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策略

本研究將所有的蒐集資料,以時間順序的方式進行分類,資料整理後,予以 編碼與歸檔。 

一、 資料編碼

在每份資料首頁上端編寫代表資料出處的標題代號:表 3‐3 所示: 

表 3-3 資料分析編碼一覽表

項目 編碼代號及代表意義

「觀 5」 代表第五次的現場觀察紀錄

(老師 1-2) 代表第二次的訪談紀錄

(R) 人物代號研究者

(老師 1)

(校主任 1)

(校導師 1)

(家長 1)

第一位課後照顧班老師,(老師 2)第二位老師

第一位校方主任,(校主任 2)第二位校方主任

第一位校方導師,(校導師 2)第二位校方導師

第一位家長,(家長 2)第二位家長

(RJ) 資料分析代號:省思札記

(JO) 研究日誌

1020912 數字代碼:102 年 9 月 12 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資料分析策略

研究者利用編碼登錄的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陳向明,2002)認為,資料的 分析是在將所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打散」、「重組」、「濃縮」,再將其整合,使 其逐步趨向系統化與條理化的過程,並進行有意義的解釋與說明。因此,本研究 的資料分析過程如下: 

(一)訪談觀察與文件資料

將所蒐集的資料除了盡可能一字不漏轉錄為文字及逐字稿之外,對於受訪者 的口語訊息,與現場偶發事件等都將據實詳加描述,以利情境的掌握與再現。經 編輯與檢索,進行編碼之後的資料,逐項分類、比較,將內容相近的歸為同一類,

據此發展核心類別。將相同性質的資料,分別剪貼於同一資料夾,標示適當名稱。 

        編碼分類之後,分析核心類別項目之間的脈絡,找出相互之間的關係,將屬 性相同的類別再加以合併,經過再統整的過程中形成幾個主題架構出來,以回答 本研究的待答問題。 

(二)資料的檢核

研究者蒐集的資料是要經得起考驗,驗證文本資料就需要有檢核的方法,述說 如下: 

1.三角檢驗法

三角檢驗法就是在探究某主題時,運用各種不同的資料來源,或由不同角 度的人員來探查資料的真實性,以減低或避免研究者的偏見,增進研究判斷 的正確性(黃瑞琴,2001)。在本研究中,以訪談、晤談的紀錄,與現場觀察 的紀錄和文件分析等方法,做交叉驗證其同一現場所表現的真實性。

2.參與者檢核

參與者檢核是指研究中所呈現的資料與解釋,必須經由當時情境中參與者 的檢核、認定,甚至修正(黃政傑,1996)。因此,為了確定呈現的文字描述,

是符合當事人的原意,必須要在每次訪談及觀察之後,就將訪談及觀察內容 整理,再交予當時現場參與者做確認的動作,以求資料的正確性。

3.學者專家檢核

在研究過程中,利用向指導教授請益及報告時,將研究過程中觀察到的現 象及蒐集資料,提出進行討論,再由指導教授提點指導,經由意見啟發不同 角度的思考,檢核幫助研究者在研究中做進一步的省思與調整。

4.研究者的省思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參與現場觀察後,除了紀錄觀察筆記以外,也寫下 省思札記,紀錄觀察的發現與感受,如果沒有反省,就可能會有主觀的認定,

或自以為是的妄下定論。

      在本研究中,進行現場觀察與訪談及其紀錄,及多種文件資料的佐證,並以三 角檢驗法、參與者檢核、專家檢核及研究者省思等多種驗證方式,提高本研究的 真實性與可靠性。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在進行研究中與研究對象有密切的互動,深入被 研究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這樣的互動與研究過程中,為避免在蒐集資料和分 析詮釋的過程中,使受訪者的權益受損,質性研究比量化研究更加重視人際道德 和倫理規範的議題(潘淑滿,2003)。因此,研究者為了更嚴謹的提高本研究的品 質,必須遵守質性研究原則(陳向明,2002)。茲說明如下: 

一、進入現場前,需先徵求同意才可進行訪談及晤談、參與觀察、文件蒐集,以 達到自願與公開的原則。

二、在研究中有敏感性題材的個人隱私也應刪除。要尊重研究對象,以符合保密 原則。

三、儘量不干擾被研究者的生活與活動。研究結束後,應努力維持連繫,並兌現

研究期間的承諾,以符合公正合理原則。

四、研究者應表示感謝、關心。在研究前,說明研究者身份及本研究目的,需配 合研究的事項,要進行錄音,也要先經過同意,以符合公平回報原則。

五、在研究進行中,以尊重為主,而且皆不做價值判斷,真實呈現研究的內容,

錄音的轉譯稿也要提供做檢核與查詢,以合乎研究的合理原則。

六、以匿名方式處理,相關資料聲明其用途僅供研究之用,未經同意的資料絕不 公開,若需公開或做其他用途時要經過同意,保護被研究者的隱私權,以做 到保密與公開的原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