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與處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質性研究過程中會蒐集大量的文本資料,在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是 同步進行的,待訪談資料到飽和程度,研究者則著手整理資料並加以分析。研究者 將七次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之後謄打出逐字稿,以建立此研究的分析文本。高淑清

在 2001 年提出七個主題分析步驟如下:敘說文本的抄謄、文本的整體閱讀、發現事 件與脈絡視框、再次閱讀文本、分析意義的結構與經驗重建、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合 作團隊的檢證與解釋。本研究採用高淑清(2001)提出的主題分析步驟來分析蒐集到 的文本資料,過程說明如下:

一、敘說文本的抄謄

當主體的經驗和行為經由文字及語言轉化成書面文本(written text)時,文本本身 豐富的深層描述就成了詮釋現象學分析的重要來源(高淑清,2001)。由此可見,文 本的深層描述尤為重要。

研究者在訪問完受訪者後,在最短時間內,逐一聽完錄音檔並將訪談內容根據 錄音檔一字不露的謄打成逐字稿,並反覆檢查錄音檔案與逐字稿,力求正確性與完 整性。逐字稿以 12 號字單行間距編排方式,共謄打 134 頁逐字稿,隨後研究者根據 訪談省思札記裡記錄下的受訪者情緒、特殊狀況、環境氛圍、彼此互動等,註記在 逐字稿上,並且反覆聆聽錄音檔,標記受訪者沉默、說話語調、語氣等狀態,並回 想受訪者當時表情、肢體動作,包括受訪者呈現的非語言行為,都註記在逐字稿上,使 文本有更多的深層描述,以利更貼近受訪者的內心世界,還原受訪者參與九型人格 工作坊的經驗與感受,增加對資料分析的客觀性。

二、文本的整體閱讀

經過詳細抄謄的文本後,研究者開始用宏觀且整體的角度來第一次閱讀文本(包 括訪談逐字稿、訪談省思札記),最重要的是研究者要排除對文本的原先感受,撇除 原先對研究議題的理解與先前具備的知識,沉靜地進入受訪者的世界,嘗試還原與 顯化受訪者參與九型人格工作坊的經驗與感受;經過理解這些受訪者經驗後,整理 出文本的總體意義,此即主題分析的第二步驟。

三、發現事件與脈絡視框

「脈絡視框」是指受訪者在不一樣的情境脈絡下,其說話情境中所隱藏的概念

與意義(高淑清,2001)。但因這樣的概念與意義在談話中較破碎與隱藏,需要研究 者進一步釐清,所以研究者閱讀文本後,將這些重要且有意義的訊息進行標記,當 標記完整份逐字稿後,開始對這些重要的資料編碼,並將重要的訊息歸納整理後,加 以編組,最後初步命名成個別的意義單元(meaning unit)。透過這樣的文本分析與解 構,更能發現文本中的事件與文本背後隱含的意義。

四、再次閱讀文本

經過閱讀文本整體意義(第二步驟)與省思個別部分意義(第三步驟)後,研究者再 次閱讀整體文本,回到意義的整體,再次進入受訪者的內在感受。研究者反覆不斷 檢視文本深層描述與脈絡視框,經過一次次的重新閱讀文本,將原先那些對於文本 疏忽的訊息、事件脈絡、隱藏概念等細細檢視,產生新的理解,進而能掌握受訪者 真實的經驗與感受。

五、分析意義的結構與經驗重建

研究者透過不斷地進出個別部分意義與文本整體意義,豐富研究者的認知,以 開放與客觀的態度省思,並開始反思與重新建構意義單元,有時甚至重新組合不同 的意義單元,漸漸藉由群聚(cluster)相關意義單元來產生主題,修正成最適當的描 述。高淑清(2001)提到:「這種從整體意義結構去分析與辨識個別主題事件與意義單 元的過程,就是奠定詮釋現象學分析的重要基礎。」

六、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共同主題的發現是詮釋現象學分析方法中的主軸(高淑清,2001)。研究者在分 析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共同主題在研究問題、整體研究脈絡、是否能代表研究對象的 生活經驗、是否能作為經驗的真實呈現等,不間斷地提出質問與檢視,使共同主題 能完整的描述出受訪者經驗的本質,此時文本分析才告一段落。本研究透過主題分 析法分析受訪者參與九型人格工作坊的經驗與感受,經過資料分析歸納成以下五個 主題:因緣際會參與緣、沉浸其中感受多、明心見性學習助、柳暗花明性格清、舉

步維艱應用難。

七、合作團隊的檢證與解釋

本研究的合作團隊包括指導教授、研究者本身、受訪者、研究同儕與學長姐等。

為增加研究的嚴謹度,研究者在資料分析後都會與合作團隊針對主題是否合於研究 題目、意義單元與主題是否適切交換意見與討論,經由這樣連續的辯思、回饋、探 索、反思,才確認資料分析的主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