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針對陽光中學七年級七位數學低成就學生於暑假期間,進行每周四 節課,共四周十六節課的補救教學活動。先透過前測(包含前測試卷、數學學習 興趣量表),再以奠基活動補救教材進行補救教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課

84

堂錄影、隨堂評量單、訪談紀錄、回饋意見單、評量檢核表、教師反省日誌,

來了解補救教學的實施問題並隨時修正教學行動,最後再施以後測(包含後測試 卷、數學學習興趣量表)以了解學習成效。

一、資料蒐集

在資料蒐集上,研究者依其資料來源分為問卷、觀察、訪談和其他四種,

分述如下:

(一) 問卷

1. 紙筆測驗:含前後測試卷和隨堂評量單,在進行本研究的前、中、後,請 研究對象完成測驗,將前後測驗結果記錄在評量檢核表中,用以分析補救 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成效,而將隨堂評量單的作答情形做為檢測學生 在教學中的學習狀況。

2.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在進行本研究的前、後,請研究對象完成問卷,統計 其總分,用以了解補救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有提升。

3. 回饋意見單:請研究對象在每個教學活動後,針對整個教學活動提出其感 覺和建議,讓研究者知道在學生的觀點下,教學活動的實施狀況。

(二) 觀察

教室觀察:包含每節上課時老師輪流對各組的巡查及對各小組錄影,以了 解各組學習和討論狀況。

(三) 訪談

課後訪談:研究者針對隨堂評量單作答情形,選擇重要且待釐清的部分與 學生做訪談,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尋求解決策略。

(四) 其他

反省日誌:研究者在每次教學後,對於補救教材的呈現、教學活動的進行 及學生的學習反應予以記錄並反省,以作為下次教學活動之修正改進。

二、資料分析

研究過程所蒐集的資料分為質性資料和量化資料,這兩種資料的分析方法

85

相當不同,分別說明如下:

(一) 質性資料

研究過程中的紙筆測驗、回饋意見單、課堂錄影、訪談紀錄、教師反省日 誌屬於質性資料,其資料分析方式如下:

首先,質性研究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會隨著研究者本身的研究風格和素養 而有所不同,且由於素材多為文字資料,其意義的多重意涵,研究者需保持高 度敏感的直覺和多向度彈性思考,才能儘量表達出主要報導人內心的想法。

黃瑞琴(1991)認為在質性研究之中,研究者常會將資料依其顯現之規則 或主題予以編碼轉錄。本研究對於這些資料的處理,首先將各質性資料整理成 文字稿,也就是產生一個可分析的文本(text),再將各文本依資料類型加以編 碼,以供研究者進一步的分析,其編碼如表3-5-1。

表3-5-1 資料編碼說明表

編碼類別 代表意義 舉例說明

(前後年月日) 前測卷或後測卷 (S1前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學 生S1前測卷的作答資料

(影年月日) 課堂錄影 (影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當天 的課堂錄影

(評一年月日) 隨堂評量單 (S1評一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 學生S1當天在隨堂評量單一的作 答資料

(回年月日) 回饋意見單 (S1回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學 生S1當天在回饋單的作答資料 (前訪年月日) 訪談錄音的轉錄資料 (S1前訪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

教師對S1前測試卷的訪談錄音之 轉錄資料

86

(誌年月日) 反省日誌 (誌050704)代表105年7月4日教師 的反省日誌資料

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質性資料採用三角檢核(研究者、學生、指導教授;

問卷、觀察、訪談)的方式進行同一情境中質性資料的比對,找出是否有一致 的說法,使資料有一個較真實性的詮釋,也就是利用重複出現的情節及交錯的 證據來去除研究者的成見以及偶發事件的過度闡釋。

研究者從現場教室觀察及課後觀看課堂錄影,初步察覺學生對於學習內容 會在哪個歷程發生問題及教學活動進行上的優缺點。

接著從學生完成的隨堂評量單來進一步確認學生所發生的學習問題,藉由 訪談學生了解問題發生的可能原因,並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法,再依據五個關係 類型及五個解題歷程加以歸納和分類。

最後教師每日對於「補救教材的呈現」、「教學活動的進行」及「學生的 學習反應」三部分的問題加以反省,思考解決、改善的策略,並紀錄於反省日 誌中,以作為補救教學的行動修正。

(二) 量化資料

研究過程中的評量檢核表、數學學習興趣量表屬於量化資料,其資料分析 方式如下:

在評量檢核表部分,研究者在補救教學前先讓學生做前測試卷,在補救教 學後再予以做後測試卷,接著將前後測試卷的答題結果,以評量檢核表分別計 算個人達成率 (個人達成率= 個人在評量細目達成總分

評量細目總數 ×100%)及各關係類型的達 成率(各關係類型的達成率= 全體在某關係類型之評量細目達成總分

該關係類型評量細目總數×總人數 ×100%),藉 以比較描述學生個人和各關係類型在此補救課程前後的學習成效差異。

在數學學習興趣量表部分,研究者先分別計算個人平均分數(個人平均分 數= 個人總分

總題數 )和全體平均分數(全體平均分數 = 全體總分

總題數×總人數),再將平均分

87

數分為四個區間:「滿1分,未滿2分(1~2分)為低學習興趣」、「滿2分,未滿3 分(2~3分)為中低學習興趣」、「滿3分,未滿4分(3~4分)為中高學習興趣」、

「滿4分(4~5分)為高學習興趣」,藉以比較描述學生個人和全體在此補救課程 前後的學習興趣是否明顯提升。

最後,再將量化資料分析結果與質性資料做比對及分析,以求得研究結果 更真實的詮釋。

88

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