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資料的蒐集

在研究過程中,我主要運用訪談的方式做為瞭解受訪 者生命經驗的方法,另佐以相關文件的蒐集,輔助我益加 理解受訪者的敘說。資料蒐集期間始自 96 年 7 月 10 日與 雨聯繫開始,至 97 年 1 月 8 日止,為期約六個月左右。期 間與三位受訪者有著十分密切的電子信件和簡訊往返,並 與她們有著頻繁的互動與聚會。

有關雨晴風參與研究的記事詳見附錄二、三與四。

一一一

一、、、、訪談訪談訪談 訪談

對雨晴風的訪談次數並不預設一定的次數,而是「憑 著感覺走」。當訪談時,覺得已無發展出新的主題,且又感 到對該位受訪者的瞭解已達儘量完整之際,便結束對該位

受訪者的訪談。我曾分別詢問日後若我有需要增補資料時 而需再次邀他們受訪的可能性,三位受訪者都欣然接受,

為日後的叨擾預留一個伏筆。

在資料蒐集期間,計訪談雨 7 次,晴 3 次,風 6 次,

風的弟弟--微風 1 次,訪談次數共計為 17 次,逐字稿累計 字數達 41 萬 5 仟餘字。

(((

(一一一一)))訪談的時間)訪談的時間訪談的時間訪談的時間

由於三位受訪者能進行訪談的時間都不固定,因此我 常因應著三位受訪對象可以受訪的時間適時調整。儘管雨 正逢留職停薪之際,但因其晚上和假日常須陪伴先生;而 非假日的白天則常回娘家協助父母親,因此能接受訪談的 時間為不須協助父母親的非假日白天或下午。晴的受訪時 間則為毋須上課或打工的時間,或早晨,或午後。風則較 為固定,大多為星期一或二的下午至晚上。

不論訪談的時段為何,雨晴風總為我空出一段相當完 整的時間。Seidman (2006)曾言,每一次的深入訪談時間,

若不足 90 分鐘則稍嫌過短,而陳向明(2002)則認為,每 次訪談的時間應該一個小時以上。我檢視著研究行進中每 一次訪談的錄音時間約為 78 分鐘至 150 分鐘不等,發現儘 管並非每一次的錄音時間皆達 90 分鐘以上,但我們每一次 見面的時間大抵均在二個半小時至三個小時之間,而錄音 時間與見面時間的不同,係因中間有許多的時光,我們在 關懷彼此的生活中渡過,這些關懷的內容並不一定有被我 開啟錄音筆記錄下來,但如此的互動形式,則讓我們在每 一次的會面之後,心中更添對彼此的熟稔之意。有時,我 會從這樣的閒談內容中,發現值得再深究之處,因而成為 下一次的訪談問題,無形之中,助益於資料蒐集的廣度與

深度。

然而,最重要的是,每回的訪談與見面時間不僅可讓 受訪者有極其充裕的時間,不疾不徐地述說自己的經驗,

也可讓我們有暇餘之時加深情感。

((

(二二二二)))訪談的地點)訪談的地點訪談的地點訪談的地點

訪談 17 次中的 13 訪談地點,都在受訪對象所指定的 咖啡廳進行,另外四次則在我所服務的學校一隅行進著。

當在咖啡廳中進行訪談時,由於是受訪對象所指定的地 點,因此他們對於該地點都有一定的熟稔度,不致因對環 境陌生,而有忐忑不安之感。此外,為了確保錄音的清晰 度,有時,我們甚至會商請服務人員降低咖啡廰中音樂的 聲量。

若在我服務的學校訪談時,我所選擇的地點是該時段 空無他人的教室,其中更有三次在暑假中進行,連校園中 必有的鐘聲都暫時停歇,因此並不擔憂被他人所干擾。

所以,受訪者都能在這些地點中,述說自己的故事,並 抒發自己的心情與感受,不會有不自在的感覺。

(((

(三三三三)))訪談)訪談訪談訪談的過程的過程的過程 的過程

1

、、、、訪談大綱的設計訪談大綱的設計訪談大綱的設計訪談大綱的設計

在正式進入訪談之前,我依據 Seidman (2006)所建議的 三段式訪談問法,擬定初步的訪談大綱。我將訪談大綱分 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聽子女的基本資料,目的在於初 步瞭解聽子女家中的狀況。第二部份則為她們成長及目前 生活的情形,希冀能自整體的脈絡來看聽子女的生活經 驗。第三部份則為聽子女對生活經驗的省思,令我能瞭解

聽子女在生命經驗中的所思與所感。有關初步的訪談大綱 詳見表 3-1。

表 3-1 初步訪談大綱 類別類別類別

類別 訪談題綱訪談題綱訪談題綱訪談題綱

基本資料 家中成員、家人的年齡、家人的聽力狀況、家人 使用的語言

家庭經驗脈絡

1、成長時期與家庭成員(包含祖父母、父母、

手足和親戚)相處的情形

2、成長時期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感受 3、成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

4、現在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情形 5、現在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感受

學校經驗脈絡

1、求學的歷程

2、求學時印象深刻的事件 3、與同學、師長相處的情形

生活經驗脈絡

1、成長時期的生活情形 2、現在的生活情形

3、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

省思

1、對父母親的看法

2、成長經驗所帶來的影響 3、對一路走來的所思與所感

2

、、、、訪談技巧的運用訪談技巧的運用訪談技巧的運用訪談技巧的運用

在訪談正式開始之後,我參考訪談大綱的架構,在面 對三位受訪者的首次訪談,除了建立關係,加深對彼此的 熟悉度之外,我總以「請先說說你的成長歷程」為題,揭 開序幕,讓受訪者不致受限於我預設的框架,能運用最直

覺的思緒,簡短述說著自己的成長歷程。凝神細聽的我,

則依據受訪者所回答的內容,再進一步提問。

針對同一位受訪者後續的訪談,我會在訪談開始之 時,先以開放式的態度,與受訪者閒話家常,此舉常獲致 意想不到的訊息,並更能知曉受訪者目前的生活狀態。但 在訪談之前,我會先羅列出前次訪談內容尚有疑慮之處的 訪談題綱,隨著訪談的行進,不拘泥於順序適時提出,藉 以更貼近受訪對象的經驗。譬如雨在第四次受訪時,曾提 及到:「我要嫁給我先生,我就覺得說我多了一個媽什麼的,那我就 可以多一個人撒嬌什麼的」(CI04-3),我便在後續的訪談題綱中 提出我的疑惑:「你覺得你多了一個媽媽可以撒嬌,是因為那時候 感覺到跟媽媽的關係沒有那麼好嗎?」(CI06-44)

換言之,在整個訪談過程中,我如陳向明(2002)所 言,在研究初期率先運用「開放型的訪談」,隨著研究的益 趨深入,逐步轉向「半開放型的訪談」。

在前人足跡的深究中,我發現許許多多的文獻僅是在 描述聽子女發生的各種現象,而未細細描繪聽子女的心 情,因而在受訪者描述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事件時,我會 特別留心追問受訪者們在這些事件中的感受與想法。

最初的數次訪談中,我所羅列的待澄清之問題,會於 訪談中,不斷盤桓在腦海,揮之不去。這樣的反省,著實 令我大感驚懼,因為會嚴重干擾到我的傾聽!於是,在後 續的訪談中,我雖仍在訪談之前作足功課,即轉錄逐字稿 時,在紙上陳列出待澄清的問題;並再次閱讀同一對象前 幾次訪談的文稿,但我不再熟記問題的內容,僅隨著與受

訪者的開放式訪談中行進。在訪談的間歇之際,快速流覽 待澄清的疑慮,思索哪些疑惑尚未明晰,待訪談再次開始 之際提出。

此舉的改變令我獲致的體悟為:儘管我是帶著上次訪 談種種的問題進入下一次的訪談,但我並不被這些問題所 羈絆干擾著,因為在每一次看似「聊天」的訪談過程中,

其實已隱隱解答了某些疑惑,而尚未被解答的疑惑,則只 要在訪談的後半中提出即可。如此一來,整個訪談內容不 致被分割的支離破碎,是在「隨性的聊天」中行進著,而 這是很讓人感到輕鬆的方式。

同時,我也時時思索著行前初探後對訪談技巧的體悟:

◆雙向的「空」:

訪談完畢後,我反覆聆聽所錄之音,並膳騰逐字稿,

除了仔細分析訪談內容,也審視自己的訪談技巧。此舉讓 我對訪談時的「空」有了另一層體悟與感受。儘管,我能 給予對方充裕的時間整理思緒,但此時的「空」是針對受 訪者而言,若「空」返回於自身呢?我赫然發現,為了不 讓「空」發生於自身,我常在題目未組織好之時,便支支 唔唔、支離破碎且雜亂無章的訪問受談者。這樣的發現,

著實令我羞赧萬分,受訪者該怎麼聽得懂這「體無完膚」

的問題啊!原來,「空」是雙向的,不僅對受訪者;對訪談 者自己亦如是,我寧願以「空」讓受訪者可以聽得懂所有 的問題!此一心得,讓我在正式訪談中,不斷提點著自己。

◆避免囿限受訪者的回答:

訪談進行中,每當拋給小鈣開放性的問題,小鈣便會 先認真思索,然後告訴我說:「你看!這種話…這種申論題我就

不會講了(BI01-6)。這樣的情景於訪談中發生數次,小鈣總 希望能在開放性的問題之下,再多給她一些面向,於是她 會追問:「比方說?」,但我則懼怕提示給她的面向是以自 己的「主觀觀點」去提問,因而囿限了她的思路與回答。

這令我感受到訪談中的另一個挑戰,即「該如何引導不會 應答『申論題』的受訪者回答開放性的問題?」我想,在 我拋出問題的球之前,應在心中先想好些許面向,待受訪 者又提出如上的疑惑時,除了回應自己所思及的面向之 外,更應給予充足的時間,鼓勵受訪者思索其他面向,如 此才不會讓問題的面向僅侷限於我預設的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在 96 年的 4 月 24 日,我為了協助一 位學妹完成她的訪談作業,因而決定接受她的訪問。始料 未及的是,原本僅是基於善意的「拔刀相助」,竟意外地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 96 年的 4 月 24 日,我為了協助一 位學妹完成她的訪談作業,因而決定接受她的訪問。始料 未及的是,原本僅是基於善意的「拔刀相助」,竟意外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