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健康意識、健康信念、軟體、硬體、設計美學、價 格、品牌、感知價值、感知有用性與購買意願之間的關聯性,及信度、效 度、估計參數進行與數據的檢驗分析,再從理論架構以及模型進行測量,

最後達到模型適配度的要求。SEM 是屬於大樣本的分析技術,其樣本數量 不可以太少,樣本數應為200~400之間是比較恰當的。Kline (2015) 認為樣 本數100個以下在 SEM 分析下是較不具有說服力的,Schumacker 與 Lomax (2004) 調查發現許多的文章樣本數約在200~500個,Hair 等人 (1998) 則認為,樣本數應大於100以上,如果樣本數過少,可能會需做不適 當的解釋,甚至導致資料無法收斂。綜整以上觀點,樣本數要大於200並且

42

小於500將會是較為合理的數量。爲達到研究需求,本研究所要進行的資料 分析有敘述統計、信度與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 SEM 結構方程模型 分析,茲分述如下:

壹、描述統計 (Descripitivestatistic)

描述統計是指以統計資料本身特性加以描述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 妃,2010)。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方法,檢驗研究架構之間關聯性的影響。

當樣本資料回收後,原始的資料很多,我們必須加以整理以及組織,否則 很難理解資料所含的訊息及意義,利用基本的描述統技法,ㄧ些資料可以 被濃縮,進而給研究者ㄧ些基本且能理解的訊息。

貳、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y analysis, CFA)

在 SEM 的研究分析中,需要將觀察研究變項之數據進行分析間接測 量,並且把潛在構面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分析的重點是考量每 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而不是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的因果關係,而 此分析方法即稱做驗證性因素分析,其主要功能係確認研究變相中的潛在 變項是否能被其他觀察變項所代表,因此驗證性因素分析之主要的功能為 決定一組觀察變項,並判斷其是否能真正屬於某特定構面的統計分析技術

(張偉豪,2011)。而驗證性因素分析是屬結構方程中的次模型,一般來說,

CFA 是屬於整合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前置步驟,相對的也可以獨立運行。

CFA 所檢測的是測量研究變數與潛在變數之間的假設關係,更可說是 SEM 模型中為基礎檢測的部分,結構方程模型不只有基礎的檢驗,後續更可以 運用高階統計,亦可獨立運用在信、效度的檢驗以及理論有效性的確認 (Bentler & Bonett, 1980) 。

參、信度與效度

一、收斂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

是利用同一個構面中變數之間關聯程度的大小並且加以評估,也稱

43

做內部的一致性,主要是確保一個構面的變數中至少要達到中度的相關 性。透過Cronbach’s α 值進行的內部的一致性,其 α 值越高則表示信度 越佳。根據以往的經驗法則,良好信度建議要0.7,而信度在0.6~0.7之間 為可接受範圍 (Hair, Black, Babin, & Anderson, 2009) 。收斂效度標準各 題項之 loading 值一定至少要大於0.5,組合信度 (CR) 值需大於0.6 (Fornell & Larcker, 1981) ,AVE 值建議至少大於0.5 (Fornell & Larcker, 1981) 。

二、區別效度 (discriminant validity)

目的在驗證兩個不同的構面,透過統計分析是否存有差異性,而不 同構面中的題目應不能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如果有高度的相關性,則代 表這些題目是在說明同一件事,而這個通常會發生在構面的定義時有高 度重疊(張偉豪,2011)。

三、信度分析

內部一致性的信度可以利用組合信度(CR 值)以及 Cronbach’s α 值來檢驗,並了解各構面之組合信度,CR 值建議大於0.7以上,Cronbach’s α 值則需大於0.5為佳 (Nunnally, 1978) 。

肆、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結構方程模式在大多數資訊系統研究已普及的應用在測量驗證分析 的工具,許多資訊系統的研究均透過此方法進行結構模型與測量模型下資 料分析的評估。本研究根據學者研究的相關文獻而得到探討的結果,並確 定研究的方向及架構,從而進行各項問卷量表的施測,再將施測所得資料 以AMOS 24.0及 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假設使用預設的估計法進 行結構模型的檢驗(余民寧, 2006; 黃芳銘, 2007)。目前有許多從事研究的 學者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來建立研究模型,為了解構面與構面變數間潛在的 意義,並藉此建立檢定假設與估計之關係,進一步蒐集資料然後再加以驗

44

證,並且可以透過假設模型的配適程度與資料評估,最後再從數據資料重 製出共變異數矩陣,並且分析觀察變數間相互關係。本研究的方法,主要 結合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主要目在樣本與研究假設之間配適度的程度為 何(張偉豪,2011)。由於本研究主要探討潛在心理變數間相互影響的研究,

故運用結構方程模型來分析是最合適的,本研究結構方程之模型分析含有 信效度分析、適配度與直接、間接的模型路徑係數等。結構方程模型中的 構面有健康意識、健康信念、軟體、硬體、設計美學、價格、品牌、感知 價值、感知有用性及購買意願,透過SEM 模型來驗證分析其路徑。當使用 結構方程模型作為理論模型來作驗證的時候,可接受的模型配適度為SEM 的必要分析條件 (Kline, 2015) ,而當配適度數值愈高則是代表模型與樣本 間的關係愈相近。在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中,產生出許多配適度之指標,

且提供了蒐集的資料與假設模型間配適差異大小的完整性檢驗。當判斷模 式適配度時,一開始需要對完整的模式作配適度之判斷,然後再對結構模 式與測量模式的適配度作判斷。在整體的模式提供了相關的模型評鑑指標 數值,最後再將這些指標分成三種型態—絕對配適度指標、相對適配度指 標以及精簡適配度指標。

一、絕對配適度指標(absolute fit indexes, AFI)

(一)卡方/自由度比

卡方值是 SEM 最初的指標數值,McIver 與 Carmines (1981) 建 議應該將卡方自由度的比設定為2:1或3:1,Kline (2015) 建議值在3以內 是可以接受的,而Schumacker 與 Lomax (2004) 對數值的認定較其他 學者寬鬆,認為只要數值小於5即可。

(二)配適度指標(goodness of fit index, GFI):

表示理論模型中的變異與共變異的量,其值應介於0至1之間,當 數值越接近1時,表示樣本資料與預測模型越能配合。有學者表示 GFI

45

值大於0.9時,則代表模型有完善的適配 (Bentler, 1982; Hu & Bentler, 1999) 。Doll、Xia 與 Torkzadeh (1994) 覺得當模型估計參數比較多時,

數值要達到0.9就會有難度,建議標準值可參酌放寬至0.8。

(三)調整之配適度指標(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 AGFI):

AGFI 主要將 GFI 依據自由度來加以調整,與 GFI 之值一樣介於0 至1之間,當數值越接近1時,表示模型適配度越佳,理想值建議為0.9 以上,代表有良好的適配度,如果模型的參數變多時,數值要達到0.9 就會有難度(Bentler, 1982; Hu & Bentler, 1999; 黃芳銘, 2007),而 Bollen (1990) 和 Hoyle (1995) 也說明,如果樣本數太少時 AGFI 值就容易會 低估,所以MacCallum 與 Hong (1997) 建議數值可考量放寬至0.8。

(四)平均近似誤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 e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

RMSEA 是屬於缺適度的指標之一,數值越大則說明了資料與假 設愈不相適,也是近年來被注重的模型配適指標,而根據研究表示 RMSEA 指標數值的表現與其他的指標數值相比更為理想 ( Marsh &

Balla, 1994; NE & Cudeck, 1993; Steiger, 1990; Sugawara & MacCallum, 1993) 。如果數值小於0.05,則說明了有良好的模型配適 (McDonald &

Ho, 2002; Schumacker & Lomax, 2004) ,如果數值介於0.05~0.08之間,

說明了模型有著不錯的配適度 (黃芳銘, 2007; McDonald & Ho, 2002) , 但數值如果超過0.10則是代表該模型是屬於不理想狀態 (NE & Cudeck, 1993) 。

(五)相對配適度指標(incremental fit indexes)

1.非標準適配指標(non-normed fit index, NNFI):

非標準適配指標稱作TLI(tucker lewis index)。 Marsh、Balla 與 Hau (1996) 發現到 NNFI 幾乎不會受到樣本數多寡而受影響,而

46

且NNFI 數值通常介於0~1之間,而數值接近1則是說明有良好的配 適度,有些學者在數值部份會採用0.8作為標準,通常是因為 TLI 數值會比GFI 數值低一些。

2.標準配適指標(normed fit index, NFI):

Schumacker 與 Lomax (2004) 認為 NFI 之值需要大於0.95才算是 良好指標,但 Ullman (2001) 指出,因為標準配適指標在樣本數少 的時候很容易會被低估,所以在此情況下,建議將數值放寬至0.8。

當估計參數愈多,同時也表示模型愈複雜,NFI 就會愈高,所以學 者通常偏用NNFI 數值。

3.比較適配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

Fan、Thompson 與 Wang (1999) 指出 CFI 之值幾乎不會受到樣本 數量多少的影響。比較適配指標數值介於0至1之間,通常 CFI 值 在0.9以上顯示為有良好適配 (Bentler, 1995) ,Hair 等人 (2009) 指出其指標值大於 0.8 為可以接受的適配程度。

4.漸增式配適指標(incremental fit index, IFI):

Bentler (1995) 認為漸增式配適指標數值要大於或等於0.9,代表模 型為良好。IFI 的值有時候亦可能會大於1,且 IFI 值亦不會受到樣 本數的影響。邱皓政(2003)認為 NFI 與 IFI 若達0.8,即代表模 型具有不錯的適配度。

(六)精簡配適度指標(parsimony adjusted indexes)

1.精簡配適指標 (parsimony goodness fit index, PGFI) :

當PGFI 數值越接近1,代表模型越簡單,而 Mulaik (2009) 認為,

PGFI 之值一般建議要在.5以上,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模型。

2.精簡規範配適指標(parsimony normed fit index, PNFI):

Hu 與 Bentler (1999) 認為,PNFI 之值建議要在.5以上,才能算是

47

一個良好的模型。

3.精簡比較配適指標(parsimony comparative fit index, PCFI):

PCFI 之值建議要在.5以上,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模型 (Mulaik, 2009) 。

(七)模型路徑係數

在 SEM 模型分析上,將會產生路徑分析係數,而這些係數的大 小所代表自變數對應變數大小的影響,不過這樣解釋的方式也有可能 產生不正確的結果,因為變數的結構模型,通常有其它變數的影響,

而不是單獨的效果。張偉豪(2011)認為所以通常用總效果來解釋會 較佳,且更能說明模型變數的影響程度。研究人員利用 SEM 分析使 變數的影響大小解構成直接效果、間接效果與總效果,而將直接效果 加上間接效果便是總效果。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