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量化與質化的資料,其資料處理與分析方 法說明如下:

一、資料處理

量化方面,研究者在創意環境感受量表、創意歷程評分表及創意結 果評分表施測完成,並去除無效量表後,將回收的量表資料輸入電腦以 SPSS 20.0 for Windows 進行統計分析。質化方面,質性資料分析為一系 統化過程,在蒐集資料後,先將資料編碼以組織成可以管理的單位,其 次結合或綜合其觀念,並發展概念、主題與理論,最後闡明研究的重要 發現。

二、資料分析

(一) 量化的資料分析

1. 平均數:以平均數來呈現「創意結果」的高低分情形,作為瞭 解「雲端行動學習」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創意環境感受學 生創意結果是否不同的依據。

2. 標準差:以標準差來呈現「創意結果」各評分項目成績之差異 情形,以此種方式進行分析時,標準差差異越大,表示離散 情形越大。作為探討學生創意結果得分情形的依據。

3. 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學生前測的太陽能越野車活 動設計分數為共變量,不同教學法對依變項創意結果之水陸 兩用機械獸活動設計分數進行共變數分析,來探討不同教學 法對創意結果的影響。

4. 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以太陽能越野車活動設 計前測分數作為共變量考驗不同教學方式及創意環境感受是 否對學生的創意結果產生交互影響及單純效果的影響,並對 不同教學方式及創意環境感受進行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 析。

(二) 質化的資料分析 1. 檢視資料

研究者透過反覆檢閱的方式,確定資料的完整性,並思考資 料中隱含的意義,以試圖找尋資料間的關聯性。

2. 資料編碼

質性資料主要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而研究者可透過編碼的 方式使資料進行概念化,並逐步發展成主軸概念,而資料編碼的 過程包含三步驟(潘淑滿,2003):

(1) 首先進行「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

當研究者對資料進行分析時,第一個步驟就是進行開放 編碼,當蒐集完資料時,應先標註出關鍵字或關鍵事件,再 依據概念、主題或主軸等步驟,進行有系統的編碼,而 Neuman (1997)認為有五種編碼登錄的方法,可幫助研究者進 行開放編碼的工作,分別為 a.連續逼近法、b.彰顯法、c.主 題分析法、d.分析性比較法、e.理想型分析法。其中,本研 究是採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以雲端行動學習之 特性開始發展,逐步將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與概念,加以 編碼並歸納為一類,以逐漸形成與本研究核心相符之概念編 碼。先以將資料給予初步的編碼(表 3-13),前面英文字母代

表資料的類型,中間數字為該資料取得的日期,後面則代表

S02_0508_01 手機 APP 在發掘 問題時還滿方便

S17_0508_01 手機 APP 對於提 問很方便

表 3-14 主軸式編碼示例

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內容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內容

A02 問題的確認

S03_0508_02 可以,如果有人有相同疑問,就不會浪費時間 在同一個問題上,可以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S11_0508_02

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時間去思考別人的提 問。突然想到該怎麼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也可 以馬上回答不會忘記。

(3) 最後進行「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資料分析的最後一個階段稱為選擇性編碼,當研究者已

(4) 其他資料編碼

除了上述開放性問卷的訪談內容編碼外,為便於資料的 整理與辨識,本研究其它將資料給予編碼,前面的英文字母 代表資料的類型,中間的數字為該資料取得的日期,後面則 代表該筆資料的流水號,如表 3-16。

表 3-16 資料編碼的方法

資料名稱 編碼 內容

開放性問卷 訪談

教師

Q_0508_06

使用 APP 有讓你在對問題提出解答時較為方便嗎?

為什麼?

學生

S03_0508_07 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活動觀察紀

錄 R_0307_09 學生都很認真使用 APP,有問題也會立即發問。

雲端行動學

習紀錄 SH06_0310_01 除了爬起來,還有另一個疑惑就是,怎麼讓它在水 裡游泳 不沉下去?

導師意見 T_0307_03 APP 講解完之後,可以考慮出練習題讓學生操作。

作品照片 P_0328_01

3. 分析方式

本研究採用歸納式分析法(inductive analysis)來分析資料、建 立理論 (Creswell, 2009),歸納式分析法係一種沉浸在細節和具 體的數據中,以發現主題和類別,透過分析者與資料相互探索,

並從中確認研究發現的分析原則(Johnson & Christensen, 2004)。

除歸納式分析法外,本研究尚以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進行資料的檢核 (Sulayman, Urquhart, Mendes, & Seidel, 2012),研究者藉由不斷地蒐集與分析各種資料來源,並在資料 發現的過程中加強理論依據(Glaser & Strauss, 1967),以確認研究 發現的可信度。

4. 資料分析的信效度

為提高研究之信效度,本研究採用三角校正法,以避免單一 觀察、單一方法或單一理論的偏見產生(Thurmond, 2001;

Miyazoe & Anderson, 2012; Mozhgan, Parivash, Nadergholi, &

Jowkar, 2011),本研究包含資料的三角、觀察者的三角、分析者 的三角共三種類型。

(1) 資料的三角

資料的三角為使用不同來源的訊息,以提高有效性的一 種方式。本研究之不同資料來源包括了開放性問卷訪談、活 動觀察紀錄、雲端行動學習紀錄、導師意見、作品照片共五 種。

(2) 觀察者的三角

觀察者的三角為在研究過程中使用多個不同的觀察人員 進行資料檢核。本研究之多為觀察者包含研究者及課堂教師,

當進行教學觀察時,研究者及課堂教師會一同進行觀察記錄 與意見提供。

(3) 分析者的三角

分析者的三角為使用多種分析角度來解釋單一數據。本 研究進行資料分析時,會先讓 2 位分析者由各資料來源中,

抽取 30 筆資料進行分析,並比對分析結果。而比對結果發 現,共有 92%的資料分析結果相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