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第四節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一一

一、、、、訪談資料的轉錄訪談資料的轉錄訪談資料的轉錄 訪談資料的轉錄

在每位受訪對象的第一次訪談之前,我會徵詢是否可 在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的意願。所幸,都獲得同意的回應。

每回的訪談結束後,我都會將錄音檔轉錄成逐字稿,便利 自己往來逡巡與閱讀。

有了行前初探的經驗,我深刻體悟到「逐字稿轉錄」

工作的耗力費時。潘淑滿(2003)曾提供轉錄逐字稿的經

驗值:訪談一個小時,約需十個小時,方能將逐字稿完成。

但我在行前初探轉錄所費的時間絕不僅於此,彼時的訪談 時間長達一個半小時,訪談完畢後共耗去 25 至 30 個小時 的功夫轉錄。此固然因為我的轉錄技術尚不純熟;但更因 為受訪者與我相約於較為吵雜的環境,故大部份的時間,

我致力於忽視背景音樂,奮力聽取受訪者的聲音。

當時心中有一想法為:「天啊!這麼花時間,將來我怎 麼可能完成這份研究啊?」,忽覺烏雲罩頂。當我將逐字稿 完成後,讓自己浸淫在文稿中,方才發覺,就在反覆聆聽 與轉錄的同時,自己已然不自覺地逐步在建構受訪者的經 驗,同時,腦中開始漸漸地浮現出在訪談中並未發現的困 惑及更待釐清之處,頗有曹啟泰(2003)「腦子裡是醉的模 糊,心裡是醒的清明」的感覺。於轉錄的後期,因技術臻 於佳境,速度益趨加快,並愈來愈能視背景音樂於「無物」!

這樣奇妙的發覺,讓我感受到親自轉錄的重要性,此時心 中的烏雲早已霧散雲開。

不諱言,對於目前尚執教鞭的我,儘管體悟到親自轉 錄的益處,因時間受限之故,仍萌生了延請有轉錄逐字稿 經驗的人員加以協助的念頭。但因雨曾多次於訪談中及電 子信件中提及,深恐資料的洩露;而風及微風也曾有同樣 的顧慮,我則多次竭誠保證恪守研究的倫理。因此,在「多 一個人聽取錄音內容,即多一分洩露受訪者資料風險」的 思慮之下,我放棄了延請人員協助騰錄逐字稿的念頭,全 部的逐字稿,靠己奮力完成。

在敘說裡,十分強調「說話的特性」,認為即便使用的 語言相同,但因說的方式不同,其所代表的意義也就大不 同(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因而我在轉錄逐字稿時,

不僅止於將錄音檔轉錄成文字檔,而是將受訪對象當時說 話的語氣、語調、表情、情緒、肢體動作等,綜合記錄於 逐字文稿中,令反覆閱讀的我,得以更能捕捉與理解受訪 者的述說。

有關逐字稿的範例,詳見附錄五。

二二二

二、、、、資料的編號資料的編號資料的編號 資料的編號

資料的編號是依照著「受訪者-資料形式-蒐集的次數」

之順序為原則進行編號,將所有的資料分門別類地建檔。

受訪者以「A、B、C、D、E」表示,其中,A 表示訪談黃 老師的訪談記錄;B 代表行前初探的受訪者--小鈣;C、D 和 E 分別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受訪者,即雨、晴和風。

針對微風,因為是風的相關人士,故資料整理時,在受訪 者 E 的後面,加上 r 的代號,以 Er 表示。

資料形式則以該資料形式的首寫英文字母示之,其中 I 表示訪談;G 表示從年幼至年長的的照片;M 表示電子信 件;L 表示簡訊;S 表示手語班的講義;J 則表示研究札記。

資料蒐集的件數則以「01、02…」示之:01 代表此形式的 第一份資料,02 則代表此形式的第二份資料,餘此推類。

茲將本研究中所蒐集到的全部資料羅列於表 3-2,而資 料編號的範例則詳見表 3-3。

三三三

三、、、、主題編碼主題編碼主題編碼 主題編碼

在質性研究中,欲將蒐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分開 是很困難的(Seidman, 2006),在資料蒐集的初期即開始分 析已蒐集的資料,才能蒐集更多新的資料(張芬芬譯,

2006)。因此,每回訪談完畢後,當我不斷反覆聆聽錄音檔,

同時將之轉錄成文字檔,並從中衍生出新問題時,其實已 M EM01~EM15-2,ErM01~ErM03 37 封 S ES01~ES10-2 12 張

每每轉錄逐字稿時,我都會在 word 每一頁的右欄留有 約五公分的空白,因而在系統分析資料的初期,我在每一 段對話的空白處,填上第一層的碼。由於受到之前閱讀質 性的研究及書籍的影響,知曉著碼的單位必須大些,過小 的單位將顯得零碎,因而失去研究的脈絡。我輕快地編著 第一層的碼,並天真的以為很快便得以完成!

然而,我終究犯了「過」的毛病!就在我將 17 份的逐 字稿第一層的碼編完,進行組合成第二層的碼時,我赫然 發現,由於將第一層的碼放得太大,例如「親子關係」、「手 足關係等」,令我渾然不知這些碼原來所代表的內容!這些 碼並非錯誤,而是不該在第一層編碼中出現。為此躊躇良 久,無法繼續行進下去,終於,我決定放棄先前的努力,

全部重新來過。

沉吟再三後,我在每一份逐字稿的右欄空白處,進行 該段對話的重點摘錄,但這些對話重點摘錄畢竟過於冗 長,因而待一位受訪者的數次訪談稿之對話重點皆摘錄完 成後,我再給這些對話重點摘錄更為簡短的概念(在 6 個 字以內),並運用這些簡短的概念進行第一層的編碼,使之 成為「類別」。就在第一層的碼編完後,我想將有相似概念 的類別凝聚成「主題」時,又發現了一個突破不了的難題。

即在肇始之際,我根據每段對話的重點摘錄,編列第一層 的碼時,一段對話則儘可能給予數個類別,我以為,這樣 可以讓我清楚知悉整段對話所涵蓋的所有概念。

然而,此舉反而使得一段重點摘錄包含過多的類別,

顯得分割而零碎,令我無法看出每位受訪對象的脈絡。因 而,我又再次回頭檢視逐字文稿,改採一段對話摘錄給予 最精準的、為數不多的類別,通常為單一的類別,以雨為

例,在第一層編上「父母無法提供建議」、「父母不關注子 女內心」等類別。爾後再將類別凝聚成主題,例如:將「父 母無法提供建議、「父母不關注子女內心」等類別凝聚為「需 求不被滿足」,最後再將眾多的主題,歸納成「主軸」,例 如:將「需求不被滿足」、「十分擔心父母」等主題合併為

「雨在生命經驗中的感受」,並以合併後的主軸為形成研究 問題的焦點。

有關主題編碼的範例詳見附錄六。

資料分析至此,終於感到已能掌握住受訪者所述的脈 絡。最後,我會再以 Mindjet Mind Manager Pro 6 的軟體,

將所有的類別、主題、主軸繪製成心智圖的形式,並以此 做為每一位受訪者的編碼架構。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不斷來回閱讀文本,自資料 的字裡行間,審慎思考,逐步建構出層次與脈絡,類似蔡 敏玲(2001)所言的「大小嵌合、來回穿梭」的概念,最 後再思索出整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