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整理與分析

在文檔中 壹、研究動機 (頁 52-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壹、資料歸類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有三:訪談記錄、田野札記、個案的文件分析,茲將三者 資料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 訪談記錄

將訪談的內容轉錄成逐字稿之後,經過不斷的閱讀,並隨時記錄新的發現與 新的問題,加入下次訪談的問題,同時透過反覆的過程,將問題聚焦,有助於問 題意識的釐清。

(二) 田野札記

教室中的互動是一種動態情境,因此觀察記錄便是將這些動態的情境經由文 字轉述呈現,教室觀察的重點在於性別少數學生對老師授課方式的反應,以及在 教室中與老師、同儕互動的情形,盡所能的詳細描述課堂中互動的對話、動作、

學生的反應,同時盡可能的記錄於在觀察中所觸發的問題或是想法,待觀察結束 後,立刻將鮮穎的記憶,利用電腦文字處理系統予以存檔,同時撰寫田野的省思 札記。

(三)文件分析

研究參與者的文件包括了:網路部落格、學業成績單;藉由這些文件可以了 解學習經驗和學習適應的情況,不論是課業上或是個人內心想法的改變都可以幫 助研究者更理解性別少數學生的經驗,但是部落格與學校生活內容較無關,所以 部落格的資料僅幫助研究者瞭解研究參與者,在資料分析時並無引用。

貳、資料整理和分析

研究者認為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並非截然劃分的兩個階段,相反的,資料的整 理和分析是一個整體、迴圈的循環歷程,研究者可以透過對資料進行一步步的梳 理,獲得啟示和頓悟。

一、資料整理

在資料的蒐集過程中,將資料於第一時間作整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所有 的資料在蒐集之後,經過轉錄的過程,而將所有的資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以利 於日後分析之便。因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將已經收集的資料先進行整 理的工作,將資料編碼,以區別三種不同的資料來源,茲將編碼方式陳述如下:

(一) 訪談記錄

訪談記錄的編碼方式是依照資優班類別、資料類別、訪談次數、受訪者流水 編號、日期作為標示;研究者將人物編號,以化名為人物代表,日期的順序為月、

日,因此 02 月 13 日所進行的訪談資料中,其日期部分的標示即為 0213,其他 項目的代碼標記如下:

I :表示訪談的資料 L:語文資優班 M:數理資優班 R:為研究者的代稱 舉例:

數理資優班語亮在2 月 20 日訪談,其資料的編碼為:MI 亮 0220。

(二) 教室觀察記錄

編碼順序為資優班類別、資料類別、觀察學科流水編號、日期,其代碼標示 如下:

O:代表教室觀察的資料 L:語文資優班

M:數理資優班 舉例:

LO 數 0315,此資料來源是:3 月 15 日在語文資優班數學課的觀察資料。

(三) 研究參與者的文件分析

研究參與者文件的編碼方式順序皆與上述兩者相同,首先是資優班類別,接

著是資料類別、人物代號、日期,其代碼標記如下:

A:成績單 舉例

LA 耀 0517 代表資料來源是 5 月 17 日語文資優班語耀的成績單。

(四) 省思札記

省思札記的部分為研究者於每次觀察及訪談後,將所見、所聞的心得記錄下 來,其編碼的方式則為資料類別後接著日期其代碼標記如下:

R:省思札記 舉例

R-0509 代表是 5 月 9 日的省思札記 二、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的進行可以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研究者閱讀原始資料,研 究者把自己先前的價值判斷懸置起來,讓資料自己說話,每次閱讀都應該將資料 中呈現的重點、心得和發現記錄下來,並將以收集到的資料初步歸類,與指導教 授討論後,激發新的觀點和意識,並持續的觀察和訪談,因此資料收集、整理和 分析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在此歷程中不斷的發現、修改與反省。雖然在閱讀原始 資料時,我們應該採取讓資料自己說話的態度,但還是要在資料中尋找意義,並 透過登錄來抓住資料的性質和意義,也可以很快的將不同概念的事物間建立關 係。另外,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都是語文資優班性別與數理資優班的性別 少數學生,但是他她/們分別屬於不同的生理性別及不同性質的資優班級,因此,

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將兩者學習經驗之異同處,依照主題利用表格分析歸納他 /她們學習經驗,也再一次閱讀及分析資料。

第二部分是資料與文獻之間的回顧。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 回溯文獻的方式,來幫助資料的分析與觀念的釐清,並同時反省在資料蒐集的過 程中是否有所闕漏,文獻閱讀不足會導致研究者無法敏覺資料中所隱含的深層意 義,因此,藉由資料與文獻之間的回顧,可以幫助研究者再次檢視資料,並從中

擴展研究者之視野,看出以往視而不見的現象。

第三部分是資料間的相互校正。例如在教室觀察中所發現的現象,可以透過 訪談的方式加以驗證,或是尋找文件的內容,是否有過事件的記錄可供佐證;又 如研究參與者於訪談中所陳述的事件,透過與事件當事人的訪談以及老師的訪談 中,或是從觀察中驗證受訪者所言是否屬實,以達到資料的效度,讓事件的關係 人都有發聲的機會,才能使分析更貼近真實。

在文檔中 壹、研究動機 (頁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