分享是近年來組織和組織之間合作模式之一,透過知識分享企業可 以提供不同顧客的服務,且透過共同的參與計畫,分享經濟活動上的利益。 Nonaka and Takeuchi (1995)認為當個體之間參與知識分享活動時,參與雙方 會獲得倍數成長資訊及經驗,透過知識的槓桿造知識創新,提升企業之間的競爭 力。 知識分享透過學者觀點可以分為:了解、溝通、轉換、學習和資訊觀點。 「了解」 ,Tan(1994)認為互相的分享是一種交換的因子,成員之間彼此相互的 了解是必要的元素,當成員有效的溝通則會使組織目標更有效率的達到目標; 「溝. 通」,Hendriks(1999)認為知識是溝通的過程。透過人際的溝通,使得知識擁 有者可以有效的讓知識需求者接收,但分享溝通的過程中因雙方之間的認知距離 可能會造成扭曲; 「轉換」 ,藉由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轉換成清楚明白的過程,才 能創造出新知識;「學習」,Hidding and Shireen(1998)認為知識如果不和他人 分享,則無法產生效用,損失其知識價值,組織之間必須相互學習及影響,進而. 17.

(26) 創造更大的效益; 「資訊」 ,Newell(1982)認為利用電腦技術加以結構化所呈現 的知識,除非加以結構化給予其知識意義,否則其資料結構化並無意義。 (2)衝突管理 權力是來自於依賴,Simmel(1978)提出權力原則,某一方因為擁有資源, 則擁有的權力越大,當企業企圖隱瞞資源的可獲性時可能產生衝突。衝突在組織 之間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良性的衝突或者是惡性衝突,Barker(1999)認為衝 突管理可以促使組織成員: (1)再確認工作關係之本質與特性, (2)排除溝通障 礙,(3)認清問題關鍵所在和可獲的共同資源(4)採取共同行動以解決引起衝 突的問題。 三、知識創造 在上述中夥伴關係管理強調的是提升廠商的交易符碼化程度,而知識創造強 調的是 know-how 和在學習中達到綜效,產生創新能力進而提升廠商的供應力。 (1) 組織學習 廠商之間生產作業的學習可以使廠商學到本身核心能力以外的技術,也可 能藉著廠商之間的學習得到額外的綜效,並且在產品上共同生產與創新,更可以 讓價值鏈上的廠商創造出更有彈性的供應能力。根據 Cronin 與 Weingart(2007) 以及 Akgun、Lynn 與 Byrne(2003),定義組織層次認知觀點來學習,而學習橫跨 個人,群體與組織層次,或是組織是透過個人學習,且知識與資訊是由個人詮釋, 判斷而來的,以及透過不同層次的討論,參與一連串的互動過程而來的。從組織 層次的集體觀點,學習可視為整體知識狀態的改變(Akgun et al. ,2003) ,在此一 層次下成員有一定程度認同組織的目標。 組織學習是提供廠商從價值鏈網絡合作中學習內識知識、know-how與能力 的機會(Kale, Singh and Perlmutter, 2000) 。例如,Toyota在美國成功整合供應網絡 後,透過資訊分享與組織學習,給予所屬廠商更大的彈性,Toyota從1990年到1996. 18.

(27) 年之間,在零組件不良率的降低、員工生產力的提升、存貨水準的降低等方面的表 現都優於其它體系的供應商,因而讓Toyota美國分公司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 品質和美國其它車廠競爭(Dyer, 2000)。因此組織的學習可以讓廠商之間更有. 能力提供所需的生產規格、技術規範和指定的零組件,甚至在組織的學習過程中 開發出新產品創造更高的價值。 (2)知識創造 知識的創造指的是從現有知識逐漸的改造和發展或者是激烈的改變創新。在 上述中組織的學習,可得到外部的知識,而更進階的是產生新的知識創造,因而 在價值鏈產生綜效。美國生產力中心在知識管理的架構中,提出知識是始於創造, 組織再加以利用。知識創造是連續動態的過程,需要的是不斷的更新和應用, Davenport et al.(1996)指出知識工作主要的是知識獲取、創造、整理和應用。 Bloodgood and Salisbury(2001)也指出知識的創造是獲取競爭優勢,進行組織 變革的關鍵因素。 由此可知,組織的學習使得企業可以的到外部知識,而知識的創造是經由內 化整合,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出。如能在價值鏈中有有效的溝通分享,產生知識的 創造提升供應商能力甚至是產生新產品。 總結,Toyota 在價值鏈上治理充分利用廠商之間的有效資源,以及溝通、協調 減少廠商之間的不對稱性,創造出高效益的價值鏈,而在其他產業是否也可以依循 價值鏈上的治理以減少廠商權力不對稱,創造出有效的價值鏈,這也是本論文所探 討的目的。. 權力依賴理論中指出權力是由廠商之間依賴而來,Gereffi 等人利用以下三 項變數:交易複雜度、交易符碼化程度和供應面的能力,來衡量廠商之間協調能 力和權力的不對稱程度。其中,不對稱程度會影響到廠商之間的交易,也會使廠 商之間產生一些資訊性、價格和關係上的不確定性。本研究將以三項變數為基礎. 19.

(28) 再利用文獻中學者對價值鏈治理的觀點,關係管理、資訊分享和知識創造,並利 用社會網絡分析,來探討在價值鏈上廠商權力不對稱因素。. 20.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廠商之間的互動可以看成是整體價值鏈上關係和關係的連結,也視為關係 社會,而關係的互動在實際的價值鏈上極為複雜,如果把廠商個體從所在的價值 鏈上抽離調查,往往不能揭示價值鏈上的本質,也看不到價值鏈廠商之間的關聯 性。廠商的互動是極為複雜,而我們又不能光憑著直覺來區分出其關聯性,在此 情況下,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就成了主要的研究工具,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工具,從而在方法論和實際的操縱上擴展了價值鏈結構上 的研究。. 第一節 研究設計 在價值鏈內廠商之間的合作,資源的共享,以建立起組織之間的關係以降低 內外部的不確定風險,產商之間的正式契約甚至是非正式契約在價值網絡中都是 重要的連接管道。在合作夥伴關係之下,雖然大廠商協調能力高可以將價值鏈整 合帶動起整個經濟活動,但小廠商的核心能耐也不容小覷,所以使得大廠商和小 廠商之間不得不相互依賴,形成相互依賴的網絡,也可以藉由緊密的網絡性質, 提高資訊傳播的機會和融入不同的思維,來維持創新的環境,共同演化的壓力對 於廠商之間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關係,為了展露出在現實狀況下,有形和無形 資產的流動和管理,本研究欲採用社會網絡理論來探討,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可以分析探討出在網絡成員之間互動的關係和整個網絡 的型態,而網絡成員的相對位置也會影響到在資源上獲取的程度,而相對影響到 廠商之間的依賴,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個別廠商之網絡關係類型與其本身在廠商依 賴程度之間的關係。 另外在價值鏈網絡中,中心廠商往往占據結構洞的位置,結構洞的存在會形 成資訊的篩選與過濾機制(Burt, 1997) ,可能造成資訊擴散緩慢,因此在廠商之 21.

(30) 間的合作可能很難長期的運作,本研究認為中心廠商應要建立多樣化的網絡關係, 以引導該價值鏈上價值活動的提升,使得價值鏈網絡成員彼此建立信任關係,使 得成員間更有計畫的分享資源。對於廠商之間的信任和權力不對稱所帶來的不確 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經由觀察金屬包裝容器製造行業可發現,由於金屬包裝產業的價值鏈(馬口 鐵罐、鋼桶、兩片飲料罐、金屬蓋)所涵蓋的產業相當之廣,廠商必須建立起多 樣化的網絡關係,上游的原料廠商和下游的罐頭食品業、液體乳製造業、軟性飲 料製造業等等,圖 3-1,由此可知在整體價值鏈中,金屬包裝廠商居於重要的位 置。本研究試圖以網絡分析工具來展現並實證出金屬包裝產業的網絡架構。. 上游原料. 中游金屬包裝產業. 圖 3-1 金屬包裝產業上下游關係圖. 22. 下游飲料、罐頭等等.

(31) 鋼捲裁剪 鐵皮涂黃. 涂黃鐵成品出售. 鐵皮彩印. 彩印鐵成品出售. 鐵皮裁片. 製作底蓋工序. 焊接、內外補塗. 沖床成型. 封蓋、全噴、烘乾. 封口膠. 空罐成品包裝. 底蓋成品. 出貨. 配套 空罐 出貨. 單獨出貨. 圖 3-2 金屬包裝產業生產工序流程 上述所言,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辨識金屬包裝產業價值鏈上廠商互動網絡之 結構,及廠商在網絡位置上對於權力不對稱之影響。. 圖 3-3 研究架構. 23.

(32) 第二節 資料分析 在文獻中資訊分享、關係管理和知識創造在價值鏈治理的因素上是非常重要 的,並且也影響著權力不對稱程度。而在這三項管理治理中那些廠商占據重要位 置?而廠商之間的互動關係程度如何?而社會網絡分析正是探討廠商和廠商的互 動關係。本節將介紹社會網絡分析的起源、發展、特性和相關性的重要指標,以 便讀者對於社會網絡分析有進一步的了解。 一、起源、發展與特性 社會網絡就是將人們連接在一起的社會關係網絡(Scott, 2002) ,簡單地說, 網絡是人或事物之間的某種關係。本研究所使用的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三十年代 發展之初,已有八十年的歷史,它在管理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都已成為 重要的研究領域。 在早期 Georg Simmel(1908)是研究不同型態社會網絡類型(forms)的學 者,但並未提出一套有系統性的實證方法,直到 1930 年代初期,Moreno(1934) 利用較有系統的德國形式社會學派觀點和觀察現象的方式進行考察,發現在選擇 朋友間關係結構,利用問卷、實驗試圖找出關聯。Moreno(1934)將人的心理 層面和結構作連結,稱為社會結構(social configuration),並利用社會圖 (sociogram) ,以點(node)代表成員以線(ties)代表連接關係呈現社會結構的 屬性,衡量社會壓力和社會凝聚力,此為社會計量學(sociometric)可以說是社 會網絡分析法的開端,在 1940、50 年代,如 Bavelas(1948)、Festiger(1949) 利用數學模式矩陣代數建構團體中的關係架構,Cartwright and Zander(1953)和 Harary and Norman(1953)在團體的動力研究中,運用圖形理論(graph theory) 概念建構社會關係,美國社會學家 Homans 則將此圖形理論概念引進美國社會學, 提出派系(clique)概念。而後 1960、70 年代,White(1963)發展代數運用在. 24.

(33) 實證研究上,跟過去研究數學模式和概念有重大的突破。到了近十年在電腦技術 的發展下,使得可以研究更多更複雜的群體,也可以算出更複雜指標,並且以視 覺化的分析將圖形呈現出來,近年來國內研究也普遍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廠商 之間的關係,如:林彥亨(2007)以廠商所在的網絡位置探討創新的影響,凃吟臻 (2008)以社會網絡觀點研究台灣自行車廠商,余昌展(2009)利用社會網絡關係研 究汽車廠商之間的結構關係,本論文將使用 UCIN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社會網絡分析來研究廠商之間的權力不對稱關係。 廣義來說,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研究網絡關係的工具,透過訪談、問卷,實 際的調查蒐集網絡上的資料,並匯入網絡分析中,計算出各種指標,描繪出各種 圖型形式,運用圖形理論(graph theory),甚至是認知分析(cognitive analysis) 進一步的解釋分析,提供一個理論和數學模式來建構社會關係的假設,從而探討 網絡架構。在社會網絡分析法建立起無法在少數幾個分析單位中發現的現象和描 繪出無法看見的網絡關係脈絡,如訊息網絡、諮詢網絡等,並可以運用所發展的 指標了解社會網絡架構,來幫助個體或者是整體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社會網絡至少包含下列三個構成元素(Wasserman and Faust, 1994). (1) 結點(node)或行動者(actor)、目標(object),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 分離的。結點是社會網絡分析中任何一個社會單位或實體,可以是個體、 公司或者是一個社會實體,更可以是一個村落、城市、國家等。結點可以 是動態也可以是靜態。 (2) 結點之間的關係(relation)或者說說結點之間存在的關係,結點之間由於 謀種關係,產生了影響彼此的互動,此種關係可以為正式的,如交易契約, 也可以為非正式的,如:長期互動的影響產生的情感關係。關係有很多類 型,可以是朋友關係、上下級關係,城市之間距離的關係等。 (3) 結點間連接的途徑(path)連帶(links)關係,當結點和結點之間要建立. 25.

(34) 關係時,必須透過途徑的連結,直接或間接的建立關係。途徑可以是具有 方向性的聯結,可以是單向也可以是雙向。而社會網絡分析探討的就是彼 此結點之間連帶關係(Borgatti and Everett, 1999). 目前社會網絡分析分由不同角度的觀察分為兩大類,其會影響到社會網絡 分析的方法或解釋:. (1) 社會中心觀點(whole-network(Wellman, 1988)或 socio-centric) 強調網絡中集團裡的成員結構分部,其研究範圍可能為網絡內的某群體、組 織、部門,以避免網絡過度的發散,從特定的集團中了解結構狀況。 (2) 自我中心觀點(ego centric 或 ego-centered) 以成員為中心全為擴展整個網絡,強調成員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 連接狀況,通常可以解釋不同成員或公司的互動情況。 而 Burt(1992)用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來解釋此兩種觀點。在整體 網絡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決定於網路的相對位置而非個人和其成員的相對連接。如 圖 3-4 所示,成員之間都為強連接,而在 BC 之間取走其連接則成為結構洞,A 就成為了重要的連接者,如圖 3-5 所示。Burt(1992)指出結構洞能讓其占據者 獲取更多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機會,從而比網絡其它位置上成員更有競爭 優勢。. 圖 3-4 強連接結構洞圖. 圖 3-5 弱連接構洞圖 26.

(35) 觀察 A、B、C 成員之間的連接狀況,屬於個人中心觀點。而觀察整個網路 所存在的機會或整體網絡的鬆散度、緊密成度屬於社會中心觀點。此兩種觀點的 研究並非截然區分,僅以觀察對象或分析角度才會產生區分。 社會網絡分析已運用到各領域之中,且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模式,而產業的關 係也隨著時間在改變,加上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可以讓我們剖析產業的相關情況, 因此值得我們對該研究更深入的了解。 二、基本概念和重要應用指標 社會網絡分析是分析結點和結點之間的關係,在蒐集資料常用矩陣來表示, 而其中關係的強度互動的頻率,彼此之間的緊密程度,本研究主要以廠商之間的 連結進行分析解釋,以下介紹了幾個社會網絡分析概念與指標:. (1) 橋(bridge) 橋指的是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結,如果去掉該連結關係,則結點會成為獨立 的個體。或者說,如果兩個群體之間僅僅通過唯一關係連在一起,則稱此關係為 橋(Granovetter, 1973) 。而在大型網絡中,兩個點之間只存在唯一條橋可能性非 常小,Granovetter(1973)提出局部橋(local bridge)的問題,結點的傳播因距 離,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無法產生效果,因此在臨界範圍外不會有溝通效果。n 代 表介於兩點之間的最短途徑的長度,且除了已存在的關係之外 n>2,如圖 3-6, 在圖 3-6 不存在橋,卻包含了多個局部橋,但是 A~B 並不是局部橋,因為它不 滿足局部橋的定義,而在圖中發現 A~G 至少要經過七個途徑,其局部橋的度數 n 為七,在範例中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局部橋在社會網絡中的重要性是在於兩點之 間信息通道,資源交換關係的重要通道。. 27.

(36) 圖 3-6 局部橋 (2) 規模(size) 網絡的聯繫總數,通常以 N 表示,指越多的聯繫代表獲取更多的知識、資 料相較於他人有更多的優勢。 (3) 密度(density) 密度的基本概念表示圖上的結點之間連線數目越多則結構越緊密,仍是衡量 社會結構鬆緊程度,總體來說密度越大,該網絡對其中結點所產生的影響可能越 大。聯繫緊密的網絡不僅為其中個體提供社會資源,同時也成為限制其發展的重 要力量。最大值為 100%,最小為 0%,其密度算法為:所有連結的加總數值在 除以所有可能的聯繫數目,如公式 1,i 與 j 各代表網絡的成員,n 為網絡成員數, 因此得到的密度,即為強度。. (公式 1) 觀察焦點之外的成員緊密度,如此可以了解成員之間的互動是否是彼此交換 訊息或者是透過焦點人物作為中介; (2)社會中心,整個網絡的聯繫程度,分析 彼此的關係是否高度重疊。. 28.

(37) (4)中心性(centrality) 中心性可以分為局部中心性(local centrality)和總體中心性(global centrality) 兩種觀察角度,局部中心性是觀察和周圍之間的關係,總體中心性觀察的是整體 網絡的衡量。 局部中心性的計算,欲和觀察結點的相連結點數目為衡量方式稱為程度中心 性(degree centrality),此種測量方法是與該結點直接相連的結點,忽略到間接 相連的點。Nieminen(1974)以連接的結點數目為計算方式,運用彼此之間的關 係流動具有方向性,區分出對外連結的對外中心性(out-centrality) ,對內則為對 內中心性(in-centrality),而當網絡的規模不同時,局部中心性是不可比較的, 因此 Freeman(1979)提出了相對中心性,即所連結的數目除以最大可能的連結 數目。 如果一個結點處於許多網絡路徑上,可以認為此人處於重要位置,透過訊息 傳遞影響到整個群體。因此 Freeman(1979)提出中間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此為局部中心性的變形,結點的中心性意謂著該點在多大程度控制 其它結點的往來,其計算方式:假設點 i 和 j 之間存在的聯結數目用 gij 來表示, 而通過 k 結點的聯結數為 gij,gikj/gij 為通過 k 結點的比例,將所有通過 k 結點的 比例加總則為總體的中介性。 而當一個結點越是接近其它結點,則該結點的在傳遞信息上更加容易,因此 該點可能居於網絡的中心,此為緊密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Freeman(1979) 等學者利用結點與結點的距離來測量緊密中心性,其衡量結點和其他各點之間的 最短路徑加總最小者則為關係較為緊密。 在總體中心性同樣也可以區分總體程度中心性、總體中間中心性和總體緊密 中心性。計算方式將網絡中最大中心程度 CD(n*)減去每個結點的中心程度 CD(ni) 加總除以網絡組成的最大可能中心程度。以總體程度中心度為例,如公式 2:. 29.

(38) (公式 2) (5)網絡限制指標(network constrain index) Burt(1992)提出的結構洞考慮四個面向:有效規模(effective size);效率 (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等級度(hierarchy),本研究只討論有效規 模和限制度指標,而限制度為最重要的指標。 有效規模主要是用來表示網絡節點在網絡中關係的多樣性或非重複性,其 值越大,該成員在網絡中的位置越重要。 限制度指標為結構洞分析最重要的指標,Burt(1992)認為網絡連繫的依賴 會使得自主性下降,而自己的機會受到限制取決於兩點: (1)曾經投入的時間和 精力在於另外一個接觸者 q(2)q 在多大程度上向接觸者 j 的關係投入的精力。 限制性指標是 i 直接或間接的投入 j 關系所產生的限制,如公式(3),Cij=直接 投入(Pij)+間接投入(ΣqPiqPqj),其中 Pij 是行動者 i 的全部關係中,投入 q 的 關係占總關係的比例,總之越多的網絡限制代表有高的網絡封閉性。. ∀ q≠i,j(q,i,j 分別代表不同成員). 公式(3). 第三節 問卷設計 在第二章的文獻回顧中,我們了解到價值鏈治理,不管是無形資產或者是有 形資產的管理都是息息相關,而本研究將根據過去文獻,採用問卷方式及 Likert 七等量表,算出各因子的加總平均數,再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把交易複雜度、交 易符碼化程度和供應商能力分為三大網絡,找出個別廠商所占據的網絡位置,並 且利用廠商之間的連結探討出對廠商之間權力不對稱的關係。 30.

(39) (1) 交易複雜度網絡 本研究定義,交易複雜度是指「物流是因應上下游整合,以有效率及有效能 地加以流動,以及因應顧客所需的規劃,有彈性的安排」,當物流資訊分享越高 則交易複雜度越低。量表參考 Philippe-Pierre Dorinier et al.(1988)及 Krause(2001) 問卷加以修改,以八項問項及 Likert 七等量表來測試其交易複雜化程度,表 3-1。 表 3-1 研究變數-物流資訊分享 研究變數. 問項. 參考文獻. 1.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長期穩定地提供原料或 零件. 物流資訊 分享. 2.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提供的原料或零件符合 需求 Philippe-Pierre 3.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急件訂單的運送能力 Dorinier et 4.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訂單處理時間快速 al.(1988)、 5.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運送速度快速. Krause(2001). 6.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改變數量的彈性 7.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改變組合的彈性 8.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改變修正的彈性 (2) 交易符碼化程度網絡 根據過去學者關係發展與管理的論點,本研究定義,交易符碼化是指「知 識的分享能將內部和外部的關鍵性和專有性知識提供給價值鏈上的夥伴公司共 同分享」,當知識分享程度越高則交易符碼化程度越高。量表參考 Dyer and Singh(1998)及 Kale et al.(2000)問卷加以修改,以五項問項及 Likert 七等量表來測 試其交易符碼化程度,表 3-2。. 31.

(40) 表 3-2 研究變數-知識分享 研究變數. 問項. 參考文獻. 1.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提供市場相關訊 2.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分享工作經驗. Dyer and 知識分享 3.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高度的技術資訊交換 Singh(1998)及 4.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溝通頻繁. Kale et al.(2000). 5.該公司與貴公司有雙向資訊交流 (3) 供應商能力網絡 Denison et al. (1996)指出知識創造可由情境-流程-產出進行衡量。本研究定 義,供應商能力是指「知識的創造使組織提出新的想法和理念,表現在生產力上」 , 知識創造程度越高則供應商能力越高。量表以 Denison et al. (1996)及邱議德(2003) 加以修改。以六項問項及 Likert 七等量表來測試其供應商能力程度,表 3-3。 表 3-3 研究變數-知識創造 研究變數. 問項. 參考文獻. 1.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工作創新程度高 2.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能產生很多創新數量或 新點子 3.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工作成果的技術成效高. Denison et 4.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有發展很多新方法去解 知識創造 al.(1996)及 邱議 決問題 德(2003) 5.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常常可看出彼此在分享 討論與知識 6.該公司團隊對於貴公司累積或產生很多資訊與 知識 小結 本研究分為三大網路,以社會網絡軟體 UCINET 分析,再利用權力依賴理 論算出個別廠商權力之間的總和和差距。根據分析的網絡指標和圖示解釋權力不 對稱的可能原因。. 32.

(41) 第四章 實證分析 本章第一節將介紹中國金屬包裝產業,包括產業的形態和發展現況。第二節 則是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指標,分析物流資訊分享、知識分享和知識創造三項因子 網絡特性,最後利用三項因子權力不對稱指標,揭示權力不對稱的可能因素,以 供產業參考。. 第一節 產業概況 本研究以中國金屬包裝產業為例,如圖4-1,金屬包裝產業上游為原物料供 應商,主要供應金屬包裝廠商所需的鍍錫鋼片及鋁材,在金屬包裝產品中包含: 三片飲料罐、兩片飲料罐、化工罐,奶粉罐等等。金屬包裝廠商向供應商採買原 料經裁剪,印刷及加工後在給予下游廠商,因此上游供應商若缺乏物流穩定性將 對金屬包裝廠商造成營運上的衝擊。而金屬包裝產業下游主要為飲料、食品、化 學品,藥品等行業,因此消費者若對下游廠商產生產品需求的改變,金屬包裝產 業也會產生衝擊。. 圖 4-1 金屬包裝產業圖 33.

(42) 一、金屬包裝產業發展 中國包裝行業包含金屬包裝、塑料包裝、紙包裝、玻璃包裝等,由於金屬包 裝具有材質堅固、耐震、耐高溫、耐高壓及耐腐蝕等特性,可提供內容物在物理 及化學性質上很好的保護,加上可以真空保存食物,故在運用上仍占有優勢。中 國金屬包裝產業已形成印涂鐵、製罐、製蓋等產品的完整金屬包裝產業工業體制。 主要產品可分為:印涂鐵、飲料罐、食品罐、氣霧罐、化工罐和金屬蓋產品 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的發展,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增長帶動了金屬包裝產業生 產的增長和包裝品質的提高。良好的密封性和具有鮮豔圖案的包裝,在食品、飲 料,日用品等得到廣泛的應用,而食品和飲料業為金屬包裝產業的最大市場。 但中國金屬包裝產業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已發展國家相比,乃存在發展的空間。 中國金屬包裝委員會網指出,美國 2006 年金屬罐,及其他金屬容器等銷售收入 約人民幣 1265 億元。美國 2006 年人均金屬包裝消費為人民幣 420 元,同期中國 人均金屬包裝消費為人民幣 30 元,從飲料罐消費來看,中國 2006 年人均消費罐 為 17 罐,美國人均消費罐為 380 罐,由此可知中國市場潛力很大。而中國金屬 包裝產業毛利率水平從 2007 年至 2010 年分別為 11%,12.11%,12.5% 和 13.1%, 預計未來幾年將會快速的增。 從中國金屬包裝產業發展來看,金屬包裝產業已形成穩定發展的階段,基本 可分為珠江三角、長江三角和渤海三角,三個產業集中地帶,並出現持續擴展到 內地的趨勢。金屬包裝產業已從分散的行業發展成擁有一定現代化技術、產品類 別較為齊全的完整工業體系。跨地區產品、規模大,效益好的金屬包裝龍頭企業 開始湧現。 二、金屬包裝產業現存問題 由中國商務部研究報導指出,中國金屬包裝產業已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但. 34.

(43) 以發達國家相比在品質和新產品技術存量、技術發展、規模佈局,以及人才等差 距較大的主要原因:. (1) 企業發展規模不經濟: 中國金屬包裝產業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集中度還不夠集中,擁有 核心競爭力的金屬包裝集團尚未形成,還處於成長的階段。目前中國金屬包裝企 業約 1400 家年耗馬口鐵達 140 萬噸,萬噸以上的企業不足 60 家,僅佔 4%。 (2) 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競爭: 金屬包裝產業重視包裝製造和投資,但對工藝、技術、管理和包裝設計 的投入和服務不足,與國外差距過大。從產業效益看,西歐目前金屬包裝平均年 單位馬口鐵耗材創造效益 3.2 億元/萬噸,而中國該指標為 1.9 億元/萬噸,西 歐金屬包裝行業單位收入比中國多 70%。從金屬包裝專利數量看,中國國內金屬 包裝位居前 2 名的企業持有的專利數不到 20 個,而日本東洋制罐在中國註冊的 專利數就達 58 個。. 第二節 社會網絡分析結果 本研究欲探討中國金屬包裝產業之網絡型態與內涵,此研究採用問卷方式和 實地訪談進行資料的蒐集,蒐集對象為中國金屬包裝產業上中下游廠商。由於問 卷較為複雜及會詢問到較隱私的項目,研究程序為在委託受測之前,研究者和該 廠商進行溝通,以了解配合的意願,且告知受測廠商所有資料都會保密,且廠商 也會將經過編碼,最後僅供參考之用。蒐集時間從 2012 年 2 月 13 日到 2012 年 4 月 13 日,先由一家中游廠商提供金屬包裝產業相關廠商共計 220 家經過分析 篩選,過濾了 102 家,剩餘 118 家,再過濾無連絡方式的廠商,剩餘 72 家廠商。 本論文共寄發 72 家廠商,回收 30 家廠商,回收率為 41.7%。 當一個廠商建立在價值網絡中時,廠商之間已經有一定程度上的連繫。本研. 35.

(44) 究利用物流資訊分享、知識分享和知識創造的視角來影響交易的複雜度,交易符 碼化程度和供應商能力並且結合權力依賴理論以進一步詳細分析探討。 描述物流資訊分享、知識分享和知識創造三項網絡的特點和指標並且利用三 項權力因子探討權力不對稱程度此為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另外也進行了結構洞 測量以進一步探討和分析。 一、物流資訊分享網絡 本研究利用可視化節點代表廠商在網絡圖中不同的類型,圖 4-2,其中 “A”圓形代表金屬包裝產業下游廠商主要為飲料廠商,“B”正方形代表金屬包 裝產業中游廠商包含製蓋和製罐廠商,“C”三角形代表金屬包裝產業上游廠商 主要提供中游廠商包含涂料和金屬原料。 首先,圖 4-2 觀察出此為有方向性的網絡圖,而節點大小是廠商藉由物流資 訊分享所獲取和分享的程度權力加總,當節點越大代表在網絡的位置越優越,圖 4-2 清楚揭示出以 B 群族相對於 A 和 C 群族來的大,這也意味著金屬包裝產業, 中游廠商在物流資訊分享因子項目裡占據重要的位置。. A 圓形:下游廠商. B 正方形:中游廠商. C 三角形:上游廠商. 圖 4-2 物流資訊分享網絡圖 36.

(45) 第二,表 4-1 觀察出社會網絡分析程度中心度的點出度(OutDegee)和點入度 (InDegree)指標,點出度代表廠商分享的權力程度;點入度則是廠商獲取的權力 程度,在表中發現 B 群族在程度中心指標的點出度和點入度值相對於 A 和 C 群 族來的大,顯示出中游群族在物流資訊分享所分享和收到的資訊相對較大,推測 中游廠商需要上游廠商的原物料並且給予下游廠商穩定的產品必須不斷的溝 通。 有效規模指標(EffSize)越大代表廠商在網絡中占據良好的位置,A 群族有效 規模落在 1 到 3.507,B 群組落在 8.153 到 22.888,C 群族落在 1.71 到 3.718,可 以明顯的比較出中游廠商在金屬包裝產業占據了重要位置,其次是上游,再來是 下游。 結構洞分析的限制度指標(Constra)代表廠商封閉的程度和被其它廠商所牽 制的能力,其值越大代表廠商只和少部分廠商有所往來,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 其他廠商的牽制能力也越大。表中可觀察出 A 群族限制度落在 0.468 到 1.143, B 群族落在 0.136 到 0.325,C 群族落在 0.462 到 0.834,B 群族在物流資訊分享 網絡限制較小,而 A 群族相對限制較大,說明中游廠商在物流資訊分享項目下 封閉性較小,下游廠商封閉性較大。另外從 A 群族中可以發現 A2 廠商限制度較 大,再觀察點出度和點入度程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此時推測 A2 廠商較沒有替 代廠商,在圖 4-2 也可以說明。 表 4-1 物流資訊分享網絡指標 廠商代號. OutDegree. InDegree. EffSize. Constra. B1. 196.56. 195. 22.888. 0.136. B8 B2 B5 B6 B9 B7 B4. 103.57 97.28 95.57 89.86 85.29 84.42 76.13. 9.672 9.764 8.893 10.048 8.868 9.733 8.65. 0.263 0.265 0.274 0.291 0.293 0.3 0.321. 102.01 101.71 94.14 89.71 84.73 86.57 78.43 (接下頁)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提醒貴公司依「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詴 驗計畫審查程序」 ,如計畫內容變更,應檢附

二、提醒貴公司依「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試 驗計畫審查程序」 ,如計畫內容變更,應檢附

王盛元 臺北市木工業職業工會 詹志展 益正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瑋銓 巷弄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04 室內裝潢創作 優勝. 04

訊系 助理教授 張宏裕 冠捷科技公司 主任工程師 許景富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課長 李弘鈞 牧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理 陳政宏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教授 吳宗霖

最新的權威性的美國市調公司─鮑爾市場研究公司 J.D.Power. 1)

誠 5 小白鷺 公義 關愛世界 社會責任 團隊精神 領導能力 公平 6 黑臉琵鷺 智慧與知識 有理想 好奇心 喜愛學習 創造力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他公司:保護珍貴資料 (續).

若股票標的公司的財務體質不健全,或公 司管理階層刻意隱瞞經營危機事實,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