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是以質性的研究為主要的方法,採用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三種方式 進行資料蒐集,在資料蒐集的同時,還得面臨如何整理與分析的艱鉅任務(林生 傳,2003)。因此面對堆積如山且雜亂無章的資料,理出頭緒進行系統性分類,並 抽絲剝繭找出「可用」的證據是必要的。本節將分別針對資料的蒐集與資料的分 析來加以說明。

ㄧ、資料的蒐集

雖一般質性研究資料蒐集的方式,大都仰賴觀察和深度訪談兩種主要的技巧

(甄曉蘭,2003),但本研究資料蒐集的方式則包括參與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

如圖3-4-1 所示:

圖3-4-1 資料蒐集方式

資料來源:參考蔡淑玲(2002)改編而成

在參與觀察是以研究班級為觀察對象;訪談對象以研究班及課任老師及研究 班級學生為對象;文件分析包括學生學習札記、學生學習單、學生作文、學生回 饋單、研究者本身的省思札記、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日誌,以下則針對參與觀察、

訪談、文件分析詳加說明。

(一)參與觀察

由於研究者同時扮演教學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唯恐分身乏術而無法面面俱到

,或當局者迷而不夠客觀中立,因此研究者邀請合作夥伴一起協助觀察。而本研 究觀察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課程實施時的觀察,是研究者在進行道德教育 課程時,針對課堂上教學者的教學、師生間的互動、學生的學習進行觀察記錄。

除研究者本身扮演教學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外,橘主任則在教室後方架設攝影機,

對教學實施的現況做全程的錄影。同時唯恐橘主任因攝影到處走動而干擾學生上 課的情緒,因此如無特別需求,攝影機是架設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因忙著攝影而 無暇撰寫現場筆記。在課堂上觀察的過程中,林主任會將他所觀察可供分析的特 定事件,做立即性的紀錄,增加紀錄的真實性,亦會將他觀察後的心得感想,寫 入省思札記中,以蒐集更多有利的證據。

第二部分是非課程實施的觀察,由於研究者是研究班級的導師,因此這部分 資料蒐集方式

參與觀察 訪談 文件分析 研究班級 研究班級學生研究班級課任教師 學生學習札記學生學習單學生作文學生回饋單研究者本身的省思札記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日誌

由研究者進行觀察,內容包括上課的學習狀況、下課的行為表現、同學師生的互 動,觀察記錄過程,看是否和研究者所進行的道德教育課程有所關聯,而學生不 知研究者的行動是為了檢核學生在課程實施後的成效為何?因此離開教學現場,

學生這部分的表現更為真實,學生真實流露的訊息足作為評鑑時的參考。

(二)訪談

訪談分為兩部分包括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訪談的對象有合作教師橘主任

、科任教師、研究班級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私下研究者和橘主任經常會針對課 程的內容、學生的反應和課堂的教學做檢討,因此在輕鬆自然的情境下,橘主任 都會提供直接且中肯的建議,而非婉轉動人的讚美,因此對談後往往為研究者再 出發的契機。和研究班級學生的非正式訪談會利用下課時間,研究者和橘主任會 和學生閒話家常,偶而學生在研究者下課時間,會在教室聊天,許多較沉默文靜 的學生,在話匣子一打開,就流露出真性情,研究者通常透過此時更真切瞭解這 些學生真正的想法。至於家長的非正式訪談,透過電話與家長聯絡順便進行訪談 是很方便的,閒談中可瞭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並找尋家長教養態度的蛛絲馬跡。

在正式訪談方面,對橘主任進行了兩次正式訪談,第一次是在課程實施前,訪談 的內容則希望透過橘主任在處理訓輔業務所遭遇到的困境,瞭解目前國小師生所 欠缺的道德概念,及橘主任本身的道德觀點,以進一步作為課程設計及實施的參 考。第二次則在課程結束後,希望橘主任對此次研究的道德教育課程提供具體的 建議,以及課程實施後對學生和自己的影響為何?以作為日後實施道德教育課程 的參考。對科任老師在課程結束後進行一次正式性訪談,訪談的內容和橘主任相 同。

而對學生的正式訪談則是利用課程結束的那一週星期三下午,學生和研究者 沒課的時間進行。由每組中抽二人,全班共抽十人,於教室單獨進行訪談。正式 訪談的地點,研究者皆安排在教室內,因教室為教學現場,不管是合作教師或研 究班級學生在此處接受訪談,較快融入課程進行時的情境,容易和課程內容做連 結,而說出重要而有意義的內容。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在徵得訪談者的同意後將 訪談內容用錄音筆做全程的錄音,並根據事先擬定好的大綱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

。由於接受訪談學生是隨機抽訪的,若有部分學生害羞寡言,研究者唯恐學生在 訪談時沉默以對,無法得知其內心真正的想法,造成資料不足的困境。因此在訪 談前一天,先行將訪談大綱請學生帶回,告知學生可以針對問題在紙上先寫下自 己的看法,並請學生彼此之間不做討論,不會回答的也不要請教家長和兄姐,其 目的是要真正瞭解課程實施後的成效為何?錄音後的資料則在事後進行轉譯和分 析的工作。

(三)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是本研究蒐集最多的證據。包括研究者的研究日誌、省思札記,訪 談記錄,還有學生的學習單、學習札記、回饋單、其他學習資料。茲說明如下:

1、研究日誌

研究者的研究日誌是在研究初期關注問題的焦點,研究者就開始書寫。為 和日後的省思札記做區隔,研究日誌除了紀錄研究者在課程設計階段所進行的 工作,還彷彿像心情日記般的紀錄研究者的心路歷程。因此研究者的研究日誌,

著重內在心情的描寫,是研究歷程喜怒哀樂的記事本。

2、省思札記

由於研究者在研究情境同時扮演教學者、觀察者的雙重角色,無法全然做 理性地思考與判斷,因此需借重橘主任的內省智慧以發現問題的所在。橘主任 在研究者進行教學時,會把課堂上觀察到有意義的訊息和整個教學進行的流程 紀錄下來,課後再針對這堂課寫下個人的意見看法,不斷地省思探究,以增加 教學成效。研究者的省思札記都在教學後當日即完成,研究者的紀錄會比較著 重在師生互動的層面包括彼此間的對答、表情和動作,方案實施後學生「出乎 意料」的反應及所遭遇的困境,最後寫下個人的心得與感想。

3、學習單

研究班級為六年級學生,已能夠用文字表達其意念,且並不排斥書寫學習 單,因此每一節課或每一活動後,研究者會配合課程內容,發一至兩張的學習 單。學習單大都為研究者在方案完成後就已設計,設計上為求得資料的完整性,

通常文字題會多於非文字題,亦會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反應和研究者在課堂所遺 漏的概念再補充。研究者對學習單進行批閱時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旁邊空白 處寫下評語,並進行資料的編碼,於下次發放時的五分鐘進行檢討,透過文字 的傳遞,無形中得到許多寶貴的意見。

4、學習札記

因本研究是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整個研究歷程中反省批判能力的培 養是重要的。以國小六年級學生而言,語文能力大致成熟,在題目上研究者以 問答的方式設計,以方便學生作答和能清楚呈現想法為原則。每個活動結束後,

研究者會發下學習札記,請學生針對自己對該活動喜好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自 我反省整個活動自己表現最好的地方?原因為何?哪些地方待改進?原因為何 ?及對老師提出建議。

5、習作、作文和聯絡簿

學生的學習資料包括學科習作、作文和聯絡簿,研究者從中瞭解學生學習

其他與道德有關課程時的表現。當中以國語習作和社會習作的提供次數最多,

因語文領域有部分課文融入道德教育的議題,而社會領域的基本理念和道德概 念頗為契合,因而研究者透過作文簿瞭解學生目前對事情的看法,以做為評鑑 學生學習成效之參考。聯絡簿中親師留言板則是研究者所蒐集的重要證據之 一,透過留言板可以瞭解學生最近的學習表現,及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態度。

6、學生回饋單

透過回饋單瞭解學生對道德教育的認知和態度,讓學生自評自我概念、人 際關係的發展,其結果可做為道德教育課程實施後的效果評估、修正,於道德 教育課程實施之前、後讓學生填寫。回饋單包括:個人修養、自制力、責任感;

對他人幫助及誠意;正義的想法;自制力如何;是否堅持真理;品格表現如何 (如附錄一)。說明如下:

有關個人修養、自制力、責任感;對他人幫助及誠意;正義的想法;自制力 如何;是否堅持真理;品格表現如何的回饋單,分別讓學生對自我檢測判斷,

其評鑑標準為三分法的計分方式,「完全做到」為3分,「部份做到」為2分,

「未做到」為1分;以百分比分數呈現,道德教育課程實施後的效果評估。

二、資料分析

如何進行資料的分析,尚無一定模式可依循,研究者在完成資料的蒐集後,

依據如下的步驟以進行資料的分析工作:

(一)閱覽與描述

蒐集觀察、訪談或文件分析的資料後,皆須作一番閱覽,尤其前兩項資料,

蒐集觀察、訪談或文件分析的資料後,皆須作一番閱覽,尤其前兩項資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