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及其政經成效研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及其政經成效研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及其政經成效研析 The Analysis of 政 Chinese治 Investment in Africa. 大. and Its Political 立 and Economic Effect.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指導教授:魏艾 博士 a. n. iv l C n hengch 研究生:王光憲 撰i U.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七月.

(2) 感謝辭 完成碩士論文是研究所課業的重整和考驗;是對個人責任感和意志的檢驗; 當然更有學習的喜悅在其中。回顧在論文撰寫個過程中,除了探索的樂趣外,更 要真心感謝師長和友人在論文停滯時的關心和幫助。 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魏艾老師。從論文計劃大綱到論文及口試, 魏老師都仔細修改,指出文稿的不足,使我能認清自已的不足,從而使論文更臻 完善。對魏老師的指引,我由衷的感謝。再者,要感謝口試委員郭武平老師和丁 永康老師所給予的指導與建議,讓論文內容更深入,更精確。 其次要感謝同學鈺傑,冠人,議文在論文格式及電腦操作上給予的指點,使 論文寫作能順暢進行;在和鈺傑討論中,更觸發了我對論文研究方向的靈感。最 後要感謝親友和家人,這其中除兆慶提供電腦操作上的幫助外,其他是在進入研. 政 治 大 母親 沈永懿女士的一席話,使我決心重入校園學習;兆慶整理出一份書單,讓 立. 究所的動機和準備上的助益。自職場退休後,憶起五十多年前於我進軍校前夕, 我照單閱讀,作為研究所考試準備;親戚海康撥冗改正我的英文考古題習作,並. ‧ 國. 學. 作講解;這些幫助使我能重拾學業並堅持完成。.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家人和親朋好友,謝謝大家在這過程中的關心。.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摘要 自中共於 2000 年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鼓勵具比較優勢的企業對外投 資以來,中資企業的對外投資區域迅速遍及全球;投資產業則從資源開發,生產 製造,工程營建,到貿易無所不包。就整體海外投資言,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直接 投資所佔比例不高,但卻引起西方媒體注目並稱之為中國對非洲的「新殖民主義」 以掠奪非洲的資源。西方媒體和部份學界「標籤化」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是 因為中國大陸觸動了非洲原有的利益格局。至於中國大陸對非洲投資的動機,西 方學界大多認為: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國企是資源尋求;私營企業為市場尋 求;從整體言,是為了轉移剩餘生產力以利結構調整。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把早先對非洲的援助向「互利共贏」的經濟合 作轉變。在推動「走出去」戰略之後,中共更於 2006 年建立「中非發展基金」. 政 治 大 模式,最受矚目是「以資源換基建」 立 的安哥拉模式,其次為普遍在非洲採行的「工. 和「中非經貿合作區」以做為促進經濟合作的機制。至於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 程援助+投資開發模式」。但中資企業由於是後進者,非洲優良的資源資產早已. ‧ 國. 學. 在西方企業手中。中資企業只有進入高風險區域投資,中石油在蘇丹的石油投資 即為一例。同時中資企業缺乏海外經驗,簡單移植國內經驗並拙於經營社區關. ‧. 係,以致贊比亞的中資勞動條件竟成為政治的動員工具。. 除經濟利益外,政治利益才是中共在非洲的核心利益;爭取非洲國家在國際. Nat. sit. y. 組織的支持以抵消西方國家的影響力是中共對非洲經濟合作的目標;而對非洲經. er. io. 濟合作的競爭力來自於中共的「不干涉」。中國大陸對非洲的直接投資,使中共 能以「全球生產網路,緊密的雙邊關係及多邊機制相結合,挑戰歐盟及美國在非. n. al. i n U. v. 洲的影響力」。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明顯改善了非洲地主國的經濟成長和就業,. Ch. engchi. 至於期望中資能協助地主國發展則有賴地主國的政策和當地人力資本的改進。 關鍵詞:新殖民主義,「走出去」戰略,經濟合作機制,核心利益. II.

(4) Abstract Since China proposed the “going out” strategy in year 2000, the enterprise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ere encouraged to mak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reg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has expanded rapidly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ir investment targets are also encompassing - resource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and trade.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FDI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Africa is not a high proportion. But it did catch the attention from Western media with so-called "neo-colonialism” – China as the new predator in Africa. The reason why some western media and academy “stigmatized” China’s investment in Africa lies in the tension within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interests. Most western scholars believe: in Africa, state-owned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resource-seeking, and private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market-seeking. All in all, their goal is to transfer the productivity in surplus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domestic economy Lately aft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 China-Africa relationship changed gradually from the earlier aid to a "win-win" cooperation. Because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 in 2006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ven build the "China-Africa Development Fund” and the “China-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Zones" as mechanism to promote economic cooperation. Meanwhile, the most noted model of China’s investment in Africa is the Angola model (“resource-for-infrastructure”), and secondly followed by the common "construction-credit-investment model." However,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still latecomers, while Western companies hold most of the quality resources.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to invest the high-risk areas, such as the oil investments in Sudan.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overseas experience and the clumsy community relations led to the case of Zambia – labor conditions unexpectedly became a tool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sum, I argue that political interest - other than economical one - is the true core interest of China in Africa. The goal of China-Africa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to earn the support from African countries and to counteract the power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comes from the "non-interference" stanc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this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 the Party is able to “challenge the EU and US influence in Africa with a constella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close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multilateral mechanism”. This direct inves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 but local policies and reform in human capital are also required if further assistance from Chinese fund is expecte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neo-colonialism, “going out” strategy, econom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re interest.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理論回顧. 5. 第二節. 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相關文獻. 15. 第三節. 西方有關中國大陸對非洲投資的研究.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1. 第三章. 中國大陸對外投資政策的回顧與前贍. 25. 第一節. 中國大陸對外投資政策的發展. 25. 第二節. 政 治 大 中國大陸對非洲經濟合作 中國大陸在非洲直接投資的概況 立. 第四章. 28. 中共非洲政策的演變. 中國大陸非洲經濟合作的機制. 42. 第二節. 安哥拉:以「資源換發展」 尼日利亞:中國移民的夢土? 贊比亞 :變調的全天候朋友 個案研究:中資企業. al. n. 第六章. n U engchi. 第一節.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在非洲的投資. 第二節. 華堅集團. 第七章. Ch. 59. er. 第四節. io. 蘇丹:中石油投資的泥淖. 42. sit. Nat. 第三節. ‧. 第二節. 個案研究:非洲國家研究. 33. y. 第五章. 30. 學. 第二節. ‧ 國. 第一節. 26. 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成效評估. iv. 51 68 81 81 90 93. 第一節. 中國大陸在非洲直接投資的經濟效益. 94. 第二節. 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政治成效. 103. 第八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研究結果及發現. 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2. 附錄. 114. 附錄一:本論文中非洲國家兩岸譯名對照表. 114. 附錄二:趙紫陽的經濟技術合作四項原則. 115. 附錄三:國務院關於加強海外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 115. IV.

(6) 附圖 附圖一:2000-2012 年中國大陸對外投資流. 117. 附圖二:2003-2012 年中國大陸對外投資流量及對非洲投資流量比較. 117. 附圖三:2003-2012 年非洲外資流量與中資流量比較. 118. 附圖四:2003-2012 年安哥拉流入外資與中資比較. 118. 附圖五:2003-2012 年尼日利亞流入外資與中資比較. 119. 附圖六:2003-2012 年蘇丹流入外資與中資比較. 119. 附圖七:2003-2012 年贊比亞外資流量和中資流入比較圖. 120. 附圖八:2001-2013 年中非貿易總額. 120. 附表 附表一:中非經貿合作區. 立. 參考文獻. 政 治 大. 121 122.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表目錄 表一:2006-2012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區域分布百分比. 28. 表二:2006-2012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區域分布百分比. 29. 表三:2006-2012 年美國和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流量比較. 29. 表四:表四:中共十六大迄 2014 年 5 月,中共高層領導訪問非洲表. 32. 表五:2004-2012 年安哥拉-中國貿易額. 47. 表六:2004-2012 年尼日利亞-中國貿易額. 58. 表七:2004-2012 年蘇丹-中國貿易額. 61. 表八:2004-2012 年贊比亞-中國貿易額. 80. 表九:CNPC 2003-2012 年原油產量表. 87. 表十:南非 1995-2012 失業率. 99. 政 治 大 表十一:2004-2012 年南非中資存量和和加納比較 表十二:2006-2010 年中資企業在加納僱用員工分類百分比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00 100.

(8) 第一章. 緒論. 中國大陸自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 開放路線後,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1中國大陸於經濟體制改革時,同 步啟動了對外開放。使中國大陸由「自力更生」的閉關自守戰略,向出口導向戰 略緩步轉型。2由於中國大陸具備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的比較優勢,中國大陸的開 放迅速吸引東亞國家的勞動密集產業向大陸轉移。從 1990 年代開始,「中國大 陸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一直都是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首位」。3大量海外資金和技 術的投入,推動了中國大陸的經濟迅速成長,並提高了國家綜合實力。隨著中國 大陸經濟實力逐步提升,對支持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和技術的缺口,成為改變中 國大陸政策上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但回顧中共對企業向海外投資政策 的轉變,是深具政治經濟學意義的。. 政 治 大 見」。該「意見」建議「目前,我國尚不具備大規模到海外投資的條件,到海外 立 在 1991 年,中國大陸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關於加強海外投資項目管理意. 投資辦企業主要應以我國需要出發,側重利用外國的技術,資源和市場以補充國. ‧ 國. 學. 內的不足」。4這個建議基本上是由限制海外投資的思維出發,但也不得不同意 在「補充國內不足」的條件下,企業可以對海外投資。1991 年,正是中共保守. ‧. 派當道,尚未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時,因此當時計委的意見具有政治現實結 合經濟需求的政治經濟考量。5. Nat. sit. y. 1992 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後舉行的中共十四大中,江澤民在十四大政治. er. io. 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擴大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但在這個階段,. al. v i n 中共十四大報告:「...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份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 Ch engchi U 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新華網, n. 1. http://www.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697148.htm 2.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 ( 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2005 年 6 月 ),頁 354-355。吳敬璉指出:由於對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的分野認識不清,官員在工 作中繼續執行進口替代的配套政策,並未貫徹出口導向方針。. 3. 陳明祺,陶儀芬,「全球資本主義,台商與中國經濟發展」,田弘茂,黃偉峰主編,台商與中國經 濟發展 ( 台北:國策研究院,2010 年 11 月 ),頁 55。. 4. 趙曉笛,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長期發展趨勢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年 9 月),頁 57。. 5.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頁.11。 http://www.bannedbook.org/researches/files.1910. 1.

(9) 中國大陸的對外開放主要還是在〝引進來〞,但〝走出去〞開始進入政策範疇。 1997 年,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中強調:要「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 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這期間中國大陸 企業的對外投資開始穩步增長。6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深化,經濟高速發展,石油消費增加,在 1993 年中 國大陸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為支持經濟永續發展,中國大陸極需彌補資源和技術 的缺口,因此中共在 2001 年的「十五計劃」(2001-2005 年)中提出:「實施『走 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 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展開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 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鼓勵企業利用國外智力資源,在境 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和設計中心。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跨國經營,實現國際化發. 政 治 大 後呈逐年走高的態勢。依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資料,中國大陸對外直 立 展」。在「十五計劃」的政策推動下,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自 2002 年. ‧ 國. 學. 接投資流量走勢在 1990-2001 年間起伏不定;2002 年以後呈穩定成長之勢,2002 年為 25 億美元,2012 年為 842 億美元。2002-2012 年間中國大陸對外投資流量. ‧. 請參閱附圖一。. 就投資區域而言,中國大陸做為開發中國家,在直接海外投資的區域選擇上. y. Nat. 是既投資已開發國家,也投資開發中國家。就投資產業而言,是從資源開發,生. er. io. 接投資佔很小的比重。. sit. 產製造,運輸,貿易無所不包。但就中國大陸整體海外直接投資而言,非洲的直. al. n. v i n Ch 注意並稱之為中國對非洲的「新殖民主義」。 i U e n g c h 實況為何?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 但 2006 年以來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經濟援助和資源投資,突然引起西方媒體 7. 資是殖民主義行為嗎?或者這僅是因為中國大陸在非洲的商業行為觸動了西方. 國家原有的利益格局?今日的中共已遠離「革命輸出年代」,縱然對外經濟活動 免不了帶有經濟外交的意涵。但取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可能才是中國大陸「走 出去」戰略的初衷。. 6. 「十四,十五大政治報告」,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7. 中央社引用外電報導:...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 ( 2007 年 8 月 2 日 ), http://www.cooloud.org.tw/node/7321。 2011 年 6 月 14 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贊比亞首都盧卡薩稱:中國在不斷加強與非洲關係時, 非洲必須警惕新殖民主義出現。http://www.phtv.ifeng.com. 2.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的驅動下,1980 年代中期開發中國家開始參與海外 直接投資。當時在美國市場端,用擠壓消費品製造成本,以擴大消費市場策略之 下,要求東亞國家勞動密集產業向要素價格低廉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轉移。等到 金磚四國崛起,開發中國家向海外直接投資的主角轉而以金磚四國為主。這其中 以中國大陸的對海外直接投資最受矚目,並屢有爭議搬上檯面。例如 2005 年, 中海油以 185 億美元標購美國加洲聯合石油公司( UNOCAL ),美國國會以安全為 由致使併購案作罷。 新興市埸經濟體向海外投資不僅是參與全球經濟,更重要的是經由對外投資 擴展在區域和全球的市場。8中國大陸對外投資的目的除企業以開發市埸為主要 動機外,在政策指導上更著重於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取得。因此中國大陸對. 政 治 大 習管理經驗;輸出過剩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這也是非 立 外投資的戰略意涵在於:利用國外資源,彌補國內的不足;引進技術,設備,學 洲佔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比例不高的原因。. ‧ 國. 學. 但西方國家為什麼要指責中國大陸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呢?我們可以從多 個途徑去解釋,例如經濟意識形態的歧異,政治體制的差別等。本論文假設:中. ‧. 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是以經濟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的,但在實際做法上有 高度歷史制度主義的路徑依賴。在此假設基礎上,本論文從回顧中共政權和非洲. Nat. sit. y. 的關係,到改革開放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驅動下對外投資政策的轉變,以. er. io. 探索中國大陸對非洲投資的政策機制,投資模式和動機。以評估中國大陸對非洲 投資的具體成效和限制,以為深入研究中國大陸對非洲的政治經濟發展影響的參. al. n. 考。.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研究範圍 要研究當前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直接投資,不可忽略歷史的延續性,一方面因 為中共在政經決策上有強烈的路徑依賴慣性,同時當前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經濟活 動是鑲嵌在制度和援助的框架中。因此本論文會簡略回顧 1955 年萬隆會議以 來,中共的對非政策和援助,及改革開放之後政策的轉變,新的對非洲經濟外交 機制的建立。但本論文將研究重點置於 2000 年到 2012 年期間中國大陸對非洲的 直接投資上。正如前述,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面向不一,途徑各異有些是以基 8. Address delivered by Shri. Harun R Khan, Deputy Governor, Reserve Bank of India, Mumbai on March 2, 2012. http://ribidocs.rbi.org.in/rodcs/speeches/PDFs/OV27022012.pdf. 3.

(11) 礎建設援建切入,換取資源開採權,有些又以合資入股進入能源產業。況且中國 大陸在非洲投資的企業又可區分為國企和私營企業,而投資領域廣泛,遍及採 礦,製造,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及金融服務業。本論文置研究於非金融類投資上。 至於在產業選擇上,本論文側重挑選國有企業中,在非洲具代表性的企業做個案 分析。因此本論文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做為個案,分析他們在非洲的業務 情況,他們的業務和國家政策是否存在內在連結。在民營企業領域,本論文選華 堅鞋業做個案研究。 雖然我們通常把非洲視為一個整體,但非洲是面積 3020 萬平方公里,10 億 人口的世界第二大洲,他由 54 個國家組成。中國大陸對外投資在非洲的覆蓋率, 於 2011 年高達 85%;2012 年在非洲的礦產投資覆蓋率達 40%;工程承包覆蓋率為 73%。9因此非洲做為整體,其中存在個體的特殊性。本論文將以 UNCTAD-The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 選出的海外直接投資回報最高 20 國中的四個非洲國家. 政 治 大 外加蘇丹( Sudan )做為個案,以探討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模式及成效。 立. 之中的三個國家,安哥拉( Angola ),尼日利亞( Nigeria ),贊比亞( Zambia ) 有關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數據資料,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家. ‧ 國. 學. 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所發佈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和聯合國貿 易發展會議( UNCTAD )所發表的「世界投資報告」做為分析基礎。對非洲國家個. ‧. 案研究的相關數據,以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有關 資料為分析基礎。為避免引用不同數據來源,所導致的落差,在比較分析相同變. Nat. sit. y. 項時,本論文將採用相同數據來源。為行文方便文中所提及的非洲國名,以大陸. n. al. er. io. 中文譯名和英文併用。. 9. Ch. engchi. i n U. v.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1 年度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gzyb/bolian/20130923082710756.pdf 李國學,王永中,張明,「2013 年第 1 季度中國對外投資報告」, http://www.iwep.org.cn/upload/2013/03/d20130327145530252.pdf 覆蓋率是度量測試完整性的手段,它反映某件事物佔整體的百分比。以中國大陸對非洲的投資覆蓋率為 例,是表達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國家數佔非洲國家總數的百分比。. 4.

(12) 第二章. 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Paul N. Doremus 認為外國直接投資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不過是具有海外 業務的國內公司,母國的經濟結構及經濟意識形態,對跨國公司的策略及行動產 生極大的影響。不同國籍的跨國公司在策略及行為上的差別,反映各國的制度性 結構,經濟政策及社會特性。10 由於非洲處於相對貧窮的情況,前殖民地宗主國和新興經濟體在對非洲進行 投資時,也同時給予經濟援助。這種情況下,各國對非洲的投資是鑲嵌在各國或 國際組織的制度和援助條件的框架之中。再加上中國大陸被視為國家資本主義政 權,11因此在理論回顧範疇中,將先釐清新殖民主義指涉為何,再就國際政治經 濟學和海外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做文獻回顧,並整理大陸和西方學界的相關研 究,以作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以有助於對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狀況的瞭解和 評估。. 立. 理論回顧. 學. ‧ 國. 第一節. 政 治 大. 一,新殖民主義. ‧. 新殖民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 1961 年 3 月,在開羅召開的第三屈全非人民大. Nat. sit. y. 會通過的有關新殖民主義決議。新殖民主義主要是指,前殖民地獨立建國後,前. er. io. 殖民母體改變殖民主義時代強佔土地,剝削當地人民,掠奪資源的手段。轉為以 強佔市場,掠奪資源的經濟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的代表性論述是 1965 年恩克. n. al. i n U. v. 魯瑪( Kwame Nkrumah )的著作〝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最後階段〞. Ch. engchi. ( New-Colonialism , the Last Stage of Imperialism )。他在書中闡述西方 資本主義國家要維持福利國家制度,又要因應冷戰格局下的軍備負擔,而從殖民 統治取得利益的模式已不再有效。因此前西方殖民國家就轉而以國際金融機構控 制前殖民地國家以獲取最大利益,支應資金需求。由於發達國家的資本進入不發 達地區的目的是剝削,而非發展。因此在新殖民主義控制下,投資的後果反而擴. 10.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 (台北:桂. 冠圖書,2004 年 1 月),頁 351,362-364。 11. Xing, L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描述中國大陸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和可能的轉型途徑。 http://journals.aau.dk/index.php/jcir/artical/download/218/155. 5.

(13) 大了窮國和富國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新殖民主義不但進行經濟剝削,更以「文化 霸權」滲透,壟斷當地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文化活動。12 另外,古典依賴理論學者阿敏( Samir Amin )從資本主義的全球累積出發, 認為核心國家的發展是以邊陲國家的低度發展而取得的。 這種核心和邊陲關係 構成了資本主義體系,因此邊陲國家的問題不在進入資本主義階段,而在核心和 邊陲的不平等的關係。造成這種支配與剝削關係的動力在價值轉移( transfer of value),即以先進生產方式進入邊陲生產,再經由低工資勞工的高生產力,把價值 轉回核心國家。阿敏在 1971 年分析西非前法屬殖民地獨立前後的經濟發展,認 為非洲要依賴外國發展資本是不可能的。他認為:除了對資本主義中心國家的依 賴是不發展的原因外;邊陲國家由於國內經濟體系的脫節,不能形成在經濟意義 上完整的國內市場,使輕工業發展無法產生外溢效應,也是不發展的因素之一。 13. 二, 歷史制度主義. 立. 政 治 大. 歷史制度主義是新制度主義的分析途徑之一,其特徵在將制度組織和政治經. ‧ 國. 學. 濟結構視為建構集體行為並產生差異性的決定性因素。歷史制度主義將制度界定 為嵌入政體或政治經濟結構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規則,規範和慣例。因此. ‧. 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範圍是相對廣泛的。在分析的範疇上,歷史制度主義有四個 主要的特點:傾向於在廣泛的意義上,界定人和制度的相互關係;強調制度運作. Nat. sit. y. 和產生過程中權力的非對稱性;強調制度建立和發展過程的路徑依賴和意外後. er. io. 果;在研究上著重整合制度分析和產生政治後果的其他因素。對制度如何影響人 的行為,新制度主義提出兩種途徑,「文化途徑」和「算計途徑」。「文化途徑」. n. al. i n U. v. 認為個人行為是意識形態/世界觀的產物。「算計途徑」則認為個人在追求利益. Ch. engchi. 最大化時,制度提供其他行動者的相關資訊,形塑行動者的策略。 制度為什麼會形成規則化的路徑依賴呢?「文化途徑」認為,由於制度是集 體行為的構成要素,除非突發/意外因素造成歷史斷裂。由於制度的抗拒本質會 塑造具體選擇,不可能被某些行動或個體改變。「算計途徑」則認為,個體依循 制度是因為偏離制度的個體情況會更糟。因此制度的活力,取決於解決集體困境 的能力。歷史制度主義在操作上,通常在兩者之間隨意選用。另外,歷史制度. 12. 趙希方, 後殖民理論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頁 29-33。. 13. 趙希方趙, 同前揭書, 頁 34-35。王佳煌,國家發展 (台北:臺灣書店,中華民國 87 年 3 月), 頁 63-68。. 6.

(14) 主義強調社會因果關係中的「路徑依賴」,因為過去制度與現在的觀念信仰存在 相互連結,成為路徑發展的相對穩定的核心因素。14 三,國際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關注於政治和經濟的交集,或政治在經濟過程中的角色。政治會 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而經濟運行則相當依賴政治發展的情況。因此可將政治經濟 學界定為市場機能和國家之間的互動。而政治經濟學詮釋的核心概念是以市場鑲 嵌在更大的社會政治體系中為基礎。而國家和市場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即為國家 以政策和政治利益來影響經濟活動及其成本和利潤的分配。而市場和經濟力量也 影響國家和政治行動主體間權力和福利的分配。15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 的代表性學派之一,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焦點延伸到國際層面。國際政治經濟學. 政 治 大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在分析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相互作用;斯特蘭奇( Susan 立. 對如何處理國際政治和經濟關係,有兩種看法:吉爾平( Robert Gilpin )認為 Strange )把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作分析政治機構和市場力量間相互影響的「分析. ‧ 國. 學. 架構」。16. 吉爾平認為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人類生活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馬克思. ‧. 主義在道德和知識上的分歧而被分化了。這種分歧主要表現在社會組織和經濟事 務對市場的角色和意義上。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不免也受到這三種意識形態影. er. io. sit. y. Nat. 響。. (一) 政治經濟學的三種觀點17.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當前在全球化帶動的經濟和技術相互依存環境下,貿易,金融和對外投資能 輕易的跨越國境,脫離政治控制,進行產業價值鏈整合,追求利潤最大化。國家 則力圖控制經濟成長與資本積累的過程,以利用經濟活動為國家利益服務。因 此,吉爾平認為: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因果關係;經濟變化和政治變化的影響;. 14. 薛嘵源,陳家剛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4 月 ), 頁 195-211。. 15. 楊宇光譯,羅伯特.吉爾平著, 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 10 月),頁 1-2。. 16.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 (台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2 月),頁 266-267。. 17. 楊宇光譯,羅伯特.吉爾平著, 同前揭書, 頁 24-39。. 7.

(15) 世界市場經濟對國際間財富分配,對個別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福利的影響;是國 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問題。對這些經濟和政治事務間關係,有三種對立的觀 點,被人類社會曾經或正在實踐的信念。 1, 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從經濟角度看國際政治,堅信自由市場力量最終將糾正不理性 的政治考量。相信行為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反對任何形式的市場干 預。主張自由貿易,認為國際貿易是互惠互利行為,有助於國際的和平。 經濟自由主義是和政治自由主義共同發展,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經過長期 發展經濟自由主義己形成多種類型的自由主義流派,如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 凱因斯主義學派和貨幣主義學派等。各學派在觀點上各有側重,有的注重平等, 主張以社會民主與國家干預來達到目標;有的主張自由與非國家干預,認為經濟. 政 治 大 是處理國內和國際經濟最有效的手段。而市場是為滿足人類需求而自發產生的, 立 發展,必將以經濟平等為代價。但所有的經濟自由主義都同意,市場和價格機制 並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而市場體系的基本原理在增加經濟效益,加速經濟成. ‧ 國. 學. 長,進而改善人類福祉。. 經濟自由主義基本上有四個基本假設:首先,每個消費者,家庭或公司是社. ‧. 會的基礎,並都是理性的行為者,努力以最小的花費以取得最大的價值,但動機 理性並不能保證結果;其次,從長遠觀點看,市場經濟的趨勢是平衡與內在穩定,. Nat. sit. y. 這在市場營運及制約各種市場法則實施的基本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三,. er. io.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有長期協調一致性,並遠勝於任何暫時 利益衝突的協調一致性;最後,經濟將持續發展,並表現在人均財富的增長上。. n. al. i n U. v. 在以上假設下,經濟自由主義相信貿易及相互依存關係帶來的互惠將有助於. Ch. engchi. 鞏固國家的合作,對維持現狀提供了保證。經濟自由主義者相信市場力量是理 性,無法抗拒的力量。因此經濟自由主義在國家發展上,不認為政治因素可起到 決定性因素,而主張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外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才是達致國家發展 的正確途徑。 2, 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是經濟活動要為國家建設服務,政治因素決定經濟 關係。經濟民族主義因內容不同,曾以多種形式出現:經濟重商主義,工業重商 主義,現代則以〝策略貿易理論〞成為新重商主義的特色。但不論以何種內容出 現,經濟民族主義始終堅持國家權力和國家獨立性。經濟民族主義的目標是工業 化,其理由在於工業化的溢出效應,會促進經濟總體發展,能鞏固政治自主權和 國家安全。. 8.

(16) 重商主義是經濟民族主義的一個面向。重商主義強調為追求國家利益極大 化,市場要服從國家利益。在德意志發展工業階段,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 主張以國家干預來保護本國新興產業免於國外競爭,是重商主義實踐的典型。18二 十世紀以來,重商主義政策轉向關稅,非關稅障礙,配額,貿易管制及軍經援助 等對外政策上。克魯曼(Paul Krugman )把這些政策稱為策略貿易理論 ( strategic trade theory )。策略貿易理論主張以行政指導,補貼,優惠稅率 扶植高科技和高就業產業以建立寡佔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19 總之經濟民族主義在本質上是反對自由貿易的,認為政府干預有利於產業保 持領先,增進社會福祉。如果某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大於其他產業,政府應該予 以支持以形成對整體經濟的外溢效果與積極的外部效應。 3,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理論的核心是經濟決定論,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在經濟決. 政 治 大 即階級鬥爭必然發生。列寧的政治經濟學簡言之就是在資本主義不斷擴張下,為 立. 定論基礎下,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不可避免的困境, 尋求市場和原料來源,必然走向帝國主義掠奪,剝削殖民地。而帝國主義之間最. ‧ 國. 學. 終必將爆發衝突。.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架構是以世界整體為途徑,不同於經濟自由主. ‧. 義和經濟民族主義以國家為分析單位。但馬克思主義體系雖以經濟決定論最引人 注目,但對國家的有關論述是不容忽視的。基本上,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的工具,. Nat. sit er. io. 在的生產關係。. y. 國家的功能在迫使受剝削的無產階級乖乖就範,或建立「意識形態」以合理化存 馬克思主義有四個基本要素:首先,根據辯證唯物論,客觀的現實世界是變. n. al. i n U. v. 動,衝突的。因此經濟自由主義所認定的均衡狀態,是不存在的;其次,根據歷. Ch. engchi. 史唯物論,歷史發展是生產力和經濟活動的發展,加上由分配引起的階級鬥爭; 第三,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和勞動力商品化,兩者促進生產 力的發展和資本積累,生產關係的內在矛盾將促使資本主義走上滅亡;相信社會 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必然凋萎,是由三條經濟規律決定的:首先 是不平衡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是商品生產力與消費者購買力之間的不 平衡,將造成生產與消費的失調,導致週期性的經濟波動與蕭條;其次,資本主 義的動力是在對剩餘價值的追求,但將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最後時機成熟, 18. List, Friedrich, "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Chapter12 and 26," in Axel Hulsemeyer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an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52-55.. 19. 張亞中主編,同前揭書, 頁 269-274。. 9.

(17) 無產階級革命必然爆發;最後,隨著資本積累和富裕增加,利潤逐漸下降,對投 資的刺激也逐漸減少,由於利潤下降的趨勢不可免,最終將造成經濟蕭條,失業 增加,無產階級終將起而反抗並摧毀資本主義制度。 由於資本主義並未如馬克思的預言而崩潰,列寧提出新的論述,認為資本主 義通過帝國主義的擴張,己避開資本主義必然消亡規律的制約。但由於資本主義 的經濟成長和資本積累的不相適應,使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 種不穩定狀態,是資本主義國家間各國力量的不平衡發展所引發的危機,最終將 引起帝國主義之間的衝突,導致資本主義滅亡。列寧把對資本主義的的經濟性批 判,轉為對競爭性重商主義民族國家的政治性批判。總的來說,列寧認為資本主 義為追求利潤和資本積累,造成工業技術擴散,促進了世界發展。但也為自己創 造了競爭對手,激烈的經濟競爭最終將引發戰爭。20 1960 年代中期,一種馬克斯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混合的依賴理論興起。依. 政 治 大 國內財富分配。依賴理論的核心是資本主義核心和邊陲的剝削關係,和邊陲對核 立 賴理論從馬克斯主義汲取對資本帝國主義的理論,著眼於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和 心的依賴。各種不同的依賴理論研究者都認為拉美國家的不發展是淵源於資本主. ‧ 國. 學. 義體系的外部力量,而不是這些國家的政策本身。直到卡多索(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 提出依賴發展理論,雖延續古典依賴理論帝國主義核心國. ‧. 家支配世界經濟的觀點,但強調邊陲國家可以在依賴狀況下取得片面發展。卡多 索把依賴和發展視為邊陲經濟透過工業化與世界市場整合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 Nat. sit. n. al. er. io. 賴。21. y. 開發中國家可以利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依賴關係來發展經濟,並逐步脫離依. (二) 國際政治經濟學:跨國公司的論述. Ch. engchi. i n U. v. 跨國公司做為海外直接投資的行動者,有必要在此對有關跨國公司的論述做 個簡要的回顧。跨國公司被定義為特定國籍的公司,在一個以上的其他國家設有 子公司並擁有全部或部分經營權。跨國公司經由海外直接投資,以併購或興建以 在地主國從事生產,服務和市場開發業務。22 二戰之後,跨國公司開始整合國際貿易和外來直接投資,此時大多數經濟學 家都認同孟代爾( Robert Mundell )從赫克紹-歐林定理出發,推論出的「孟代. 20. 楊宇光譯,羅伯特.吉爾平著, 同前揭書, 頁 43-45。. 21. 張亞中主編,同前揭書, 頁 288-290。. 22.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台北:桂冠 圖書有限公司,2004 年 1 月),頁 337。. 10.

(18) 爾同值定律」( Mundell equivalency ),即生產要素的交易和產品的交易,兩種 貿易型態效果相同,是可以相互替換的。23因此透過海外投資進行國際轉移,其影 響不亞於貨物在國際間的流通。換言之基於生產因素所進行的專業分工,可透過 海外投資來加以推動。除了 Robert Mundell 的洞見外,Raymond Vernon 的產品 循環理論, John Dunning 提出的折衷理論和 Michael Porter 的競爭優勢理論 也都從不同視角提出跨國公司遂行海外投資的動因。 在政治經濟學中對跨國公司的理論論述可分為:準馬克斯主義批判及國家中 心論。以下即分別概述兩種理論對跨國公司的看法。 1, 準馬克斯主義研究途徑 Stephen Hymer 認為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除了是企業的擴張策略之 外,也代表企業為了掌控海外生產和其他相關設施的企圖心。他運用產業組織理. 政 治 大 的壟斷性優勢。他認為具有壟斷特質的跨國公司,將循兩個基本規律發展:首先, 立 論和折衷理論研究跨國公司,認為美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主要目的在建立企業 跨國公司在發展擴大中,將建立一種科層型態的核心/邊陲結構及全球性國際分. ‧ 國. 學. 工;其次以依賴理論為基礎,北半球核心的發展和南半球邊陲的落後,成為跨國 企業發展主導下發展的一體兩面。24. ‧. 2, 國家中心論的研究途徑. Nat. sit. y. 國家中心論強調跨國公司的崛起,取決於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簡言之,當. er. io. 前有利跨國公司發展的經濟體系,是因為有利於資本主義強權的利益而得以建立 和維持。另外國家中心論者認為:跨國公司本質上是反映本國的社會,經濟及文. n. al. i n U. v. 化價值。不論跨國公司如何強調國際化,實際上是本國經濟,文化和歷史的產物。 25. Ch. engchi. 四,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學者以貿易理論解釋國際投資。但隨著第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後,跨國公司向全球擴張,逐漸發展出眾多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流派。 這些理論主要可分為決定跨國公司直接對外投資的動機因素,和外國直接投資對. 23.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同前揭書,頁 339-340。. 24.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同前揭書,頁 348-350. 25.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同前揭書,頁 351-352。. 11.

(19) 地主國的影響兩類。本論文探討的理論文獻集中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素上。 26. (一) 產品循環理論( product life cycle ) Raymond Veron 於 1966 年提出產品循環理論,以動態的觀點看企業的海外 投資行為。產品循環理論認為:每項產品都有相同的生命週期,所有產品都從研 發開始,進入產品成熟期,漸漸消失優勢,最後被取代。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初期, 企業以本國為生產基地,製造和出口新產品。在一段時間以後,產品趨於成熟, 生產過程標準化,技術向外流通及海外需求擴張,促使模仿者競相投入市場。此 時,原先的創新者必須在海外建立生產線,以阻止外國競爭者進入市場或削弱對 方的優勢。依據產品循環理論的觀點,跨國公司是以海外直接投資,作為競爭的 工具,以維持本身的市場優勢。27 除產品循環理論外,自 1960 年代以來經濟學者分別從產業組織理論和國際. 政 治 大 的動機,區位選擇,對本國和接受投資國的影響。以下將略述各理論的概要。 立. 貿易理論途徑,分別發展出不同的國際投資理論,用來解釋跨國企業對海外投資 Stephen Hymer 於 1960 年提出壟斷優勢理論( specific advantage theory ),. ‧ 國. 學. 企業之所以進行海外投資,是要利用本身的壟斷優勢來消除外部市場的不完全 性。因此企業是以拓展海外市場,作為規避競爭,提高穫利的手段。. ‧. Peter Buckley 和 Mark Casson 於 1976 年提出內部化理論( internalization theroy ),以交易成本的概念用來解釋企業海外投資。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性(主. Nat. sit. y. 要指中間產品交易的不完全競爭)導致壟斷,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而海外直接. n. al. er. io. 投資則是將外部市場交易轉為企業的內部交易,形成內部化市場以降低成本。28 (二) 比較優勢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日本學者小島清( Kiyoshi Kojima )在 1977 年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又稱邊 際產業擴張理論。他比較美國和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認為對海外直接投資不能 僅從微觀的壟斷優勢出發,還要考量宏觀的國際分工原則。他以日本為例,日本 將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移往具比較優勢的地主國,而在本土則集中發展更具比較 優勢的產業。29. 26. 沈桂龍,中國 FDI 績效研究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年 12 月),頁 12-13。. 27. 沈桂龍,同前揭書, 頁 37-40。. 28. 沈桂龍,同前揭書, 頁 34-36。. 29. 趙曉笛,同前揭書, 頁 5。. 12.

(20) (三) 小規模技術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是威爾斯 ( Louis T. Wells ) 於 1983 年提出。開發中國 家對外投資的競爭優勢,在於小規模技術。威爾斯認為開發中國家的企業擁有對 小市場服務的生產技術,這些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徵的低成本技術,能滿足開發中 國家的市場需要。因此開發中國家在引進外國投資時,引進同為開發中國家的投 資,由於彼此的相似性,反而對雙方更有利。小規模技術理論說明了全球市場的 多元化,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即使技術經營規模不如已開發國家,仍能找到可發揮 比較優勢的海外直接投資區域。30 (四) 折衷理論( electic theory ) John H. Dunning 將各種海外投資理論整合,提出折衷理論。折衷理論對大 多數的海外投資有較強的解釋性。折衷理論認為企業要從事海外直接投資,必須. 政 治 大 ( locational advantage立 )和內部化優勢( internalization adavantage )。. 具備三種優勢。這三個優勢是所有權優勢( owenership advantage ), 區位優勢 所有權優勢是指企業擁有或可以取得其他企業沒有或無法取得的資產或資. ‧ 國. 學. 源所有權。這種優勢泛指:廣義的技術優勢:除生產技術外,也包括了專利,研 發和行銷的利基和創新;組織管理優勢:生管,行銷和人力資源在系統管理上的. ‧. 優勢。企業規模優勢:企業要大到在生產,研發,行銷上具備規模優勢。金融與 貨幣優勢:要有資金實力,具備信用優勢和成本優勢。. Nat. sit. y. 內部化優勢意謂著,面對交易市場的不完善,為降低交易成本,企業到海外. er. io. 直接投資。從而把外部市埸的中間產品活動內部化,將原來的外部市場轉變為內 部市場,以強化自身的競爭力。簡言之,企業為避開市場不完善,將所有權優勢. al. n. 保持在企業的內部。. Ch. engchi. i n U. v. 區位優勢是指企業對海外投資時,考量投資地區所具備的要素稟賦優勢。區 位優勢可分為直接區位優勢和間接區位優勢,前者是企業為外部市埸的勞動成 本,市場進入等因素吸引而前往投資,後者是本國經濟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業對 外投資。折衷理論中的三個因素是互相關聯的,只有三個因素都具備時,企業才 應進行海外投資以增進企業利益。31海外直接投資對交易成本內部化和所有權優 勢有正面效益,同時又能夠充分利用地主國廉價勞動力和特有資源。這將使對外 直接投資者能創造比投資者母國企業更好的優勢條件。32 30. 趙曉笛,同前揭書, 頁 6-7。. 31. Dunning, John H.,〝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EN. Activity,〞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no.9 (2000),pp.163-190.沈桂龍,前揭書, 頁 43-45。 32. 陳怡伸,張晉閣,許孝慈譯,羅伯特.吉爾平著,同前揭書, 頁 345-346。. 13.

(21) (五)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 John H. Dunning 於 1980 年代提出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某個國家的直 接投資流入和流出,和該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關。這是折衷 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除確認折衷理論三要素的重要性外。Dunning 提出:國際投 資發展的 J 曲線,根據人均 GDP 將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可從 各階段國際投資的流入和流出的關係中,分析開發中國家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 影響。331988 年, Dunning 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出第五個階段:34 第一階段,為開發中國家海外直接投資進入的初始階段,國家貧窮,少有對 外直接投資。由於不具備區位優勢,外資流入很少或沒有。此時淨對外投資為負 值。按 1988 年的數據人均 GDP 低於 1110 美元的國家屬於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由於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區位優勢得到改善,外資進入規模不斷 擴大。但本國企業技術能力不足,內部化優勢和所有權優勢有限,雖對外直接投. 政 治 大 1110-5420 美元的國家屬於此列。 立. 資開始出現,但淨對外投資負值仍在增加。按 1988 年的數據,人均 GDP 在 第三階段,國家的生產技術能力提高,某些本土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 ‧ 國. 學. 勢改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大幅增加。但淨對外投資仍為負值,但負值已在縮小。 按 1988 年的數據,人均 GDP 在 5420-10919 美元的國家屬於此列。. ‧. 第四階段,此時國家的淨對外直接投資轉正,本土企業有廣泛的內部化優勢 和所有權優勢,並能利用地主國的區位優勢,對外直接投資的成長遂高於外資流. Nat. sit. y. 入。按 1988 年的數據,人均 GDP 在 10919 美元以上的國家屬於此列。. er. io. 第五階段,此時對外直接投資與流入直接投資同步成長,淨對外直接投資額 波動縮小。進入這個階段的國家,代表國家經濟和企業的國際化,其企業結構和. n. al. i n U. v. 資產結構和已開發國家趨同,國家間的直接投資將趨於平衡。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Ch. engchi. 主在闡述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入和流出和人均 GDP 存在相互關係。但除人均 GDP 外,國家的發展戰略,政策措施,經濟結構對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都存在某 種影響。 (六) 競爭優勢理論( competitive advantage ) 1990 年,Michael E. Porter 提出競爭優勢理論。他專注於跨國公司的發展 機制,關切的核心問題是:國際競爭環境,企業的競爭戰略和組織結構三者間的 33. 趙曉笛, 同前揭書, 頁 11-17。. 34. Dunning, John H.,"The E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19, No.1 (Spring 1988 ),pp1-25.. 14.

(22) 動態調整和相互適應。在他看來,企業對外投資是國內競爭的後果。波特認為企 業的組織結構和進行經濟活動的地點選擇,都受到企業策略的影響。而海外直接 投資可以使企業具有較本國企業較強的競爭優勢,是在於跨國公司有較多的策略 選擇。跨國公司除了利用海外的比較利益之外,並可建立複雜的企業關係網絡及 資訊壟斷優勢,使本身佔有產業主導地位。35 另外波特( Michael E. Porter )在競爭優勢理論中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即 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客服的整個循環過程中,每項活動都可以創造價值,因 此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構成了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價值鏈的概念, 使企業能從生產經營活動中,各個不同部門間的經濟流動,組織及業務動態的分 析中,找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價值鏈和海外直接投資的關係,在於企業只要控制 價值鏈的核心部位,其他部位可以分離出去。因此在低成本和差異化的要求下, 零部件生產,產品組裝和製造就被移至海外具比較優勢的地區生產。36. 政 治 大 國家仍以指導性計劃引領經濟運行,因此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將不僅是追求 立 中國大陸目前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接受市場機制和利益驅動。但. 企業利潤最大而已,其內在的的政治經濟意涵是不容忽略的。在中國大陸現行體. ‧ 國. 學. 制框架下,我們檢視分析中國大陸的對非洲直接投資時,有必要以國際政治經濟 學結合國際投資理論的視角下進行。本論文將以經濟民族主義/重商主義結合國. ‧. 際投資理論的框架分析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直接投資。. Nat. er. io. sit. y. 第二節 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 李金珊,張默含認為中國大陸學界在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上,可區分為宏. n. al. i n U. v. 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宏觀維度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大陸企業和國家的關係,. Ch. engchi. 如研究企業在從事海外投資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限制。另外,地主國對外資優惠 措施或障礙也在宏觀研究之列。中觀維度的研究聚焦於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投資的 區位選擇和產業分析。微觀維度則關注於分析中國大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 和障礙。但中國大陸在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研究上,大多著眼於對投資現狀,風險 和投資模式的分析。很少有完全從宏觀維度或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視角,對非洲 的投資進行分析。37 35. 沈桂龍,同前揭書, 頁 50-51。. 36. 張娟,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基於價值鏈的視角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 版社,2008 年 11 月),頁 28-33。. 37. 李金珊,張默含,「中國對外投資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述評」, 現代管理科學 (南京), 2012 年第 2 期,頁 6-8。 15.

(23) 一,宏觀研究及海外投資理論對現狀的適用性 陳大文,劉靜,鄧竟成認為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以綠地投資為主,適 用小規模技術理論。38李芳桂,儲賀軍提出:「中國和非洲 26 個國家簽定了雙邊 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與 8 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並認為小島清的 比較優勢理論,符合中國大陸產業發展的實際,中國大陸企業選擇非洲為投資區 域是至當的。39姚梅桂認為,〝資源-信貸-項目〞一攬子合作模式和經貿合作區 模式是中國對非洲投資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戰略性,獨有的合作模式。然而面對外 部環境變化,中國大陸應順應非洲需求,與當地經濟社會融合;實現投資主體多 元化,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以開放的心態支持國際合作,這是中國大陸未來 必走的道路。40. 政 治 大 二,中觀層面對非洲投資的現狀,特點和產業分析 立. ‧ 國. 學. 董艷,張大永,蔡棟梁經由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目標國家 的市場規模和基礎建設會顯著影響投資決策;能源是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影響因. ‧. 素;對投資者來說,地主國的經濟,法律和政治環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最後, 中國大陸的投資者對非洲國家沒有明顯的偏好。中國大陸投資者投資非洲國家的. Nat. sit. y. 因素為:地主國的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及能源儲量。同時,中國大陸投資者對地. er. io. 主國的風險認識不足。41. 潘宏和陳天香分析了非洲的主要區域和行業的特點,認為雙方具有互補性,. n. al. i n U. v. 但非洲國家政,經情勢,基礎設施,財稅政策各不相同。企業在投資前要謹慎選. 38. Ch. engchi. 陳大文,劉靜,鄧竟成,「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的發展及其影響」, 黑龍江對外經貿 (哈爾 濱) 2007 年,第 9 期,頁 32-34。. 39. 李芳桂,儲賀軍,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2010(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年 6 月 ). 頁 162-163。 40. 姚梅桂,「中國對非洲投資合作的主要模式及挑戰」, http://qk.cass.cn/xyfz/201310/p0201310214819009737.pdf. 41. 董艷,張大永,蔡棟梁,「走進非洲:中國對非洲投資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 (北京). 第 19 卷第 2 期(2011 年 1 月),頁 675-690. http://www.nsd.edu.cn/cn/download/ceq/10_2/14.pdf. 16.

(24) 擇,切不可盲目投資。在投資行業上,以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和製造 業是適合中資投資的行業。42 張娟,劉鑽石分析中國大陸對非洲的資源尋求戰略,雖然中國大陸對非洲的 直接投資佔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很低,但由於中國大陸對自然資源的持 續需求,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中國大陸的資本極具吸引力。中國大陸對非洲的 資源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是在國家戰略利益驅動下,由國有企業負責執行。由 於企業的經濟行為是嵌入在關係網絡和制度之中,因此由援建-貿易-投資建構的 社會關係網絡將有助於瞭解中資在非洲的資源投資模式。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政治 經濟模式,是通過貿易,投資和援助構建社會網絡,以經濟一體化和發展貿易關 係,與非洲建立長期能源供需關係。援建項目下,承包工程建立的中非網絡關係 是中非開發合作的基礎。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則對工程項目提供融 資,並要求採購一定數量的中國設備。因此中國大陸的設備供應商也被納入中國. 政 治 大 再以基礎設施開發交換自然資源開採權,這樣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資源尋求型對外 立. 大陸在非洲的援助,投資和貿易網絡。因此銀行成為中非網絡關係的核心。然後 直接投資就和對外援助密切相關。而中國大陸對自然資源的持續需求,促成中國. ‧ 國. 學. 大陸對非洲日益增加的投資。而中非關係又影響中國大陸企業在非洲投資的社會 網絡。雖然非洲精英階層對中資企業抱持歡迎的態度,但當地企業和工會害怕被. ‧. 擠出市場,對中國企業迭有抱怨。同時中國大陸大型國企是依政治關係進入非 洲,並不融入當地。更由於文化差異,使中國大陸企業和員工間缺乏合作,並極. Nat. sit. y. 少僱用當地勞工,這些都遭到當地和西方媒體批評。43. er. io. 劉鴻武,王濤分析非洲投資市場及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前景,認為非洲的 發展需要大量外資,隨著非洲經濟成長及投資環境改善,中國大陸企業的投資機. n. al. i n U. v. 會,將愈來愈多。私營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有平衡中非貿易結構,促進當地經濟. Ch. engchi. 發展及改善民生的功效。但中非雙方更要進一步完善中非雙方國內經濟體制和管 理制度,以避免雙方在經濟交往中產生的負面效應,為雙方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 戰。44 徐玲提出中國跨國公司在非洲投資的產業選擇,認為要根據非洲國家的產業 需求,結合中國跨國公司的戰略優勢領域,在基礎設施,製造業和電子資訊產業. 42. 潘宏,陳天香, 「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的策略選擇」 ,商場現代化 (北京), 2008 年 7 月,頁 187-188。. 43. 張娟,劉鑽石,「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與資源尋求戰略」,世界經濟研究 (上海), 2012 年第 3 期, 頁 75-81。. 44. 劉宏武,王濤,「中國私營企業投資非洲現狀與趨勢分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金華), 2008 年 第 5 期,頁 36-42。. 17.

(25) 進行有效對接。因此中國大陸的出口導向公司,應憑藉本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 到非洲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至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專注前端 研發設計及後端銷售,把中間生產環節向具比較優勢的非洲國家轉移,以提昇企 業競爭優勢。而技術服務型公司,應把握對非洲的援建項目,輸出勞動力。高科 技產業應積極介入非洲市場,以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培育非洲市場。徐玲認 為中國跨國公司的戰略經營領域和非洲的產業發展需求有很大的一致性,這為雙 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礎。45陳宗德分析非洲市場的投資環境,認為非洲需要大量外 資協助振興經濟,隨著非洲經濟成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將為中資提供更多的投 資機會。46 三,微觀層面直接投資的動機和障礙. 政 治 大 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14%。同時非洲國家為吸引外資,提供各種補貼和政策優惠, 立. 書雨分析了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對非洲投資的現狀,認為非洲投資效益為 36%,. 加上非洲國家普遍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基礎薄弱,中非間的產業有長期互補性。. ‧ 國. 學. 固然對非洲投資不可輕忽外部風險,但中國大陸私營企業對非洲投資不可太過保 守,目前非洲每年約有 1700 億美元的進口金額,到 2025 年預計將達到 4800 億. ‧. 美元,目前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貿易額只有 300 億美元,實在大有可為。隨著中非 論壇北京峰會的政策落實,尤其經貿園區建設可望為中國大陸民間企業帶來新的. Nat. sit. y. 機遇,相信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非洲。47. er. io. 唐曉陽認為, 中非經貿合作區是中非經濟合作的新模式。由於經濟特區是有 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非洲國家期望複製這一模式,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大. n. al. i n U. v. 陸企業也希望利用工業區增強在非洲的競爭力。目前在非洲的經貿合作區已開始. Ch. engchi. 運營。對中非經貿關係和地主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將是長期和多方面的。但不可避 免的,在過程中將存在問題與挑戰。因此,雙方政府和企業間的密切溝通和協調 將是經貿合作區未來成功的關鍵。48. 45. 徐玲,「中國跨國公司投資非洲產業選擇」,經濟前沿 (廣州), 2008 年第 z1 期,頁 81-84。. 46. 陳宗德,「非洲投資市場及我國對非洲投資概析」,西亞非洲 (北京), 2004 年第 1 期,頁 46-54。. 47. 書雨,「中小企業非洲攻略」,中國中小企業 (北京), 2006 年 12 月,頁 18-22。. 48. 唐曉陽,「中國在非洲的經貿合作區發展淺析」, 西亞非洲 ( 北京 ), 2010 年第 11 期 ( 2010. 年 11 月 ),頁 17-22。. 18.

(26) 張艷茹介紹浙商投資非洲的現況,從內外因角度探討浙商投資非洲的原因。 認為浙商投資非洲的內因為:在走出去戰略下,浙江政府鼓勵浙商向外投資;浙 江企業面臨產業升級壓力,促使浙商向非洲投資,尋求出路。而外因則是非洲資 源豐富,市場廣大和各種稅費優惠吸引浙商前去投資。同時文中亦提出對投資風 險的相應解決之道。49 第三節 西方有關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研究 Peter J. Buckley , Jeremy Clegg , Adam R. Cross , Xin Lui , Hinrich Voss and Ping Zheng 從內部化理論探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決定性因素。發現 中國大陸的海外直接投資雖可被傳統理論解釋,但也含有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 形成是基於國內制度,地主國的海外僑民和對風險的偏好。50. 政 治 大 國公司挑戰了國際投資理論,因為中資企業並不具備所有權優勢。而且經過實證 立 Bala Ramasamy , Matthew Yeung and Sylvie Laforet 認為中國大陸的跨. 研究發現,中國大陸企業對海外投資區域選擇,不符主流文獻。但中國大陸私營. ‧ 國. 學. 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地區選擇是切合理論的。一般而言,中國大陸的海外 直接投資是依循弗農( Veron )的產品循環論而進行。但投資上游產業,控制進. ‧. 口來源只在私企具有重要性。中央國企傾向投資富國,而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投 資新興市場是出於企業優勢受限。國有企業意圖經由對外投資取得技術,品牌,. Nat. sit er. io. 於市場擴張。51. y. 行銷及管理技巧,不僅為在全球競爭,也涉及國內市場的競爭因素。但私企在意 Daouda Cisse and Ross Anthony 描述分析中國大陸在非洲石油和服務領域. n. al. i n U. v. 的投資,認為中國公司的全球化是在政府政策和財務支持,才得以克服後進者的. Ch. engchi. 劣勢進入國際市場。非洲國家的電信自由化,使非洲電信市場快速成長,也使價 格競爭更激烈。華為和中興以新進的競爭者之姿,聚焦於鄉村市埸,除了做基礎 工程外並要創新經營模式,以建立競爭優勢,如低價手機,行動轉帳和購物。這 些客製化服務,縮短了非洲的城鄉差距,更為華為和中興創造了市場利基。但除 聚焦於顧客導向,和區域電信營運商合作以取得信賴外,更由於和中國大陸的政 49. 張艷茹,「浙商投資非洲之策略」,企業經濟 (南昌),2008 年第 8 期,頁 156-158。. 50. Buckley, Peter J., Jeremy Clegg , Adam R. Cross , Xin Lui , Hinrich Voss and Ping , "The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http://dx.dol.org/10.1057/palgrave.jibs8400227. 51. Buckley, Bala, Matthew Yeung and Sylvie Laforet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enership",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7 (2012),pp.17-25.. 19.

(27) 治經濟連結而穫利,如不干涉非洲國家的政治;政府的財務支持,使電信商能低 價競爭;中國政府對非洲國家的工程項目和發展協助,有助於中國大陸企業取得 生意。至於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能源投資,西方誇大了中國石油企業在國家戰略中 的角色( 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大陸國企是國家佈署在資源安全領域的武器 )。中國 石油企業在國外開採的石油是賣到國際市場而非運回國內;同時中國石油企業在 非洲的配合對象多元化,有和地主國石油公司合作如安哥拉的 Sonangol 和蘇丹 的 Sudapet,有和西方國家石油公司合作,如和愛爾蘭的 Tullow 及法國的 Total SA 共同開發烏干達 Albertine 盆地的油田。中國石油企業在非洲投資是循市場 因素挑選合作夥伴,而非政治因素。當然不可否認政府對國企的指導關係,但從 更大的脈絡看,西方國家的政府和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投資上也是綁在一起的。 當然在投資過程中,中國大陸企業得到政府的實質支持,如非洲政府得到中方貸 款以購電信設備(貸款分別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發展銀行,中非發展基金. 政 治 大 油。2005 年,中海油併購立 Unocal 被美國國會否決,在過程中 CNOOC 並未事先向 等機構)。在石油領域,中國政府提供類似的信用額度進行基礎建設以交換在石 政府報告,這充分反映國企商業利益導向的特性。52. ‧ 國. 學. Namukale Chintu and Peter J. Williamson 分析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在非洲 投資的動機。認為中國大陸在非洲的投資被形容為是一種新興強權的政治戰略意. ‧. 圖是誤解,其實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資源投資僅是因為本身資源匱乏和強烈的經濟 發展需求所推動的。中國大陸對非洲礦業參與方式可區分為綠地投資,併購和股. Nat. sit. y. 份投資。國有企業從中非發展基金,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工商銀行取得所需資金。. er. io.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在非洲面對缺乏透明度及腐敗的指控。事實上,西方國家亦不 能免於商業腐敗,在 2012 年 12 月,Eurasian Natural Resource Corporation 和. n. al. i n U. v. 剛果民主共和國涉及腐敗的對象進行私下交易。嘉能可公司( Glencore )和贊比. Ch. engchi. 亞政府有關逃稅的爭執都是例子。至於環境和勞工議題,環保爭議是大問題,但 也有正面訊息,如中石油在蘇丹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分解廢水處理設施以消 除汙染。在勞工管理上,贊比亞 Chambishi 礦場於 2006 年 13 名工人被殺,2011 年千名罷工工人被解僱。但這些也不僅是在中國大陸國企才會發生,瑞士 Xtrata 佔最大股份的南非 Lonmin 礦業於 2012 年 8 月殺了 34 名罷工工人。美國投資的 AngloGold Ashanti and Goldfields 由於非法罷工開除了 35000 名工人。其實. 52. Cisse, Daouda and Ross Anthony,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Africa: Entreprenners or Long Arm of the State?" Ivey Business Journal (July / Augst 2013), pp.121-132. 有關中海併購 UNOCAL 請參閱 " China's CNOOC drops bid for Unocal ", NBC NEWS.com, http://www.nbcnews.com. 20.

(28) 中國大陸企業在非洲的主要問題是對在地環境和文化不熟悉,及缺乏海外操作的 經驗,使中國大陸在非洲走的並不平順。53 Jing Gu 評估中國大陸私營企業在非洲投資的特性,動機和衝擊。發現中國 大陸私營企業在非洲走自已的路,投資的主要因素是非洲市場提供了機會,並且 中國企業彼此競爭,缺乏合作雙贏思維。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私營企業和政府缺乏 有效的溝通機制,以致中國大陸政府的政策執行和私營企業的商業行為之間存在 落差。中國大陸需要建立公-私領域的雙向交流的途徑,以取得最大化的開發利 益。其實中-非關係亦可如是觀。 從 2005 年起,私部門成為中非經濟關係深化發展的動力。 中國大陸私營企 業到非洲投資有三個主要原因:因為參與政府的非洲開發項目,有了非洲的經驗 而留在非洲投資;成衣業為規避歐美市場的貿易障礙,在非洲投資設加工廠以取 得出口優惠;投資油,汽和其他資源產業出口到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私營企業到. 政 治 大 業。中國大陸在非洲的私營企業是充分自主,不受限於政府政策和雙邊協定的框 立 非洲投資是由於國內產能過剩和競爭激烈,非洲有大市場和競爭力較弱的當地企. 架。這些私營企業進入非洲後,帶動了中國當地的支援系統和領事事務建設的發. ‧ 國. 學. 展,如商會,社群等。中國大陸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相對西方國家較少,但增速極 快,貿易和投資的互補,雙邊貿易額在 2007 年超過 1000 億美元。. ‧. 當前中國大陸私營企業在非洲的直接投資有幾個特點:願意進入低利潤和供 應鏈不健全的地區投資,期待長期回報;中國私營企業彼此競爭激烈,因對當地. Nat. sit. y. 地方企業有價格優勢,反而不是競爭對象;因為語言和文化障礙,中國企業和當. er. io. 地企業少有連繫。基本上,中資企業對非洲市場和非洲人都欠缺深入的瞭解;在 非洲的中資私營企業和西方企業的不同在於,腐敗,犯罪和官僚主義並未造成中. n. al. i n U. v. 方投資者的不便;中資國有企業和中資私營企業並未整合進中國大陸官方的政策. Ch. engchi. 框架,而是各行其是。同樣的中國的投資者並沒有把非洲帶入中國的產業價值 54. 鏈,而是各行其是。.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3. 54. Chintu, Namukale and Peter J. Williamso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Africa: Myths and Reality ", Ivey Business Journal (March/April 2013). http://iveybusinessjournal.com/topics/global-business/chinese-state-owned-enterprises-in-africa Gu, Jing,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in Afric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frica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9)21, pp.570-587. http://www.palgrave-journals.com/ejdr/journal/v21/n4/full/ejdr200921a.html. 21.

(29) 為瞭解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動機及過程中國家的角色。本論文以歷史 研究法,內容分析法和個案研究法相結合,分析中國大陸從 2000 年到 2012 年在 非洲的直接投資。 一,研究方法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從複雜的歷史事件的記錄中發現事情的因果關係與發展方 向,以作為瞭解過去,現在與預測未來的基礎。從理論層面看,歷史研究法是一 種研究歷史及其演變的方法。但在技術層面上,歷史研究法可以探究過去所發生 的任何事實。研究者可藉著有系統的蒐集及客觀評鑑過去已發生事件的有關資. 政 治 大 當時問題的來源及確認過去採用或未採用的解決方案;或由資料對研究假設進行 立 料,再經過分析既存資料,歸納出可解釋或預測的理論。這個過程可使人們瞭解 驗證,並提出準確描述與解釋,進而有助於解釋現況及預測未來。55. ‧ 國. 學. 本論文將從回顧中共從萬隆會議以來對非洲的援助,改革開放以後中非關係 的微調,以及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日漸增長,於內在經濟安全因素和外在環境. ‧. 因素相互影響下,中國大陸以迥異於西方國家的創新模式,重返非洲。本論文除 回顧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的制度改革過程外,也將著重於探討中國大陸對非洲. Nat. sit. n. al. er. io. (二) 內容分析法. y. 的投資和經濟合作的模式和制度機制。. Ch. engchi. i n U. v. 內容分析法是對針對具體的文字和資訊內容所作的分析。內容是指文字意義 資訊圖像或任何用來溝通的訊息。在技術上,內容分析可分為量化描述及質化詮 釋兩類。內容分析法適合於探討與傳播相關的議題,或回答「誰說的,對誰說, 為什麼,如何發生,有什麼效果」。 作為一種觀察的方法,只要能取得資料就 可從事內容分析。但在採取內容分析的研究途徑時,須聚焦於事件「為什麼」發 生和「有什麼影響」上,以取得議題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和價值。內容分析法則. 55.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 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2000 年 1 月),頁 610。. 22.

(30) 為研究如「國家性格,政治取向,政治作風」等社會科學關心的問題,提供了另 一種研究途徑。56 本論文蒐集中國大陸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有關資料,如中非關係的演變,政府 對外投資政策及法規,統計資料,書籍和雜誌和網站資料,綜合整理分析其對非 洲投策略的演變和特色。 (三)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是社會科學調查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一種實證研究,是在不脫離現 實生活環境下研究當前正在進行的現象。這個研究是以某個社會單元做為整體, 可能是個人,家庭,社區,公司等。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個案在特定情境 下的活動特質,從活動的複雜性中發現其規律性和獨特性。研究者運用對真實生. 政 治 大 對個案產生更清晰的理解。由於個案研究的推論與概念化是一種自然的類推,因 立. 活情境的某個社會單元,進行整體,脈絡面向的探討,尋求現象的本質,以求能 此突出研究對象的代表性,要重於特殊因素。57. ‧ 國. 學. 本論文為深入瞭解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影響力及不同產業的活動面向,將 選擇在能源領域中具代表性的國有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CNPC )做為. ‧. 個案,分析他們在非洲的業務情況,他們的業務和國家政策是否存在內在連結。 在民營企業領域,本論文選擇華堅鞋業做個案研究。另外挑選安哥拉( Angola ),. Nat. sit. y. 尼日利亞( Nigeria ),贊比亞( Zambia )外加蘇丹( Sudan )做為個案,以探討. n. al. er. io. 中國大陸在非洲投資的模式及成效。 二,研究架構.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以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民族主義作為研究途徑,分析中共改革開放 以後的國家發展政策,及推動「走出去」的動機和策略。然後在中共推動「走出 去」戰略的大框架之內,評估中共在改革開放之後,對非洲的經濟合作關係模式 的成效;並以國際投資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價值鏈視角,將 中國大陸私營企業在非洲的直接投資放在全球體系中比較,希望找出中國大陸私 營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模式。 56. 邱泯科譯,林佳瑩,徐富珍校訂,Earl Babbie 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 (台北:新加坡 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 年 8 月),頁 402。. 57. 尚榮安譯, 陳禹辰校閱, Robert K.Y, 個案研究法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6 月),頁 39。. 23.

(31) 三,研究流程 本論文以回顧自萬隆會議以來,中共對非洲的外交及援助政策的變遷為起 點,探討中國大陸改革開以後對非洲援助模式的調整及制度創新。同時 自 2005 年起, 中國大陸的私營企業在對非洲直投資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本 論文將從文獻內容分析,檢視中國大陸私營企業的投資動機,當前的困境及限 制,期能對中國大陸私營企業發展方向有個清晰並深入的認識。同時,中共對非 洲經濟合作的機制如中非合作論壇,中非發展基金和中非經濟開發區的運作情況 及功效,亦為本論文探索的議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We obtain several corollaries regarding the computational power needed by the row player to guarantee a good expected payoff against randomized circuits (acting as the column player)

(五) 永續成長:研發創新與環境(R&D + i)。此領域相關政府 部門資源整合及參與,以提高 R&D + i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南非國營電力公司 Eskom 燃煤發電廠日漸老化,去(2019)年 數次無預警採取限電措施,重創製造業、礦業及零售業,南 非總統 Cyril Ramaphosa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iews of stakeholders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surveys and