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

壹、 形塑空間願景

一、溯源學校願景,觸發空間願景

校長在形塑空間願景層面,可溯源至學校願景,從學校願景觸發空間願 景。例如:若該校願景為自立,透過群班教室的開放式空間的使用,建立守 秩序、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態度,進而內化成良好品德,達到空間願景的營 造。

二、賦予空間意義具現化空間願景

校園建築乃實現學校願景之有形媒介,賦予校園建築意義,能具現化空 間願景。例如:以「我守護校園」為主題,在校園的圍牆上畫上學生自己的 守護神自畫像,以達到愛護校園、認同校園的願景。

三、配合個人教育理念,融入學校原本願景。

校長在形塑空間願景時可以配合自身校育專業,並進一步融入學校願 景。例如:該校校長將資訊教育的專業融入學校空間領導,在校園角落設置 QR-COED,並連結網路平臺,讓空間領導不僅止於制式的硬體改變。

貳、建構教育空間

一、校園就是教室,教學場域的擴大讓教育融入生活空間。

透過學校建築空間的規劃及設計,將教學場域擴大至整個校園,讓教育 融入生活空間。例如:利用大型的立體空間(梁柱、牆等)展示課程相關資 訊,讓學生學習不僅止於教室而是遍佈在整個校園環境中。

二、無所不在的教育,空間領導帶領的境教,提升學生自主能力。

校長規劃校園空間時,將動靜分離,養成學生一進入教學區域自然降低音 量、放輕腳步,空間領導不僅只是校園設備的修繕或建設,而是在提供一個 無形的教育空間,讓使用者感受空間,養成自主能力。

三、透過開放及實體的校園體驗/環境激發學生潛能,產生創造力。

校園圍牆的增高或拆除一直頗受爭議,但校長於訪談時分享,開放的校 園空間不僅是形式上空間的改變,透過開放及實體的校園體驗,環境更能激 發學生潛能,產生創造力。

參、融入課程教學

一、 結合課程的融入教師發展,讓空間應用不因校長接替而停止。

結合課程的空間領導能融入教師發展,不因校長接替而停止課程發展。例 如:學校教師共同規劃綜合課程,課程內容由教師討論,並結合各領域教師 共同完成。

二、 透過課程融入,觸發較師專業成長。

將空間領導融入課程設計,能觸發教師專業成長,因課程內容需逐年變更 及修正,大多教師僅熟知自身專科(例如:國文科、數學科、自然科等),藉 由課程方案設計,提供教師學習機會平臺,空間領導亦屬於一專業領域,故 將空間領導融入課程設計,觸發教師專業成長。

三、 以學校原本願景,發展課程融入校園教育情境之中

校長依據學校原本願景,藉由課程發展委員會與教師共同發想特色課程,

營造空間氣氛形塑教育情境於校園中,例如:某校位於海邊,其學校原本願 景為與海洋共存,校長與教師們共同發想認識海洋課程,並逐年更新主題

(龍蝦、白蝦),透過實體布置校園進而延伸至保護海洋理念的推廣。

肆、使用者共同參與

一、 傾聽使用者需求,營造友善校園。

校園的使用者以學生及教師為主,傾聽使用者需求改善校園環境,營造 友善校園。例如:學校於保健室外設置「平安樹」,調查學生容易受傷的場 域,提供學校修繕方向;校長調查教師對校園環境的需求,改善昏暗停車 場,提高教師對校園空間滿意度。

二、 邀請使用者參與空間設計,凝聚校園認同。

邀請校園使用者(教師、學生、工友等),一同設計校園空間,賦予建築 物意義,凝聚校園認同。例如:設置「元年英雄榜」紀錄牆,紀錄創校元 老,利用空間設計讓使用者更了解校園歷史,更凝聚校園認同;透過校園設 備修繕或環境維護,具體改善學校空間,營造友善校園,增進社區、家長對 學校好感。例如:學校將學生作品以彩繪拼貼的方式融入校園圍牆,修繕斑 駁圍牆,耳目一新的圍牆贏得社區讚賞。

第二項、空間領導的價值

壹、藉由空間領導,凝聚組織成員共識,提升認同感。

空間領導是透過建構實體空間,而影響組織成員之領導模式,與其他 領導方式相較,空間的改變能立即反映使用者需求,讓組織成員感受被 重視,進而達到凝聚向心力,提升認同感。構透過教學空間的建置與改 善,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如地下停車場的翻修或重建,進而提升教 師上下班的方便;操場跑道旁階梯的整修與維護,有效降低事故發生 率,營造友善校園,更兼顧使用者的安全性。

貳、空間領導對境教之影響,不僅止於正式課程,更內化至以人為 本的道德教育。

早期空間領導大多利用校園空間的規劃營造出美感校園,或是友善校 園等以達外在成效,但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校長應用校園空間培養學生 內在素養。例如,將動、靜環境分開,讓使用者自然養成尊重環境素 養;透過使用者參與的方式共同改善校園環境,讓使用者對校園認同,

養成由內而外的自律。

參、開放空間的視野激發成員創造力。

應透過校園設施完善規劃以開闊心境,讓校園建築不僅止於硬體設施,

更能透過視野的延伸、多元激發成員創造力,例如:某校拆除圍牆,打破原有 教育空間,規劃寬廣的教育視野。

本研究乃湯志民、魏琦、施佩吟(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 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及湯志民、簡宜珍、陳詩媛(2014)《國民小 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研究之延伸,研究對象由 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擴大至全臺國民小學,且皆進行質性訪談研 究,進而探究空間領導的價值。以下分別敘述本研究與先前之研究所提出的空 間領導價值,再提出綜整之見解。

首先,關於本研究所提出的空間領導價值說明如下:

一、藉由空間領導,凝聚組織成員共識,提升認同感,空間的改變能立即 反映使用者需求,讓組織成員感受被重視,進而達到凝聚向心力,提 升認同感。

二、空間領導對境教之影響,不僅止於正式課程,更內化至以人為本的道 德教育,透過使用者參與的方式共同改善校園環境,讓使用者對校園

認同,養成由內而外的自律。

三、 透過視野的延伸,開放空間的視野激發成員創造力,讓空間領導不再僅 止於硬體設施。

綜觀湯志民、魏琦和施佩吟(2013)以及湯志民、簡宜珍和陳詩媛

(2014)之研究與本研究對於空間領導價值,可以綜整如下:

一、空間領導相較於其他領導,有立即性的效益和主體性的宣示效果,具 有潛在非正式影響力,能很快地看出其成效與校園整體空間規劃的轉 變。

二、空間領導價值實際影響力在於「增進組織成員的認同感」與「建立彼 此的信任感」,且更具體層面為「凝聚共識」與「促進人和」。

三、空間領導善用境教,不僅影響正式課程,更內化至以人為本的道德教 育,以開放空間與使用者參與,激發成員創造力、校園認同感和培養 自律。

本研究發現空間領導發展日趨完善,相較於先前之研究,除了硬體設 施的改變,更重視無形的影響,尤其是境教的規劃、設置與運用日漸增 多,也更為熟練,對空間領導理論建置和實務運用,有更多助益與提升。

第三項、曾遭遇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壹、 空間領導無參照標準,可向專家學者請教或參考他校經驗。

較於其他領導方式,空間領導無一準確參照指標,故校長於施行時,往往 走一步算一步。對此,受訪校長提及,可多參考他校經驗,或向專家學者請 教,避免閉門造車。

貳、 空間領導推展初期組織成員採觀望姿態,可辦理工作坊提升校 長及教師專業能力。

由於校長大多由師培體制出生,對於空間領導較無專業知識背景,在帶 領組織成員時,組織成員較難認同,因此在領導初期多採觀望態度。對此,

受訪校長提及,教育相關單位,可辦理相關專業領域之工作坊,讓空間領導 廣為周知,提升校長及教師專業能力。

參、 改善校園環境經費來源不定,可透過競爭型計畫逐步落實。

公立國民小學經費大多來自於當地縣市政府,且經費來源有限,因此執 行計畫時,常捉襟見肘。受訪校長提及支解決策略以主動爭取經費為主要應 對方式,可透過競爭型計畫之撰寫,或社區之協助。其二為,將大型計劃分 割為小計劃,逐步完成,降低半途而廢之風險。

肆、 學校空間應符時代需求,規劃設置要具前瞻性和彈性以資因 應。

學校空間應隨時代變遷與時俱轉,但校園建築一旦興建便難以在更動,

因此規劃時的挑戰更為艱鉅。對此,受訪校長提及,校園空間規劃與建置應 具有前瞻性和彈性,並多參考學者專家之意見,以及多利用可拆式建築、活 動式設施,提升校園空間運用機動性,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