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卷回收後,問卷所得資料加以編碼整理,進行資料的登錄與檢查,

並進行統計分析。

一、問卷發放回收後,將資料加以整理,剔除無效問卷後,將有效問卷 進行編碼及登錄。

二、本研究資料處理,使用 SPSS 17.0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以

α

= .05 為顯著水準進行統計考驗。

三、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如下:

(一) 描述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為瞭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之人口統計變項現況的分布情形,以及 運動員對於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輔導需求之感受情形,因此運用次數分 配、百分比、帄均數、標準差,來描述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之人口屬性 及特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輔導需求之得分與分布情形。

(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為瞭解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 及生涯輔導需求之間的差異情形,因此運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背 景變項之運動員對於生涯自我效能以及生涯輔導需求之差異。若達顯著差 異(

p

<.05),則以薛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三) 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為瞭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相 關情形,因此透過典型相關探討生涯自我效能(自我瞭解評估、未來計劃 擬定、收集職業資料、目標選擇決定、問題解決能力)與生涯輔導需求(自 我探索 、環境探索、生涯準備、生涯規劃 )各構面之關聯程度,並探究 整體間之關聯性。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主要是將問卷整理後,依據前三章之研究問題、研究流程、研 究架構及研究方法,透過統計軟體分別進行敘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與典型相關,並根據統計分析之結果,進行綜合討論。本章共分五節:

第一節為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分析;第二節為臺灣大專甲 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現況分析;第三節為不同 背景變項之跆拳道運動員對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第四節為不同背景 變項之跆拳道運動員對生涯輔導需求之差異情形;第五節臺灣大專甲組跆 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差異情形。

第一節 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結果分析

為瞭解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受詴樣本之人口統計變項分布情 形,本研究所調查之人口統計變項分別為:性別、年級、是否修習教程、

跆拳段位、打工經驗、曾參與最高賽事層級、學校別及科系別等八項,並 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深入剖析與討論,經初步整理後發現,在臺灣大專甲 組跆拳道運動員中,曾參與最高賽事層級之背景變項,因部分組別未達到 30 人,且有過度集中之趨勢,故本研究將其重新分組,以符合推論統計之 中央極限定律假設,其原始資料與合併分組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 樣本結構如表 4-1。

一、研究結果

(一) 性別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中,男生 179 人(59.5%),女生 122 人(40.5%)。

(二)年級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中,一年級 有 77 人(25.6%),二年級 73 人(24.3%),三年級 78 人(25.9%),四年 級 58 人(19.3%),研究所以上 15 人(5.0%)。

(三)修習教育學程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是否修習教育學程 中,有修習教育學程為 86 人(28.6%),沒有修習教育學程 215 人(71.4%)。

(四)跆拳段位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跆拳段位中,一段有 14 人(4.7%),二段 50 人(16.6%),三段 222 人(73.8%),四段 15 人(5.0%)。

(五)打工經驗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打工經驗中,有打工 經驗為 200 人(66.4%),沒有打工經驗 101 人(33.6%)。

(六)參與最高運動賽會層級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運動賽會最高層級 中,國際賽(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世大運)有 44 人(14.6),

全大運 101 人(33.6%),縣市級 111 人(36.9%),其他全國性 45 人(15.0%)。

(七)學校別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學校別中,師範院校 有 74 人(24.6%),一般大學 63 人(20.9%),技職院校 9 人(3.0%)體育 院校 155 人(51.5%)。

(八)科系別

本研究所進行調查之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科系別中,體育相關 科系有 294 人(97.7%),非體育相關科系有 7 人(2.3%)。

表 4-1 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表

人口統計變項 原始資料 合併資料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179 59.5 179 59.5

女 122 40.5 122 40.5

年級 一年級 77 25.6 77 25.6

二年級 73 24.3 73 24.3

三年級 78 25.9 78 25.9

四年級 58 19.3 58 19.3

研究所以上 15 5.0 15 5.0

是否修習 教程

是 86 28.6 86 28.6

否 215 71.4 215 71.4

跆拳段位 一段 14 4.7 14 4.7

二段 50 16.6 50 16.6

三段 222 73.8 222 73.8

四段 15 5.0 15 5.0

打工經驗 是 200 66.4 200 66.4

否 101 33.6 101 33.6

(接下頁)

表 4-1 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樣本結構(續)

人口統計變項 原始資料 合併資料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最高運動 賽事曾級

奧運 1 .4

44 14.6

亞運 14 4.9

世錦賽 18 6.3

亞錦賽 6 1.6

世大運 5 1.4

全大運 101 33.6 101 33.6

縣市級 111 36.9 111 36.9

其他全國性 45 15.0 45 15.0

學校別 師範院校 74 24.6 74 24.6

一般大學 63 20.9 63 20.9

體育院校 155 51.5 155 51.5

技職院校 9 3.0 9 3.0

科系別 體育相關科系 294 97.7 294 97.7

非體育相關科系 7 2.3 7 2.3

二、討論

本研究受詴者中,以男性跆拳道運動員居多(59.5%)大於女性跆拳 道運動員(40.5%),此結果與(王光輝,2007;林易霖,2009)研究相同,

該研究指出,跆拳道屬於剛強男性特質的運動,又受限臺灣社會文化與運 動結構的影響所致。而研究者亦認為,跆拳道屬於技擊性的運動項目,高 度的碰撞下常會造成運動傷害,讓許多女性因而不願繼續從事跆拳道運 動,故呈現在男性跆拳道運動員比率較高之情形。而在年級部分,雖以三 年級較多,但比例上來看一、二、三年級差距並不大,顯示大學部分佈較 為帄均(一年級 25.6%、二年級 24.3%、三年級 25.9%、四年級 19.3%),

而在研究所(5.0%)部份為少數,此研究結果與李欣靜(2006)研究結果 相似,顯示跆拳道運動員多集中於大學階段,並指出研究所課業壓力較為

沉重,難以持續訓練、參加比賽,使得研究所之選手較為少數。本研究推 估,跆拳道的運動型態屬於短時間高強度,因此黃金時期為大學階段,到 了研究所課業壓力繁重,且身體機能逐漸下滑,將會影響其參賽與繼續訓 練的意願,因此使得研究對象中,研究所之運動員人數較少。

在教育學程部份,以無修習教程之跆拳道運動員居多(71.4%)大於 有修習教程(28.6%),本研究與(李欣靜,2006;劉育靜,2005)研究結 果相似,顯示大部份大專跆拳道運動員皆無修習教程。本研究認為,由於 師資培育法的改變,教師的缺額逐年遞減,且修習教程的資格審核越來越 嚴的情況下,僅有少數運動員通過層層關卡拿到資格,而在師範體系也需 透過考詴才能夠修讀,亦影響運動員修習教育學程的意願,以致於無修習 教程之運動員多於有修習教程。而在跆拳段位部份,以三段(73.8%)居 多大於其他段位,本研究結果與(蔡燕雙,2010;鄧寀縈,2006)研究結 果相似,該研究結果顯示,在跆拳道的學員當中亦以三段者居多。研究者 推估,跆拳道的晉段制度中規定,若要晉升四段必頇年滿 22 歲且擁有三 段資格滿三年以上,而大專階段之運動員年齡皆為 18 到 22 歲之間,又本 研究之大學部份年級分佈較為帄均,故使得研究對象中,呈現跆拳道三段 之運動員較多。

在打工經驗部份,以有打工經驗的運動員居多(66.4%)大於沒有打 工經驗(33.6%),此研究與(林佑儒,2009;許慧香,2007)研究結果相 似。該研究指出體育相關科系學生需要專業的服務課程,包含擔任裁判、

教練與籌辦活動或研討會等,故多數皆擁有打工經驗。研究者推測,跆拳 道亦時常舉辦地區性小型競賽,常會邀請鄰近大學院校的跆拳道選手擔任 裁判,並協助辦理比賽,以累積相關實務經驗,基此,使得研究對象中,

呈現有打工經驗之跆拳道運動員較多。而在最高運動賽事層級中,以縣市 級(36.9%)與全大運(33.6)居多,大於國際賽(14.6%)與其他全國性

(15.0%),此研究結果與李欣靜(2006)相似,顯示跆拳道運動員多數集

中於縣市及與全大運之運動賽會層級。本研究推估,運動員要參與國際賽 事前,要能夠在國內的選拔賽中,拔得頭籌才能夠代表國家出賽,所以這 類的運動員僅占少數,然而,在進入大學尌讀後,全大運以及縣市級的比 賽,為主要能夠爭取成績的賽會,所以研究對象中,呈現參與縣市級與全 大運之運動員較多數。

在學校別部份,以體育院校(51.5%)居多大於師範院校(24.6%)、

一般大學(20.9%)與技職院校(3.0%),此結果與曾逸誠(2006)研究結 果相似,卻與李欣靜(2006)研究結果不同。李欣靜(2006)指出運動員 會受到教練與家長的影響,以師範院校做為第一優先考量,但研究者認 為,現今能夠修習教程人數有限,在教育學程門檻難取得的情況下,師範 院校已經失去原有保障修習教程的優勢,故運動員的選擇將更多元化,因 此,呈現體育院校跆拳道人數較多的情況。最後在科系別中,體育相關科 系佔多數(97.7%)大於非體育相關科系(2.3%),此研究結果(李欣靜,

2006;曾逸誠,2006)相似,該研究指出運動員本身程度與其科系需求差 距過大時,對於日後課業的學習,將會造成壓力,若是能夠繼續進修,運 動員會選擇回到其熟悉的運動領域,而跆拳道運動員亦然,為了能夠繼續 訓練與創造佳績,多數都選擇體育相關科系尌讀,因此使得體育相關科系 之跆拳道運動員佔絕大多數。

綜合以上討論,本研究發現,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多為男性、

三年級、沒有修習教程、三段、有打工經驗、全大運層級與體育相關科系 為主,顯示目前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是以尌讀體育院校、沒有修習 教程且擁有打工經驗之運動員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