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個案研究:非洲國家研究

第四節 贊比亞 :變調的全天候朋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的 1%。姜恆坤認為,美國推動蘇丹和平進程的動機在排除中國大陸石油企業,

並為美國石油公司尋求重返蘇丹的機會。184

南蘇丹情勢發展雖無可預料,但當前對外國石油投資者而言絕不容樂觀。中 國大陸在蘇丹曾經引以為傲的投資成就,目前正深陷南蘇丹的泥潭之中。未來何 去何從可能不在中國大陸的掌握之中。

第四節 贊比亞:變調的全天候朋友

贊比亞共和國為位於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東北和坦桑尼亞接壤,東鄰馬 拉維,東南接莫桑比克,南連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西鄰安哥拉,北 接剛果民主共和國。贊比亞全境大部為海拔 1000 公尺到 1500 公尺的高原,面積 75 萬平方公里,人口 1463 萬,由 73 個民族組成。185

贊比亞原為英屬「北羅德西亞保護區」,於 1964 年 10 月 24 日宣布獨立。贊 比亞自然資源豐富,豐富的銅礦儲藏量(1900 萬噸)為主要經濟支柱。在獨立之 前,贊比亞經濟有兩個特徵:英國殖民地政府建立的公私合營的贊比亞工業發展 有限公司(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Zambia Ltd., Indeco ) 參與投資所有的產業;殖民地經濟由少數歐洲移民及印度移民掌控,礦業則全由 歐洲移民掌控。186由於有豐富的銅蘊藏量,1960 年代贊比亞獨立之初被認為將是 下撒哈拉非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但直到 2000 年贊比亞 2/3 人民收入仍居於貧 窮線以下。

贊比亞獨立後,於 1968 年實行國有化,原殖民政府留下的 Ideco 即轉為國 營控股企業參與產業經營。更有利總統 Kenneth Kaunda 形成完善的政治扈從關 係,鞏固政治領導。1969 年贊比亞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GDP 為肯亞的三倍,埃 及的兩倍,高於當時的巴西,馬來西亞,土耳其,韓國。1973 年贊比亞 4 百萬 人口中,1 百萬為城市人口,75 萬為工薪階層。由於贊國是單一資源依賴經濟體,

1975 年國際商品價格進入下降循環,加上贊國實施礦業國有化的政策失誤,使 贊比亞經濟陷入困境。1991 年在 IMF 施壓之下,贊比亞推動經濟自由化。2001

184姜恆坤,傅海娜,「蘇丹石油:從內政焦點到外交難題」,西亞非洲 ( 北京 ), 2012 年,第 6

期,頁 83-85。

185「贊比亞概況」,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9/content_447724_4.htm

186“History of failed Zimco and how it wasted Zambia's resource,” Zambian Watchdog,

http://www.zambiawatchdog.com/history-of-failed-zimco-and-how-it-wasted-zambia's-resourc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年國有大型銅礦完全私有化,銅產量回升並適逢國際商品價格上揚,經濟加速增 長。2011 年世界銀行將贊比亞列入低水平中等收入國家。贊比亞自 1964 年獨立 後,有幾個有別於大多非洲國家的特點:從未發生成功的軍事政變;內部族群複 雜,語言多元化,但政治穩定,從未如大多數非洲國家發生族群紛爭;公民團體 發展蓬勃,工會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187

1964 年 10 月於贊比亞正式宣佈獨立前三天,中國大陸即致電贊比亞總統當 選人 Kenneth Kaunda,表達承認之意。中國大陸重視贊比亞除了贊國處於當時 非洲南部民族解放運動的戰略樞紐位置外,贊比亞總統 Kenneth Kaunda 反霸權 的政治意識形態傾向和當時中國大陸「反美帝」,「反蘇修」的意識形態相契合 亦為主要因素之一。其實,在贊比亞獨立之初,Kaunda 極盼西方國家給予經濟 援助,但西方國家的反應冷淡,這促使 Kaunda 轉而向中國大陸求援。Kaunda 於 1967 年 6 月首次訪問北京,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提供贊比亞 1680 萬美元無息貸款。從 1964 年到 1979 年,中國大陸提供超過 23000 萬美元的援助。

遠超過蘇聯在同時期提供的 1500 萬美元的援助。於 1970 年代,贊比亞未清償公 共債務( public debt )中 80%是西方發達國家,而中國大陸為零。可見當時中 國大陸的援助對贊比亞的重要性。Ian Taylor 認為:中方的援助是中贊關係的 重要組成部份,而慷慨的援助也使中國大陸在非洲有超過實際能力的存在。188 Kaunda 在 1964 年到 1991 年總統任期內,曾先後四次訪問北京

(1967,1974,1980,1984)。在 1974 年 2 月 21 日的訪問中,他稱中國大陸為贊比 亞的〝全天候的朋友〞( an all-weather friendship )。189除政治關係和援助 之外,Kaunda 也希望能由發展雙邊經貿關係,促進贊比亞的經濟發展。但基於 當時中國大陸和贊比亞客觀條件的限制,始終未能如願。要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 以後,於 1990 年代中期中-贊經貿關係才成為雙邊關係的主軸。而 1998 年以後,

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亦逐漸使雙方〝全天候的朋友〞關係遇上贊比亞國內政治 的亂流。主要原因在於中資企業在地主國輕忽勞動條件和環境意識的態度,經民 粹宣染引起地主國居民的不滿。

187Kopinski, Dominik and Andrzej Polus, "Sino-Zambian relations: 'An all-weather friendship' weathering the storm", in Dominik Kopinski, Andrzej Polus and Ian Taylor eds., China's Rise in Africa: Perspectives on a Developing Connec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 p. 54.

188IanTaylor, China and Africa: Engagement and com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 pp.165-170.

189“President Kaunda of Zambia visits Peking,” Peking Review ( March 1, 1974 ), http://marxists.architexturez.net/subject/china/peking-review/PR1974-09.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2006 年, Michael Sata 於競選總統時批評中資企業在贊國的行為,揚言他 如果當選將和中華民國建交。雖當年 Sata 僅得 29%選票並未當選。但 2011 年 9 月 Sata 贏得大選,擔任贊國第五任總統。但中國大陸對贊比亞太重要,Sata 僅 能強調「投資必須有利於贊國人民」,並要求嚴格執行勞動法規,並未反對中資 企業的投資。

一 ,中國大陸在贊比亞的直接投資

中國大陸在 1990 年代中期,開始對贊比亞進行直接投資。直接投資的初期 是在趙紫陽 1984 年訪問非洲時提出:以經濟合作取代援助,用合作經營管理,

重整早期援建項目的脈絡下進行的。爾後隨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壯大,在政策鼓勵 和天然資源需求下向贊比亞各個不同領域擴張。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在贊比亞 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銅礦業,兼及農林業。

依贊比亞開發局( Zambian Development Agency )統計:到 2010 年前,中 國大陸投資累計 10 億美元,89%的投資在礦業相關領域。為贊比亞第三大外資來 源(前二位為英國和南非)。

中國大陸對非洲國家提供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有助於地主國建立良好的商 業環境。中國大陸在贊比亞的基礎建設上,也不例外的扮演重要角色。除冷戰時 期的坦-贊鐵路及贊比亞中部的 Luapula 大橋。近年較受矚目的援建工程為:2010 年,贊國和中非發展基金簽訂 15 億美元融資在贊國南部建水壩;2011 年,中資 工程公司取得 2 億 4 千萬美元 Kariba 水力發電援建案。據贊比亞開發局統計在 2010 年前,中國大陸的工程建設金額累計 4 千 5 百萬美元,僱用員工 1977 人。

主要承包工程的中資營建公司為:中國有色集團所屬的十五冶金建設集團公司和 中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但僱用本國勞工是中國大陸工程承包被地主國垢病的主 要原因。由於這涉及工程期限,勞工技術,管理等因素。同時各地主國有不同的 最低僱用標準,因此對當地勞工僱用問題須持平論斷。但無可置疑的是,地主國 當地工程分包業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因可承接中資企業的配合工程。190但在 1990 年代後期,Mulungushi 紡織廠才是贊比亞最受矚目的中資企業。

(一) Mulungushi 紡織廠

190Kopinski, Dominik and Andrzej Polus, "Sino-Zambian relations: 'An all-weather friendship' weathering the storm", in Dominik Kopinski, Andrzej Polus and Ian Taylor eds., China's Rise in Africa: Perspectives on a Developing Connecti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 p.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Mulungushi 紡織廠位於贊國首都 Lusaka 北方的 Kabwe 地區,是中贊合資經 營的紡織廠。該廠全盛期僱用 2000 名工人,年產棉紗 1800 噸,棉布 1 千 7 百萬 公尺,成衣 10 萬件。紡織廠屬於贊比亞國防部,早年由中國大陸提供 1100 萬英 鎊無息貸款建立,於 1983 年開始生產。但由於管理不善,經營狀況惡化,1995 年時任副總理的朱鎔基於訪問贊比亞時建議贊國把紡織廠轉為中贊雙方合資經 營。中方將再投入 150 萬美元做為工廠整修資金,合併早期的英鎊無息貸款轉為 66%的紡織廠股份。中方將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和所有管理職務。1997 年 1 月青 島紡織派 20 名管理和技術人員進駐 Mulungushi,進行規劃,整理,維修。新的 合資公司於 1997 年 5 月由時任總理的李鵬親臨主持揭幕。

由於贊比亞當地棉花供應被少數供應商壟斷,以致價格過高。紡織廠決定改 向坦桑尼亞採購,於 1998 年更提供種子,肥料培養贊比亞當地棉花契作農戶。

在規模最盛之時,契作農戶達 5000 戶,棉田超過 10000 公頃。從 2002 年起,有 多餘棉花回銷中國大陸。受惠於美國「非洲成長機會法案」( AGOA, Africa Growth Opportunity Act ),2000 年出口美國 10000 條短褲,為當時贊比亞紡織業最大 的對美出口單一產品訂單。2003 年,Mulungushi 紡織所屬成衣廠接受 Wal Mart 代理商投資以擴大產能,以月出口 10000 條長褲供應美國市場為目標。

但好景不長,Mulungushi 紡織廠不能自外於全球競爭,自 2004 年起

Mulungushi 即面臨連串的訂單減少,裁員,減產。最後 Mulungushi 紡織廠在 2007 年關閉,2014 年在贊比亞政府提供前 6 年免稅的誘因下,由坦桑尼亞企業家承 租廠房重新開工。191目前青島紡織在贊比亞仍繼投資經營軋棉廠和棉仔油廠。

Mulunguishi 紡織廠一度被視為中贊合作的典範,但最終以關廠告終。西方 學界認為其原因主在外部環境變遷如:2005 年 MFA( Multi Fiber Arrangement ) 終止,全球紡織品貿易自由化及 2008 年 WTO 取消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大陸成衣進 口的限制。另外,Mulunguishi 本身如設備陳舊,生產成本過高,導致競爭力不 足也是不得關廠的原因。同時贊比亞的經濟自由化進程,也是影響因素之一。贊 比亞製衣業的內銷成衣市場,由於推行自由化之初,政府取消舊衣進口稅而大受 打擊。2005 年紡織成衣業全球貿易自由化,只是加速不具競爭力的贊比亞紡織 成衣業退出市場。到 2011 年贊國僅有不到五家紡織成衣業者。192

191IanTaylor, China and Africa: Engagement and compromise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 pp.177-178.

192Ina Eirin Eliassen, “Chinese Investors: Saving the Zambi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CCS Commentary ( South Africa ), October 2012.

http://www.ccs.org.za/wp-content/upload/2012/08/CCS_Commentar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由於贊比亞盛產棉花,紡織產業雖式微,棉花仍為該國主要出口產品。自 1994 年進行棉業自由化,2005 年後外國投資者成為贊國棉業主力,66%軋棉紡紗 產業由美商 Dunavant Cotton 掌握。因於贊國紡織成衣業沒落,Dunavant 棉花

由於贊比亞盛產棉花,紡織產業雖式微,棉花仍為該國主要出口產品。自 1994 年進行棉業自由化,2005 年後外國投資者成為贊國棉業主力,66%軋棉紡紗 產業由美商 Dunavant Cotton 掌握。因於贊國紡織成衣業沒落,Dunavant 棉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